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我们的纸质书《BIM大爆炸》在出版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老编小编都竞相传阅,很是感动。今天我们迫不及待的给你分享一篇由BIMBOX的小伙伴刘思海的读后感,希望也能带给你一些思考。
每个人的5年:《BIM大爆炸》读后感
1 从BIM四大圣经说起
可能很多BIM新从业人员没听说过居然还有“BIM四大圣经”这玩意,如今百度搜这几个关键字估计都搜不到了。
其实,大概8年前,BIM四大圣经就已经出现了,它是四本图书,都是英文版图书,我国的BIM发展是从国外借来的,我们BIM理论、方法、应用大多来自于这四本图书。
其中有一本叫《BIM Handbook》,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是四大圣经之首,其作者伊士曼博士也被大家尊称为BIM之父。
当时有一位BIM先驱:何关培先生,无私地翻译了相当多国外BIM的资料,为国内如何开展BIM做了重大的贡献。
2 混乱、繁荣、被吹捧的BIM
自从BIM出现后,很多人都嗅到了商机。
于是从2012年开始,尤其是2014年之后,BIM被捧上了天,尤其是用BIM做过项目,就如同登上了人生巅峰。
颠覆、革命、史无前例、万能、晴天霹雳、行业剧变的字样频繁地在BIM头上种了一棵树,这棵树还真长起来了。
我行你不行,我懂你不懂,我能做你做不了;学BIM高薪迎娶白富美;我们的BIM成功了,你们是假BIM。类似的言论在各种QQ群、微信群铺天盖地的传播。
当时组建BIM QQ群和微信群都是轻而易举地能够上千人。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一大波培训、咨询服务的财富风波就来了。2014-2016第一波BIM财富风波汹涌袭来,铸就了一大批真刀实干、脚踏实地的企业的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多唯利是图、虚假宣传、给大家带来误解的企业。
无论真或假,在商言商,首先是商人,要能活下去,赚钱就是第一位的,别管我黑不黑、脸皮厚不厚,赚到钱的确就是王道。
所以就算有人知道里面的猫腻和问题,也不会当面指出,更多的是附和,他们相信,市场和时间会给出答案。
当然,也出现了一批企业家和真刀实干的行业人员,在《BIM大爆炸》这本书中都提到了。当然,没提到的也有很多,现在业内大多人都知晓。
3 关于BIM的一场战役
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因为对于BIM的误解太多,这些误解从大的方向上严重到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从小的角度上则严重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记得2014年左右,北京有公司给BIM建模员开出10000+/月的薪水,很多初入行业的人员那时受到环境影响,真就以为BIM是万能的,做BIM的最牛。
加上各种软件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媒体环境,行业中的“非理性繁荣”已经司空见惯。现在看来,当年的那种繁荣,的确是一种灾难,对现在BIM的发展依然造成影响。
陈光先生组建了很多沙龙,对BIM的各方面都进行了非常多探讨,在当时群里不少时候都是争论不休,甚至踢过人、得罪过人。但大家的初衷都是“如何在我国走一条正确的BIM导论”,都对事不对人。
陈光先生也发表了很多文章,在我看来,这些文章既落地又非常有道理,准确描述了当前我国BIM的真实情况和障碍,这些文字的水平非常高,可见《BIM大爆炸》P50。
当然,类似这样的BIM认知讨论群当时也有一些,但说实话并不是很多,稍微多一点的是BIM技术讨论群,比如Revit建模、二次开发、族开发、参数化技术,更多的就是BIM交流群了(聊天、宣传、极少量研讨)。
即便如此,依靠个人、沙龙或若干群的力量是不可能阻碍这种非理性繁荣的,毕竟大多数人都要混这口饭吃。
于是,不可避免的,很多BIM新从业人员走入了一些歧途,在很多工作中不仅无法落地,更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方对BIM的不了解)的招数给行业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PPT这玩意了,大家都明白的。
所以,要打赢这场战役,必须更多的斗士站出来,有些是知名BIM公司老板,有些是BIM老兵,有些则是BIM新兵,这些斗士在书中都对BIM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探讨并集大成、浓缩为一段段精辟的文字。他们脚踏实地,应该为人知晓和尊敬。
4 战役的结果
近两年,BIM回归了理性,一方面之前被骗的客户太多了,另一方面BIM真斗士越来越多。
市场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所以那股非理性繁荣已经落幕。
结果是回归了理性,但是很少人去总结这一场战役。前面提到的“BIM四大圣经”对国外BIM发展的理论、方法论、实现路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创新,但我们呢,始终却没有这样哪怕一本圣经进行这几年BIM发展的总结。
这些总结一定是从认知、思维思考出发,对实践进行总结,对创新进行挖掘。
那这些认知,在我看来,对每个新从业人员是一大笔财富,不仅看到了前几年BIM发展出现的问题,能清楚地认识BIM,更能知道我自己要怎么发展;对行业内人员也是一种督促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自己的BIM企业,突破自己的瓶颈;对老兵同样有重大作用,如何让BIM行业健康发展,这关系到顶层设计甚至是国家数据安全。
前几年,不少人认为从事BIM就是建个模、做几个协同,上项目现场沟通下就够了,工作的障碍都大多在模型啊、交付啊、沟通上,最终无论是做面子工程还是草草完结都OK。
结果这几年再回首,可能真就浪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因为技术含量实在不高,而且经常遇到各种瓶颈,如软件bug、协同数据不一致等等,而这些问题又一时间没法解决,最后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如果将主要精力集中BIM这个牢笼里,在这个行业,发展注定是很有限的。
当你阅读完《BIM大爆炸》就会发现,讲了那么多,其实在建筑行业,BIM已经逐渐成为实现建筑工业化中的一个环节,即信息化。
对于建筑这样一个技术实践行业,国家级专业技术认证和职称依旧是最重要的,比如结构、施工、水暖电等专业,人们也还是必须围绕专业技术来升级自己,而非靠单一的BIM。
如果你是搞信息化技术的,就必须强化自己的IT技术并且读懂当前建筑业的IT技术需求。
这些是技术行业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同时你得对BIM这个玩意有个客观、清晰的了解,结合BIM,职业会走得更出彩,而不是被关在BIM笼子里,到头来见不到森林和大海。
人,还是要站在路的最前端脚踏实地。
我有个同学,大型设计院做了5年结构不懂BIM,工资始终在税后14万不到,这就是和时代脱节了。
也有个老朋友,做了5年BIM,看似时间很长,可惜始终纠结于模型细节而非技术应用、需求本身,现在连中级职称没评上,一级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等业内必通过考试都没通过,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发展,工资水平也达到瓶颈,不做BIM但通过这些考试的人都要比这位朋友强很多。
还有一位朋友,既懂BIM和建筑,又懂IT技术,做了5年,而且结合越来越紧密,年薪早就30万+了(税后)。同样的5年,差距的确很大。
岁月不饶人,人有多少个5年可以熬,年龄是职业发展的大敌。
5 关于《BIM大爆炸》
这本书采访了国内BIM界相当多的从业者、老板、关键人物,可谓用心良苦。
BIMBOX团队好几年的心血,全部聚集在这本书中。而业内少有这样的书籍,所以不妨少买个王者荣耀的皮肤,花几十块钱阅读下这样的好书。
从自己良心上来讲,个人认为这是对我国近几年BIM进行客观、清晰总结的最精彩的一本书,而且是少有的关于BIM认知、思考和实践的一本好书,至于是不是BIM认知圣经级别,大家阅读完心中自有分晓。
在我看来,对于行业、BIM的认知在从业初始,远远高于技术本身。认知错了,一方面很难纠偏很可能一错再错,另一方面要回来就要浪费很多宝贵的青春年华,1年、2年、3年甚至5年。
这宝贵的前5年很可能有些人感觉不到,其实远超于职业生涯各个阶段,5年后接近30,水平却如1-3年,年龄也大了,再经济下行会更加举步维艰,所以方向一开始就要对,并坚持下去。
对于好书千言万语推荐不为过,如果前几年最推荐的BIM认知类图书是BIM四大圣经以及何关培先生的BIM系列,现在最推荐的就是《BIM大爆炸》。
读完《BIM大爆炸》,会减少新兵起码5年的奋斗时间,这,就是认知的力量!
BOX说
认知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但它并非一直很重要。
「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这句话在工业时代是金科玉律,因为那时候人的发展路径是相对固定的,你是一个木匠、或是一个工程师,该做什么、该学什么已是大概固定,最后的成就取决于努力程度和那一点点运气。
可惜,那个美好的时代过去了。无论你在人生中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预先定位,都很难通过单一的路径来实现它——原因无他,人太多,变化太快。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都展开了多重身份,至少在多个领域有所认知。
认准一件事,做五到十年,然后再认准一件事,做五到十年。每一个五到十年,甩开一些人,认识一些人,然后在时代还没变化到自己老去的时候,进入下一个领域,迈向下一个台阶。
变太快,来不及和人拉开距离;变太慢,就被时代的车轮碾倒,这就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验。
而我们手里的武器,就是认知,思考,以及不盲从也不轻易放弃的努力。
希望我们的文字和书,能偶尔带给你一些这样的思考,但最终的结论,不属于一本书,不属于一个领导,更不属于在酒桌上给出建议的朋友,在这个凡事都以爆炸的速度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炮灰。
在飞向哪里都无法自我决定的时候,愿思考能让你飞得至少明白一些。
最后,谢谢刘思海同学的来信!
欢迎你点赞,分享,留言给我们,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期见!
我有个同学,大型设计院做了5年结构不懂BIM,工资始终在税后14万不到,这就是和时代脱节了。
也有个老朋友,做了5年BIM,看似时间很长,可惜始终纠结于模型细节而非技术应用、需求本身,现在连中级职称没评上,一级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等业内必通过考试都没通过,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发展,工资水平也达到瓶颈,不做BIM但通过这些考试的人都要比这位朋友强很多。
还有一位朋友,既懂BIM和建筑,又懂IT技术,做了5年,而且结合越来越紧密,年薪早就30万+了(税后)。同样的5年,差距的确很大。
这段话不好意思,说得太过绝对,5年考证,2年的考试时间,3年的工作时间,其中1~2年还只是实习期,能有多少水平?
5年全部赴在项目上,技术水平肯定强过前者,又懂IT,又懂BIM和建筑,这类人才没有50万根本不用想,当然技术水平是前期,软件只是软件。不要为了卖书而卖书,工程类的职业晋升没有你们说的这么肤浅,当然只看荣誉的国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