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

嗨,这里是BIMBOX
今天的内容从BIMBOX进步会员的每日推荐中选出,精华内容包含行业笔记、经验专访、报告文献、每周政策等,会员小伙伴别忘了扫码查看每日更新哦。
本期笔记责任编辑:@孙彬、@大宝
笔记内容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4期 
学习资料来源:丁烈云院士科研团队 
原文地址:
https://civil.hust.edu.cn/info/1340/14922.htm (复制到浏览器访问)
最近我们花了不少的时间和心思,来学习丁烈云院士团队的公开资料,谈到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中国智能建造相关的领域技术发展的思考。把相关的学习心得整理成笔记,分享给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上面的网址阅读原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考是战略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我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它不仅讲到了技术领域相对比较明朗的部分,也提到了那些尚未成熟、被吹捧得有些过分的领域。前者按部就班,适合安身立命;后者暗流汹涌,适合勇者披荆前行。
笔记不太好啃,但还是建议你抽空了解一下。

一、前言

近些年,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建筑业发展战略,比如英国《Construction2025》、日本《i-Construction》等,都在强调建筑业应通过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
我国建造产业科技创新,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非常需要把创新放在建造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最终的长期目标,是提升中国建造的创新能力。
我们先把视野打开一些,看看外面的世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智能建造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RossiA等通过在施工机械上安装智能传感设备,构建智能化施工机械以实时评估其运行状态;
BucchiaroneA等同样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工程要素的互联互通,提高施工的智能化程度;
KochovskiPStankovskiV建立了面向智能建造的边缘计算框架,支持项目信息管理和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
EdirisingheR梳理了关于智能工地的114篇论文,为发展相关智能建造技术提出建议;

➤ DingL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视频大数据中自动检测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ZhouH等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介绍了智能工地的构建方法。

当前,关于智能建造的研究,还主要以具体应用点为主,在智能建造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尚未形成整体的系统认识,也还没有提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丁烈云院士科研团队,对我国建筑业设计、施工、工程咨询等多个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开展了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目标是明确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问卷调研总耗时6个月,针对四项关键技术,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67份、109份、38份、121份。
之后邀请具备智能建造领域技术应用与研发经验的23位专家进行的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凝练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二、智能建造技术发展

智能建造,通过规范化建模、网络化交互、可视化认知以及智能化决策支持,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
智能建造的实施能促进工程建造过程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这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经之路。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背景下,顺应国际趋势,抢占行业技术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最终提升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很多动作的根本目标。
智能建造体系,在官方的定义来看,是发展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等领域技术,支持工程建造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协同和产业转型。下面拆开说说。

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造领域逐渐形成了以BIM为核心、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体系。当前我国工程软件存在整体实力较弱、核心技术缺失等诸多问题,呈现出“管理软件强,技术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的局面。
在设计建模软件方面,国产工程软件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缺魂少擎”问题,国产设计建模软件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竞争优势;国外软件以其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复杂模型处理能力牢牢占据市场前端;在复杂工程问题分析方面,国产软件依然任重道远。
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方面,得益于对国内规范、项目业务流程的高度支持,加之国内厂商的持续研发投入,国产软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品链。

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

工程物联网作为物联网技术在工程建造领域的拓展,通过各类传感器感知工程要素状态信息,依托统一定义的数据接口和中间件构建数据通道。工程物联网将改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支持实现对“人、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全面监管。
不过,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工程物联网的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日本、德国的传感器品类已经超过20000种,占据了全球超过70%的传感器市场,我国90%的中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
除传感器外,现场柔性组网、工程数字孪生模型迭代等技术也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我国工程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关注建筑工人身份管理、施工机械运行状态监测、高危重大分部分项工程过程管控、现场环境指标监测等方面,然而工程物联网的应用对超过88%的施工活动仅能产生中等程度的价值,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工程物联网的使用价值,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

智能化工程机械,是融合了信息感知、故障诊断、定位导航等技术的新型施工机械,通过不断自主学习与修正、预测故障来达到性能最优化,解决传统工程机械作业效率低下、人工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我国在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上虽有一定突破,但在打造智能化工程机械所必要的元器件方面,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器局域网络(CAN)等技术均落后于发达国家,阻碍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我国工程机械整体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局面,发展提升空间广阔。这方面留给后来人去接手的工作还有很多。

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

工程大数据的应用重点在于,把工程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从而提高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分析工程大数据,也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深度学习作为当前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之一,具有无需多余前提假设、能根据输入数据而自优化等优势,解决了早期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和训练困难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学习的复杂性使得模型容易成为黑箱,因而无法评估模型的可解释性。因此,构建数据和机理混合驱动的数据分析模型,有助于从工程大数据中提练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特征,提升计算实时性和模型适应性。
发达国家将大数据视为重要的发展资源,针对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应用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如美国《联邦数据战略和2020年行动计划》、澳大利亚《数据战略2018—2020》等。
我国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但工程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不过,我国工程大数据应用流程未能打通,在技术方面,当前主流数据存储与处理产品大多为国外产品,如HBaseMongoDBOracleNoSQL等典型数据库产品以及StormSpark等流计算架构,在应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不足。

三、我国智能建造的困境 

但是,面对国内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照全球发达国家智能建造的发展势态,我国智能建造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 在市场环境方面:建筑业企业已形成对国外相关产品的使用习惯,替换难度较大;国产产品用户基数少,缺少市场意见反馈,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外同类产品在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差距。

➤ 在企业部署方面:国内厂商起步晚,生态基础薄弱,资源分散严重,不少国产产品在细分市场仍处于整体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

在核心资源方面: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相关研发缺少基础数据标准,市场适应性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薄弱,较多依赖在国外企业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缺少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尚未建立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储备方案。

四、我国智能建造重点任务 

为了推动我国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应坚持推进自主化发展,通过补短板、显特色、促升级、强优势,研发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

1.工程软件加强“补短板”,解决软件“无魂”问题。

具体措施有:
➤ 在明确国内外工程软件差距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工程软件技术研发和产品化,集中攻关“卡脖子”痛点,提升三维图形引擎的自主可控水平;
加强国产工程软件创新应用,加快制定工程软件标准体系,完善测评机制,形成以自主可控BIM软件为核心的一体化软件生态。
2.工程物联网积极“显特色”,力争跻身全球领先。
具体措施有:
将工程物联网纳入工业互联网建设范围,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确立工程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规范化技术指导;
突破全要素感知柔性自适应组网、多模态异构数据智能融合等技术;充分利用我国工程建造市场的规模优势,开展基于工程物联网的智能工地示范,强化工程物联网的应用价值。
3.工程机械促升级,提升“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水平。
具体措施有:
➤ 建立健全智能化工程机械标准体系,增强市场适应性;
打破核心零部件技术和原材料的壁垒,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摒弃单一的纯销售模式,重视后市场服务,创新多样化综合服务模式。
4.工程大数据及时“强优势”,为持续创新奠定数据基础。
具体措施有:
完善工程大数据基础理论,在数据采集、储存和挖掘等关键共性技术上关注创新;
建立工程大数据政策法规、管理评估、企业制度等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工程大数据产业体系,增强大数据应用和服务能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和催生建造服务新业态。

五、总结:对策和建议

智能建造工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受到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研发部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多个行业、多个建设主体;需对工程供应链不同组织方式、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的计划。

管理机构层面

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基地,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建造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基地,促进建造产业创新的集聚发展。
拓宽建造产业创新支持渠道,加大资源支持规模。未来各级政府否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建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产业化。
围绕数据在项目全周期的应用,研制相关标准及技术框架,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平进行客观评估。阶段性开展国内外发展比对分析,对不足之处进行科学指引和及时调整。这一条国家层面已经进行到了第三批案例的经验分享。
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和规范市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协助加强反垄断、反倾销工作,制止不正当竞争,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企业层面

在这趟智能建造的浪潮里,建议企业围绕BIM与数字设计、智能工地、无人施工系统、工程大数据平台等方向,坚持以应用为主导开展技术研发,着力解决行业痛点、难点问题。
中小型厂商应该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专项技术,做专、做深,切忌追求大而全;大型厂商可提出为各细分行业提供智能建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完善企业之间互联协同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与中小型厂商的错位发展、共同成长。
技术应用单位应与技术研发单位(如硬件厂商、工业自动化厂商等)应该多多开展产业链协同合作,建立智能建造合作生态。通过深度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价值共创局面,搭建解决方案及协作流程。

End

以上就是本期的笔记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你,在进步会员群,BOX每日更新,为你提供BIM、数字化、智能建造领域的最佳信息源。
扫码加入进步会员,可以享受到更多权益,别忘了联系小编加群~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拜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建筑科技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学习笔记: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