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逆境中找出路,我聊了圈子里的不少朋友,有这么个观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的价值,第一层是降本增效,而更高的一层是能开辟新市场、创造新业务。
前段时间,我看到上海禹创数维技术有限公司开了个小型的发布会,发布了一款专门面向建筑运维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结合了BIM、三维实景、AI、数据编码管理等技术,给业主提供一套完整的数字运维解决方案。在我的理解下,这家公司就是在用一系列技术去满足运维业务需求,给他们带来了新的业务模式。
平台里为运维功能实现数据支撑的,除了文档、图纸、模型和数据库,还有一套联合开发的现场实景图留痕工具,打通了实景图与模型之间的界限,模型和现场叠加或左右对比,在现实场景中一键直达模型数据。
咱们经常看到某公司发布软件的新闻消息,却很少有机会深入到产品的背后,去了解他们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有怎样的探索和思考才做了这些功能,也就很难看到真经验。
不过这次就巧了,发布会的讲述者是BOX在BIM运维领域多年探索的老朋友金戈,实景技术联合开发方则是另一位老朋友王起航,这么熟的关系,可得多挖出点幕后的东西来。
和他们深聊之后我发现了很有趣的打法:两家独立公司业务和技术互相连线,实现了1+1>2 ,互相都找到了业务新增量。
我们先按下产品本身的功能和价值稍后讲,先从人的故事与思考聊起。
这两个朋友,一位在上海、另一位在北京,他们都在行业打拼多年,都把BIM当作自己的武器,都曾有过各自的困惑和迷茫,也都在这个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破局之道。
两个人的故事背后,是两家公司的探索——做BIM怎么能不卷价格战?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数字化怎么能用到运维业务?怎么才能得到甲方认可、赚到阳光下的钱?又怎么在商业营销上,能让人感到品质和匠心,促成长远的合作?
两家公司都阶段性找到了答案,而这答案最后就反映在他们互相带来的「新业务」上。
走完这一趟旅程,或许你能得到一些来自行业深水区的启发,我们还希望帮你找到可以在新业务上合作的项目和伙伴。文末留下了合作方式搭桥和免费的案例资料,别忘了你也可以直接拉到最后扫码或阅读原文。
故事开始,时钟拨回到几年前,有请南方的金戈,和北方的王起航。
金戈:方向的抉择
金戈早在2008年就了解到BIM。2010年一次线下交流中,金戈向同行提出一个问题:「BIM模型创建好了,后面能用它做什么呢?」当时现场没人回答,甚至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回答好。
很快中国BIM进入快车道,设计、施工、咨询和软件开发公司,都在追寻自己的梦,而唯独那个所谓「BIM真正受益者」的甲方,在这件事上见效甚微。
2015年,金戈离开了咨询公司,换了一份离现场更近的民营总包工作,开启了对BIM应用一轮「疯狂」的探索,从倾斜摄影到激光扫描,从进度模拟到 BIM 算量,从项目管控平台到BIM运维平台开发,几乎测试了能买到的所有的工具。目标只有一个:探索BIM到底怎么用到运维上。
那年的舜元科创大厦项目,他遇到最期待、也最难啃的问题,就是运维平台的建设,围绕着BIM数据,产生了一系列的编码体系、数据规格等工作。后来在 2017 年,他们总算是完成了第一个写字楼项目的数字化移交,但做下来特别的累。他意识到在配套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光是把数据给理顺了,就是非常吃力的事情,更别说用数据服务运维业务了。
2020年,金戈加入了一家设计单位,站在上游的视角去思考数据的应用。所幸在一个租赁住宅项目,再次遇到了运维数据交付的需求,他们从总包那边拿到 BIM模型,开始做数据化的工作。其中80%的时间都花在了各类资产数据的整理,包括设计、施工、运维、身份信息等等互相关联的数据。
那几年频繁接触到数据,加上对国内外资料的研究,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出现在金戈脑海里:
BIM的实现有两条不同的路径,一类服务于工程建设过程,以三维协调为主,他称之为「工程BIM」;另一类则是把知识组织起来、沉淀下来,为后续运维以及各种决策提供依据,他称之为「数据BIM」。
工程BIM的核心是精益管理的落地措施,发展相对成熟;而数据 BIM的核心是知识的数字化复用,国内的探索成果还不多。
选更成熟安全的「工程BIM」,还是更有挑战的「数据BIM」?
经过一番挣扎和考量,这位从业20年的老法师,毅然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All in「数据BIM」这条路。
王起航:在哪里起航?
当金戈在上海下定决心的时候,身在北京的起航,心里却有些彷徨。
王起航入行做BIM,从技术到销售负责人,一直没有离开「BIM咨询」这条主线。
他是圈子里唯一一个把BIM纹在了背后的人,纹的还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全称,当时跟自己许下一个约定,这摊事儿至少要干十年。
十年过半,他却感到迷茫了,主要是BIM咨询销售不太适合他。
他不喜欢打信息差,不喜欢太浮夸的人情送往,这方面实在卷不过人家;相反他喜欢交朋友,不想通过信息差赚朋友的钱,他希望能拉着朋友一起赚钱。
除了自己不开心,他还发现了咨询业务一个很难根治的问题:价格内卷。
很多业主只是要个「BIM模型」,也说不清到底什么需求,于是就出现大量低价中标、外包干活的团队。这时候认真做服务的团队,很难说清楚自己为什么报价高,也很难说清做出来的BIM成果到底能产生什么价值。
后来疫情来了,市场开始降温,外部和内部发生了两件事。
外部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业主收紧预算,回归理性,花出去的钱要看到效益。大量咨询公司死在了路上。内部变化,是贾维斯遇到一个改变的机遇,也彻底改变了王起航后来的职业道路。
香港恒基在上海投资了一块地,贾维斯是项目的BIM顾问。业主要来现场看情况就得出差,但当时的情况只要来一次内地就得隔离21天,非常麻烦,项目又不能放手不管,业主有了远程看现场的需求,贾维斯也希望可以更加透明便利地进行远程协调,于是就着手开发一套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调研发现国外有类似的产品技术路线很好,用的是全景视频走动拍摄,再一研究发现,用全景照片来代替全景视频是更好的办法,无论拍摄还是管理,成本都更低。
研发成果甲方很满意,平台上不仅可以按日期查看所有位置的全景照片,还能和BIM模型左右比对,发现问题。
这个项目完结,贾维斯把这套成果做成了一个通用产品,取名叫「鹰眼」。主要做到了四件事:
➤第一,全景照片+多个点位拍摄,保证现场没有死角地呈现;
➤第二,可以按照日期逐天追溯,哪天是什么情况一目了然,可以让没到现场的领导看到一个复杂工艺是怎样一天天完成的。
➤ 第三,和BIM模型实现对比,二者同时旋转缩放,可以真实场景和模型叠加在一起半透明查看,也可以左右分屏查看对比,哪里有问题马上能发现。
➤ 第四,解决了照片不能携带数据的问题,全景图上可以加热点,点击热点可以弹出照片、文档甚至表单,同时因为和模型叠加,点击一个照片上的物体,就能显示对应的BIM数据。
鹰眼推出之后不久,BIMBOX就做了一次深度专访,吸引了500多个申请试用单位,王起航每天的微信都回复不过来,最多同时间要聊四十多个人,他自己说是幸福的烦恼。
那会我发现,一聊到咨询销售他就很沮丧,而一聊到鹰眼这个产品就两眼放光,他说鹰眼有可能帮到他的用户,而且还是消除信息差的产品,跟客户交流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于是就建议起航,要不要试试在公司内部提个申请,从BIM咨询转到鹰眼产品上?
金戈:加入禹创数维
对金戈来说,数据BIM的思路有了,下面就是到底要选什么赛道、做什么事情了。
要走好这条路,光做服务不够,软件研发是必须的,市面上主流的方向分为三类:BIM建模软件(生产模型和数据)、项目应用软件(使用模型)和数据平台类软件(使用数据)。
数据平台类软件,恰好符合他的理念,也可以发挥他独特的经验优势。
既然自己在这么多项目中已经一次次完成了数据管理的工作,那不如把自己的知识固化成一个产品,先走完在模型里抽离数据、在平台上管理数据的一步。
这个想法让他激动不已,于是又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就联合圈子里的几位朋友,开发了一套基于BIM的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取名为emData。
这个软件直到今天也在免费运营,解决了几个数据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把他们的编码经验和标准编写工作集成到软件里,用户即拿即用;同时和建模软件Revit实现双向联动,把所有整理出来的数据打通,实现数据的交叉筛查和清洗;最终所有筛选的数据都可以呈现在三维模型上,移交给运维人员,根据不同的场景调用数据。
时间来到2023年,整个行业迎来了下行。当时他所在的公司核心业务是设计,数字化是辅助,不算是重点项目。
于是,在咨询、施工和设计三方都探索过的他,决定再换一个赛道,在距离对数字化运维有需求的业主更近的战线,践行自己的道路。
由于并不是为了待遇简单跳槽,所以在选择公司的时候很谨慎,和很多公司谈了不少轮,最终接到了上海禹创数维技术有限公司递来的橄榄枝。
双方一聊,金戈了解到,这家公司成立十年了,以前是上海迪士尼项目中方的BIM团队,这些年做的高端咨询项目很多,也在2018年成立了研发团队,一直致力于把国际先进的数字化经验用到国内项目,帮助甲方创造出价值。
这家公司正巧需要在数字化运维平台方向,找一个产品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比较强的伙伴,把这块业务好好做起来。
金戈的职位是产品总监,主要负责三件事:一是理清业主方需求,带领团队做产品功能定义和售前服务;二是基于甲方需求,完成产品的研发;三是确保目前已经签下的十几个项目合同顺利落地。
上海那个大型运维项目几年跟踪下来,他们完成了很多方向的技术积累,包括模型解析技术、图形轻量化技术、BIM数据库技术、数模分离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当时可能满足了甲方某一个需求点,但还不能形成一个商业化的产品。
加入了禹创数维,有了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的支持,金戈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过去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和思考,都可以汇集到一套产品和服务上,像攥起来的拳头一样打出去。
王起航:产品与定位
BIMBOX文章发布之后,大家知道了起航在做的事,纷纷找来谈合作微信聊天,他每天都在张罗线上会议,给项目开试用。这么一聊就发现,本来产品的功能不复杂,就是远程查看现场、和BIM模型实现对比;可很多人是真的找来,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需求和用法。
比如有施工总包想用到项目安全管理,有水务公司想用到站房资产管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希望把它用到一户一档的可追溯质量管理上,有连锁餐饮店想用它来管理全国快速开店精细化装修,也有机电安装集团用来按日期管理安装进度。
聊过之后最欢迎这个产品的还是业主方,有个政府甲方跟王起航说,你这个产品吧,功能不算多,但很符合人性:我打开鹰眼,要是看到现场有问题,挺高兴的,因为我能自己发现问题,掌控力满满;我要是没发现问题,那就更高兴了,证明项目干得很好,如期进行。
当然也有人对太过透明提出反对。有一位搞施工的老总,跟他聊了挺久,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不需要这个东西,后来起航干脆直接问:您是不是对透明有顾虑?
对方点头说,我们确实想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但现场人多事杂,难免出现问题,每天拍全景照片上传,第一时间业主电话就打过来了,相当于工地现场直播了,这不给自己找麻烦吗?
这个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于是他们就给这家施工单位单独开发了一个版本,不是上传之后第一时间开放,而是可以按不同区域设置不同权限,有问题自己先发现,整改好了再放开给业主看。
这家施工单位勉强算是接受了鹰眼,没想到在后来的应用中发现了两个意外的好处:
➤ 第一,作为乙方,业主来得少了、很多请客接待也少了,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还换来了业主更高的评价,毕竟吃饭事小、项目质量和进度事大。
➤ 第二,施工单位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甲方,他们有下游的机电分包,土建分包,项目经理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有的分包糊弄糊弄就来请款,经理直接调出对应日期现场的样子,一二三问题指出来,回去整改好再批款。
直到今天,起航也没有把当初找来的那500多位客户聊完,毕竟地域太广、需求太杂,他换了个思路,有了一个新的结论:
鹰眼其实并不是个「场景服务」,而是一个提供可能性的「基础服务」,人家买回去用来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做什么定制开发、甚至引入怎样的管理机制,都需要深聊,这里面既有功能上的差异化问题,也有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而信任这东西,是需要时间建立的。
这样的话,就不应该自己一个个去聊终端用户,而是要去找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去解决已经有信任关系的、个性化的项目需求。
这不正是他自己的理想吗?不是从别人兜里赚钱,而是拉着朋友一起站着挣钱。
于是,2024年一开春,王起航就放下了所有的工作,开启了一轮疯狂的出差,去找合作伙伴。
金戈&王起航:找到那块拼图
金戈这些年的思考过后,对BIM也有了一个新的洞察,他发现在这个庞大的技术体系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口。
他认为,如果把BIM模型比作人体,土建结构模型相当于骨架,机电管线模型就像是血液管道,弱电系统模型就像是神经网络,各种数据就是神经网络中狂奔的信号,但是,BIM却少了一张「外皮」。
这个外皮,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种渲染动画,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跨领域的可理解性」。
BIM模型可以存储数据,能体现构件的空间关系,能被专业人士用来发现问题,但它还是不够真实,不足以真实到能和更广阔的外界达成协作。很多甲方,是不可能去打开模型、查看数据的,甚至压根也看不懂BIM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他一直在思考,或许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现场真实的样子来作为外皮,跟模型重叠起来展示给别人,这样不需要精细建模,用很低的成本就能让人看清楚建筑里各种东西,而需要了解相关信息的时候,点击对应的位置就能跳转到模型,查看相关的属性。
很早的时候,他就基于这个想法画了一张原型图,和朋友一起做实验,后来主攻了emData,这件事被放下,但他心里一直记着这块缺失的拼图。
在BIMBOX看到关于「鹰眼」的文章,金戈马上觉得眼前一亮:全景图的技术成本更低,因为是实景拍摄,拟真度当然没问题,可以通过拍摄者的走动来规避视觉死角问题,可以说完美契合了他对「现场真实情况与模型比对」的理念。
而后来加入禹创数维,金戈心里一直惦记着,能和类似的产品达成合作,利用全景和BIM的结合,完善他们产品的运维服务能力。
2月份开始,王起航花了4个月的时间,跑了中国26个省、29座城市,平均两天换一个地方。
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起航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想凭借一个团队的努力,扎到全国这么多不同文化、不同习惯的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要在每个城市落地,听到用户真实的需求,真就得靠本地的合作伙伴。
一开始他找到的BIM公司最多,这些公司在当地都有很多老顾客,也非常清楚用户要的到底是什么,同时起航在BIM领域工作很久,也很了解BIM公司的现状和诉求,双方很容易谈到一起。
这些事情都很好,不过王起航心里还有个更期待的合作模式:找到合作伙伴,进行联合开发,让鹰眼作为一个基础服务,成为一个大平台的组成部分。
带着这样的想法,王起航的全国之旅来到了上海,金戈正在这里等他。
金戈在浦东新区的一家馆子接待了起航,两个人早就在BOX张罗的饭局上见过面,聊得很熟。
金戈聊起自己对那块缺失的拼图的洞见,谈到了他正要找鹰眼谈合作的想法;起航也把自己这一路的观察和思考和盘托出,认为鹰眼很适合为禹创的平台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可以这么说:金戈和起航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思考早半年或晚半年,那顿饭都谈不出结果,可就巧了,在正确的时间点,一南一北两位朋友一拍即合。
几天之后,金戈就把王起航介绍给了禹创数维的董事长姚莉。双方聊下来很契合,禹创数维有自己的格局和理想,希望能在运维服务这个赛道引领行业。鹰眼可以提供这样的帮助,起航也很实在地给出了让对方满意的价格。
意向确定之后,禹创拿着集成了实景建模的初步方案走访了一圈客户,得到了很好的反馈,于是合作正式建立,快马加鞭,一个叫「禹翼」的产品破茧而出。
禹翼:亮出翅膀
2024年8月9日,禹创数维邀请圈子里的主要合作伙伴,在上海做了一次小型的产品发布沙龙,发布了这款名叫「禹翼」的数据管理平台,金戈向参与的嘉宾介绍了尚在打磨的1.0产品。
产品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分别是基础功能、平台后台和拓展应用。
禹翼和市面上常见的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在后台将模型彻底拆成了三个数据库,分别是几何数据库、模型属性数据库,和一个标准数据库,然后通过后台的编码和数据中心,给这三个数据库赋予一个统一的身份标签,来进行联动。
BIM成果导入平台解析后,不光能轻量化看模型,还可以看到空间、设备、系统等信息的对应关系,所有信息互相联通。
实景功能部分,也就是和鹰眼联合开发的功能,利用算法把现场实拍全景图和模型空间位置对齐,实现模型和全景图的叠加显示,不仅可以在模型的任意位置跳转到实景,也可以在实景中的任一点切换回模型,查看需要的信息。
这就解决了金戈关注的BIM那张「外皮」,非专业的运维人员就能搞清楚模型和现场的关系,甚至可以在任意一个视角开展左右对比。
很多时候运维方不需要看三维模型,那只要聚焦在实景视角,可以跳转到任意时间点,远程查看现场的真实情况,想要了解详细信息的时候,点击就会触发叠加在一起的BIM信息。
禹翼平台给甲方提供了任务管理和评论管理,可以在二维图纸、三维模型、实景场景的任意位置发起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即便甲方有些地方不理解图纸和模型,也可以在实景照片中发现问题,把相关任务分配给对应的人员,这就给了运维方一个可以更早介入协同管理的工具。
数据分析方面,平台作为数据的集散地,将所有项目的空间、设备等数据都整合在一起,进行即时的分析、过滤和查询。
➤ 第二,后台管理层,主要是给系统运维人员使用的,直接通过后台管理,快速处理和配置所有的数据。
这部分包括项目中心、模型中心、设备中心、空间中心、协同中心、编码中心、文档中心等等,顾名思义,就是对所有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
比如在设备中心, 就可以通过台账导入和更新设备信息,和模型匹配进行联动,链接文档等操作;在协同中心则可以管理和维护项目所有的任务清单,筛选和导出任务文档等等。
编码中心用来统一所有空间和设备的编码规则,让数据和模型实现关联。数据中心则包含着所有设备各阶段的数据标准,搭建所有设备的信息档案库。
➤ 第三,最后的拓展层,也就是业务真正发生的层面,面向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开发。
禹创更加擅长的,是把自己多年来服务于甲方的运维知识固化下来成为软件功能,帮助不同需求的运维方更好地管理建筑。
比如通过平台,可以帮助业主查看不同空间的用电、用气、用水情况,优化后续阶段的能耗;比如可以根据运维经验,提前设置数据的异常预警值,在恰当的时刻给出预警信号,降低运维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这次小型的发布会,没有在线上公开,但现场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称赞。
金戈很激动,在多年探索之后有了符合自己理想的成果,同时也深知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
王起航:偏见与信念
发布会那天,起航在另一个城市出差,事后看到会议记录,他心里感慨万千,似乎自己这些年怀揣理想的万里长征,找到了一处暂时安顿的落脚点。
回想多年前刚毕业的时候跑客户,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BIM是啥、要不要用」,而现在见到客户,被问到最多的是怎么能用好,怎么能实现落地、怎么不被忽悠。
这些年他也确实认识很多人被忽悠,买前吹得天花乱坠,最后得到一堆没人打开的模型文件。
现在市场环境不好,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就出现得更多。鹰眼和禹翼这样的工具能结合起来,找到业务落地的点,让王起航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他认为,鹰眼这类产品,未来会是良币夺回话语权的「行业底线」,有了实模一致的要求,业主至少能知道,花掉的钱是有个透明度去兜底的。
至于行业发展的「上限」,则是要通过和禹创这样的公司联合在一起,借助他们对具体业务更加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挖掘更多的数据价值。
王起航认为,未来对施工过程完整、准确、全面的记录,再把这种记录作为数据,变成价值,无论是服务当下的施工、运维,还是利用图影资料响应前景更广阔的城市更新,都是必然的趋势,行业的改变需要时间,也许不快、但不可逆。
于是,起航去上海找禹创数维聊,回到北京又找到了我们,希望能通过BIMBOX,把这趟漫长的探索之旅和目前阶段性的结论,好好讲一遍。
我问起航,上次发文,来了不少想试用的潜在用户,这次讲了两家公司的故事,如果有更多的潜在伙伴找来聊,你有啥想法?
起航跟我好好盘了盘自己能做的事,列了这么几点,我转达给你:
➤ 第一,很多朋友暂时只有报奖测试需求,没关系,主动找来的小伙伴直接说明,开个短期账号、配合做个报奖资料之类的,不必不好意思,起航乐意配合。
➤ 第二,对禹创或鹰眼技术服务感兴趣的,起航负责牵线给你,一起聊聊合作拓展,面对当下的市场和需求,解决部门和企业的业务增长点问题。
➤ 第三,给BIMBOX进步会员小伙伴特别提供的福利:在试用鹰眼的过程中,寄给你一台全景相机用于测试,加上免费账号把成本降低至0,后面如果正式合作,相机作为礼物赠送给你,起航也加入了进步会员,可以在会员微信群里找他聊。
➤ 第四,起航这一年收集了大量施工方用实模一致解决问题的案例PPT,金戈也有不少数字化运维的案例,帮忙把今天的文章转发个圈,会把这些资料免费送给你。
以上四点,如果你对任何一条感兴趣,都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详聊。
尾声:未来之未来
经过起航张罗,我和禹创数维聊了很多,还专门去上海拜访了一趟,交流下来对「什么是数字运维」,有了一点新的思考想和你分享。
所谓平台,只是让数据变成知识、让知识产生价值的一个场所,禹创真正为用户提供的,是从数据的采集,到让数据在运维中发挥作用的一整套服务。
比如上海一家很大的化工医疗集团,拥有着分散在各地的300多处办公楼,每一栋建筑里都有配电室、消防控制室等,这么多建筑资产,一旦发生了火灾,集团不仅要承担损失,作为监管方也会受到处罚。
集团的人力有限,不可能每天都在现场监督,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
金戈他们就利用平台,把这些数据都搬到线上处理,并且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安全防控阈值,超过一定数量的数据异常才会报警,也通过不同点位报警数据的对比结果,筛选出最重要的监控点。这样既避免了过于频繁的报警,也让每一次警情都责任到人,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再比如一家做品牌连锁的公司,有很多街边店铺需要做装修,如果每家店铺都单独采购单独施工,成本就很容易失控,总公司也很难同时盯这么多项目。
他们用类似装配式的方法,先用BIM对店铺功能区域进行拆分,形成30多个大分类、200多个小分类,把分类构建模块化建模,上传到平台里进行组装,形成了五六种标准店铺模板,每一个新项目进来,就调用模板,灵活组装,一天时间就能出全套的装修图纸。
到了项目的实施阶段,也采用和鹰眼联合开发的实景和模型对比,在现场采集数据,和BIM模型、图纸一起整合到平台,帮助总公司同时监管多个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金戈说,当人们谈起「数字运维」,好像只要建个模型、上个平台、做个大屏就好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每个业主关注的业务点都不一样,有的关注数据资产的应用、有的关注安全、也有的关注质量、进度。
而所谓数字化运维,第一步就是先弄清楚用户需求,然后搞清楚这些需求需要哪些关键行动点,最后定义支撑这些行动需要哪些数据。到了具体的服务中,再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先做数据标准,然后做基础的数据采集和线上统一管理,最后再通过平台功能,实现业主的具体业务需求。
本质上,禹创数维不是开发一款平台卖给甲方,平台只是承载他们用来实现知识复用的数据容器,以便于增强人对运维需求的理解。
王起航也在多次这样的合作中,对鹰眼未来的方向有了新的定位。
他认为鹰眼的作用长期来看,就是把好的管理经验固化下来,成为数据。这些数据将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各种平台中,为禹翼这样的产品提供一个数据入口。鹰眼未来不应该成为所谓「高科技」,而是一个非常普适的基础服务,功能是基础,价格是关键。
王起航在和我聊起这段故事的时候,提到了雷军说过的七字诀:极致、口碑、快。他看了这句话,就决定把它当作自己的生意经。
所谓极致,就是专注实景查看和模型对比这么个细分赛道,把产品做好做精。
所谓口碑,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坑人。把实话说在前头,绝不去碰合作伙伴的业务,帮着伙伴赚到钱,把口碑交给时间。
所谓快,就是快速铺开局面,快速跟不同赛道的公司建立合作,快速把拿到的机会交到合作伙伴手里。
至此,两个人、两家公司、两个产品的故事阶段性讲完,后面有新的场景和故事,我们再和你聊。
如果你读到这里,有些思考,希望交流,或者对故事里涉及的任何事情感兴趣,别忘了起航留给你的四个福利:配合报奖做资料、牵线搭桥谈合作、免费试用送相机、转发文章领资料,联系方式放在这里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建筑科技BIMBOX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