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腻的BIM词汇TOP6,说开了男默女泪

如果你去参加关于BIM的研讨会,或者下载一些PPT资料,总会看到那么一些似懂非懂的词汇。看多了,你以为已经懂了,但真要是深究起来,可能还是一知半解。

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用术语,它们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为了简化,二是为了筛选交谈对象。不过,术语讲多了,会有个坏处,那就是没人解释术语背后的内容,很多刚进入圈子的人又不好意思问,时间长了,就像皇帝新衣里面的人一样,都揣着糊涂装明白,甚至两个人说的是一套术语,想表达的却压根是两个意思。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BIM圈子里那些术语。

第六名:数字化

 

这个术语是BIM理念的根本。

可能你会觉得它是个很简单的事儿,不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信息、还有过程转化成一串0和1,输入到计算机里,让它能记录下来嘛。

不过,想要真正把一个建筑数字化,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人的两只眼睛1秒钟看到的图像数据大小有20G,如果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运行,它早就崩溃了。大脑能在海量的视觉数据中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一小部分,而绝大多数没用的信息都被忽略了。

计算机可没有这么聪明,所以把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操作者人为筛选,哪些信息需要被储存。

在传统的方法中,这个事还是比较好实现的。在CAD软件里,你用几条线段,围成一个方框,再加上几个尺寸标注,两行文字说明,几十K大小的文件就把这个事说清楚了。

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人们用一套约定俗成的抽象规则,过滤掉了绝大多数不需要的数据。储存数据的人遵守这个规则,提取数据的人也遵守它,所以这个图纸才能被人看懂,建造成一堵真正的墙。

可到了BIM领域就没那么简单了,建筑信息的数据量是一个天文数字。BIM要储存的不仅仅是构件的尺寸信息,还包括他们的物理属性、材质、建造阶段等信息,甚至建设过程中什么人做了哪些事,这种更复杂的信息。

这些信息由哪些人负责数字化,怎样抽象成比较小的格式,怎样让他人使用,都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所以,有人告诉你BIM就是搞定数字化,你要知道,本质上是这么简单,但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第五名:参数化

 

这个词和数字化有点像,说的却不是一个事。简单来说,它是人们在建筑数字化的过程中,偷懒的一种办法。

咱们不讲数学上的定义,用白话说,这个参数化的「参」,是参考的意思。参数就是用一些数值,去控制另一些数值的变化。

具体干什么用呢?咱们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项目里,有好多种尺寸的窗户。有1米宽的,有2米宽的,等等。你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挨个去定义每个窗户的尺寸,不是不行,就是太麻烦了。

你可以把1米宽的窗户定义为A类型,2米宽的窗户定义为B类型,以此类推,那你建模型的时候,只要选择是放置A还是放置B就可以了。你也可以批量选择很多窗户,改变它们的类型参数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是用一个数值去控制另一个数值,实际上,你可以用一个数值去控制很多的数值,甚至用几个数值去控制模型复杂的变形。

参数化建模是BIM中很重要的概念,你不用它也可以完成数字化,但使用它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学习BIM软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参数化技能。

第四名:公共数据环境

 

公共数据环境,英文名是Common Data Environment。这个词是在英国的两本标准:PAS1192和BS1192里被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工程项目交付达到BIM Level 2 的水平。

咱们刚才说了,数字化没有那么简单,原因之一,就是筛选和输入BIM数据的难度比较大。

好,咱们假设,所有人都找到合理的方式,把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内容数字化了,下一个问题是提取数据的问题:这个数据除了创造者自己,该怎么拿给别人用?

这个问题在CAD时代也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你用什么版本的绘图软件,或者是Excel表格,最终大家都是在一个环境里对话,那就是:纸张。

所有人都把软件输出的结果打印出来,盖上章表示它是最终版文件,发给其他人,别人拿在手里就能看懂。

这套系统的「公共性」是没问题的,但它缺少的是「数字性」。

BIM的目标是解决数字化的问题。从BIM诞生到现在,在众多软件厂商的努力下,建筑工程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了——当然,也有很多数字化工作用的不是BIM软件。

新的问题是:这些数据彼此是割裂的。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使用的是不同的软件,他们的数字化结果,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如果他们彼此之间不能共用数据,那效率还不如不数字化呢。

咱们用几句话来表达数据孤岛的问题:

「我打不开王工发过来的文件」

「没人和我说这个楼梯要改啊?」

「设计院不给我们提供模型,我们没法继续干活。」

这三个句子对应的就是:数据格式问题、数据的版本管理问题、和数据的权限管理问题。

公共数据环境就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它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套解决方案。一般是以云服务的形式出现的。

项目的所有参与方,都把文件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这里面可能有BIM模型,也可能有电子表格或者图片。无论你本地的计算机上面有没有安装相应的软件,都可以直接打开这个平台上的任何文件。

关于版本问题,不管你在本地怎样变更文件,云端的那个文件都是唯一的最新版,人们可以在文件中加入批注,告诉负责人该修改哪些东西,还可以给它加上一个审批的权限,就代替传统的图纸盖章了。

如果你的本地文件,比如一个Revit模型,里面有需要保密的内容,你可以留在本地,而把其他别人需要的内容发布到云平台上。

打个比方来帮你理解它:比如百度云盘,别人可以上传文件,即便你自己的电脑里没有安装PDF或者office软件,一样可以直接在线预览文件,大家可以约定修改权限,设定密码,也可以在里面互相留言。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公共数据环境的提供商,国内的软件商也在积极的抢占这个市场。有没有应用公共数据环境,可以说是区分真BIM和假BIM的一个分水岭。

第三名:IFC

 

咱们说到公共数据环境需要能打开不同软件的储存结果,实际上它可不是真有那么神。

建筑市场中的BIM相关软件林林总总有几十款,再加上非BIM软件,就有几百款。再牛的平台也做不到同时兼容这么多的文件格式。

好在咱们要共用的数字信息是限定在建筑业这个小范围内的,你总不会需要在BIM项目里储存这么一条信息:下周三有一场陈奕迅的演唱会,对吧?

建筑业要储存的信息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一扇窗,它的材质是什么,尺寸有多大,哪个厂商生产的,什么时候安装,成本是多少,维修信息是什么,大概也就包括这些信息。

有规律可寻,就有办法制定一个标准,让每个软件除了可以储存自家的格式,还可以存成一个符合不同国家和不同专业标准的通用格式。

这个标准通用格式就是IFC。

举个例子,一堵墙,在中文软件里叫墙,在英文软件里叫wall。

它高度是2米,在某一款软件用H=2m表达,在另一款软件可能表达为B=2000mm。

IFC就是一个国际标准,让所有软件都用同样的字符告诉电脑,一堵墙,它有多高。

你不需要记住它的全称和历史,你只需要知道,它是一群人定下的储存规矩,它是目前世界上普遍被认可的通用格式。

你还需要知道的是,IFC标准中不仅仅包含「墙有多高」这样的尺寸信息,还包括:

  • 构件的属性信息,比如材料的防火等级

  • 空间信息,比如房间面积

  • 设计、施工和运维的流程信息

  • 参与的人和组织

  • 对象之间的关系

  • 成本信息

  • 工作计划

  • 关联文档等等

公共数据环境能打开不同软件储存的格式,秘密就在于它们都把数据储存成IFC这个格式。只有包含这些信息,BIM模型才能跳出3维建模和可视化的局限,才能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哎你看,又出来一个词儿。

第二名:全生命周期

 

你肯定经常听人说,BIM不是这个,BIM不是那个,你追问BIM到底是什么,最后的解释一定会集中到这个词:全生命周期。

简单来说,建筑全生命周期就是指它从规划、到分析,到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甚至到拆除的整个周期。

BIM全生命周期应用,顾名思义就是把BIM技术在以上的各个阶段都应用起来,并且实现数据在各个阶段的无缝传递。

你可能会想,这还不简单,刚才不都说了吗?先把信息数字化,然后储存成IFC格式,放到公共数据环境里,大家都能用,不就完了吗?

可这更是个说来简单,实现起来很难的事儿。

这里面有技术的因素,比如:现场安全管理,工程合同管理,进度款,等等这些信息,用什么软件输入数据才能和模型结合在一起?

也有人的因素,比如,BIM可以精确计算钢筋的用量,但要花很大心思去把钢筋的模型先建好才行。那,是负责结构设计的人建钢筋模型,还是负责算量的人建呢?没好处的事,可真是没人愿意干啊。

另外,还有数据溢出和数据缺失的问题。

数据溢出,就是上游放置到模型里的数据,大部分是下游用不上的。

比如说,设计阶段给一把椅子那么多的尺寸参数,材质参数,到了施工这儿完全没用,施工单位只需要知道它的成本和采购信息就行了。施工单位建造一堵墙的过程数据,到了运营公司这儿又没有用了。这些数据如果不在过程中予以处理,一路积累下来,那后边的人就淹没在垃圾数据的海洋里了。

数据缺失则是正相反,下游需要的数据,上游没给提供。比如做能量分析的人需要墙体的材质数据和暖通系统的相关数据,可建筑机电建模的人因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输入这些信息。

所以你会看到,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有100个人在谈,到了施工阶段,有10个人在谈,到了运营维护阶段,就只有1个人在谈了。越到靠后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希望,就是可执行的标准。

在国标解读这一期节目里,咱们详细的聊过我国的BIM标准体系,它们对应的,就是模型信息该怎么编码、怎么储存,在项目的每个阶段该输入哪些信息,又该提取哪些信息。只有参与者都能够自愿主动的遵循这些标准,才有希望逐步达成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所以看到这儿,你应该知道,全生命周期BIM应用,还远远不是一套成熟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目前的项目都还维持着双轨制,也就是一部分信息数字化、一部分信息维持传统方式,区别只在于数字化的比例有多大。

也正是这样,未来才有很多新的机会,留给新一代的工程人员和IT人员。

第一名:朝九晚五

 

这个词,从事建筑工程领域的人可能都听说过,却不知道它的具体意思。

它是指一些其他行业的人,早晨九点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周末可以不加班的生活状态。

想达到这个传说中词汇的状态,(冷笑),洗洗睡吧!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再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早就听腻的BIM词汇TOP6,说开了男默女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