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前阵子25家建筑事务所给Autodesk联名写公开信的事儿,圈子里的讨论沸沸扬扬。很多人说,行业被 Revit 绑架了,甚至是 Revit 阻碍了BIM的发展。今天我们和一位老朋友 @VCTCN93用长文对话的方式,来聊聊这件事。
他切入的点是我们在软件江湖系列里聊过的 ArchiCAD,用另一款软件的视角来审视 Revit 的问题,和大家聊聊锁死和绑定这件事;我们则是站在行业观察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先来转述他的文章内容,最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你也可以用留言或者文末投票的形式来参与这场讨论。
毋庸置疑,Revit 对 BIM 世界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是当下 BIM 世界当之无愧的绝对霸主,大有战国末年强秦的风范。那么作为 BIMer 的我们,该如何评判 Revit 对整个 BIM 生态的影响?作为一款工具,它究竟做得好吗?
好与不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用得多了,看得多了,有了对比,你才能对一件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个曾高强度用过 Revit、ArchiCAD、Bentley 等软件的基层 BIM 从业者,我想站在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你对一款 BIM 软件有一些基本的认知,从而也让你拥有其它 BIM 软件的视角,作出客观比较。
我看待软件的基本价值观是: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款真正能让所有用户都觉得心旷神怡的 BIM 软件,更普遍的情况是各有各的亮点,也各有各的缺陷,用户最好基于自身的实际需求去做选择。
我不为某一款软件唱赞歌,也不会无脑地黑一款软件,我只陈述事实,然后交由你来判断。
由于图软(Graphisoft)在最新发布的 ArchiCAD 24 中,不仅把祖传的图标焕然一新,还上线了一个名为 Param-O 的插件,把改革之刃伸向了限制 ArchiCAD 发展的万年瓶颈——GDL。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让我感受到了图软求变的决心,以及 ArchiCAD 将要迟来的春天。所以,ArchiCAD 就成了这次我想要描述的对象。
希望这篇文章不但能让你具备从 ArchiCAD 看待其它软件的视角,更能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为了便于理解,下文中我会将 ArchiCAD 中参数化构件(parametric object)与 Revit 中的族(Family)混合使用。
为了方便不熟悉 ArchiCAD 的同学理解,我先迅速对它做一个简介:
ArchiCAD 是匈牙利的图软公司于 1984 年,以一帮建筑师为主体开发的一款虚拟建筑(Virtual Building)软件,它提倡 OpenBIM 概念,提出了 BIM 的通用信息交换格式 IFC,号称是最快的 BIM 软件。
正如名字中的 Archi 所指,它小而精于建筑,由于在开发初期被苹果创始人 Steve Jobs 看好,并给予了很多技术上的点拨与指导,所以它也是唯一原厂支持 MacOS 的 BIM 建模软件,目前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日本与欧盟。
在 Param – O 的官网上,它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https://graphisoft.com/downloads/param-o)
Create parametric Archicad library objects without writing a single line of GDL code with PARAM-O.
使用 Param – O,你便可以不再使用 GDL 创建 ArchiCAD 参数化构建。
This easy-to-use object creator tool utilizes node-based editing, but the result is a fully Archicad-compatible parametric library object.
它是一个极易上手的、基于节点的创造工具,其结果是与 Archicad 完全兼容的参数对象。
一言以蔽之,它就是一款类似 Grasshopper、Dynamo 的可视化编程工具,用来做 ArchiCAD 的参数化构件,相当于 Revit 中的族。
多年来,在 ArchiCAD 的系统里,你必须学习和使用一种叫做 GDL(Geometry Design Language)的编程语言才能做最基本的参数化构件,不过现在,他们把这门语言可视化了,建筑师终于可以不用敲代码,连连电池,也能做「族」了。
从官网给出的例子,和我自己上手体验来看,虽然这种方式依旧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但是相比以前,绝对是值得称赞的伟大进步。
要知道,ArchiCAD 曾因为 GDL 语言极为高昂的学习成本,使得一线工作人员基本不可能有做族的能力,企业除了盲目地在网上寻找,基本搞不出能满足自己要求的族库。连最基本的参数化构建 ——尤其是国内本地化构件,一直都相当匮乏,甚至出现了国内某著名大神在早年做好的上古图例库,一直持续跨版本用到今天的匪夷所思局面。
反观 Revit 中建模加参数的直观做族方式,它能让人人会做族,人人有族用。同样的,这些人民群众生产的族,也反哺了 Revit 生态,成了 Revit 的弹药库,为 Revit 的发展推波助澜。
所以我曾说, GDL 的做族方式,就注定了 ArchiCAD 一定是款二流软件。如今看来这个定论终于要被打破,曾经作为 ArchiCAD 老用户的我,十分高兴。
我非常期待看到 ArchiCAD 生态中能够借助 Param-O,迅速涌现出一批数量不大,但是质量很高、能满足大部分人日常需要的流行构件库,企业也能够通过 Param-O 定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构件,让 ArchiCAD 的构件生态丰富起来,让大家能够跟多年前大神的无私奉献说一句谢谢和再见,然后转身迈入小康阶段。
基于之前的使用经历,我对 ArchiCAD 是颇有好感的,即便时隔多年,很多细节已经不太记得,但我也依稀能回忆起那份温润之感。
我不想像参考手册一样,告诉你每个功能怎么用,而仅仅抽出一些我作为一个实际用户,在日常使用中被它打动的特性,把它们讲述给你,让你感觉到这款软件究竟有什么气质。
如果说 Revit 是程序员思维主导的软件,那么 ArchiCAD 就绝对是建筑师思维主导的软件。
例如,参数在 Revit 中是优先级特别高、而且有重要意义的存在,你需要通过精准的参数控制,才能够实现精准的模型控制。
因为建筑师在开始设计作品的时候,根本做不到那么的精准,他们更需要的是便利的调整和即时的反馈,以便在设计中尝试更多的可能性。ArchiCAD 这种不但支持参数控制,更支持任意修改模型的设计,就会显得更加人性化。
除此之外, Revit 中充斥着族、族类型、子类型、实例等等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不用好它们就会让软件不好用,而在 ArchiCAD 中,则基本不会让你去面对程序员才需要思索的难题。
导航栏(Navigator)在 ArchiCAD 中也是个能反映它建筑师特质的地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Project Map、View Map、Layout Book、Publisher Set。分别对应着建筑师日常工作中的 建模(画图)、图面处理、布图、发布四个步骤。
这四大板块贯穿着你整个设计流程,并且可以逐一映射,几乎不需要你重新学习新的知识,仅仅是改善建筑师原来的工作体验,并提高效率而已。
或许是被单核软件折磨得痛彻骨髓,作为号称最快 BIM 软件的 ArchiCAD,流畅性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个「快」很难演示,就是直截了当的流畅,如果一个模型连它都卡了,那其它的软件基本就卡到了连环画的程度。
ArchiCAD 的不卡,除了优化之外,也和它软件设计的机制有关。它不像 Revit ,每做一次调整都需要逐个渲染文档中存在的每一个视图,ArchiCAD 只会渲染你当前打开的这一个视图而已。这极大地提升了软件的运行效率,但也给 ArchiCAD 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每切换一个新的视图都会卡一下(重新渲染),二是无法正常多视图建模。
随着多核CPU的发展,到了ArchiCAD19版本,图软公司针对这个问题发布了预测式后台处理功能( Background Updating),就是用多核CPU比较闲置的那几个,在后台计算其他视图,这样既不影响当前视图中的操作,又能保证切换时的流畅。
Graphisoft 是小厂,这就注定了它资金、技术实力、甚至产品线,都难以和 Autodesk 这种巨头匹敌。
联合集体的力量,方能在巨头的口中,夺下一些吃食。ArchiCAD 对于其它软件兼容是十分开放的,它是 BIM 圈使用通用交换格式 IFC 的发起者,也提倡 OpenBIM 的概念,不求身家大而全,而是想联合一批专业的厂商,让它们做好自己最专业的事情,数据互通,成果共享。
图软自己牵头开发了 Rhino-Grasshopper-ArchiCAD Connection 这款插件(现在叫 Toolset),就是一个成功联合他人力量的案例。
它不但实现了自己 API 的脚本化,更是让 Grasshopper 平台上千万款优秀的插件为自己所用,实现了 1 + 1 > 2 的效果,加上它对 Rhino 原生模型无缝的支持,更是大大弥补了自身建模能力的不足。
我在上一段所指的非正常多视图建模,就是这种借助 Rhino 的方法。
与常识相反的,ArchiCAD 并不追求绝对的图模一致,很多图元在 ArchiCAD 中都有两种显示模式。
图形意义上的显示(比如纯粹的二维符号)、模型意义上的显示(也就是三维实体的剖切或投影),甚至二者混合显示,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置自己的图面,出图的阻力会小很多,定制十分自由。
这一点也和 Revit 用户经常为了出图而必须建一个族的工作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Simple, game-like navigation makes BIMx the best on-site design and presentation tool on the market.
像游戏一样简单的现场设计与演示工具。
无需二次开发,仅仅需要在ArchiCAD 中做一点简单设置,你就可以实现 BIM 模型(不仅仅是 ArchiCAD 模型)的图模互动,测量与漫游、甚至简单的 VR 等。你可以使用自己的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给你的客户做汇报演讲、去现场指导施工等。
BIMX是一个把模型和图纸揉在一起的混合成果,你可以点击平面图生成3D视图,然后在其中漫游,也可以在3D视图中直接观看对应剖切面的图纸。
为图纸表达服务这件事,可谓贯穿在ArchiCAD所有功能设计中,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移动端展示功能上,这也是我前面谈到的建筑师思维所在。
又由于 ArchiCAD 不强制性要求图模一致的原因,即使使用 pdf + Sketch Up 模型,你都可以做出 BIMX成果。
不知是否是因为 Steve Jobs 指点过的原因,我总觉得 ArchiCAD 的设计美学和 Apple 有共通之处,是一款十分优雅的软件。整个材料优先级系统,还有很多小功能,都会让人眼前一亮。
当你使用空格键激活魔棒功能,程序就能自动捕捉到你想要的线和被线围合的区域,帮你自动完成构件的安置。
还有模拟设计师画笔的画笔集功能,类似于格式刷的吸管与注射器功能等,都是十分贴心的小工具。
尽管 ArchiCAD 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点,不过它也有一些缺点。
虽然 ArchiCAD 24 解决了 GDL 这种万年痛点,但可视化编程也绝对不如 Revit 做族直观和方便,参数化构件的缺失问题上,图软或许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彻底解决。
ArchiCAD 官方虽然在本地化和推广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或许是出于体量限制和人手不够的原因,他们的营销能力依旧不能称作完美。
我曾线下参与过 ArchiCAD 官方举办的推广活动,氛围良好,官方人员热情专业,给了我不少的帮助;但也曾在 ArchiCAD 中国的官方服务群呆过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工作人员除了每天机械的群发今天的网络培训内容,对群基本是处于完全不管的状态,问问题没人回,官方人员也不管发诈骗广告的,导致这个群里除了广告之外,常年死寂。
此外,秦国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灭六国,合天下」,而是「书同文,车同轨」。OpenBIM 的思想纵使很美好,但毕竟厂商众多,牵涉甚广,各有各的利益考量,动员力量和整合能力,是不可与在 Autodesk 旗下的亲儿子们相提并论的。要打破诸多限制实现真正的 OpenBIM,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最后就是资料的匮乏,国内只有一个非官方的 ArchiCAD 的论坛保持着不错的活跃度,大多数资料都是出自这里的创作或者搬运,可毕竟人数在 Revit 用户面前不值一提。你如果真的在实际使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除了自己去外面找英文资料,基本没有人能够帮到你,很容易陷入漫长的苦海,这也是在你使用 ArchiCAD 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风险。
我常常会在习惯了 Revit 的逻辑、上手 ArchiCAD 的时候,怒骂 ArchiCAD;也会在在习惯了 ArhiCAD 的操作之后,回去用 Revit,感慨 Revit 着实不行,说明这两款软件的综合体验在我心中其实是半斤八两的。
不过,我依然认为ArchiCAD 的软件质量很高,但上面提到的其它因素的影响,远比软件本身的问题要可怕得多。
前一段时间,世界上顶尖的 25 家建筑事务所,给 Revit 的开发商 Autodesk送去了一封公开信,内容是表达对 Revit 的不满,并尖锐地指出了当下 Revit 性能低下、更新迭代优化幅度小,费用上升幅度太大等大家早已心照不宣的问题。
当矛盾一旦公开化,就基本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所以今日开枪,绝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实在是苦秦久矣。
作为被 Revit 牢牢绑定日常工作的中国 BIMer,其它姑且不论,大家对 Revit 性能方面的体会,一定十分深刻,这个单核软件过于死板的参数架构和低劣的图形性能,不仅难以满足方案的前期构思和复杂形体的方案设计,即便是做到项目后期,移动一个构件都需要等待数秒,工作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等待上。
这些现象并不是 Autodesk 没有意识到,更不是故意不修正,而是自 Revit 从诞生起,它基本架构的缺陷,就注定了会有这些问题,即便是被巨头 Autodesk 收购, Revit 基因里自带的东西也无法改变。
只是今天的 Revit 和刚刚诞生时的时候相比,功能完善度和产品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Autodesk 凭借着自己顶尖的营销技能,已经把痛苦售卖到了全世界, 不会舍得重新来过,全世界被 Revit 绑定了日常工作的 BIMer 也不会容忍 Autodesk 随意改动大家吃饭的家伙。
接受不了大变革,就只能温水煮青蛙,直至渐渐成为死局。
我十分反感被某一款工具、软件锁死自己日常工作,因为这样你只能被动地接受软件带给你的一切:功能只有它能做到你才可以做到,体验只有它好用你就舒服,它难用你就只能忍受。
倘若有朝一日它不能再使用了,你是否又有足够的准备,来保障你的工作、你的成果、你的生活?
「放弃幻想,准备斗争」,这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当下技术乃至政治的瞬息万变,都可能随时让你我的生活受到剧烈的影响。
建筑圈的 ArchiCAD,VectorWorks,大型项目的宠儿 Bentley 全家桶,机电专业还有 MagiCAD 与 Rebro 等,都是不错的 BIM 工具,并且它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专长,各具特色与优点。
不过由于市场策略不同、营销手段的高低,甚至问世时间的先后,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部分领域或许能和 Revit 争夺个来回,但综合影响力均不可同 Revit 相比拟。
七国连年混战,百姓民不聊生,但秦国一统之后,紧接着就施行暴政。
你是支持被秦国一统,还是支持百家争鸣,这并不重要,但是手上依旧保有选择的权利,做好两手准备,却是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有两手准备,或者是想提升自己工作的体验,甚至是单纯的想尝试一下,你都可以去了解 Revit 之外的 BIM 软件。
好了,VCTCN93的文章给你转述到这儿,最后咱们补充一个视角,谈谈BOX自己的想法。
前阵子,老孙手里的一台 iPad 主板坏了,于是突发奇想,要不趁机换一台安卓平板玩玩?
网上查了查,比起同等价位的 iPad,安卓平板屏幕更大、性能更好、机身更薄。正要下单的时候再一查,又打了退堂鼓,安卓平板除了厂商自带的app,绝大多数软件都没有高清的HD版,取而代之的都是手机适配版,要么只能占半个屏幕,要么就等比例放大,画面贼糊,字体贼大,根本忍不了。
究其原因,是广大的app开发者不愿意开发安卓HD适配版。为啥不愿意开发?因为用户量少,赚不到钱。为啥用户量少?因为app太少……
反观 iPad 生态,开发者要么赚足流量,要么开发付费app赚足钱,加上用户量大,就愿意去开发独立的HD版本,让用户体验更好。
于是,开发者和用户组成的生态就互相锁死在ios系统里了。
我们说回到中国的BIM市场和 Revit ,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是被 Autodesk 给绑定了吗?不尽然,中国有多大比例的公司真是像写联名信那25家事务所,真金白银买Revit又不得不续费的?其实大家心照不宣。
即便是那25家掏了钱的事务所,写联名信也是「搞事」而不是放弃,如果真不想用,直接不续费换别的软件就完了,你看,闹归闹,还是得用。
你想找个参数化电梯、水泵,能找到的格式都是.rfa吧?你想考个BIM证,得用 Revit 考吧?想找个工作,招聘信息里写着熟练使用 Revit、有证优先吧?甲方招标书上白纸黑字写着.rvt格式,写着信息录入要求,你得拿 Revit 录入吧?
Revit 形成的生态还远不止于此,甚至我们认为,BIM能在中国养活这么多人,恰恰来自于 Revit 「难用」的原罪。
因为它的原生功能不够好,甚至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开放API的半成品平台,所以诞生了一大批开发公司,他们能通过二次开发赚到钱、养活一群人,当然会拥护这个体系;而很多BIM界先驱,当年啃着外文资料学Revit,建族、分享、出书、卖网课,正是因为它难用才有琢磨的成就感,也正是因为它的「难用」才让传统人员不屑上手,给一群愿意尝鲜的人留出了一条活路。
于是,在这群先驱走过的路上,留下了无数学习资料、数以万计的族库,也在这条路上,长出了由传统企业、培训机构、二开公司、咨询公司、地方政府、研究专家等等组成的奇特生态。
这个生态走到今天,你说是Autodesk计划之内的吗?我觉得至少不全是,否则早就如法炮制到 Civil 3D、Infraworks 中去了。
那你说,这个生态好吗?说实话,可真不怎么好,甚至是乱象丛生。可你说它容易打破吗?也真是不容易。
咱们不说外部生态,就说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内部生态。和VCTCN93聊这一期内容的时候,我问他ArchiCAD和其他专业协同,有没有问题?他说他用AC做完建筑,交付给其他专业,用IFC转格式没出现问题。
我又问了另外一位在施工单位做机电设计的朋友,用IFC格式的建筑做机电设计,有没有问题?他回答说:不行,因为我们要用 MagiCAD 做管线深化,需要往墙上自动开孔做套管实现现场加工图,土建模型必须是 rvt 格式这个洞才能开,要不你建筑师来帮我开孔?
我一直给朋友建议,如果你的工作流程里,三维建筑设计只需要一个工具,那 ArchiCAD作为工具绝对是首选;如果你的下游或者甲方需要 rvt 去做进一步的工作,也许会遇到困难。
未来几年,像 ArchiCAD 这样的软件,有没有希望破这个局?今天VCTCN93讲到的 Param-O 是一个很大的希望,但我们觉得还需要实现三件事:
➤ 第一,有一批勇士(或者图软公司本身),利用 Param-O 开发出足够有质量的参数化构件,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让市场形成一个种子生态;
➤ 第二,有一批勇士(或者图软公司本身),做出足够好的学习资料或课程,让普通人能低成本地解决应用问题;
➤ 第三,图软一直倡导的 OpenBIM 理念,被市场广泛认可,要么能和已有的rvt兼容,要么其他所有软件互通,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软件生态。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现有生态实在忍不了的人越来越多,去他的,老子不BIM了。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我们的观点依然是:未来不是喊出来的,是人的行动创造出来的。
「BIM不等于Revit」的口号,大家每天都在喊,但也许每个人真实的选择,才会拼凑出一个真正的未来。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