BIM 2019:在寒峭长冬里,寻找冽冽暖阳

这个假期,我们读了一本新书《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觉得很有启发。这本书是经济学家何帆在走访了20多个省市,拜访了不同行业大量的人之后,沙里淘金挖出的认知珍宝。

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建筑业新技术的未来在哪里?2019年,我们这群新技术的拥护者该何去何从?

所以,这一期不是简单的读书笔记,而是通过作者的观点,来反观我们的行业和人群。你会看到很多其他行业的故事,但我们的核心,还是在说BIM、说建筑业信息化的未来。

慢 变 量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变量是最重要的?

拿2018年来说,有很多人们关注的大事,比如中美贸易战,比如台风「山竹」。

何帆在书中说:这些事件看似重要,但它们是树枝,你要观察中国这课树,要看它的树干。

比如中美贸易摩擦是树枝,中美关系的变化是树干,全球政治格局是森林。

你会说:我知道中美贸易摩擦就可以了,知道树干和森林,有什么用呢?

我们再拿台风来举例。

台风要来了,很多人就会恐慌,每天盯着天气预报看。然而,尽管科技已经这么发达了,天气预报最多还只能预测三天的台风动向。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大型台风的到来是意料之中的,他们很早就会做准备。

简单说来,由厄尔尼诺现象转为拉尼娜现象,意味着台风频发。这两个气象名词,一个是说海洋里的寒流温度异常提高,一个是说寒流温度异常降低。它们交替出现之后的年份,就会有大的台风登陆。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只要生活在台风多发地区,就会提前几个月做好防范。

你看,看树枝的人和看树干的人,格局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站得离历史太近,就容易把局部细节看成整体,把短暂波动看成长久的趋势。

无论是台风背后的气候现象,还是大国之间的关系走向,我们都称之为慢变量

慢变量和大趋势不同。

大趋势是对未来的猜测,很多是专家胡扯的;而慢变量则是那些已经发生、甚至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谁都知道,只不过大多数人不在意——因为它一点都不新奇、不刺激,人们听多了就厌倦了。

慢变量的力量是缓慢释放的,以至于我们在日常中感受不到它。但它是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是能把你带去远处的洋流,当你把目光放到一年、五年甚至十年,就会看到它的巨大影响。

那么,影响中国的慢变量是什么呢?何帆在书中找到了三个: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

中国是以第一产业(农业)起家,后来的工业化带动了第二产业,城市化带来了第三产业,而技术创新则改变了所有产业的面貌。

➤ 回看过去这几十年,从一五规划开始,中国的梦想就是实现工业化,从计划体制到改革开放,从「世界工厂」到未来的全自动化生产,工业化的脚步没有放缓;

➤ 建国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0.6%。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速度急剧提高,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房地产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今天,城市化加速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在尝试解决,城市化的脚步同样没有放缓;

➤ 中国很多城市都有高新技术区,对新技术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尽管我们在核心技术层面还很落后,却在技术应用方面弯道超车。中国的技术创新只会加速,不会减速。

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这三个慢变量,造就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也将深刻影响几十年后的未来。

如果你从这个视角来看建筑业新科技,就能找到一份沉得下来的定力。

建筑业落后,不是新技术不应用的理由;相反,它的落后,正在这三个慢变量的驱动下,积累强大的势能。

工业化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同时建筑业又在向工业学习标准化生产方式;工业生产和城市居住,都需要新技术带来的数据支撑,而数据的需求正从下游的应用端不断向上游的设计建造端转移。

我们在《BIM碎成土壤,人才遍地开花》这篇文章里谈到了建筑业新技术的未来:

BIM的非理性繁荣过后,留下了建模员、工程师、基础工具平台这几个红利,泡沫的破裂意外造就了一层独特的土壤,供下一个时代的信息技术生根发芽。

世界正在整体向数字空间迁移,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远未完成,建造业显然不可能被抛在后面。如果有人正在用新技术给这趟慢跑的列车加速,可能会在短期内经历波动和沉浮,但以五年或十年的视角来看,一定会有很大概率走得更远。

然而,只盯着慢变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在这其中找到更具体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你应该用鹰的视角来观察行业,既看到远处的群山,知道该飞向何方;也看到草丛里的兔子,知道怎样填饱肚子。

小 趋 势

小趋势是社会里的「非主流」,是占比不到千分之一人和事。但它会引起一系列的涟漪反应,造成远多于他们人数的影响力。

为什么要寻找小趋势?因为大趋势不好找了。

在国家和行业发展初期,河流很宽,你追大趋势就好,上一条大船,基本不会混的太差。

但到了发展中后期,不同国家、城市、企业和个人变得越来越不一样。深入内陆的河流越分越细,人们就得纷纷换成小船,开往不同的方向。

举个例子:如果卖苹果和卖榴莲让你选,你选哪个?

大多数人会选卖苹果,因为喜欢苹果的人多嘛。

但在这个时代,你最好选卖榴莲。因为喜欢苹果的人,相互之间没有认同感;而不喜欢榴莲的人虽然多,但喜欢榴莲的人会喜欢得不得了,这种有着奇怪爱好的人能形成很强的群体意识。

两年100家连锁店的桥哥“榴莲蜜烤”

小趋势要足够小,才有锋芒;它也要足够大,才有力量。

这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在这里,哪怕一千个人里有999个反对你,也至少还有100万人和你做着同样的事。

小趋势太多,不能蒙着眼睛找,你还是要紧盯着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这本书说了很多小趋势,咱们挑三个,结合我们的行业来给你说说。

 

小趋势 NO.1

融合革命:换上新装的不死老兵

 

2015年到2017年,人们听到最多的词是「颠覆」。

从衣食住行到金融出版,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公司,就像挥兵南下的游牧民族,唯快不破,降维打击,把传统企业打的措手不及。

可是,到了2018年,你突然听不到「颠覆」这个词了,反倒出现了「新零售」、「线上到线下」这样的融合词汇。

互联网不行了吗?

并不是,互联网大军依旧唯快不破,只不过他们穿越了平原,打下了一座座小寨,终于深入到传统行业的腹地,两道深不见底的护城河挡在面前,那就是制造业和建造业

互联网造车运动从2014年开始兴起,2017年到达顶峰。乐视造车、格力造车、小米也要造车,3年时间,20多家企业扯起了互联网造车的大旗,BAT在背后强势站台。

而到了2018年,大多数新造车企业都褪去光环,苦苦支撑。

究其原因,在于新兴企业手中的三把利剑,在造车业最后的坚固堡垒面前失效了。

这三把利剑是资本、技术、数据。

➤ 资本方面新造车企业主要靠融资,但传统车企主要靠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本控制,这些控制手段藏在行业深水区,外行拿不到。

控制不住成本,销路打不开,供应商断货,资金链断掉,融来的钱根本不够看。

➤ 技术方面,互联网行业精于面向消费者的技术,比如智能、音响方面。这些东西是年轻人选车的「看点」,但入侵者们高估了「看点」的力量,低估了生产工艺方面的基础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功率、扭矩、牵引力、车身、底盘、电气系统等等,它们不仅纠缠在一起,甚至相互矛盾。

一辆好车必须是基础指标、生产成本、投产周期的完美平衡。对此,入侵者们从一开始就缺乏敬畏之心。

➤ 数据方面,互联网公司掌握的是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大数据」,但造车真正的数据是「小数据」,是安全性能、制造工艺、制造流程,这些数据同样深藏在传统企业内部的数据库,挖几个高级工程师也只不过带来汪洋中的一滴水。

资本、技术和数据,是互联网行业的「进攻性武器」,当他们深入敌军腹地,会发现那里是更大的资本池、更深的技术积累、和更复杂的小数据构成的「防守型武器」。战场变了,攻守易势。

建造业也是如此,2010年到2015年,BIM强势入场,酷炫的三维效果、精准的碰撞检查夺得无数眼球,「大趋势」的口号一路喊到2017年。

到了2018年,一路高歌的新技术终于撞上了传统建造业城堡的高墙,资本不足、核心技术不够、数据单薄的「模型BIM」和「PPT-BIM」大多陷入发展停滞。

与此同时,我们在2018年看到另一个现象:老兵不死,他们换上新军装,在人们没有注意的方面绝地反击。新技术没有攻下老兵的城池,反倒被老兵拿来,玩出新花样。

 海尔微博和网友插科打诨,网友集体设计的「打入冷宫」冰箱、「咕咚」洗衣机,在微博爆火后7天交付用户;

➤ 一汽红旗宣布推出智能电动汽车H5EV,支持手机叫车、自动泊车;

➤ 中信线下书店推出小程序,现场扫码,裂变分享免费领书;

➤ 万达野心勃勃,一套系统、187个广场、500亿条数据,打造全智能化建造帝国。

新兴企业为求生存,也不再高喊「颠覆」,而是寻求共生的策略,在庞大的传统行业腹地,解决具体的问题,提供虽小却不可缺的价值。

2018年,老兵不再谈转型,新兵学会了敬畏。

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2019年,战场更加瞬息万变,我们会看到,模糊就是清晰,混乱就是有序。

小趋势 NO.2

场景革命:应用技术的崛起

 

2018的中兴芯片事件提醒了中国人:我们的核心技术还差的太远。于是很多人开始反思、批评。

核心技术的研发很重要,但对于很多个人和新团队,一猛子扎进研发的深水区,和大公司拼未来,是风险很大的选择。

与核心技术相对的,是应用技术。

2018年,BIM进入了一个「技术井喷、应用乏力」的时代。人们手握锤子遍地找不到好钉子,于是焦虑万分。

我们应该把眼界放开,去看看其他行业的人怎么「找钉子」。

支涛在创建云迹机器人公司的时候,就面临这样的尴尬:概念太大、应用点太少,如果一开始盯着「机器人」这个大概念去创业,必死无疑。

云迹公司CEO 支涛

支涛的办法是「去具体的小场景找小趋势。

➤ 工业机器人太成熟,市场被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四大家族垄断,那就去服务机器人领域;

➤ 家庭小场景,目前的机器人连叠被子都不会,只能成为桌面玩物,那就不要死磕,去大一点的酒店领域;

➤ 酒店的迎宾机器人只是个噱头,大数据、机器学习都没有用武之地,和人自由交流的技术目前又远远达不到。那就不和人打交道,和东西打交道。

几经周折试错,云迹最终找到了细分场景:机器人酒店送货

在机器人服务的酒店,你可以手机下单,订一份夜宵,机器人自动取货,自动规划路线,自动开电梯,把东西送到你的房间。用户的体验上去了,酒店也免去了员工抱怨加班的情况。

在一家洲际酒店,一个叫美美的云迹机器人每天提供200次订单服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云迹没有把机器人卖给酒店,而是像一家劳务公司,让机器人像正常人一样去应聘酒店的服务岗位,让酒店「雇佣」机器人。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 首先,酒店不是在采购额外的资产,而是把机器人的引入平滑衔接到原有的人力资源层,体制过渡平滑;有机器人员工的酒店会在评分软件中获得更多好评,甚至成为网红酒店;

➤ 其次,云迹把机器人和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让他们彼此互通、加速学习。云迹机器人和人类打交道超过了100万次,如何面对人类的「调戏」、如何快速掌握酒店路线,这些数据都在全体机器人之间共享,一「人」掌握,全体学会。

云迹找到的场景很小,却打通了酒店为客人提供服务的「最后100米」,酒店不再是一个不方便的临时住所,入住酒店即是身处繁华市区。

它没有和传统酒店挣利,而是为它们提供一个单点服务;它也没有研发什么颠覆性的科技,而是把已有技术应用到一个具体场景,解决具体的小问题。

2019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小趋势,BIM、信息化也必须融入到传统企业的庞大帝国,放弃「颠覆」,从竞争走向混搭,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小机器人,才能找到出路。

NO.3

颜值革命:自下而上的人性解放

 

2018年,我们参与了一个项目,做的是地铁站的管线综合深化设计。

在技术交流会上,一位建筑师说:你们这个柱子做的好丑啊,哪有地铁站用红色柱子的?

我们的工程师解释道,柱子只是示意,我们主要做管综,这个柱子的颜色后期是由精装专业定的。

建筑师说:你可以不专业,但这柱子摆在我面前,起码不能丑,如果今天甲方在这里,他看到未来的地铁站这么丑,连你的管线方案也会百般刁难。

事后证明,那位建筑师确实是在帮我们。当我们把方案的建筑部分改到稍微好看一点的程度,他在甲方那里和我们一起推动项目,最终获得了甲方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BIM起到了两个作用:提供颜值、人性赋能

颜值,是方案做得不能太丑,哪怕不是你负责的部分;赋能,是让这位建筑师在推荐我们的时候不丢人,让他愿意参与进来。

中国的各个角落都在经历一场颜值革命。

以前的城市,有一个明显的市中心,城市以此为原点向外扩展。以前的地产界黄金定律就是:位置,位置,位置高于一切。

2018年,这种趋势出现了翻转。原本处于黄金地带的老商场、步行街开始衰落,北京金融街、长沙黄兴南路,地处黄金地带却门可罗雀。

人都去哪了?

曾经的黄金地段步行街,如今门可罗雀

现在,人们宁愿呼叫生鲜服务,也懒得为一斤水果下楼;但他们愿意开车20公里去吃一家胡同里的网红店。

各地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项目还停留在理想阶段,很多内街小巷里的废弃工厂和四合院,却已经通过抖音、大众点评,摇身一变成了网红酒吧、咖啡厅和火锅店。

这些地方会让客人感到惊喜、觉得好玩,愿意自发拍视频、推荐给朋友,再有更多人来「打卡」。这种免费的推广,源自给人赋能,让他们有面子。

黄金地段的老店拥有无与伦比的硬件优势,但它们缺乏颜值、高高在上、生硬冰冷。互联网和GPS把这种硬件优势彻底抹平,广义的颜值凸显出自下而上的力量。

颜值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是远离刻板秩序的人性解放。

说回技术,把「为人性赋能」看得明白的公司有很多,极飞是其中的一家。

这家企业从航拍无人机起家做起,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了方向。

起初在民用航拍领域,挡在极飞面前的,是市场占有率高达70%的大疆;

➤ 后来尝试做市政管道的巡线,但采购者主要是政府机构,购买量小,撑不起公司的发展。

➤ 此后尝试做无人机物流,又遇到亚马逊、京东投入巨额资本自行发展物流业务。

偶然的机会,极飞找到了无人机的使用场景:远离人烟稠密的闹市区,让无人机飞向广袤的新疆。

它提供的农业无人机要做的事很简单:帮农民撒农药

喷洒农药的极飞无人机

业务开展初期当然会遇到技术问题,比如GPS定位不准、机器腐蚀、农田障碍物、炸机问题等等,极飞都依靠工程师的下乡作业逐个解决。

但最难的是人性问题:无人机这么新潮的技术,直接卖给农民,他们不会操作。自己组织团队下田也不行,农民习惯的是熟人社会,怎么肯把庄稼地交给外来人。

于是,极飞找到一群人:从城市回乡的农村青年。

这些年轻人本来是外出打工,回到家乡担心老乡们说自己在城里混不下去。但他们接受了培训,回到家里开无人机,被乡里人夸奖有出息、成了「飞行员」。

他们除了给自己家的农田打药,还帮助别人的田打药,还会在快手、抖音上发布自己飞无人机的视频,一个帅气的新农民社群就这样打造起来了。

如今,新疆出现了一批不一样的农民,他们开着SUV下地,种着几千亩地,被当地人称为「老板」。

极飞通过提供颜值,给人赋能,成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也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护城河。

维吾尔老人和P20无人机  图片来源自《变量》

建筑业新技术是面向企业的,但它同样会遇到一个个具体的人。正如这小节一开始说的例子,BIM不仅要为企业解决问题,还必须为个人提供力量——无论是员工还是客户——让他们感觉新技术不仅有用,而且很酷、很有面子,才会有人愿意帮助它、应用它、推广它。

2019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基于颜值革命成功案例,也会看到更多放下高冷的身段,为人性崛起提供服务的企业。

总 结

 

新技术和传统企业放下颠覆、走向融合,寻找技术应用点大于技术研发,以及注重颜值、为个人赋能,这三点是我们从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三个「小趋势」。

它们不是无端出现的,而是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这三个慢变量发展到特定阶段,从树干上长出来的枝叶。

对于未来,BIMBOX的观点是:大帮哄的高速列车,座位越来越少;未来的路会越来越窄、但却越来越多。

既然是由少数人践行的「小趋势」,就是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支流,可以作为拓宽视野的参考,几乎不可能照搬复制。

这期内容希望做到的,也只是为你提供一种「在慢变量里寻找小趋势」的视角,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然后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欢迎你分享你假期的思考,我们将给留言点赞排名第一的小伙伴送出这本《变量》的纸质版。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期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BIM 2019:在寒峭长冬里,寻找冽冽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