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争论BIM未来好坏的人,都是预言家吗?

你好,这里是BIMBOX。
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关于BIM的探讨和争论,但也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大家聊到的BIM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比如很多人探讨「BIM行业」,那BIM到底是不是一个行业呢?
对于有的人来说,BIM当然是个行业,他们学的是这门手艺,靠它养家糊口,有同行的人交流,甚至会参加一些协会;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有本职工作,也有自己吃饭的手艺,BIM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有时候甚至会带来麻烦,那在他们眼里,BIM当然就算不上是一个行业。
所以,当有人把「BIM的未来怎么样」这个问题抛上赌桌的时候,当然会有人买大,有人买小,有人觉得压根不值得买。
你说这种现象是不是很怪呢?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咱们换一个人人熟悉的概念:短视频。
当你问一个人:「你觉得短视频的未来怎么样?」,你很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有人是开发短视频制作软件的,有人是搭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有人是打算专职创业拍短视频靠流量变现,有人就是拿别人的短视频作为学习或者消遣的工具,「短视频」这三个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当然,我们不能说「大家谈的不是一件事,所以散了吧。」这就是和稀泥了。我们还是要跳出大家的差异,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视角来看技术的发展。
 
1
演化思维
短视频这东西现在大家都知道它热,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经历了文本时代、音频时代、视频时代、再到短视频时代,是一直向着高效的方向不停「进化」的,短视频就是目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最高级形态。
工程行业的「进化论」也有这么一派说法,从手绘时代,到CAD时代,再到BIM时代,最终是以BIM为底层支撑的数字建筑时代。
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想谈的重点是四个字:演化思维
现在有很多学者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就是当年把达尔文的「Evolution」给翻译成「进化论」了,现在有很多人在各种场合用「演化论」来代替它。
「进化」这两个字给人们最大的误导,就是让人们以为万物有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它带来一种静态思维:只要练就一身绝世武功,成为天下第一,就再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了。
而「演化」这个说法,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演化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当然也就没有终极形态,并没有那么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一举解决所有的问题。无论是生物演化还是技术演化,都是不停地解决当下的麻烦,然后新的解决方案又带来新的麻烦,每一步演化都是不停地打补丁。
拿生物来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人类是最高级的物种,那今天这么高级的人类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将错就错,不停打补丁。
考古学找到这么个证据:大约在200万年前,人类祖先体内有一个叫 MYH16 的基因发生了随机突变。这次突变让咀嚼肌肉生长放缓,人类的咀嚼能力从此停滞不前了。
虽然咀嚼能力不行了,但这一变化让我们有机会发育出更大的脑袋,变得更聪明之后,我们就可以合作打猎、生火烧烤,这就解决了咀嚼能力不行带来的生存压力。
可是大脑袋带来了新的麻烦,就是女性难产率特别高。这时候又有一批人类发生了早产的基因突变。一只小鹿生下来就会跑,人类小孩在6岁之前都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趁脑袋还没长大,早点生出来,就是新的解决方法。
可新的麻烦又来了:小孩生存能力太低,怎么办?只好接着打补丁。人类女性又演化出远超其他生物的母爱。这才能心甘情愿地照顾刚出生的小孩。
可是母爱泛滥,所有产后女性都要长达几年不能捕猎采集,还得打补丁,这个补丁就是婚姻。必须有一个男人承诺照顾她,还得证明自己有实力,女方才会考虑和他生育后代。
婚姻出现之后麻烦就更多啦,各种礼仪和法律层出不穷。现在要是一只大猩猩能看懂人类在干啥,肯定跑来问一个年轻小伙:你为啥这么拼命工作买房呀?小伙只能想到是丈母娘让他买房,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从200万年前那个MYH16基因变异开始的。
生物演化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如今复杂的身体结构,其实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每一步演化都不是最优解,都是一边解决旧麻烦,一边带来新麻烦。
技术和市场的演化也是这样。
一开始我们用BIM就是三维设计,解决二维设计发现空间表达错误的问题,带来的新问题是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升。
怎么办呢?打补丁呗,把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外包给其他人,于是出现了大批的培训机构和咨询公司。
可是外包又带来了经济成本的问题,怎么办?接着打补丁,很多企业纷纷成立BIM中心,有专人负责这件事。
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么多机构和企业BIM中心,一大群人养着,光是提前发现错误,撑不起这么一个群体的技术输出,于是BIM又向管理领域发展,有了成本、进度、质量管控,甚至延展到后期运维。
这么一大堆模型和数据要进入到管控和运维阶段,数据的流转又出现了麻烦,那就得接着打补丁,弄编码、上云平台。
BIM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好了顶层设计,相反,今天的BIM和10年前的BIM,已经在演化中不停修修补补,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并且它还在演化之中,只是我们还没给它起一个新名字。
如果你认为BIM就是一个终极方案,应该解决所有问题,那就是「进化论式」的静态思维;而反过来,我们也不应该只看到它带来的麻烦,而不去考虑这个麻烦是为了解决上一个麻烦才出现的。
这就像我们不能单纯抱怨婚姻带来的种种麻烦,而是要看到它是为了解决养育问题才出现,而养育问题是为了解决人类大脑袋的问题才出现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用演化思维去看BIM的发展,结论就是:它一路走到今天,解决了很多麻烦,还会面临很多麻烦。
演化思维让我们正视麻烦、去想新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怪罪某种「邪恶的技术」。
 
2
技术演化的环境
《全球科技通史》里面讲了一段中国的瓷器发展史,很有趣。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可见在这个科技分支我们有多牛。
牛到啥程度呢?中国是在西晋前后发明的瓷器,比西方领先了大约1500年。
为啥瓷器发明这么难呢?因为想发明瓷器,需要具备的先决条件特别多。

首先,烧制瓷器需要高岭土,它不是普通的黏土,需要有采矿技术才能挖出来;

其次,烧制瓷器需要很高的温度,至少要1100度,需要大量的木材持续燃烧很长时间;

最后,瓷器是不防水的,需要表面上釉才行,这个上釉的技术也很难,要让陶坯在烧制以前,先浸泡在混有草木灰的石灰浆中才行,所以还依赖于石灰浆的发明。

除了技术的原因,还有很多文化的原因,比如中国古代工匠多、瓷器的用途广、审美价值大,等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在演化的过程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依赖于其他的先决条件作为土壤。
BIM走到今天,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工程质量提高的需求,都是土壤。
不过,故事还没讲完,还有后半段。
西方造不出来瓷器,他们造出来另外一个廉价的替代品,就是玻璃。
在古代,玻璃的价值可是远远比不上瓷器的,它导热太快,做容器容易烫手,上面没办法画出漂亮的釉彩。
可是,西方人凑合用玻璃来当容器,长期积累了生产玻璃的经验,到了12世纪,突然能造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后来赶上科学思想在西方萌芽,玻璃这个东西突然就发挥出极强的价值:显微镜出现,人们发现了细胞和细菌,带来了医学革命;望远镜的出现又改写了天文学的历史。
而中国早在西周就造出了玻璃,因为瓷器的全面碾压,早早就放弃了玻璃制造的研究,这让我们错失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机会。
故事讲到这你再看,同样一个技术,换一个时代、换一个环境,会发挥出完全不同的价值。
BIM一开始进入中国,主要是为生产服务的,但10年发展下来,它的效率出现了很大的瓶颈。很多人抱怨,国内和国外的工期要求完全不一样,我们没时间去做那么精细的三维设计。这就是一个事实。
就像是故事里沉寂很久的玻璃工艺,BIM在效率这条路上越走越难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个环境,就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乃至国家的数字战略。
建筑业的数据,且不谈创造的过程,光是把这些数据放到统一的地方,BIM都是几乎唯一的选择,何况这个行业能创造数据的技术也和BIM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BIM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数字化转型而诞生的,它只是演化到今天,遇到了数字化这个更大的技术环境,成为了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不是完美的,却是不得不选的。
回到我们前面谈到的演化思维,BIM是解决数字化的麻烦,而数字化这个新麻烦,又是为了解决企业转型、国家数字战略等麻烦的。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目前是不是最佳时期呢?
我们认为并没有「最佳时期」这么个说法,当年如果所有企业都不用互联网,那大家都过得挺好的,后来有的企业先做了互联网转型,占了竞争优势,对于后面的企业来说,建网站、开微博、做互联网营销就不再是优势,而只是一个标配了。
企业竞争如此,国家竞争也是这样,大家都可以等技术和市场全面成熟再下水,但如果别人不愿意等,我们也必须提前布局。
 
3
宏观方向与个体选择
当我们谈BIM应用的时候,要谈它所在的土壤和环境。为生产服务的BIM,和为数字化服务的BIM,这是两件事,两种发展阶段,需要的也是两拨人。
为当下服务的技术,可以自下而上野蛮生长;而为未来服务的技术就不一样了。
我们前面说,人类祖先MYH16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咀嚼能力停滞不前,它带来的好处是给大脑发育留出了空间,我们事后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个趋势是没错的,但别忘了,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的时间跨度是上百万年。
回到当时的一个具体人类祖先身上,上百万年之后人类过得好不好,可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吃东西很费劲,每天都要饿肚子,他一定非常羡慕大猩猩强壮的咀嚼肌。
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前进的每一小步都是为了应对匮乏,无论是从树上走下来、走出非洲草原、发明农耕和工业,都是匮乏塑造了人类的辉煌。
但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你会看到,匮乏不是导师,而是魔鬼。它不停地收割生命,只留下少数人活下来繁衍后代。
实话实说,BIM从业者的生活状态有高有低,但大部分是过得不好的。他们会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学习成本高、软件不好用、升迁通道窄、福利待遇低。也有不少人走不下去,转身离开。
很多人把锅全甩给技术,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我们的一位朋友,在一家设计院负责开发一个数字化产品,投入了几年的心血,最后所有功劳都归了领导,他心凉了,这是技术的锅吗?
一个人在施工单位辛辛苦苦建了模型,做了模拟,还做了数据分析,结果没人用,时间长了心也凉了,这是技术的锅吗?
都不是,除了技术之外,还有环境的问题。
尽管演化是个体促成的,但没有任何个体有义务对演化负责。在技术层面来说,一件长期的事该由企业来负责。
企业没办法要求员工为十年之后的某个大趋势牺牲自我,但企业的领导可以判断、也应该去判断十年的演化趋势。
如果一家企业判断数字化是未来的趋势,那就不能让自己的员工把学习成本高、软件不好用、升迁通道窄、福利待遇低这几条都给占满了。待遇低一点,是不是可以考虑买点更好的软件?软件不好用,是不是给一些研发方面的奖励?
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道德问题,而是企业愿景能不能达成的现实问题。
今年我们采访了一家国内数字化做得很好的设计院,一位领导和我们说:企业数字化就像疫情管控,每个人憋在家里,出门戴口罩都不舒服,那国家要实现对抗疫情的目标,就得替大家拿主意。但把人家关在家里,你得安排人送餐,疫情过去了,要发点消费券奖励一下。
那位领导说,信息中心就是一张嘴,嘴的任务就是吃,吃饱了身体其他器官才有劲儿去捕猎采集,不应该让嘴去承担手和脚的任务。
这家设计院搞BIM的人就过得比较好,离职率也比较低。信息中心为生产部门服务,给他们做各种开发和辅助,而生产部门有了信息中心的支持,用起BIM也不那么糟心。
当然,企业对员工负责,是向那些对的人负责,有的人做什么都做不下去,一点困难就退,最大的期待就是进一个现成的繁荣行业躺着赚钱,那任何企业也帮不了。
我们见过几家数字化企业的领导,都和我们说: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搞BIM不得志,很欢迎来我们这儿,待遇好谈;但选择也是双向的,如果单纯就因为不顺心想换地方,那也没办法。
员工的价值,说到底是企业赋予的,只不过看企业在数字化这件事上,是想要当下的生产价值、两年后的品牌价值、还是十年后的未来价值。
 
4
一点建议
我们一开始说,每个人的位置不一样,看待一件事的角度也不一样。再进一步说,即便是同一个领域的人,对未来的判断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
咱们不看那些评论家啊,就只看干实事的人,下面是一些视频领域创业的名单:

土豆网、56网、PPS、优酷网、暴风影音、A站、B站、爱奇艺、腾讯视频、快手、秒拍、搜狐视频、乐视网、PPTV、六间房、酷6网、快播网、百度视频、微视、美拍、芒果TV、抖音。

你会发现,同样一个领域,哪怕大家都认准了方向去做事,有的现在成了独角兽,有的已经黯然离场。
所以,我们给从业者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在网上和陌生人论战,争论行业的未来。在演化的随机性面前,无论别人告诉你行业很糟糕,还是告诉你未来一片大好,都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即便有人预测到了,那个未来也不一定在谁的手里。
而我们每个人在演化的浪潮里,都只要做好一件事:生存下去,尽量生存得好一点
要生存,就要解决麻烦,要想生存得更好,就要去解决更大的麻烦。设计质量的麻烦,施工现场的麻烦,人际关系的麻烦,都是一个人发挥价值的战场。
不要期待一个技术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你自己才应该做那个解决问题的人。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暂无评论

  1. Yumao

    说得好。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那些争论BIM未来好坏的人,都是预言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