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BIM负责人的复盘:BIM能不能在施工一线做出价值来?

你好,这里是BIMBOX
今天的分享,来自我们的一位好朋友,他葛鑫就职于北京建工三建公司。
前段时间,在一次内部交流会上,葛鑫给小伙伴们介绍了他作为BIM负责人,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项目中,和同事们基于BIM做了哪些工作,以及项目实施带给他的思考。
我们觉得葛鑫的经历和视角都很有启发,现在很多人在说,BIM没价值,尤其是施工现场,没有BIM照样干。而葛鑫并没有反驳外界的的指责,而是站在一个从业者的视角,不停地追问,我做的事情,解决人家的麻烦没有?如果没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那是自己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要不断琢磨,到底哪些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哪些问题可以解决得更好,真的把它们做好,你会发现技术是不需要背锅的。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项目的故事,拿出来和你分享一下。
首先要说,这个项目各方支持都比较到位。甲方给了做BIM的费用的,从钢结构、幕墙、智能化到泛光照明、景观、精装、还有小市政等专业合同里都约定必须做BIM。
其次,项目上其他配合单位,比如监理公司也都比较信任他们,可以放开手去干。人手这块也比较充足,包括有外部BIM团队的支持,可以说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占齐了。
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成功报了一些奖,公司内部也成功举办了一场BIM观摩会。

下面我们直入主题,来说说他们利用BIM,在一个施工项目里到底解决了什么需求。

1
复杂基坑的开挖深化
这个项目基坑的土质很软,承台也特别密集,而且是高低错落的,所以基坑放线的难度特别大。
当时葛鑫跟现场的技术员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跟一线的劳务人员沟通比较密切,能真正了解到一线施工人员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他们发现,现场最大的痛点是基坑深化非常难。因为如果是普通的基坑,技术人员通用CAD还可以画出来,但是稍微复杂的就不行了。
通过调研,他们制定了从测量交底、重点区域的交底,到最后辅助验槽、指导现场都全过程参与的实施路线。
看下面这张图你就能知道,这个项目的基坑几乎全是坑套坑,所以但凡挖错了,修补起来难度会非常大。
他们和项目部其他人员配合也比较密切。技术路线是由葛鑫他们制定,从建模的方式,一直到从模型里直接出基坑的挖槽图。出完图后,也会对接到项目上的每个人,上到技术总工、质量总监,下到测量放线的人员、技术员,劳务的钢筋翻样人员拿到挖槽图会用易筋软件去下料,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刚开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跟很多同行一样,没少吃瘪,也没少遭到抵触,不过不着急慢慢来,除了确定技术路线,在实施过程当中还会不断优化自己的服务。
比如说挖槽图,常规情况下是劳务人员他们自己去绘制,由钢筋翻样的人去弄。但是钢筋翻样的人只考虑能干活就行了,很多因素工人考虑不到,比如不会考虑防水层,一些标高也是没有到达槽底的,所以在现场干不同活时候就需要再进行计算。
于是,葛鑫他们就本着简单的原则,帮这些一线的工人去做减法,怎么方便怎么来,不会给工人再造成这种二次的思考,说白了就相当于是傻瓜式的服务,直接给到了工人手里就能用。
在出图的过程中,每出出来一个部分,也会拿给一线的工人师傅去看,如果他们觉得图纸还缺少哪些标注,包括标注的样式、说明等,就拿回去改,直至修改到工人看一眼就能明白的程度。
所以原来做BIM,有的时候可能自己觉得行就干了,但是其实更应该去深入一线去思考项目一线真正的需求。
一开始,工地上的人们会觉得BIM不太靠谱,但是通常经过几轮合作,就能真正觉得用BIM是能尝到甜头的,比之前的工作方式要方便。
其实所有施工现场的东西,在没有BIM的时候其实也都能干,只是说有了BIM以后,能帮项目人员的工作做减法,能更高效的去完成。
2
二次结构精细化BIM应用
一般项目二次结构的常规做法是楼层板浇筑完,再去板上打眼植筋,当时项目领导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能不能提前去插筋,这样更快也能节省植筋的费用,但那就必须要用BIM去做准确的定位。
以往二次结构的构造柱排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技术员根据施工方案出构造柱平面图,但是他们不会去考虑后期机电管综的问题。第二种是劳务带班带着测量人员根据施工方案去放构造柱线,具体的构造柱位置也只有劳务知道,也会影响后期管综的排布。
他们一开始也没有大面积做,先在一个样板间做实验,通过不断的和现场的工人师傅沟通优化,确定了出图和构造柱排布的方式。
首先优化了竖向构件,总体是本着机电优先的原则,如果机电调整了,土建各专业也会相应的跟着调整。
同时,他们也发现构造柱会受精装等其他专业的影响,各个专业的进场时间也不同,所以也得不断的跟着现场的变化去调整。
他们所有的应用点都是图模配套,既有平面图纸,也有轻量化模型,因为有的时候光靠平面图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场的问题。比如说像有夹层、错层的情况,给工人看轻量化模型就比较易于他们理解。
在实施过程当中用的比较好的是Navisworks的视点功能,可以调动项目部其他参与人员一起去做问题的排查。
3
安全防护的精细化管理
这个应用来源于葛鑫和一位管安全的老师傅交流,当时老师傅说他们做现场洞口的防护比较麻烦,主要是涉及到安全防护物料的提量,一般是让工长扒图纸去提量,但是算的数据是很粗略的。
现场拆完模架后,老师傅还要带着架子工去楼里逐个找洞口去封堵,这种方式非常传统,而且效率很低。
现在很多工地都在做安全防护的标准化,物料都是有固定模数的,比如说有2m1.5m等好几种。但是实际项目安全物料不可能进的很全,可能就只进了2m的护栏,现场情况又是多种多样的,工人干活首先考虑的是方便,所以在管理不严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现场私自裁切安装的现象。
比如护栏之间的连接件,有180°和转角90°两种,葛鑫他们也亲眼见过很多工人,如果手里只有180°的连接件,那就会把一边的端头锯掉,然后再焊接成90°的,这就造成了物料的损坏,后期也无法回收。
其实这件事的本质就是,原来的施工管理没有到这个精度,一个洞口假使只需要十片防护网片,但是由于缺乏准确的数量,工人可能会带上去十几片,工人也很累,最终还造成了防护物资的浪费。
我们总说精细化管理,这件事最终还是得落到细节、落到实处,而BIM是可以把精细化提升一个台阶的。他们基于搜集到的问题以及和安全员、材料员等需求对象的沟通,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族库,当时建的很细,把所有的楼梯,防护防护栏杆等都做了,最终可以直接从BIM模型去正向的提量,输出深化图来指导现场。
这样工人就能清楚的知道哪里有洞口需要封堵,每个位置具体需要多少防护物料,还在现场针对防护网实体制作了二维码,用于现场复核安全防护布设情况。
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现场施工的进度协调,比如二次结构施工时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防护的拆改,所以就需求去跟其他班组去即时沟通。最终这个应用帮助项目实打实省了钱,也提升了安管管理的质量。
4
项目全员轻量化应用
这项应用是他们认为最关键的,其实现在项目上大家都需要进行轻量化的应用培训,因为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现场的施工需求了。
但是很多时候轻量化平台的应用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在实施的时候可能只是把模型传上去就完了,后面也很少再去做更新维护这些工作。
他们根据施工作业习惯和对现场人员的了解,把模型划分成了各个不同的流水段,也是考虑到现场一线施工人员大多数是用手机去操作,有时候选择树不太好点,那就帮他们多分几个层级,尽可能可以一目了然的找到,以免因为觉得操作复杂而放弃使用。
轻量化这个词你要拿它当个「BIM应用点」,并不稀奇,但葛鑫他们还是站在需求端去考虑这件事。他们之前遇到很多项目都会出现一个问题——BIM人员建完模交付,现场的工作人员会因为打不开模型,导致最终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是很可惜的。
你说,工人打不开模型,是工人的事儿还是BIM人员的事?一般人肯定觉得当然与我无关,但有服务精神的葛鑫觉得,只要这事我能解决,那就是我的事儿,所以就搞了一套信息传递的轻量化机制。
葛鑫认为必须得换位思考,站在使用人员的角度去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把这件事推动下去。
5
复盘感悟
最后葛鑫分享了六点项目复盘感悟,也是这个项目BIM实施应用的解题思路。
上面的图片里,葛鑫觉得大多数项目可能第3至第6条(寻找技术路线、优化技术路线、标准化流程、形成示范应用)都有了一套方法论,也有很多公司做得很好很成熟,但需要强调的是,要做好这些,首先要做足前两项的工作。也就是提出需求、分析需求。
目前很多项目的BIM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脚底没有粘过现场的泥土,没有真的到一线去了解被BIM服务的人,不知道现场人员到底需要什么、有什么痛点,就直接上很多的「应用点」,这样做事情出来一方面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也很容易遭受阻力和白眼。而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用BIM到底要解决人家的什么问题,就能在「人和」这一点上先占领先机。
最后,他认为其实很多时候BIM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高大上,大家在每个项目上哪怕只找出一个痛点去用心的梳理,最终每一个成果会像一颗珍珠一样,经过长时间的收集,就会形成一条特别完美的珍珠项链去闪耀发光。
好了,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本期内容来自进步会员专题嘉宾分享会,我们会留意进步会员们近期的关注领域,以月为单位,邀请有经验的嘉宾来和大家一起在线交流。所有会员小伙伴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查看往次活动视频回放。
BIMBOX进步会员精华内容每日更新,包含行业笔记、经验专访、报告文献、每周政策梳理等等,为大家提供BIM、数字化、智能建造领域的最佳信息源。
欢迎加入进步会员获取更多权益,一定要联系小编加群噢~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拜拜~

本期内容来源:BIMBOX进步会员线上交流会 葛鑫
校审主编:@孙彬
责任编辑: @大宝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建筑科技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一位BIM负责人的复盘:BIM能不能在施工一线做出价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