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什么人,正在运作5000万以上的数字化项目?

你好,这里是BIMBOX。
工程行业的数字化喊了很多年,有不少公司的数字化项目产值甚至超过了原本的主业,也有不少传统的工程行业人才转行到了数字化这个赛道。那么数字化项目到底有没有前途?跟咱们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又有什么关系?
所谓数字化项目,一般是指软件开发商(也就是乙方)开发并且交付一个数字化平台,为客户决策与业务创造价值,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BIM平台、智能建造平台、智慧工地平台、智慧运维平台、智慧水务平台、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等。
它们一般有这么几个重要特征:
 项目金额一般比较大,小到几百万,大到上亿,大部分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块必争必拿的大肥肉。
 数字化项目业主一般是政府或者大型企业,涉及决策层和业务层,各自诉求各不相同,沟通难度非常大,项目实施难度亦然,对乙方各人员要求非常高。
 项目周期较长,一般开发完成需要0.5—2年,如果要通过验收及完全回款可能还要再增加1—2年。
项目定制化强,几乎没标品,需求梳理、产品开发、合同签署、项目实施的难度比较高。
了解这几个特征,你就不难理解,数字化项目难度很大,对各个岗位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也就让相关的数字化人才显得很珍贵。
根据目前招聘网站相关数据,数字化项目人才在一线城市的薪资为2万-7万不等。
而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个赛道比较优质,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和风口之一,所以各个公司(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公司)对数字化项目非常重视,投入很大,目标也很清晰,也就是积累行业核心数据、创造业务壁垒优势,再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独一无二的软件系统,实现营收的飞跃。
BOX的老朋友杜总从事数字化项目多年,从乙方的视角跟我们分享了很多数字化项目运作成功的真实经验。

成功的数字化产品是奢侈品

数字化项目产品开发比较复杂,客户方面涉及决策层、业务层以及使用人员。
而内部团队则涉及所谓的「三驾马车」,也就是销售经理、业务经理、产品经理。一般在数字化项目中,产品经理也就是解决方案经理。
客户人数多,大家需求和利益诉求不一样,内部团队人数多,大家想法也都不相同。
杜总跟我们分享过一个数字化项目产品开发的真实故事,销售经理、业务经理和产品经理,这三个人在面对客户时发生了很多事。
在这些「不太专业」的故事里,光是内部团队的三驾马车,就出现了各种状况。要么有人为完成KPI,主观臆断甲方需求或伪造需求的情况;要么有人为了推销公司产品和理念,强行结合客户需求伪造新需求;要么就出现销售、业务、产品(解决方案)、研发等人只懂自己的领域,对其他领域几乎不懂,导致产品开发出现巨大问题。
三年过去,最后产品虽说也是开发出来了,部门与人员都被优化掉了。高管们也很纳闷:明明赛道很好,为什么其他公司赚钱,我们投入那么多、还亏钱?
是啊,在关键的需求阶段上,「三驾马车」都在不断出现谎报军情、臆造军情、闭门造车的情况,产品开发当然会出现巨大偏差,最终只能是一错再错、越开发越错。
在这样的前提下,任何内部的研讨沟通、加班加点,最终只是浪费时间,越努力,错的也就越多,产品开发注定失败。
你看,在数字化项目中,要懂客户、懂业务,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
杜总说他原来也以为不少公司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但当他看到很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数字化项目产品后,发现很多产品的实际情况是甲方不断抱怨,产品功能与实际所需相差甚远,不仅落不了地而且还难用,甚至连系统稳定性都保证不了。
当然,我们说的是企业问题,但最终都是个人来承担后果——明明上了一个不错的赛道,耽误了好几年时间,最后却是钱也没赚到,人也没成长。
你一定有疑问,存在这么多问题,难道就发现不了吗,难道不会纠偏吗?
杜总说这件事看起来很容易,实际落到实际项目上,这些情况其实很难发现。如果要拨乱反正,就不仅需要内部团队对语言表达、沟通、理解要有非常强的把控能力,而且三驾马车负责人都要具备复合型能力,不仅要在自己领域独当一面,而且要在其他领域有深刻的认知。
张一鸣说过:人与人的差距,其实就在于认知“。而数字化项目产品的开发,认知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市场团队不仅要有市场的敏感,还必须有对行业以及客户业务的深刻认知以及技术的框架;技术团队不仅在技术上要独当一面,也要能够深刻理解客户、行业与市场。
所以啊,成功的数字化项目产品开发其实真的是奢侈品。

解决方案与汇报,决定了项目的生死

杜总和我们说,现在很多数字化项目的解决方案都是拼凑的,凑公司的、凑部门的、凑以往项目的、凑客户的,再加一丢丢自己所谓的理解,做几个宣传口号,甚至还会强行结合公司理念与产品,组成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
这类解决方案看似高大上,实则不从实际出发,不以客户为中心,假大空、不落地,在汇报的时候难以俘获客户,甚至让客户产生反感,最终导致项目难以推进甚至被竞争对手挖走。
除了解决方案本身,汇报也是非常关键的。这里面的礼仪、语言表达、态度、随机应变,还有对政策、市场、行业、客户的理解,所有这些细节决定了汇报的成败。
能不能打消客户疑虑并得到认可,能不能抵挡竞争对手发出的质疑,能否在客户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每个汇报人必须深度思考这些问题。
很多数字化项目就是因为在汇报过程中出现问题,后面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悄无声息地导致了项目的死亡。

对招投标不重视,无法顺利到达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项目大多是公开招投标,往往竞争激烈,而且各个环节容易被质疑。这里要分两类人员:
➤ 一类是甲方的招标人员。
杜总讲到,行业去年就遇到甲方招标人员不熟悉标书细节,而投标方在投标上也出现问题,导致上亿的数字化项目大标被中标的第三候选人质疑。现在招标方、中标第一候选人以及第三候选人还正在打官司,上亿的大项目被搁浅1年多,难以实施。
➤ 第二类是乙方的投标人员。
投标的时候不注意招标内容和标书编写细节,导致在关键页上出现问题,投标出现分值低、标的被废的严重情况,最终被竞争对手抢走项目。
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尤其严重,而且有些公司为了抢标而组建了专业化的抢标团队,他们的手法、专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最终结果是甲方没有招到心仪的乙方,而中标的那个乙方则可以转手收取30%手续费,将项目再卖给甲方心仪的乙方。
杜总还说,有些公司投标细节漏洞百出,比如在投标函中出现陪标字样导致废标;投标没有每页盖章导致废标;公司名称、报价不一致,导致投标实际价格低甚至废标,等等。
其实这些情况都可以避免,但是很多公司其实并不重视。而招投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从事数字化项目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你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这个环节中,甚至有可能成为主力军。

签合同不注意细节,项目实施和回款难

千万别小看合同签订,合同签订里面有非常多的大坑,比如需求控制不好,会导致实施时全是需求变动;工作内容模棱两可,会导致开发与回款风险加倍;付款节点不会设置,回款也出现问题。
杜总说见过项目曾经因为合同,最后那20%的款项没法要回;在项目实施中额外提供了非常多的开发和技术服务;无奈导致与甲方交恶甚至对簿公堂。
这些合同数量多、危害大、难处理,给公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突破了500万,隐性成本更是难以计量。
合同里的知识产权规定更是关键的一环,很多公司都处理不好,导致开发源码泄漏、软件著作权得不到保证,平白无故把自己的底牌都拱手让给了别人。最后项目烂尾,关系交恶,此生再无往来也是时有发生的。

值得尝试和学习的方向

上面说的这些,还是一个人参与到数字化项目中的冰山一角,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发展的跨界人才的行业,也难怪相对收入会更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数字化项目赛道的优势越发明显,发展前景也被很多公司看好,相关人才的发展持续向好,尤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些人才在招聘一般岗位为大客户销售、大客户经理、解决方案经理等,服务方向多为政企方向、数字化方向。
薪资方面如前面所说,根据能力和年限一般为2万-7万/月,在很多行业日趋下行的今天,这样的薪水实在令人羡慕。
很多小伙伴会有觉得,自己是做BIM建模和施工的,沾了一点信息化的边,那有没有可能根据未来行业发展和风口趋势,成为数字化项目人才呢?
杜总现身说法:这一定是可以的。因为他自己原来也是从建筑业转型过来的,而且BIM技术与智慧城市、智慧水利等新兴需求与产业都是非常相关的,所以用心学习数字化项目,一定对你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多帮助。
杜总曾就职于大型央企与建筑头部科技公司,目前担任某初创公司副总经理、市场总监,负责大客户商务开拓、复杂解决方案编制与汇报、招投标与项目实施,3年多一直与团队在一线作战与磨炼,完成了数十个TO G/TO B复杂数字化项目的成功运作,对数字化项目运作有深刻理解。
我们拉着杜总,给大家伙复盘并总结了12个数字化项目的宝贵经验,这些项目总金额总计5000万以上,再结合他那些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精炼成了今天推荐给你的《数字化项目商务运作实战课》
课程分为4个篇章、14节课,每节课从10多分钟到30分钟不等,浓缩了杜总的数字化项目运作精华。
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实战出发,只讲落地干货,不讲假大空的理论、概念及方法论。适合从事数字化项目或与之相关的销售/商务经理、业务经理、产品经理、解决方案经理、项目经理等岗位学习。
杜总制作这次课程花费了很多年时间,打磨了一年多,里面的知识点含金量很高,每一节课都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只要用心听,用心学,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场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帮助你成为一个会深度思考、会为人处世、会沟通协调、懂技术、懂行业、懂产品的复合型人才
而对于公司来说,在课程里讲述了不少大坑和风险,相信即便你是管理人员,课程也会对你有极大触动,对你的管理方式会有质的提高。
此外,我们还对购买课程的同学设置了专门的交流群。光说不练假把式、眼高手低要不得。即便此刻你熟读兵书,牢记九阴真经,倘若不按正确方式练习、研讨提高,仅仅是自己闭门造车独自思考,那么提高一定是极为有限的。加入交流群,结合你的工作实际和项目,为你量身定制地进行答疑解惑、总结提高。
群内也会不定期举行相关活动,持续不断提高你的能力,凝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小圈子,进群方式购买后有进群引导。
课程上线第一周享受特惠价格,后续逐渐恢复原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拿下啦。
有态度,有深度,这里是BIMBOX,我们下次再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建筑科技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内刊:什么人,正在运作5000万以上的数字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