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宅读 | 人生的第二座山

你好,这里是BIMBOX,我是老孙。
这个假期有点特别,大家没有太多心思去看技术文章和行业知识,咱们就换个话题,聊点别的东西。如果你懒得看文章,可以直接划到文末,看我们为你准备的春节特别福利
这几天全国都在闹疫情,有很多人冲在一线,尤其是医护人员和建设者,他们之中一定有被迫拉上前线的,也有自愿、自豪地加入的。
其中有一个人是我的表妹,本来是眼科医生,因为医护人员不够,她也被调到了第一线,过年回不了家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两种声音:第一种人对这些不能回家过年的奉献者表达由衷的感动;第二种人觉得这种感动很廉价,很愚蠢。
这个早上,又传来篮球巨星科比去世的消息,我也不想在这篇文章里谈什么伟大和卑微;我想说的是另一件事:人生的第二座山。

1.

春节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我就翻出一些年前没来得及好好读的东西慢慢刷。
今天看了戴维·布鲁克斯的新书《第二座山》,这本书2019年4月刚刚出英文版,目前还没有中文,我看的是万维钢先生在《精英日课》第三季里对它的解读,等书出了中文版,一定要买一本原著来读。
这本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要怎样找到人生中的第二座山,又该怎样去攀登它。
咱们先举几个例子,来看几类人:

 第一个人是公司的高管,从小到大上的都是最好的学校,成绩优异,毕业之后找到很棒的工作,收入很高,找伴侣的时候对毕业学校、职位、身高、长相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第二个人家庭条件不错,不会为生计发愁,毕业之后决定先看看世界,四处走走。几年时间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名胜,朋友圈不是在云南古巷喝茶,就是在阿尔卑斯滑雪。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趁年轻看看世界的美好。

 第三个人的人生也许并不算成功。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当病人的病情没有好转,家属冲他大吵大闹的时候,他并没有过多解释什么,只是继续给病人检查治病。他知道对病因的复杂解释不能缓解家属的焦虑,争吵更不能带来和解,家属要的是家人早日康复,他想尽自己所能帮他们完成这个愿望。

前两种人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对,他们只是在攀登人生的第一座山,而第三种人在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

书里讲了一个林肯的故事:

52岁那年,林肯当上了美国总统,他曾经追求的名誉和权力都已经得到了。那时候他需要名将麦克莱伦帮他出山,打赢内战。他在这位年轻将领家里等了很久,直到比他小17岁的麦克莱伦回家,看了林肯一眼,没搭理他就自己上楼了。

过了一会,麦克莱伦的男仆出来说,主人今天累了,改天再见吧。林肯的随行人员一听就急了,说你当自己是谁?这位可是美国总统!林肯拦住了随行人员,说:「礼节和我个人的尊严不重要,只要能请到一位将军为国家作战,我可以一直等」。

这个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一个更喜闻乐见的版本,就是刘备三顾茅庐。
林肯和刘备爬的也是第二座山。
布鲁克斯在他的书里提出了「第二座山」这个概念。他说: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是关于自我的,追求的是最普世的成功,或者是最大的自由;第二座山却是关于别人的,是关于「失去自我」的,为了某个使命可以放弃自我。
专注于第一座山的人,不一定能看得懂,为什么要爬第二座山;但是他们终将明白。
第一座山有两种爬法,对应的就是我们前边说到的两种人。
第一种是永远把人生当上学一样过,把每一件事都看做竞争,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得比所有人好;第二种是把人生当成一系列的冒险,探索世界提供的各种可能性,把个人自由看得高于一切。
布鲁克斯认为,并不是不该爬第一座山,而是很多爬完第一座山的人,会感到厌倦、无聊,下一个100万和下一个旅游城市,都没法给他们更多的幸福,他们会主动去爬第二座山。
其实每个人都有第二座山。
比如你正在公司开一个很重要的会,突然家里来电话,你的至亲突然发生意外,正在医院抢救,这时候你肯定会放下所有的工作,不去理会领导不满的表情,立刻赶去医院。这件事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个人成长」,也绝不是爬第一座山的加分项,但你一定会去做。
而人和人的区别是,有些人不一定会在极端的条件下才去爬第二座山,而是在日常生活里去追求一种很不自由的局面,他们是主动选择第二座山。
第一座山讲个人自由,第二座山讲责任和承诺;第一座山讲独立,第二座山讲被人依赖;第一座山讲自我成长,第二座山讲忘记自我;第一座山讲获得,第二座山讲奉献。
第二座山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而是以别的某个东西为核心。
第一座山的山顶是幸福,第二座山的山顶是喜悦。
喜悦都是来自忘我,如果一个人没有负担,没有「不自由」,他不会一直都感到喜悦,他的快乐会随着物质和自由的积累达到天花板。如果世界上没有人需要你,你自己随便想干啥就干啥,这其实是一种不幸的感觉。
而那些一身负担、同时又不把它们当做负担的人,会感到由衷的喜悦,那种喜悦就是第二座山上结的果实。
咱们工程界有这么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先生,叫刘西拉。
很多人熟悉他是因为他与夫人「音乐伉俪」的美名,或者是「国家攀登计划双学科首席科学家、ASCE结构科研奖」等成就。但打开他的网络词条,却发现信息集中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上海交大建工与力学副院长、BIM研究中心主任」等一系列教职的头衔上。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刘老在80年代写的文章里,就已经深入地谈工程信息,谈全生命周期管理,讲知识系统和数据资产。现在行业里很多以年轻先锋自豪的探索者,那时候都还在玩儿泥巴。
年近80高龄的刘老,还没有走下讲台,保持着一周五节课的节奏,「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刘老说,「要过好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二字,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国家负责。」
你可以在网易公开课搜索「工程师应有的知识结构」,找到刘西拉教授的公开课,你可以看到当谈到土木工程时,他眼里放出的那种光芒。
他当年的学生回去看他的时候,刘教授会问他的学生:现在学术做得怎么样?心里还有没有那团火?
如今,刘老早已一生荣耀,退休的他辞去了各种头衔,唯独保留了传道授业的教学一线职位,他爬的是第二座山。

2.

《第二座山》里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使命
这个词很大,一般人用不到,也体会不到,但如果你在人生中能用到它,那会是一件非常非常幸运的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类似的词,有这么几个:
比如「职业」,它是你谋生的手段;比如「职业生涯」,它是你成长的道路;比如「工作」,它是你在职业里需要去做的事。
这些词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第一座山。
而「使命」属于第二座山。它是一项等着你去做的事业,它是长期的工作,你可能要花很久的时间去完成它,甚至可能会献出自己的人生。
你可以选择职业和工作,但你不能选择使命,你只能被使命召唤。
有一天你会突然强烈的感受到它,而且只有你自己能听到它,你觉得这件事必须得做,而且必须由你去做。
当你把一件事当成使命的时候,你和那些每天花心思完善简历的人,会有明显不一样的感受。
当你选择职业的时候,你会看看自己擅长什么,市场上需要什么人才,考察一下收入情况,做出一定的规划。选择职业的时候,天赋比爱好更重要,因为你要靠它谋生。
而对于使命来说,这些理性的计较就不行了。
你会被使命改变,改变之前的你并不知道自己会变成生么样;你会强迫自己去学习和成长;你会去做那些别人看不上的、性价比很低的事。
职业和工作是你自己的需要,你需要收入、需要体面;而使命是关于「被需要」,你感觉有人需要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别人都做不好,只有你能做出来。
被使命召唤,不代表「被上天选中」,不是说一个人生来就适合干这个,也不是刚出道就比别人厉害。在遵从使命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阶段,你的收获远远比不上你的付出,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落后同龄人很多。
爬第一座山的、计算性价比的人会在这一步放弃,但被使命召唤的人不会,或者说不能放弃。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你付出了、牺牲了、不考虑性价比了,就一定会获得什么成功——这种想法还是属于第一座山的范畴。
攀登第二座山的人有些「自虐」,他们追求的不是付出之后的结果——结果只是副产品,他们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无法被性价比计算的东西。
我这几年见过很多人,都在爬第二座山,他们有的年长、有的年轻、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有的拥有赞誉、有的饱尝孤独,我无法用这些属于第一座山的维度来给他们归类,只能看到他们的一个相同点:他们在感受第一座山无法带来的喜悦。
当我和那位过年不能回家的医生表妹聊天的时候,我当然感受到了遗憾,但没有感受到委屈,对于网上怎么评价她们,她也不是很在意,她只是说这件事必须做,必须她去做。
当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在讨论的是两座不同的山。
同样,你也千万不要把人们对那些贡献者的尊敬和感动归类为第二座山,爬第二座山的人,体验到的东西是不可共享、无法被评价、只属于自己的。

3.

是不是只有爬完第一座山,才能爬第二座山呢?不是的。
爬第二座山没什么先决条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开始,有些人一进社会就开始爬第二座山,也有很多人在同时爬两座山,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布鲁克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做了一个研究,那些很早就开始爬第二座山的人,通常会经历一段人生低谷。
比如,一个人得了一场大病,从死神的手里跑了回来,他会突然觉得,以前的人生过得庸庸碌碌,而去选择投身一项比自己更大的事业,也就是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也有人是亲身经历或者目睹了重大的事件,比如当年的鲁迅,就是看到那么多被杀的中国人和那些麻木的看客,才弃医从文,为了世人写作。
从痛苦中学到智慧,再用智慧去服务别人,一个人的第二座山就此开启。
第二座山怎么开始爬呢?
布鲁克斯说,你要提出一个承诺,或者说一个誓约(Commitment)。
誓约跟合同不一样。
合同的条文是别人写好的,里面写了很多条款,如果你不履行它,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而誓约是你自己主动向别人提出来的,你要做到什么事,然后你自己为了守住这个承诺,会主动去约束自己,即便没有任何人说如果你做不到会受到什么惩罚。
中国的古人不怎么讲「合同」,而是讲「承诺」,一句「我答应你」就够了,不需要再附加什么「我要是做不到你把我如何如何」。
那为啥人要给自己这种很不自由的约束呢?只是为了「我很伟大」的感觉吗?
布鲁克斯在书中说,第二座山的思维来自三个神经活动,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就是心、灵魂和大脑。
 心代表渴望,人最渴望的是被爱、被需要,哪怕是玩游戏这种很个人化的事,人们也更喜欢玩多人合作的游戏,就是源自这种被人需要的渴望;
 灵魂代表道德,它告诉你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必须做。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会让他主动去评价别人的做法,也会让人在意他人的评价。
 大脑代表理性,它告诉你做什么事会对自己产生最大的收益,它保证我们在长期的进化中生存下来。
非洲草原上的祖先看到狮子,第一个做法就是逃跑,那是大脑使然。进入文明阶段之后,只有理智是不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赞美战场上为了活命逃跑的士兵,心和灵魂排位在大脑之前,这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心的最高追求是自己和别人、或者和一项事业的融合,而灵魂的要求是做正直的事。誓约就来自于心和灵魂。
当你喜欢一个东西特别深的时候,你会想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拿出来,无条件地奉献给它。这个东西可能是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的某个爱好,或者一项 Bigger Than Yourself 的事业。
当我们考虑自己的时候,总想让自由和独立最大化,让自己保留最大的选择权;但是当我们考虑「那个东西」的时候,考虑自己和它的关系的时候,你就是在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当我们担心未来的自己无法坚持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誓约。
誓约是不求回报的,是自己给自己的。
有一些誓约很常见,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任何时候孩子出了事,父母都必须管。孩子带来了无穷的责任,但没有对等的权力。比如人们要去读书,自己读还不行,一定要读一个学位下来,哪怕有一天自己突然觉得读书不好玩了,也不能中途放弃。
也有一些誓约是每个人特有的。比如我们经常聊的,BOX伙伴里那位把「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三个单词纹在背后的王起航,他用这个行为规定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干十年,这也是一个自己给自己的约束,它没有带来相应的权力。
我们自己在三年前给了自己一个誓约,每周至少写一篇文章,无论对错,要为行业推动做点事,这个誓约经常让我们熬夜,也经常愁的掉头发,它同样没有带来什么权力,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立下这个誓约而特别奖赏什么东西。
誓约会给你痛苦,但也会带来好处。布鲁克斯说,誓约会带来三个好处:
 第一,誓约给你身份认同。别人问你是什么人,你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对吧?你得说自己是做什么事业的,或者说自己是某人的丈夫、妻子或父母,或者你可以说自己是某个协会或者组织的人。
 第二,誓约给你目标感。当你面临无穷选择的时候,它告诉你每天起床要去做什么,让你知道在成千上万个选择里,哪一个是必须做的。
 第三,誓约让你得到更高级的自由。可以「不做」某件事的自由是低级的,比如你说,我不喜欢写作,那「不写作」当然就是你的自由。而更高级的是可以「做」某件事的自由,你希望拥有「当一名作家」的自由,就需要放弃「可以不写作」的自由。这就是keep的开屏语「自律让我自由」的意思。
誓约给了你一把钥匙,打开使命的大门,门后就是人生的第二座山。
在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里,描写了驻守边疆的守夜人。加入守夜人要念一段誓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站在北境的高墙之下,念出这段誓词,会让你更卑微,还是更强大了呢?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
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
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
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
我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
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
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
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愿你能找到人生的第二座山。
最后是福利时间。
这几年我们用邮箱的方式给大家发过很多福利,有学习资料、好书、和那些我们实测好用的软件。每次都有小伙伴没收到邮件或没看到文章,积攒下来错过了不少推荐。
年前我们花了些精力把以往所有的福利都整理到一起,一共19期,作为一个大礼包免费分享给每个人,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给你些帮助。
另外,最新一期的BIMBOX粉丝特别月报,也会在里面更新。
在网站右上角点击进入知识店铺,你会在首页找到它,无条件免费下载。

祝你新春快乐,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快乐年。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我们节后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春节宅读 | 人生的第二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