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新技术就心塞,先干了这碗心灵疙瘩汤

你好,这里是BIMBOX,我是老孙。

前些天我们发了一篇文,《英国BIM发展停滞?NBS国家BIM报告2019全文解读》,文章在我们的微信群里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其中,有一类讨论的观点是:「你看,英国BIM都不行了,咱们的未来更完蛋了」。

其实报告里说的挺清楚的,所谓「发展停滞」是新增BIM使用者没有增加,而已经使用了BIM的69%还用得好好的呢。

不过,这个杠咱们不抬,因为很多人觉得行业不好,或者是个人发展遇到瓶颈,这个感受是真实的,只不过借个话题给抒发出来。

今天,咱们不聊技术,聊点精神层面的东西,给大家端一碗心灵疙瘩汤。

这疙瘩汤和鸡汤还是有区别的,鸡汤不管饱,它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不努力也行,反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咱们还是得聊点能引发某种行动的思考,吃不饱,但也能垫垫。

上菜。

1.无限游戏

如果你问,有什么东西把我们这几代人坑的很深,我会脱口而出两个答案:第一个,是「进化论」的翻译错误,第二个,是每个人都看的童话。

咱们先说第一个。

在一个科学论坛里有这么一篇热帖,主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有问题,大概意思是:如果生物都在进化,那孔雀的尾巴那么大,萤火虫的屁股会发光,这些特性都不利于捕食和逃生,那为什么它们能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呢?

很多人就回复讨论,有的说孔雀的大尾巴是为了求偶,有的说萤火虫的尾巴发光是方便找到同伴,也有人说进化论还真有点问题。

这时候有个人的回答让大家闭嘴了:「如果恐龙里面有一群科学家,他们会不会讨论,那群长着毛的哺乳动物又瘦又小,一点竞争力都没有,怎么能进化到今天呢?

Evolution被翻译成「进化」,带给人们一个很深的误解,那就是生物的进化带有某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它最终的目标就是今天以人类为绝对主导的地球生态圈。

今天很多科普人都呼吁,Evolution应该翻译为「演化」,才不会带来误解。

生物的演化从来没有目的,它们只是随机地不停发生基因突变,这个突变不一定能达成什么目标,只要它不导致这个物种灭绝,就能保留下来。

所以,孔雀的尾巴、萤火虫的屁股,都是「没什么好处,但也不会导致主人灭绝」的特性,甚至人类身上,也保留着视觉盲点、只会带来病痛的阑尾、以及没什么用的智齿。

更重要的是,演化从来没有停止。

也许几万年后,孔雀的尾巴会消失,萤火虫也不再发光,所有人都不再长智齿。

换言之,演化是一场没有目的、也没有终局的「无限游戏」,当你用「有限游戏」的目光去审视它,就会走进死胡同。

另一个关于「有限游戏」的误解,是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看的童话故事:「打败了邪恶的魔王,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长大之后,我们也对类似故事的变种很痴迷,比如「经过奋斗,某公司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某人从小热爱唱歌,终于站到了梦想的舞台上」。

这种故事不单单是提供了消遣,它们会悄悄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在每个人的脑袋里植入一个思维模式:

我们想要一个「终于」。

只要考上了好大学,只要找到了好工作,只要挣到大钱,只要功成名就,我们就踏实了,什么也不用做了,Happy Ending。

否则就是Bad Ending,我被老板忽悠了,我被大环境耽误了。

你觉得世界总在在毁约,其实是你从来没仔细看过合同。

每个人参加的,都是一场永不停止的无限游戏。

2.没用的感慨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一种奇怪的遗憾:我当年怎么就没去干那个事呢?否则早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20年前,第一个图形浏览器Netscape还没诞生,互联网上还只有代码和文字。

在那个互联网的黎明,《时代周刊》这么评价它,「它并非为商业设计,也不能容忍新用户,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新闻周刊》的标题更狠:《互联网?我呸!》。

英国电信的David Quinn在一场国际大会上说:「我实在不知道一家公司怎么能通过互联网赚钱。」

那时候,《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参加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一场高级会议,向他们的高管讲述互联网的未来,ABC的高级副总裁Stephen对他说:「互联网是十几岁男孩子的玩具,没有一个成年人会愿意免费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

凯利出门之前,回头对他们说:「abc.com这个域名还没注册,我劝你们赶快把它注册下来。」过了很久,他发现这个域名还是未注册的状态。

我们站在2019年,回顾那个时代,会不会觉得,那时候的人怎么都那么蠢呢?你会不会希望自己生在那个时代,随便注册个网站都能成功,随便做个平台都能赚钱?

这种遗憾似乎总被人挂在嘴边:当年我要是买几个比特币,现在早发财了;当年我要是在北京买套房,现在也身价千万了;当年我要是进甲方,现在也不用这么苦逼了…

很可惜,如果你生在那个时代,有很大很大的概率,你会像那群「蠢人」一样,选择什么都不做。

丹尼尔·丹尼特写了本哲学书,叫《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里面讲了个故事:

有这么个监狱,监狱长是个变态,他每天晚上都会趁所有犯人熟睡的时候,把监狱的大门敞开,然后在天亮之前,再把门锁起来。每个犯人都有机会逃出去,只要他们在熟睡中醒过来。你说,这些犯人算是自由的吗?

当然不算。

每个人都在自己生活的环境和时代里,掌握着属于自己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其他人在事后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会总结道:这些人当年可真蠢。但你不能用事后的信息去做当时的判断。

当时你没有买比特币,当时你没有去甲方,当时的精英们不相信互联网,都像是熟睡中的囚犯,是基于当时掌握的信息作出的自信判断。

所有「机会遍地」的黄金时代,全都是事后总结的。

今天的人们会感慨,互联网的红利窗口已经关闭了,没人可以随便做一个搜索引擎或者发点视频就能赚钱了,前几波的开拓者已经把每一个可能的角落都开发得一干二净。

但是你想,2050年,同样会有人发出感慨:你能想象在2019年的人有多幸福吗?你随便找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加上人工智能,那时的设备里只有一两个传感器,不像现在传感器成千上百。那时的壁垒很低,成为第一轻而易举。

可惜,生活在2019年的大多数人,还是发自内心觉得,5G什么的,不靠谱。

3.傻子、疯子和呆子

最近读了很多科技发展史,我发现了这么一条永远轮回的规律:

➤ 世界一片祥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不管地位怎么样,都认了,他们相信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

 出现一小群「傻子」,他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或者研究了一个新的理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规则。

 后来出现了一群「疯子」,他们不仅相信了「傻子」们的故事,居然还把它成功的商业化了。

➤ 接着出现了一群「呆子」,他们被疯子给忽悠了,心甘情愿帮助疯子们实现了理想,也赚到了一点小钱。

➤ 呆子越来越多,新技术越来越多普及,逐渐变成了新的常态,所有的傻子、疯子和呆子,都在新时代里摇身一变,成为了普通人。

➤ 若干年后,轮回从第一条重新开始。

从蒸汽革命,到电力革命,再到互联网和信息革命,每一个轮回都一模一样。

谁在轮回里获益?

傻子是极少数人,他们出发的太早;呆子是从少数人变成了多数人,他们来的太晚;获利的是占少数的疯子,他们不早不晚,人数合适,恰逢其时。

所谓零星傻子做饭,少数疯子吃肉,多数呆子喝汤,绝大多数群众只是看客,并在多年后感慨:「我要是回到那个年代……」

4.气球和浓汤

刚刚说的这个不断轮回的规律,并不是整个世界都沿着一样的步伐同时演化的。

咱们BOX粉丝里有个小伙伴,我还没征得他的同意,暂时叫他小宝吧,哪天等他同意了再把他完整的故事讲给你。

去年我们在北京办了一场线下活动「BIM奇葩说」,小宝大老远从老家坐飞机赶来参加,就是为了见见我们。活动之后,小宝撂下一句话:「彬哥,你们等着我,过完年我辞职来北京」。

本以为是一句酒话,没想到过完年小宝真的辞掉了施工单位的工作,来北京了。

刚来那周,小宝住在我们这儿,大家都挺为他着急的,四处托朋友,看看有没有空缺的BIM建模职位。

没想到,我们的担心全都没用,小宝没用一个礼拜就签约入职了,还是几家公司抢着要。原因很简单:这几家公司最近都要做市政项目,会Bentley软件的人找不到,正缺人呢。小宝在原来的施工单位,就专门做Bentley路桥建模。

过了两个月,我跟小宝的新老板在一起吃饭,问起他最近怎么样,那位老板和我说,真是捡到宝了,勤劳肯干出活利索,最近新西兰有个项目,准备派他去做负责人。

说这个故事给你,可不是想说只要学了Bentley就能怎么样,更不是想说只要勇敢的裸辞就能怎么样。

我想说的是:世界的演化,并不像一个气球那样,在所有领域统一膨胀,机会只属于绝对的少数人;世界更像是一锅浓汤,一会这里冒个泡,一会那里冒个泡,旧泡泡不断被新的泡泡所替代,每个泡泡里都成就着一小群人。

BIM建模前些年在北上广炸开,那时候建模好的人赶上了好运气;过了几年,建模的人多了,北上广建模的泡泡变小了,培训和正向设计的泡泡正在变大,而江苏四川建模的泡泡又起来了。

小宝生活的城市,路桥建模的泡泡正在变小,北京路桥建模的泡泡正变大,刚好这时候,他来北京了。

再退一步看用更广阔的视角看,世界上的泡泡更多、更复杂。软件开发、市场销售、转行卖保险、专职写公众号、去抖音当网红,到处都在打开新的大门,到处的窗口也在迅速关闭。

当你说:「老子五年前信了那谁的话,到今天还没混起来。」仔细想想这句话,你今天还做着和五年前一样的事,还是一样的水平,还呆在同一个地方,你唯一的改变就是后悔,连五年前的自己都打不赢,怎么混得起来呢?

你没必要成为整个世界上最拔尖的一小群佼佼者,却有可能持续成长,然后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在一个对的细分领域,成为被选中的少数人。

5.思圆行方

你可能会说,讲了半天,这不是废话吗?「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细分领域」,不都是事后总结的吗?当时的成败还不都是靠运气?难道老孙你就是建议我打一枪换个地方,赶上哪个泡泡算哪个泡泡吗?

还真不是。

之所以说是心灵疙瘩汤,我想在最后给出一点实打实的建议。

规律总是事后总结的,这没错,但知道有这个规律,和不知道有这个规律,你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行动由想法决定,想法又源自于另一个想法,这么一层一层往前推,总会推到一个源头,没法再向前追溯。

也就是说,你首先得相信点什么。

这里所说的相信,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单纯的、不能再往前推演的信念,你可以把它叫做「元认知」。

这个东西不要经常变,它是你的原则。你讲原则,别人才能信你。

然后,你要基于元认知,发展出一套能够变通、可以指导行动的思想。

变通的思想和不变的原则并不冲突。

比如,如果你问我BIMBOX的「元认知」是啥,很简单:整个世界正在被科技改变,我不相信建筑业会永远不变。那所有支持行业应该倒退的观点,我都不同意。

而基于这个原则可能发展出不同的想法,是BIM更好还是GIS更好?是先推进设计还是先推进施工?只要不违背「行业会往前」走的基本信念,都可以探讨,甚至可以自己打脸。

重要的是,这套思想一定要把你领向某个行动,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巴菲特说过他父亲的投资故事:

上个世纪,美国的汽车产业刚刚兴起,有很多家汽车公司。巴菲特的父亲一家家看过去,根本搞不清楚哪家值得投资,于是在犹豫中错失良机。巴菲特讲过,父亲至少应该行动起来,做空马车公司的股票,因为一个简单的信念是:汽车发展起来,马车就会消失。

当然,你可以选择其他的信念,你可以不相信BIM,不相信数字化,甚至不相信任何新技术、不相信建筑业有未来,但你要去相信点什么能让你行动的东西,「什么都不用做」不是一套合格的思想。

毛泽东夸奖邓小平「思圆行方」,就是原则坚定,思维变通,行动果断。黑猫白猫可以探讨,但必须能抓老鼠,马上抓。

接下来,你要找一件少数人在做的事,并且把这件事高调的做下去。

不要选择极少数人做的事,那样你会没有伙伴;也不能是太多人做的事,那样会归于平庸。

做人要低调,做事得高调。你可以让同事和老板知道,可以让身边的朋友知道,也可以在有质量的行业交流群里多发声,甚至可以去写文章分享。

到这一步,坚持一段时间,你就拥有了一个ID,也就是身份标识

周围要有那么一群人,只要有关于某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你。

在BIMBOX的小伙伴里,有翻模技术好、价格低的,有Dynamo玩儿的溜的,有认识人多路子广的,有标准研究深的,也有最懂互联网的。每当圈子里有一个需求,所有人都会同时想到这个人。

他们一定不是这个领域水平最高的,但他们足够高调、足够持久,让你想不到第二个人选。

最终呢?我们说了首先、然后、接下来,那最终呢?

别忘了我们说的「无限游戏」,只要你不下牌桌,就永远没有最终。

保持这个状态,剩下的,就真的只能交给运气了。也许第30个找到你的人,会改变你的命运;也许过两年,你发现在错的地方赌错了「泡泡」,需要换个地方,或者调整一下思想体系和行动方向;也许你就是运气太差,总是错过良机,但你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

除了成功学的鸡汤,没人保证你一定赌到好运气,只不过我看到那些赌到了好运的人,都做到了以上几点。

你不必为成为一个普通人感到愤怒,因为从概率上来说,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

但当你决定去做少数人的时候,更不必太焦虑,因为你的大多数竞争对手,从来都没想过去当少数人。

他们会继续一边抱怨路不好走,一边等待那辆坐上去就一劳永逸的便车,并嘲笑你的偏执。

世界不为取悦你而存在,赞同和成长,你只能先选一个。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这么多,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一聊新技术就心塞,先干了这碗心灵疙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