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圈子混久了,经常会有个奇怪的现象:新加的微信好友无论多陌生,看他的朋友圈下面,总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蓝色头像在那点赞。
我们经常问老胡,你在圈子里到底认识多少人?他总是腼腆一笑。
老胡这个称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起来的,其实他是个90后,也一点都不老。
今天给你讲讲他的故事。
为啥要叫BIM赌客?最后再说。还有几本书送给你。
胡林是个不安分的人。
大学的时候就操持学院的新媒体宣传工作,那时候还没有公众号,他就活跃在微博、贴吧和博客上。
他接触Revit很早,2010年读大一的时候看到一本黄亚斌写的书《Autodesk Revit Building 9应用宝典》,就知道了这个东西。
不过胡林真正开始学BIM,是在三年后读大四实习的时候。
胡林在河北廊坊读书,离北京很近,那时候的他就「不老实」,经常在两地来回跑。
当时很流行iPhone4,穷学生们不愿意花钱买新的,他就每周末跑到北京中关村拿货,再回学校卖。
胡林留下的两地往返车票
倒卖二手手机,收入还算可观,基本上大三到大四这两年,胡林没有跟家里要过钱。
还没毕业,胡林就签了一家央企,在施工现场实习了两个月。很快他觉得工地的工作环境不适合自己,成长速度也有点慢,于是就推了这家工作,进入北京柏慕进业,当时的老板,正是他大一读的那本书的作者黄亚斌。
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时代幕布下的投影。
2014年9月,央行发布通知,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有机会享受「首付三成、贷款利率七折」的优惠。
紧跟着,提高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允许异地贷款等配套新政出台。大部分城市都取消或放松了限购。新一轮楼市松绑周期突然到来。
年底,基础设施投资的热火启动,国务院批复投资总额达1.56万亿元的基建项目,36个城市开建轨道交通项目,投资285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3%。
也正是这一年,京东、阿里上市,BAT三家公司统治了人们超过六成的手机使用时间,团购大战即将鸣金收兵,而网约车烧钱大战则刚刚开战。
互联网在这一年重构着一切行业,它本身的价值也正在被人重新认识。
学校一般、专业也一般的胡林,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告别学生时代,在一家以新技术进军建筑行业的公司,发挥他能折腾、懂网络的特长。
当时赶上柏慕出产品,重新建设官网,他先参与到这部分的工作,等产品差不多稳定了,就进了项目。
刚工作的胡林还很瘦
那时候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住宅和商业综合体,这一年很不缺项目,他在这个阶段也积累了不少关于项目和市场营销的知识,对于BIM咨询的「套路」也掌握了不少。
2015年是极端疯狂的一年,无论是资本还是人心。
深沪两市几乎每天都有百股涨停的奇迹,创业板指数连续五个月飙涨,到六月已接近三倍。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位女教师辞职,她的辞职信上只有短短两句话: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封信忽然在网络上爆红,映射着那一年每一颗不安分的心。
吴晓波在《激荡十年》里写到:
在商业的意义上,一个充满幻觉的浮华时代,必须有三个前提,一是发现了一片亟待燃烧的大荒原,二是有烧不完的热钱,三是有燃不尽热情的年轻人。
很显然,2015年,在一些充满了冒险气质的领域,同时出现了这三个特征。
胡林和一起工作的陈旭洪,就是在这时候打算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出去闯一闯。
那时候陈旭洪的女朋友到成都工作,他希望能过去团聚,而胡林、陈旭洪又都是云南昭通人,离成都也不远,大家就商定在成都支摊做生意。
左一胡林 右一和右二陈旭洪和老婆
每一个活下来的创业者都能讲一个故事,或是睿智,或是远见。但胡林的故事一开始并不光鲜。
2015年的时候,成都公司跑到云南、贵州这样的地区,生意比较好做,而外来人在成都却很难把生意扎下跟。
何况对胡林他们几个人来说,那一年做的事还很难称作一盘生意。
刚落脚的时候,他们是以柏慕进业成都分部的形式内部创业,不过成都分部不能对外直接签合同,方便合同行政手续考虑,双方一谈,就保留柏慕这个名号,再加上「联创」两个字,事情和北京分开做,新公司就这么挂牌成立了。
成都分部成立合影,中间为黄亚斌
年轻人拥有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很让人激动,但更紧急的问题是吃饭。
要钱没有,要关系更没有,几个人唯一能投入的资本就是——刷信用卡。每个人办几张信用卡,来回倒着刷。
最开始没有办公场地,几个人一起租了一间三室一厅的房子,网上买了些二手家具,吃住办公都在这间房子里。
成都第一间办公室(出租屋的餐厅)
成都本地没有人脉关系,只能上论坛发帖子,搞QQ群,在群里吹吹牛,和同行聊聊天。
对于BIM来说,2015年是个很黄金的年份,人们面对新知识如饥似渴,群里一个新的软件、一个小知识点都能引爆大家的讨论。
这个爱分享、爱聊天的小团队,就这么在小圈子里慢慢有了点名声。
第一单生意很快来了,「甲方」是一名学生,项目是用Revit做毕业设计,建模+效果图+漫游动画。
2000块钱,没有预付款。
牙签肉也是肉,总比饿肚子强。胡林和陈旭洪与这位「甲方」联系了两次,就把活儿接了下来。
时间要求很紧,两人熬了两个通宵来干这个活儿。第二个晚上后半夜,胡林熬不住睡过去了,好歹睡前按下了渲染按钮,否则第二天就交不上了。
成果顺利提交,那个学生说把钱转过来,结果——当然——很快就失去联系了。
到现在也没联系上。
刚出来的时候,几个合伙人做好了两年没有收入的准备,但真碰到这么一位,他们还真的是受了不小打击。
合伙人之一李签2015年的朋友圈
两个月后的清明节,又来了一单生意,这次的甲方不是学生,而是一位老师,做一个售楼处的展示。
几百平米的漫游动画,一口价1500块钱。
还好,这次对方没有失联。
钱打过来的第二天正好是清明假期,他们叫上了几位同学,一天时间把这笔收入花光了。
挣钱如抽丝,花钱如流水
现在的企业,有个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已经成了标配,但在那个时候,还很少有公司这么做,至少在BIM这个领域,没有公司会把业务宣传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上。
2015年,还没有「网红」这个词。鹿晗刚刚与SM解约回国发展,这位「名不见经传」的90后发出了一条新浪微博,单条评论数达到了1300万,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90后」和「小鲜肉」这些词,诠释着那一年尚未成型的网红经济。
2015年6月,作为这个领域的「小鲜肉」,胡林和几位合伙人打定主意,想在没人脉、没资本的情况下正式进入到工程项目里,还是得靠互联网。
做技术出身的他们,就开了一个公众号,把自己日常研究和掌握的东西整理出来写在里面,起名就叫「BIM每日一技」。
学员做建筑学发展史的分享
起这个名字需要勇气,因为它本身就代表一个承诺。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每天一篇怕是承担不起,那就每个工作日一篇技术分享。
于是,这件事从2015年6月22日到今天,一千一百多个工作日,从没间断过。
事后回看,胡林的第一个「正经」项目肯定来自于每日一技,但站在当时来看,并没有任何人能保证,这么做能带来什么结果。
所有坚持都不是设计出来的。
这个项目的客户,是来自成都一家本地设计院BIM中心的负责人,当时和他们已经在技术交流群里聊了很久。
赶上院里接了一个异形建筑的活儿,需要用到Dynamo,就通过每日一技交流群找到了胡林,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带出一批人来。
柏慕联创就针对这家设计院,提供了为期10天的定制培训,过程里也把这个异形项目啃了下来。
中冶赛迪建筑市政设计有限公司做Dynamo定制培训
有了项目,也有自己的公众号, 做一个项目就通过公众号宣传,有新的项目看到宣传找来合作,再把新项目写到公众号里。
从2015年到2016年,团队就这么花了一年的时间把事情转起来了。
几句话很难概括这一年,项目不多,开支不小,个中苦乐,冷暖自知。
那些日子里挣的钱很少,平时没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在办公室里开技术交流会,一个细枝末梢的问题,一琢磨就是一个下午,接着又把钻研的结果发到每日一技。
租用的公寓里搞BIM技术分享沙龙
胡林回忆起那段时光,大家很少谈赚钱,大多数的时间都沉浸在对技术的迷恋,以及和圈子交流带来的成就感里,很单纯。
创业就是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设计好一条路,然后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这话没错,却是一句正确的屁话。
对于大多数刚刚走上这条路,没资本、没背景的年轻创业者,「没目标、没计划」才是真实的感觉。
没目标也没计划,怎么坚持不懈?为什么坚持?
只能靠喜欢。
人是在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做好准备,去迎接某个贵人的到来。
没人会告诉你,贵人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出现,一切「准备」都是事后总结的。而所谓做准备,其实就是一种精力的「浪费」,是你喜欢这件事的副产品。
所以有那么句话,所有的努力都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只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
那段时间,除了弄公众号,胡林还花了很多时间往返于公司和高校,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大学里给学生们讲关于BIM的选修课,把学到的东西传递给大家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胡林和几位合伙人在没有收入的公众号和高校活动上「浪费」了很多没必要投入的精力,在那个时候当然不是为了迎接某个贵人,只是因为喜欢。
几个人打算在「浪费」这条路上再走得远一些,出一套不挣钱的书。
那段时间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开始尝试推BIM,每个人对哪怕很入门的知识都很饥渴。
他们几个从北京出来的时候,都带着不少的技术沉淀,加上每日一技的公众号已经运营了半年,有很多粉丝反应翻历史文章不方便,能不能把知识点梳理出来,集结成纸质书。
没有精力去跑出版社,也没有关系能拿到书号,商量了一下,既然大家有需求,这事儿就不挣钱了,自己排版自己印,只送不卖。
第一版印刷的《每日一技》
第一本《每日一技:我的成长轨迹》被命名为「珍藏版」,大开本,封面设计的有点简陋,列举了151个Revit使用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全书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
寄语读者:最艰难的时候,才是进步最大的时候啊!
《每日一技》封底寄语
费用不多,初版只有99本,700多人留言想要,最后是用抽奖的方式送出去的。
半年之后,第二册印刷出厂,起名叫「青春版」,再过半年,第三册「梦想版」被送了出去。
胡林起的名字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前三本的名字连起来是:珍藏青春的梦想。
这句话对于圈子外不认可的「成人大牛」们来说,有些幼稚可笑,但作为一群在传统行业边缘地带赌未来的90后来说,并不是什么虚妄的口号。
自己排版,自己印刷,自己掏邮费,就这么半年一本、赔人赔钱地坚持下去,除了网络留言里人们竖起的大拇指,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回报。
胡林在第四本每日一技「成长版」后记里说:
这两年里,总有不少BIM培训机构或咨询公司在「山寨」每日一技,我觉得这样很好。
然而遗憾的是,几乎每一个山寨者最终都没能坚持下去,慢慢消失在世界的尽头。
直到有一天,那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贵人,就真的出现了。
2016年,胡林他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大匠通科技的总经理汤明松,他说,看到这群年轻人能把一件小事坚持这么久,很感动,希望能帮助他们。
汤明松先是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办公场地,环境更宽敞,也可以容纳更多的新人。
更重要的是,他免费给出了无价的知识财富。
此时胡林年轻的团队,还是不够格作为一家咨询顾问公司进入项目的,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培训和翻模公司。
所谓咨询,就是要做到「你懂的我要了解,你不了解的我要懂」。而这群半路出家的创业者,最缺的就是施工现场的经验。
拥有20多年一线施工经验的汤明松,脑子里装着的就是价值连城的宝库。
每到周末,他就会把这群年轻人叫到一起,给他们补专业课,给公司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也会分享很多的项目资源给胡林。
汤明松周末给大家补课
在他的帮助下,这些年轻人开始深入到项目里面去,编写策划书,出施工定位图,下料加工,也把三维点云扫描核查算量这样的新方法用到了项目上。
当年他每周末去高校开课的学生们,慢慢也进入了设计、施工企业,虽然没什么话语权,但有一些建议权,公司有需求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胡林。
慢慢的,公司从翻模算量这样的边缘项目,进入到成都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四川某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大中型项目的核心BIM咨询中去。
继续招纳新人,继续做网络宣传,团队规模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了30多人。
胡林说,汤明松的到来,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第一位贵人是带他入行的黄总,第二位就是大匠通科技的汤总。
人和人之间默认是没有信任的,当一个人选择相信和帮助你,并不是因为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把一件事做了多久。
今天,胡林和陈旭洪合伙创业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并没有飞黄腾达,但在2015年到2019年这一波创业浪潮中,他们白手起家,并且成功活了下来,身边还围着一群有想法的年轻人。
今天的团队
胡林觉得未来的咨询公司还会继续减少,能活下来的应该叫顾问公司,目前他们的机电以及复杂的异形体项目做的不错,下一步可能会在市政交通项目发发力,然后选择一两个擅长的专项领域,争取做到全国的前两名。
至于长期的计划,胡林还是比较佛系,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创业的第一天我们就没什么长期计划,到今天可能还是没有,我能做到的就是把手头的事做好,做好下一步的打算,然后坚持不下牌桌。
BIMBOX和胡林成为朋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除了平时的插科打诨,有三件事印象最深:
一是在公众号开通打赏不久,他就开始在我们的几乎每一篇文章下打赏,每次16.88,风雨无阻;二是我们出的所有产品,从T恤到酒再到教程,总会收上几件,不管用不用得上;三是在2018年BIMBOX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手里有几万块钱,撑不住就先拿去用着。
今天的故事并不是某种答谢,也不是一篇成功者的鸡汤——胡林自己也不敢称什么成功。
我们甚至不打算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年轻人是否该创业?白手起家应该做点什么?第三方BIM公司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是不是只要坚持分享就会有收获?
这些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一个人的故事远远不能说明问题,你能找到一个正面例子,就能找到十个反面例子。
如果人生能用几句话的大道理就说透,那它该有多无聊。
我们只想把这个时代发生的人和事记录给你。
有一次深夜,@小耳朵猫酱和我聊起她很敬仰的一位前辈,我问能不能有机会能写写他的故事,猫酱问我,为什么要写?
我和她说:
我活这么大,还真没见到哪个概念,能把最贪婪的奸商、最有情怀的理想、最无耻的骗子、最傻的毕业生、最好挣的快钱、最难伺候的雇主、最漂亮的外表和最空虚的内在,还有这么多不同背景、不同素质、不同诉求、不同境遇的人,都囊括在短短的三个字母「BIM」里,所以我很想记录这个时代。
但逐渐的,开始有人愿意帮忙。
今年4月,@区展聪把他从设计院到甲方的工作故事讲给我,我写出了《信息麦田里的数据农民》,有人说,看不太懂。
今年10月,@戴路把他参加比赛的故事讲给我,我写出了《小米加步枪:向软件宣战的BIM工程师们》,又有人来说,你们收了多少软文费?
今天胡林的故事,也许你觉得像软文,也许会觉得太鸡汤,也许能有点启发,也许只是一杯淡茶。
读者的所有感受都是真实的,所有的猜测也没必要解释,对我们来说,发生过的事,就希望它变成文字留存下来,仅此而已。
我和胡林约这一期故事很早了,今年4月我们就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中信书店的天台上录完了采访视频,胡林还自己掏钱买了几本书做粉丝福利。
可惜回到北京发现卡里的视频文件全部损坏,只留下了几张照片。
柏慕胡林和BIMBOX老孙在雄安合影
几个月后,我们从蜗居的小办公室里搬出来,正赶上他来北京,我们约在新办公室里补录了这期视频。
在雄安的时候,胡林给我看了一篇文章,叫《雄安赌客》,我说,哪天我写你的故事,就叫《BIM赌客》吧。
胡林笑着说:
好,未来谁也说不准,反正都是赌个青春。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