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啥没人重视、干啥没人配合,很迷茫,怎么办?

你好,BIMBOX,我是老孙。

BOX在五周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在公众号内容之外,开设一个新的音频栏目,叫《BOX的BIM参考》,让大家在上下班的路上,能听一些和行业相关、也比较轻松的内容,这个专栏每周更新两到三期,目前已经更新到第15期了。

今天,咱们拿出最新更新的一期,来和你聊聊很多做BIM的小伙伴都会遇到的一个烦恼。

前几天,有个粉丝跑来跟我聊了这么一件事,他说自己最近做BIM的状态特别不好,很迷茫,换了个工作,到一家给人家做BIM咨询和服务的公司,之前在外界听说这家公司水平很厉害,可一进去发现不太是这么回事儿。

他自己主要是做机电模型的,最大的苦恼就是一天到晚建模调管综,但是找不到这个工作的意义,跟客户方接触的时候,自己的工作成果总是很不被重视。

比如说,因为BIM出图比较慢,很多时候施工班组已经开始安装了,BIM这边还在调管综、开交底会,等都做完了,就赶不上时间节点了。

这种事儿多了,再到项目经理那边去开会,人家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种感觉,有没有你们做BIM的都无所谓,没有你们我自己也能干。

我追问了一下,为啥出图会赶不上现场的进度呢?

他也聊了聊公司内部的问题,比如人手不够多,公司也基本上不买什么插件。都是工程师自己去想办法,买点小插件或者盗版软件,大家互相也不怎么交流技术心得,效率确实比不上别人。

关于他的问题,我自己给出了一些回答。不过其实我特别不敢做的一件事儿,就是冒充职业生涯导师,一个人在职场中遇到不顺,可能会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来自领导的、同事的、自身的、竞争对手的,甚至可能和一个人最近的睡眠和精神状况都有关系,线上聊天我能掌握的信息量太少,做不出什么上帝视角的判断。

我更不希望把这位同学切身的烦恼当做什么反面教材来让大家批评,所以在这儿,咱们不单独针对这位来提问的粉丝的情况,把他的个例撇在一边。

想和你聊的 ,是我这两年经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我发现这是咱们这个圈子里,甚至是所有行业职场里的一个共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工作不被他人重视,或者别人就是不配合你,事情不好推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这么一种局,该怎么破?

咱们先来尝试跳出打工人的视角,看看在领导的视角,怎么看待这种事儿?

我给你讲一件真事儿。我身边有这么一位企业区域主管,也是做BIM咨询的,公司名字咱们就不说了,有一个项目,他派了手底下一个同事去当项目经理。

这个项目的甲方,三天两头来投诉这位项目经理,要么是办事拖沓,要么是工作成果质量低,反正是哪哪都不顺。

你猜我这位主管朋友怎么做的?很简单,他换了个项目经理去,过去一个月,啥事都摆平了,客户也不投诉了。

我就问这位主管朋友,你不关心之前都出了啥问题?后面这位怎么摆平的?他摇摇头说:这些问题我都关心,我招项目经理干啥的?

不用想你也知道,两位项目经理的未来肯定会有差距。

听到这儿,可能你体会到一点职场的现实了,外部环境怎么样、客户是不是混蛋、内部的条件怎么样,更高一层的人不会那么关注,至少不会站在解决问题的人的视角去关注,他们关注的事,是在现有的边界条件下,谁能把事情搞定。

而往往,总会有人能把事情搞定,无论是通过沟通、通过关系、通过技术实力、还是干脆就凭运气。

后来我和这位主管还聊出来这么个结论,你听听还蛮有意思的。说职场里的螺旋上升,一共有这么三条线,一条是沟通协调能力、一条是个人硬实力,还有一条是公司、部门或者领导给提供的平台大小。

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而这三个条件,往往遵循木桶理论,也就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你的表现上限。

比如公司平台不错,你自身的硬实力也不错,但沟通能力就是不行,别人不待见你,不理解你,你处处碰壁,另外两个条件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针对很多人迷茫这个情况,咱们把这三个条件拆开说说。

➤ 首先是硬实力。

为了这期节目,我还专门去问了对BIM和施工现场都接触比较多的,中建八局的李越宇,他在知乎和咱们有劳小程序里的ID都叫努力挣钱的李二狗,分享施工方面的干货不少,推荐你关注一波。

我在三局搞BIM:来自一线工作者的深度思考

2021-01-18

 

 

李工和我说,别人不配合、自己不受重视,这些情况在他刚工作的时候都出现过,但现在基本没有这种问题,往往是项目上来找他们提很多需求,他们还要综合考虑这个事值不值得做。

他觉得,现在很多做BIM的人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自己做这些工作到底在给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很多人觉得自己会很多软件技巧,但真到了现场,讲出来的都是很浮于表面的东西。不被别人承认的时候,总会觉得是平台限制了自己,实际上没有看清自己能提供的价值有多少。

李工说他接触到的BIM咨询或者内部的BIM部门,大多数都是一个辅助的定位,主要也是建议权,不会有审核权,这是个事实。那么他们要思考的,就是自己的建议别人为什么会听?

《BOX的BIM参考》前面有两期节目,专门讲了做BIM要懂现场、怎么懂现场,这个道理不重复讲了,建议你去听一听。

当时也有小伙伴听完节目说,干BIM哪有干施工在现场呆得多呢?拼现场经验拼不过啊。

咱们说懂现场,可不是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谁也不可能憋个大招把现场的人都灭了,从不懂到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懂就问,脸皮得厚,被人家怼的时候,别着急郁闷,赶紧把人家懂你不懂的记下来,积少成多。

➤ 第二个关键条件,是沟通协调能力。

李工跟我讲了他们做一个景观项目的例子,景观工程的小市政优化工作本质说穿了也是调管综,但这个项目占地面积非常大,地形坡度非常多,涉及到的市政专业还很多,需要避开的市政管道、绿化、道桥等特别多,单纯做碰撞就不知道该怎么调。

所以他们很早就主动找到各个专业系统的施工人员,一家一家地去聊,厚着脸皮去请教问题,去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难处,然后在做深化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现场知识尽量帮大家把问题都解决掉,所以他们的提议人家会听,后面还经常找他们解决问题。

对内的沟通也很重要,比如那位同学说的,公司内部软件不更新、标准不规范、技术不沟通,在大多数眼里可能是很糟糕的环境,而在少数人眼里正是做调研、拿证据、说服领导、解决「上游」问题的好机会。

再比如他说BIM出图跟不上现场速度的问题,我们之前好几次聊到的任睿,他就多次说服领导采购该买的软件,该有的工具不能缺;同时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用二八定律的方式去做深化,设计院不定稿,他们就不调支管,甚至主管道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都不调,反正也还要改,直接根据自己多年的现场经验给修改意见,所以效率就比较高,他们调出来的成果都能赶上现场进度,还能解决现场问题,现场自然也就愿意听他们的。

这里任睿就把沟通协调的技巧,在内部和外部都用起来了。

任睿:从施工单位的角度看,设计院BIM成果怎样才能变得有用?

2022-03-02

 

 

说到这儿咱们说了两个条件,你得知道,不是做BIM被不被重视的问题,是任何一行都有被不被重视的区别,干监理、干设计,你就是开一家淘宝店去谈货源,都有强势的、有弱势的,所以咱们在职场里千万不要奢望一个天赐的权力,古代皇帝还会被大臣架空呢对不对?

你的话语权一定是建立在硬实力和沟通能力的基础上。每个人在每个领域,都是从能力有限、人微言轻,慢慢发展到有能力被重视,这是个必经的过程,你得正视这个过程,甚至去体验这个过程,不要轻易就迷茫。

➤ 咱们说三个条件,还有最后一条,公司提供的平台。

它也很重要,可能你的硬实力和沟通能力都和另一个人差不多,但他的领导和甲方是哥们,这个项目就是人家的。

前两个条件是我们可以自己修炼的,这第三个条件在短期内我们是左右不了的。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你的前两项能力持续上涨,确定平台不能满足自己了,再跳槽换更大的平台就好了。每一个成功的跳槽,都是发生一家公司提供的平台,承载不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成长需求的时候。

但是,在这儿我还是不想过多地谈平台,因为从我的实际观察来看,大多数工作不顺、很迷茫的人,不是真的被平台限制了,而是自己的误解。

真的能力溢出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在这儿很迷茫」而换平台,而是非常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平台的短板在哪里,而这样的人,也往往不是因为不得志离开,而都是被人家高薪挖走的。

换句话说,如果前两个条件想通了,第三个条件也就是折腾一两个月离职手续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事儿。

别忘了我们说,这三个条件遵循木桶理论,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你的表现上限,如果你从来没思考过前两个条件,只希望换个环境、甚至换个行业,就能改变迷茫的现状,别太乐观,因为换一家公司,还会有一帮能力很强的同事,等着做你的竞争对手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BOX的BIM参考》的内容,这个专栏每周更新两到三期,把行业里值得关注的新闻、故事、观点整理出来分享给你,里面也会介绍很多值得关注的人。

扫下面的二维码,支付1块钱(团购1分钱)就可以随时来听了,记得加到微信收藏随时看看更新。1分钱的收费是为了统计数据,每一期有多少人订阅和关注,帮老孙调整内容的方向。

如果你也有关于行业的任何疑问,或者值得分享的新鲜事儿,也欢迎联系我们。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说啥没人重视、干啥没人配合,很迷茫,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