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N个应用场景(三)

7.工程量统计

其实听了上一期内容的你,一定能马上反映过来,既然连房间面积、照明亮度这些信息都能够在模型中被携带,那每一种材料的用量自然可以自动统计。

在CAD时代,让计算机自动计算工程项目构件的必要信息,CAD无法存储,所以需要依靠人工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进行测量和统计,或者使用专门的造价计算软件根据图纸重新进行建模后由计算机进行统计。

而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

当然,工程量统计的精确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在建立BIM模型的时候 ,信息录入的精确程度,这也就代表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模型的深度,来控制材料表的详细程度。

我们可以把它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同客户的前中期讨论中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成本,或者是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和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还记得上一期我们提到了一个关于模型精度的概念吗?它叫做LOD,请你记住这个名字,我们会很快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它。

8.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

做结构和机电的设计师,最了解碰撞这个问题带来的痛苦。

无论是设备与结构的碰撞,还是机电管线设备本身的碰撞,这些问题虽然在整个项目的资金预算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麻烦最多的一个阶段。

因为工程项目进展到需要进行机电设备安装的时候,无论是留给设计人员,还是施工单位的时间,都已经非常少了,而这时候,频频出现的管线与结构、管线自身的碰撞问题,却不断的出现。

这些小问题,几乎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带来一次次的协调会、一次次的熬夜加班,最终还是把施工进度一拖再拖。

在CAD时代,设计企业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将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让业主最不放心的技术环节。

这也是现在的江湖上一句传言:「十个BIM项目,九个都在做管综」的由来。

无论一个BIM模型参与的人员有多么少,前期信息的录入有多不全面,它携带的几何信息都是非常准确的。

这个几乎是自动和免费携带的信息的最直接的用处,就是检查建筑内部物体的空间关系和碰撞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无法在平面图中预想到的,甚至到建好的BIM模型中也很难用人眼一一发现。

当然这个过程,是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

通过碰撞检查程序,我们可以把计算机在模型中发现的碰撞问题输出为一份碰撞检查报告,按照编号、构建ID和截图相结合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设计人员,模型中哪些地方发生了碰撞问题。

那我们的设计师就可以参照着这份报告,来修正我们的模型,从而达到在正式施工之前,解决存在的碰撞问题隐患。

而由于建立几何信息模型的门槛最低,解决问题的见效最快,给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带来的便利最大,这就让绝大多数企业和项目推广和应用BIM技术,都是从解决管线综合问题开始的。

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们也很建议你从这一方面着手,去体验BIM带来的效率提升。

当然,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几何信息只是BIM模型中自带的一个属性,我们的BIM也绝不仅仅是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一个工具。

如果你和你的企业,长期在这一个领域徘徊不前,我强烈建议你继续深入的学习,你的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可以去探索。

简单总结一下,上一期跟这一期的内容,主要讲述了BIM在深化设计阶段的四种应用场景,它们是协同设计、性能分析、工程量统计和管线综合设计。

这些应用的本质,都是利用BIM模型携带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让它们在互联网中流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流动到后续的工作中,让后面的关联工作告别传统的人工录入和计算的方式。

它的根本,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大量重复的工作,把我们人脑解放到该用的地方去。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BIM这种新技术的介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听起来熟悉,仔细想想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东西,比如信息流。

我们总是说信息流,这个信息流到底具体是什么?我们怎么去掌握它?

其实,这些专有名词只是行业内的人为了交流方便而起的一些简称,它们是在人们充分掌握了这些简称背后原理的情况下才这么讲的,而这背后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其实一点都不难。

建议你耐住性子,我们先把概念给大家掰开揉碎的讲清楚,然后就会很快进入到更深的领域中去,在实际的使用中逐渐告诉大家,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操作而已。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有态度,有深度,这里是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BIM的N个应用场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