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见闻眼界 » 正文 见闻眼界 他没考上大学,却进了深圳地铁项目部 2021-10-18 分享 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愚人和狂热分子总是对自我如此肯定,而真正的智者内心却充满疑虑。 ——罗特兰·罗素 环顾四周的时候,总会有这种感觉,似乎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都至少是本科毕业。 但数据不会撒谎,我国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每100个人里,有96个人的学历低于本科,他们是不可忽视的绝大多数。 谢孙海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位。 如今,他在深圳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上从事 BIM 和信息化工作,2012 年进入社会,在私企积累了三年房建经验,在国企积累了两年的测绘和四年的 BIM 工作经验,他的故事很平凡,却又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 将近十年的路走过来,谢孙海说,最大的收获是用马不停蹄的学习来投资自己。 1. 谢孙海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又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所以一直对智能医学的未来充满憧憬。不过在 2008 年,他遗憾地高考落榜,心中怀着的小梦想止步于此。 或许因为父亲是工程师的原因,本来准备接触医疗药材的他,转而变成了接触工程材料,开始了自考之路。 自考是进门宽、出门窄的继续教育方式。2008 年,他到厦门的一家自考学院,选择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当时要自考机电 20 门课程,每一科都要及格,每一门考试都像高考一样严格。 因为从小喜欢计算机,那时候让他最感兴趣的是 CAD 制图,总是到学校的机房,厚着脸皮找其他专业的导师学习机电制图。 机电专业的图纸都是图层很多,轴测图又很抽象,学习的过程中总需要想象三个方向的视图是什么样子的,谢孙海琢磨着,土建专业的图层比较少,图纸也相对简单些,要不要考虑换个专业? 他找到教 CAD 的导师,说机电专业太难了,问自己的水平能不能画土建专业?导师说,画图可以,但你的土建专业知识不够。 他那时候才理解,社会需要的是技术性人才,自己的机电专业知识不精通,只会用 CAD 软件,未来该怎么生存呢? 那段时间虽然专业知识学得不咋地,手机倒是玩儿出了不少花样,很早入手了诺基亚的 N72 手机,玩儿起了塞班系统,学习制作证书、修改程序,每天泡在天网、泡辣网,通过论坛跟网友交流。 只可惜,兴趣最终也还只是兴趣,智能手机的大潮滚滚向前,很快安卓和 iOS 干掉了塞班,一代人的回忆也终成了回忆。 2010 年 6 月,谢孙海离开厦门,回到了龙岩,自我反省了三个月。两年时间自己除了 CAD,似乎什么都没有学会,身份又是一个自考生,出去找工作怕是打杂都没人要。 他对自己说,自考自考,就是自学考试,先要有自学的能力,才能有考试和工作的能力。 2010 年 9 月,他又来到了龙岩的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继续自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心态也比两年前成熟了不少。 但凡选择自考的,都是那些高考失利、但不甘心的人,要么想学些技术傍身,要么至少拿一本大专毕业证书。 专业 15 门课程,每一科都跟着导师认真学,也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 最痛苦的是学习结构力学,学科本身就枯燥,教课的老师也没啥经验,只会照着课本念经。在郁闷的学习过程中,他上网搜索有没有更方便地理解结构力学的方法,在一片黑暗中找到了 PKPM,好像捡到了宝贝一样,在摸索软件的过程中理解了结构计算。 这次的工程制图课程,没有教 AutoCAD,只是捎带着说了说天正插件。所幸老师允许用 CAD 交作业,他还是班上为数不多用 CAD 比较熟的人。那也是他第一次正式用 AutoCAD 出图,包括图幅、图层、色彩等等都要摸索,自己搞不明白就跑去打印店打图,看那些打印员怎么操作,一来二去也就学会了。 谢孙海那时候有了一点心得,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靠别人指导,第一步都应该带着问题和兴趣去探索。一个问题可以牵扯出很多东西。别人跟自己提问的时候,自己不会,也别忙着拒绝,或多或少去搜索一下,说不定会发现一片新大陆。 慢慢的,他和各学科的导师从师生变成了朋友关系,直到今天,他也很感谢那段时间带他的老师们,和高中老师不一样,他们不是为了应试去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谋生吃饭的技术。 受工程师父亲的影响,从小对工程行业的东西耳濡目染,各门课程上手很快,谢孙海在短短一年半时间自学通过了 15 门课程。 这一年半的业余时间,谢孙海也没闲着,跟几个小伙伴成立了一个软硬件方面的网站,也接了一些预算和制图的私活儿,赚了些钱。 在接触这些工作的时候,他发现很多时候出图和出量要做两遍工作,很麻烦,那时候就开始期待有一种技术,可以在出图的同时也把工程量做出来。 他的早期求学经历,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奇葩,从高考失利,到自考机电,再到自考建筑施工,过程中逐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对怎样在社会中立足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迎接他的,是真正来自社会的成人课。 2. 谢孙海第一位来自社会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一名严于律己的工程师。 2012 年 6 月,父亲带着他第一次去工地放样。父亲告诉他,工程放样是一项要求严谨、精度准确的技术活,尤其是你还拿着老式的经纬仪去作业时。 在那种室外环境,要么天气炎热,要么就刮大风,吊锤被风吹得摆起来要用模板挡着,很辛苦。他还记得在烈日下仰天长叹,如果未来能有一台带着激光的飞行器,飞到建筑上空把设定好的轴网直接打下来,该有多方便。 那时候他很想学钢筋算量,尽管父亲是工程师,但因为父子的关系,反倒不能敞开心扉去追问,即便问了,也是让他去自学。有位同事的父亲也是工程师,也是这样的情况,甚至两个人会经常交叉请教对方的父亲。 后来总问自己人,得不到系统的传授,两人就干脆找到钢筋班组组长,对方很关注现场问题,也关注该怎么赚钱,钢筋怎么算、怎么下料都很清楚,主要是俩人为了提高自己,在外人面前能厚着脸皮问更多的问题。 同时,出于对计算机的执著,线上还有一群这个领域的网友互相交流,他业余时间对系统和软硬件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停下,泡 CSDN、MSDN,玩儿各种新东西,出过教程、担任过版主,也经常翻墙看国外的新技术。 第一份正式工作,借着父亲的关系进了家私企。 老板用人挺狠的,对于谢孙海这样的非统招「大学生」,更是一个人当好几个人用,施工现场、工程预算、结算、决算、质监等工作都要负责,老板则是一再强调,年轻人出社会,不要怕吃苦,要多学习。 谢孙海就这么身兼数职地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学,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造价软件的使用,以及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撑系统软件计算等,也逐渐对国家建筑标准和规范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好景不长,在私企干活,很大程度依赖于老板的关系,老板手里有项目,员工就有活儿干,项目没了,人也就散了。 3. 2015 年是谢孙海的人生转折点。这一年,他不想继续在父亲的羽翼下成长,也不想被老板一直「坑」,就开始在网上找工作,发现做机电 BIM 工程师待遇还不错。 那时候他只听说过 IBM,对 BIM 是什么一无所知,当然也没能面试这个职位,不过这三个字母已经印在了心里。 那年六月,他进了一家国企,分配到了路桥项目的测绘部门,心里想着进了国企,也许有机会能了解这个BIM技术。借着一次机会,他托部门的测绘专家认识了公司的 BIM 负责人吴总,加了微信,不过因为还是个小白,也没问出什么像样的问题,这事儿就先放下了。 测绘是个跋山涉水的苦差事,每天拿着个 RTK 就上山了,还经常会有危险,干过测绘的都知道里面的苦。 线性工程的土方工程量,通过 RTK 或者全站仪一个个地去测,回来导出数据,再用 Excel 处理数据,用 CAD 绘制断面,最后再出量,实在是太麻烦了。 为了自己的方便,他上网找到了 Civil 3D,自学软件后试着测了一组数据,感觉还不错,那时候他都没想到,自己已经无意中碰到了 BIM 软件。 数据和图形有捷径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在实际工作中「偷懒」。每天爬山,又累又危险,于是想到了用无人机。之前在私企就琢磨过无人机激光放样,这时候又思考能不能用在地形测绘领域呢? 他又在网上搜了些教程,慢慢理解了方法和思路,不过碍于项目的设备预算,没能把无人机纳入到项目考量,但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谢孙海从一条和很多人不同的路线走过来,摸到了 BIM 的门路,也觉得它很有意思。 自己一直对计算机这么感兴趣,又能跟实际工作结合到一起,为什么不进一步好好了解一下呢?说不定又会有新的大陆发现呢。 于是在 2016 年底,他开始更深层次地接触 BIM,买了一台联想「拯救者」,通过网站开始了自学之路,同时又找到了之前领导介绍的 BIM 中心负责人吴总互相交流想法,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和很多人一样,他在那个阶段接触到了 BIM 考证,也见识了国内考证的种种乱象。不过本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自学思路,拿证不是目的,是给自己一个系统性学习 BIM 概念、建模和应用的机会。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谢孙海开始给项目提出一些 BIM 应用的建议,自然有支持的人也有反对的人。反对者里大部分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也许因为 BIM 带来的工作和管理方式需要取代一些相对落后的模式,甚至会动一些人的饭碗。 不过,反对的声音没有影响他对 BIM 的执著,你反对你的,我学习我的。 2017 年春节,谢孙海趁着假期买了一堆书籍,开始自学 Revit,然后马上用到实践里,结合自身的房建专业基础,帮朋友建了一套精装修的 BIM 模型,用 BIM 出了效果图和施工图,觉得比以前二维的方式方便了不少。 这年四月,他第一次到深圳,参加了第一届 BIM 经理高峰论坛,见到了很多同行,也认识到当前 BIM 应用存在着成本高、协同难、普及率低等问题,知道了 BIM 道路比自己想象中要坎坷。 5 月份,借着单位聘请外教的机会,谢孙海参与了三天的视频培训,时间比较短,讲得也比较急,而且对房建专业的讲解比较少,反倒是机电专业讲了不少。 谢孙海想想自己从自学机电逃到了土建,转了一圈又在 BIM 领域遇到机电了,真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咋办?学呗。 培训课程的深度不够,就接着自学。先是接触到腿腿教学网,又在 B 站上搜索 BIM,认识了 BIMBOX,也结识了老孙、开开、熊仔、大宝几个小伙伴,后来又加了微信群,开始和全国同行交流起来。 几年的时间,谢孙海一路默默陪着 BIMBOX,一起成长了很多。作为一个爱好技术的宅男,他也把宝贵的几年青春献给了自学。 4. 人生有时候需要遇到一个机会,这话其实跟没说一样。机会没有「偶然遇到」的,都是你做了很多事,然后它才会来敲门。 2018 年 8 月,谢孙海参加的房建专业项目达到了国家引入 BIM 的标准,他自己也因为前面默默做过的事,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进入了包含市政、公路、房建和机电专业的PPP项目,这也是他正式负责BIM的第一个项目。 公司成立了BIM技术部,由他担任BIM负责人,他一边在网上花钱自学,一方面也在项目里成了给别人授课的「谢老师」。 回想起来,这个项目是他最喜欢的,一方面干的是自身专业,同时又有时间去深入研究 BIM,另一方面是整个项目里领导和同事都对 BIM 有很高的热情。 那段时间谢孙海没忘了当年刚和父亲出来的时候,想学会的钢筋算量。他们认真研究过用 BIM 出钢筋工程量,也发现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设计给的钢筋量、二维软件计算的钢筋量、BIM 出的工程量、钢筋下料的工程量,以及现场实际使用的有效钢筋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他当时想,如果未来能通过 BIM 出钢筋工程量,也是要基于云计算建立模型。 那两年时间,他除了 Revit,也自学了 Civil 3D、Infraworks、Dynamo、Python、Fuzor、C++、Ps、Pr、UE4等软件和编程的操作,早些年机电专业没毕业的知识也慢慢利用起来。 这两年的经历,又把他在螺旋上升的台阶上,往前推了一步。 赶上那几年深圳轨道交通在 BIM 领域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一把手有决心,资金投入也很大。2020 年,谢孙海来到了深圳,加入了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开始了自己 BIM 之旅的进一步升华。 因为领导层的重视,BIM 与整个深圳地铁的信息化大工程深度融合到一起,带来的效益也更明显,他除了参与日常的比赛和报奖,也参与项目招投标的 BIM 工作,经验值涨了很多,视野也更开阔了。 这一年快到元旦的时候,谢孙海到天津出差,和设计院有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发现很多设计挺愿意接受 BIM 的,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障碍,其中比较大的一个就是比起施工单位,设计院的 BIM 成果很难用到现场,尤其是现场变化非常快的机电专业;另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费用问题——用更高的成本做出一个施工方不使用的东西,经费该由谁出呢? 这次的谈话,谢孙海记在了脑子里。 他说,知识往往来源于疑问,学习不一定是死磕一个个知识点,有时候多听听别人的谈话,观察别人存在的困难,反过来对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种进步。别人的困境,也许有一天会成为自己的解决方案。 见的多了,思考得多了,也会有一些迷茫,智慧城市的盘子越来越大,大量系统和平台在建筑业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智慧工地也在一个个项目里出现,这些新技术不断涌现在人们面前,「BIM」这三个字母似乎也包裹了一层越来越厚的外衣,到底哪些能落地解决问题,哪些是未来的方向,是值得探究的东西,有时候也会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5. 谢孙海从业的这些年,从一开始的高考失利,到靠着自学入行建筑业,再到后来接触 BIM,先后接触了房建、机电、市政、路桥、轨道交通几个领域,接触的软件公司也从最常规的建模工具,到晨曦、品茗、广联达、BDIP、以见科技,甚至是华为和阿里。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数字资产」这个概念逐渐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走的 BIM 道路也越来越宽。 谢孙海说,很多人进入社会就停止了学习,但他觉得离开学校才刚刚是学习的起点。关于 BIM ,他在 BIMBOX 学习,通过科学上网在 Google 找资源,看软件的官方文档,逛 B 站、腿腿网、 CSDN 论坛,买行业相关的书籍,加各种技术交流群,学习的脚步从来没停下,而随着岁月的积累,那个非统招本科生的起点,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他觉得,互联网时代,学习不再是一道窄门,不懂就问是最好的捷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身边还是线上的朋友,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帮是看情分,不帮是本分。所以在请教别人的时候,问题一定要明确、简单,用最短的话说清楚问题,别让人家猜你的需求。 另外,他也建议加强自身的英文水平,BIM 最一手的信息和很多软件都是英文的,尤其是在二次开发的领域。 对于行业的发展,谢孙海还是觉得未来应该以人为本。他发现有些企业对于 BIM 或者数字化,一没有制度,二没有岗位。技术的执行要靠具体的人,如果没有任何保障和待遇,是留不住人的。 作为一个学历算不上漂亮、但经历很丰富的人,他也觉得有些企业招聘的时候只看学历、不看经历,存在很大的问题。是从零培养一个随时可能会跳槽的新人,还是直接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人,需要企业根据岗位的要求认真考虑,而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判断交给学历。 他觉得,当前很多的 BIM 实施能否顺利,真正的经验并非来自于软件,而是来自于施工一线,只有这样的人用起 BIM 才不会云里雾里,而同时具备施工经验和对新技术的探索精神,其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走到今天看这个圈子,谢孙海觉得 BIM 对他来说是工程行业和 IT 行业的结合体,是各个阶段的信息枢纽,在深圳的阅历告诉他,思考的时候要站在国家和行业的角度去看待技术,而做事的时候还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一个综合性强的角色。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个最原始的驱动力,那就是兴趣使然。 本期故事内容为谢孙海向 BIMBOX 投稿,并做修改整理后成文,你有怎样的 BIM 故事?欢迎联系我们,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分享给所有 BIMer。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标签:见闻眼界 收藏0 分享
见闻眼界 2024-10-10 现在都这么难,BIM和数字化还有啥新出路?这有两个人真实的故事 最近大家都在逆境中找出路,我聊了圈子里的不少朋友,有这么个观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的价值,第一层是降本增效, …
见闻眼界 2024-09-13 中建二局的「深圳振哥」:BIM如何帮我深入业务、突破圈层? 今天要和你分享一个故事,来自深圳的老朋友。 他叫杨振,目前是中建二局华南分公司BIM中心主任。这是官方职位,而圈子 …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