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 | 板块挤压的震区:下个十年的数字建筑江湖

你好,这里是 BIMBOX,我是老孙。
前些天,受到了来自于湖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几位老朋友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有未·2020青年设计师论坛」,做了一场半个小时的演讲,题目是《板块挤压处的震区:下一个十年的数字建筑江湖》,把我们最近这一年在 BIM 行业里看到的事,以及自己的思考做了一个总结。
你可以看下面的演讲录像,也可以阅读稍作整理的演讲全文,演讲的 PPT 源文件也会在末尾免费分享给大家。
瑟瑟发抖的注明:以下演讲提到了很多个人和公司,均未得到对方授权,所有思考都是BOX自己的琢磨,如有不符合事实,BOX承担一切舆论责任,与相关个人和企业无关。
前几年,我跟携程吵了一架。
啥事呢?出去玩的时候,携程把我的名字给弄错了,导致我上不了飞机,结果我灰溜溜的从机场回来了。
给携程打了电话,我说你得把费用退回来。对方不干,我当然要投诉啦,还把这件事发到了微博上。
后来百度的人联系了我,正好那时候百度和携程在旅游方面有竞争。对方说,我提供证据,他们出一个律师,不需要我出面,帮我把这个钱要回来。
后来这个钱还真给要回来了,和父母说起这件事,父母的反映特别有意思,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
百度不就是一个搜索框吗?为啥百度还有人给你雇律师呢?
你说,是父母老了吗?还真不是。他们什么淘宝抖音拼多多,都用得溜着呢。
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
我们看一个数字,2019年的数据,5125万人,全国的就业人数也就是七亿到八亿,占了这么大比例,干啥的?
他们是围绕着电商这个行业兴起的各种新职业,什么媒体运营、网店模特、带货主编、市场 BD、网络推广,你看这些专业,咱们上大学的时候可没有啊,也没有人去培训他们,几年的时间占了这么大的就业比例。
再看一个数字,电竞行业,也是 2019 年的数据,947个亿营收,用户量是4.4亿人。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都会觉得,不就是打游戏吗?小屁孩玩儿的东西。几年时间长成了这么大的一个市场。
再说说行业相关的事,2019 年,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 13 种新职业,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人员,还有一个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搞 BIM 的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了。这些职业倒退几年存在吗?也不存在的。
好,你说,我不跟他们玩,我是一个传统的人,走传统路线。你走的路线有那么传统吗?
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有多传统?你可能猜怎么也有上千年了吧?不对,你看下面这张图,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 年设立的这么一个专业,那之后才有这么一个叫法。不到一百年;
一夫一妻制,你觉得大清亡了差不多就该有了吧?不对,1950 年,一夫一妻制才正式写到了婚姻法里。(在座的男生可能觉得生的有点晚了)。
再看周末双休制度,1995 年 5 月 1 日写进劳动法,到今天刚刚 25 年的历史。
你眼中的传统,其实没那么传统。
上面这些事,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吗?是说 1950 年之前还一夫多妻,1995 年之前是每周歇三天吗?
不是的,社会一定是缓慢发展过来的,法律法规只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公认的情况后,给出的强制规定。虽然它很慢,但发展的过程是不会停下来的。
其实我们没有任何一天活在真正的「传统」里面,每一天我们都在发生一点点变化。
你回忆一下从哪天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是从美团开始,还是从微信开始的?你想不起来,但是如果让你回去用非智能的手机,一定回不去了对吧?
我们着装的方式、开会的方式、和别人交流的方式,每天都在发生一点点的变化,但是你隔个十年,再回头看就是天翻地覆。
这就像大陆板块一样,每天都漂移几厘米,但是它漂移的这个动作,谁都制止不了。
在这个趋势下,我想聊两个话题,一个是大陆的漂移,一个是大陆板块挤压处的震荡。
咱们先说漂移。
这几年我们在行业里做 BIM 知识的普及,经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眼神,这个眼神是在说:人家 CAD 一夜之间就全民普及了,你们折腾 BIM 都 10 年了,还没普及,赶紧卷铺盖走人吧。
咱们得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CAD 真的是一夜之间普及的吗?
你看这三张软盘,AutoCAD 2.18 版本,什么时候开发出来的呢?答案是 1982 年,距离今天 38 年了。
可能你说,我们普及 CAD 是通过天正软件来实现的,那我再告诉你,天正软件发布是 1994 年,距离今天 26 年。
你看,没有那么快吧。有一位老领导和我说,当年他刚进单位的时候,和今天刚做 BIM 的年轻人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没人用 CAD,他自己也迷茫,这玩意比起手工画图来有那么多问题,值得普及吗?
那为啥我们觉得 CAD 的普及快呢?因为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没有一个知乎、没有一个论坛让大家去吵架啊,CAD 到你家家门口了你用就完了,没到你家的时候你也没听说过。
但你要是真说,BIM 的普及比 CAD 要快,那也真的是抬杠。CAD 普及确实不快,但 BIM 一定更慢。那它慢在哪呢?
我觉得,下一代技术替换不是我们这个庞大的建筑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它改变的是我们整个系统运转的方式。
举个例子,前两天和湖南省院 BIM 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李星亮聊天,他给我讲了自己推进 BIM 的一个心得。
一个民建项目里,为了简化,咱们就说一共只有三个专业:总图、机电图、景观图。
总图给机电提资,机电给景观图提资,没毛病吧?可是景观图是有滞后的,所以景观图就没法返回来给机电图反提资,同样的机电图也就没法再给总图反提资了。之后当然就会导致我们现场出一系列的安装问题。
那这件事怎么解决呢?纯技术角度来说,我们有办法,在这三个专业之间加一个 BIM 模型,大家都往 BIM 模型提资就好了,这就解决了时效性的问题。
现在可能有年轻人进入湖南省院,已经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可能再过五年就觉得这不这么干才有问题呢。可是如果你仔细想想,这在技术上没问题,但它在实际的操作中会面临多少的问题?
这是硬生生的加进来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群人,我们要拍多少的桌子,吵多少的架,才能把这个事情给捋顺呢?上面得有领导的支持,下面还得有执行者的配合。
我们再深一步讨论湖南院 BIM 中心的做法。国内大多数设计院都是在最左边的状态,设计验证模式。设计团队是一个圈,BIM 团队是另外一个圈,不搭架,其实就是翻模。
大家的未来在哪里呢?很多专家告诉我们,未来的设计团队叫信息化设计团队,全员、全专业用 BIM 实现数字化设计。但现实是,这种美好的设想目前做不到,但我们还必须要生存,那我们就得一边生存,一边找一条从这里到那里的路。
有人说,直接上正向设计吧,你看下面这张图,上面画虚线的那条路,它是说把整个 BIM 团队或和技术嵌入到自己的团队里面去,所有的图都拿 BIM 来出。这条路咱们不说它好或者坏,只说它太难。难在标准跟不上、各方面人员配合不上。难的时候就会出现反抗,推行几年正向设计之后说此路不通,拉倒吧。
那我们再看湖南省院的 BIM 中心怎么搞呢?下面这条路线,BIM 团队说:我不在外面呆着,也不全进去,留一部分的交叉的区域,其实 BIM 团队在这里就像这个一个陪伴式的咨询,不是说这个专业设计完了我再进来,而是说在方案阶段、设计阶段、深化阶段,你设计到哪我就配合你到哪,进来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
省院 BIM 中心把这套方法论总结为:BIM 专业化模式
在一个过渡的阶段,他们做了不少的项目,试下来至少这条路是通的。
去年的时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叫《BIM 的「死亡地图」》,里面说到了几个案例,当时给这些案例起了个名字叫「半吊子 BIM」。这里我不但没有贬义,甚至是起立鼓掌,我们认为在过渡的阶段,这种务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 BIM 部门能不能生存下来,进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案例,采访了湖南省院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化设计所所长孙昱,当时他给了我这么一张图。这是湘雅五医院地下夹层垃圾车路由的图,图里面这些红圈是垃圾车道的节点,洋红色的部分是垃圾车道的路由。
地下室的净高要求是 3 米,专业这么多,空间这么挤,管道打不打架都不知道,现在你来告诉我,这个垃圾车路由对不对,怎么修改?这件事谁能拍板?
当时孙昱的团队做了一件事。他们用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软件也是最基础的 Revit,他们用参数化的方式,给不同净高的管道赋予不同颜色,生成了下面这张图。其中洋红色代表净高2.6米,绿色代表净高3米,黄色代表净高3.2米,青色代表净高3.6米。
这个结果摊在桌子上,答案就简单多了,只有洋红色的区域不满足净高要求,那就躲开洋红色的部分,做一个连连看,决策成本就低太多了。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故事,医院外的一角有座山体,会凸入建筑部分。拿到美方的景观设计成果,他们发现方案的犀牛模型和Revit场地模型有很大冲突,对不上位置。
要是国内两个团队,那大家一起去现场看一下就行,但是这个项目比较特殊,人家方案设计方在美国呢,沟通成本高,怎么办?
我们有无人机技术,可以用倾斜摄影把场地的模型建立出来。现场的山坡上有一堵支护挡墙,是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通过这个参照物,把实景模型放到了正确的高度,再经过对比就发现,景观犀牛模型的正负零标高取值偏小了 5.3 米,问题解决。
我这写一句话,叫向实景模型技术要答案,我们是要向技术要答案,但提出问题的是人。设计师去发现这个项目有什么问题,找到技术低成本地把这事解决了。
我们在项目里其实没必要把一大堆很牛的技术全都堆上去,搞出多少多少个技术应用点,客户不会为了你用什么技术买单,他们只会为你提供的服务买单。
所谓技术这个东西,它本身不是产品,你能交付给客户的东西才是产品。
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他们不再说「我到了」:探索结束了。而是说「我在路上」,有一些困难还存在,但我还要日拱一卒往前走。
我们也看到大家不再单纯地谈 BIM 技术,而是说设计用 BIM 去解决设计的问题,施工用 BIM 去解决施工的问题,开发者去解决 BIM 本身的功能问题。
当然,如果所有人都这样,那我今天的演讲就结束了,可是这个江湖好玩就好玩在,它没那么简单。
今天的主题是板块挤压处的震区,「漂移」这件事聊完了,结论是:技术向前进,就像大陆板块漂移一样,速度缓慢但不会停下。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个话题,大陆板块的在漂移,它总有挤压的部分吧?挤压的地方就是有震荡的地方。
板块挤压的地方在哪呢?
我们最近发现,一些企业开始不那么「乖」了,他们开始玩跨界了,有企业去跨界,就有企业感受到危险,跨界处生存的人就会感觉到震荡。
咱们举几个例子。
上个月我去参加了华东院主办的第二届数字工程高峰论坛。照片上这位是他们的 IT 总监王金锋先生,他的演讲中提到,他们用了 7 年的时间,产值增加了 10 倍左右,重点在于,目前这家设计院传统设计业务占比仅有 20%。
他们做的 EPC 总承包项目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数字化产品输出,企业招了几百位研发人员,很多产品不仅用于数字化项目的交付,甚至还公开向行业里销售。你看,这是不是传统设计院向软件商跨界?
说到跨界,去年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关于阿里巴巴在雄安的布局,当时这件事在当时阿里中标雄安 BIM 管理平台的时候,被讨论得很热烈。
阿里云的负责人王坚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城市大脑做基础,智慧城市就是空谈。
阿里云搞十几年了,确实搞的很牛,它要进入城市治理、进入建筑行业是自然而然的事,你能说我拦着你、不让你进吗?百度、腾讯、华为都想进来。当然客观的说,我觉得他们确实离专业的核心还有点远,但咱们不展开说了。
最近有个新闻,阿里又出了智慧工地,又跨界动了一家企业的地盘,就是广联达。
广联达今年也召开了自己的数字建筑峰会,袁正刚博士在会上讲了这么一句话:数字化技术其实不难寻觅,难的是运用、实践和落地。我们从这句话咂么出什么意思来呢?
你想,广联达原本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它是做单机工具软件的企业。而下一个十年广联达对自己使命的定义是:建筑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跟这事没关的东西不干,只要是相关的东西都要干。
所以当广联达说「运用、实践和落地」,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家软件企业要做的事,而是深入到施工的实施领域去了。
那施工单位的人又在思考什么呢?
上个月我们在成都参加了一场线下活动,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 BIM 中心的负责人任睿,他说希望施工项目的落地应用和EPC的项目,要把基础工作嵌入到设计流程里面去。注意,施工单位的 BIM 中心,希望把工作嵌入到设计院的流程里去
他现在经常带着团队往设计院跑,大家一起搞个项目,我们不要钱,你想建模我可以帮忙,你需要沟通我帮你跑,但是有一条,能不能把你们设计的流程教给我们一些,我要带领团队向设计学习。
为啥这么干呢?他说,年轻人毕业就服务于现场工人的话,他们每天接触到的就是行业标准的下限,要去和设计院接触,和甲方接触,那些人更讲流程和规范。他希望自己带的年轻人能够成为称职的、为甲方提供优质服务的人。
这部分我们说了这么多「跨界」,不管你的产品、你的服务到哪里去,最终你的钱是在甲方那里来。
这两年你有没有发现,数字化领域,甲方越来越不好伺候了,或者说越来越不好忽悠了。他们看见过真的 BIM,就瞧不上假 BIM 了,看过有成本信息的 BIM,就看不上只有空壳的 BIM 了。
前几天我和 @VCTCN93 探讨了一个事,为啥建筑行业的软件不搞开源呢?初步的结论,因为建筑行业是一个市场相对封闭的行业。
我把软件、资源、技术开源给你,明天项目就是你的了。互联网行业开源,我可以去开辟新的市场,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只有少部分人能去做开辟市场的事,大多数人还是在切蛋糕的。你的大一点,我的就小一点。
蛋糕就这么大,玩儿跨界的又这么多,于是挤压处的震区就出现了。尤其是在新兴的领域,活在震区的人每天过得都很难受,日子过得不稳当。
那么活在震区的人,该怎样生活?
提到地震区,你可能首先想起的就是日本。这个国家真的是多灾多难,但他们也正是在这种磨难中,锻炼出很多东西。
比如日本的抗震设计就很有意思,简单来说,他们的抗震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种抗震方式叫「耐震」,就是采用更坚固的材料,以强制刚。它的缺点是房屋晃动非常大,家具容易倾倒。
➤ 第二种方式叫「制震」,它是以刚吸刚,它是通过设计,把地震的能量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丢卒保车,震后换上新的零件。修复成本低,不过房屋晃动还是比较大。
➤ 最先进的技术叫「免震」,它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加入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是以柔克刚,建筑几乎没有损害,房间内也几乎没有晃动。
你去看日本索尼总部大楼的抗震设计,用的就是第三种方式。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变化剧烈的震区,以柔克刚也许是个更好的办法。
群里面经常有小伙伴调侃我们喜欢造新词,今天我就再造一个词:柔性中台。在震区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培育自己的柔性中台。
咱们先说说啥叫中台?咱们还是不讲专业术语,拿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产品来举例,你就明白了。
吴伯凡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把抖音比作哪吒。他的意思是,这个抖音在我们看到它之前,不是孕育了十个月,而是已经在娘胎里孕育了三年了。
是谁孕育的呢?它背后的公司是字节跳动
字节跳动在抖音之前还有一个产品,叫今日头条。现在大家觉得按兴趣精准推送内容稀松平常,但今日头条刚出来的时候,这个算法绝对是一个创举。
你的每一次点击和收藏、每一次阅读进度和退出时间,都积累成数据,当这些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它就能精准地描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感兴趣,甚至能猜测出你的收入、社会地位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把内容和广告推送给你。
海量的用户画像,以及这套算法,还有一些列的模块,比如订阅模块、数据收集模块等等,就是字节跳动的数据中台。
这是「中台」的第一层含义:中台是各种模块,是未变现的准产品。
中台还有另一层含义。当市场发生变化了,有人发现新的用户场景了,短视频火了,那么字节跳动公司不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产品,它只要把这些模块和准产品重新组合,就能很快形成一个新的产品,所以说外人看抖音开发了几个月,实际上它孕育了三年。
这是中台的第二层含义:有一个新场景出现,中台就能支撑起一个新的方案。
现在你理解了中台是什么,我们可以说说「柔性中台」的意思了。
所谓后台,就是你的三观和操作系统,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
后台要简单而坚实,但如果只有后台,你会成为一个好高骛远的人,嘴里天天喊着坚持,却什么事也不做。
所谓前台,就是你的机遇和正在做的事,具体到一个项目、一次面试的机会。
前台要锐利而果敢,但如果只有前台,你会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不见兔子不撒鹰,短期内没有好处的事坚决不干。
而所谓中台,就是一套「未变现」的半成品模块,它们可能是一些基础的数据,可能是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它们不能马上让你赚钱,可一旦机会来临的时候,它们会跳出来支持你。
中台要丰满而柔软,要不断积累和刷新,这个因为在充满变化的时代,你不知道五年之后什么能赚钱。
拥有坚定的后台、锋利的前台、柔软的中台,你就会成为一个三观正、行动力强,并且能适应变化的人。
我看到那些优秀的人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能够在热闹的场所中察觉寒凉和危险,可以在人群的激情中冷静下来,弯下腰去做一些实事;同时,他们也能在冷酷的现实里感受温度和能量,不会轻言放弃,让那颗种子熬过冬天,成为一颗树。

好了,关于这次演讲的内容,就给你分享到这儿,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演讲的 PPT 源文件我们也会分享给所有人,你可以随意使用里面的任何素材,公开场合使用时若能提到一句 BIMBOX,我们感激不尽。

获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公众号对话界面(不是这篇文章下)回复关键词「BIM江湖」;第二种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 BIMBOX 知识店铺,在首页的BIMBOX粉丝福利专区有三个专栏,我们把源文件也更新到了行业资料福利这个专栏了。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暂无评论

  1. 18361351371

    在热闹的场所中察觉寒凉和危险,在冷酷的现实里感受温度和能量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演讲实录 | 板块挤压的震区:下个十年的数字建筑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