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见闻眼界 » 正文 见闻眼界 从一位普通设计师到最牛装配式设计公司,他们用技术预埋实现了三次逆袭 2023-02-22 分享 你好,这里是 BIMBOX。 今天想给你讲的故事,关于一位普普通通的钢结构设计师,通过「技术预埋」,一步步做成一家人均年产值 120 万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公司。 这不是个鸡汤励志故事,这位老朋友让我想明白一个关于生存的道理,无论你是否关注 BIM 和装配式,都推荐你看完这个故事。 在我们的内容留言里,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 技术在短期内看不到效益,该由谁去推动? ➤ 就说说500万投进去,能不能看到700万的效益? 我觉得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代表,可能就是今天要和你见面的宋工,我习惯喊他老宋,他创立的公司叫上海富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和老宋的几次见面,都让我对这位外表温文尔雅、内心豪爽霸气的老板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线下交流活动,老宋专程从上海跑来北京捧场,全程都在拿笔记录,只站起来说了一句话:「我是国内做装配式设计最牛的公司的老板,欢迎大家去我们那看看」。 2022 年夏天,我从北京到上海,打了 40 分钟的车,到了富凝的门口。刚下车,连着旱了十几天的上海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老宋从里面大笑着迎出来,拉着我说,老孙你这是给我送雨来了呀! 那天,我在富凝交流了一下午,心里两个大字:服气。 晚上老宋请我喝酒,聊到了很多未来的规划,也聊到了他的一些烦恼,比如有的技术白送给人家用,还会遭到拒绝。 要说清楚我服气在哪,老宋的烦恼又是啥,后来有没有解决,咱们得稍微往前倒一倒,从 15 年前说起。 01 初入行 从钢结构到装配式 老宋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设计师,本业是做钢结构设计的,跟装配式没啥关系。 2008 年离开设计院,自己出来创业,主要做钢结构深化设计服务,团队很小,接不了太多活儿,就尽量接一些比较异形、难搞的项目。 公司艰难经营了几年,直到 2013 年,机缘巧合认识了两位专门做装配式的领导专家,带他们接触到了这一行。 当时上海有两家大型设计公司在积极推动装配式设计,一家是主推 CAD 工具,另一家是主推 BIM 工具的中森。中森找到了上海富凝,希望他们全程配合推进 BIM+装配式设计的工作。 和许多做三维设计的团队不一样,富凝是带着钢结构设计的基因创业,主要使用的工具不是更偏向于生产施工图的 Revit,他们比较了国内外的软件,结合预制构件加工图的特性,最终仍然选择了Tekla。 接下了以混凝土为主的装配式设计任务,富凝就转向去研究,用在钢结构上的 Tekla 怎么设计混凝土项目。 早期富凝的技术探索,主要就是解决两件事。第一是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的装配率指标,生成一份拆分设计方案;第二是基于这个方案,出一份给工厂的、合格的装配式构件加工图。 比起相对容易的二维设计路线,要面对的技术困难更多,既要解决三维设计本身的效率问题,还要解决不断变更中图模一致的问题。 这样一边探索一边做项目,短期来看,很难和 CAD 路线效率持平,这导致他们在每个项目投入的人力都会比其他公司大。 但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想到,不同的路径选择,会在未来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 2014 年,两个装配式项目顺利完成,在圈子里也积累了些口碑。 隔年,上海集中发文出了几个政策,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不少于 50%,2016 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在中国,政策的变化对于民营企业的命运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没有在风向改变之前做好准备,是关乎存亡的大事。 所幸的是,富凝幸运地做好了准备,从这一年起,大量的项目找上门来,公司开始扩大规模,野蛮增长一直持续了三年时间。 到了 2017 年,老宋决定带领团队,自己去开拓市场。 如果这样讲下去,可能就只是生而逢时的普通商业故事了,当然,故事要在这里发生转折。 02 转折点 从野蛮生长到技术至上 野蛮增长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也是人员规模效应遇到瓶颈的时候。 2018 年,富凝的项目越来越多,设计还是纯手工建模出图,很多节点都是靠各种软件使用技巧凑出来的活儿,再加上装配式专项设计和设计院的建筑方案设计是同步推进的,整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变更,出图效率低、错误也非常多,只能靠堆人力去解决,人力多了,管理就会有很大麻烦。 这时候老宋遇到了一位重要的老友,是他在上海工作第一家公司的领导,一位非常厉害的开发大神,在老宋的力邀之下来到公司,专门负责软件研发。 政策会改变公司的生产方向,技术则是会改变公司的生产方式。对于老宋和富凝来说,这是第二次决定命运的转折点。 他们根据富凝的工作流程,在二维 CAD 和三维 Tekla 两个方向开展了软件研发。 先是基于动态图块在AutoCAD上开发了图纸快速拆分的软件,拆分后的图块可以被参数驱动,实现拖拽拆分、修改和批量标注,大幅度降低了人工处理图纸的效率。 为了服务内部做的 BIM+装配式深化设计,他们也在 Tekla 上开发了快速拆分插件,根据江苏和上海等区域的装配率要求,实现墙板构件的自动分割,批量赋予构件属性、构件编号和标注。 因为很多项目为了报审图纸,第一步还是配合设计院用 CAD 插件完成设计拆分,为了避免重复劳动,他们开发了 CAD 和 Tekla 联动建模工具,可以根据 CAD 中划分好的构件,在 BIM 模型中批量识别生成模型。 基于 BIM 的装配式设计,除了当时可以满足政策要求的 BIM 加分,实际设计中门窗洞口的扣减也更准确,设计完成后,装配率和构件清单量等数据也可以一键生成。 一个项目的加工图动辄就是几千张,标注、排版等工作占了设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软件会根据国内出图要求,自动补充所有缺失的平立剖视图,把所有视图自动排布到一张图纸中,一键完成全部标注,让出图这件事变成了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工作。 那时候所谓「正向设计」的说法还没有流行起来,在 BIM 圈子还没有碰装配式、装配式设计圈子还在用 CAD 的时候,他们在预制部分的所有设计和变更环节,就以高精度的建模工作保证了图模一致性,甚至配合总包去做像是现场爬架这样的模型。 短短一年时间,富凝就实现了叠合楼板、剪力墙、框架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效率翻了一番。 很多公司都有内部的设计规范,而写得再细致的规范标准,都不如变成软件中的按钮来得更高效。这时候,一个同时做项目、又同时研发软件的团队,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2018 年底,富凝研发团队把几年做项目积累下来的经验全部转化成代码,又在参数化设计研发方面往前走了一大步,甚至有的功能就是在项目过程中完成更新的。 在构件深化设计阶段,可以批量把梁、板、柱、墙等构件转化成参数化节点,通过对话框输入的方式,一键生成装配式构件里面用到的钢筋、埋件、开洞、线盒、吊点等,生成高精度的模型,修改变更也全部由参数完成。 像是钢筋避让这种烦人的操作,在现浇项目里可以不用设计操心,留给现场工人想办法;但装配式设计必须把每一根钢筋的避让都提前考虑好,参数化驱动的生成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装配式机电专项设计,需要考虑给排水、强弱电等专业,在混凝土构件上做好线盒、止水节等预埋,也需要事先做好开洞处理。 这部分工作也不需要手动对照图纸,只要机电工程师事先在 CAD 里转换好图纸,再通过联动程序,把数据读取到模型里,就能批量完成这些预留和开洞工作,也会自动避让钢筋。 2019 年,做好准备的他们又迎来一波红利。全国各地都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其中叠合楼板形式又占了主流,富凝的参数化设计和自动出图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业务,人均产值达到了 120 万左右,这在传统设计院来看是不可思议的成绩。 富凝也是在这期间提出了「新流程」的概念,基于更深层次的研发,在内部推行了装配式加工图深化的「比拼设计法」。 以往的设计,一个小区的 1 号楼可能有 A 户型,另外 10 栋楼也可能有这个 A 户型,相同户型里又有类似的构件,但这些楼的设计是独立的,发生变更的时候,就得一个一个修改。 他们采用的新方法,是把每个楼按外轮廓相同的户型切分,把所有相同构件提取出来,同时,那些归属于同户型,但因为精装、施工等原因有差异的构件,也通过算法彼此关联和派生,最终得到一个最小建模量的对照表单。 程序会根据设置好的构件对齐位置,自动大批量的生成多栋楼的模型。 这正是我们之前在文章《为啥说起建筑业公司搞数字化,就离不开 BIM?》里面说到的,BIM 能让设计的颗粒度到达构件这个层级,这是数字化、自动化最重要的基础。 这个技术在不同楼栋出图的时候,也提升了很大效率。因为后台相同构件和派生构件的对照表,再加上之前开发的自动布图程序,只需要完成最小集合的构件出图,再根据楼栋的类型对照关系,软件就会把套用的楼栋图纸全部自动完成,还能自动修改图纸编号。 后续一旦整个小区的设计方案发生变更,这些不同楼里的构件也可以完成同步修改,大幅度减少了重复工作。 经过这一次变革,富凝在变更频繁的设计项目中,在几乎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产值又翻了两三倍。 在那之后的几年时间,富凝设计马不停蹄地把项目经验沉淀下来,化作研发成果,从手工画图时代,飞跃到了参数化、智能化设计时代。 随着业务的扩展,远程协作和流动作业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研发了自己的在线协同校审平台,所有问题都记录在云端、形成责任到人的任务清单,每个任务都会定位到问题位置,逐个排查完成校审。 后来他们又把基于 CAD 的图纸校审,前置到 BIM 建模阶段,在 Trimble Connect 上开发协同工作平台,让大量问题在出图之前就能被发现和解决。 项目不断积累下大量的标准和流程,加上在线规范文档和远程协作,让他们在单个项目里只需要有一两个人保持固定跟踪,其他所有人都可以浮动完成流水作业。 2021 年,富凝在「混凝土联盟杯」预制混凝土构件深化图绘制比赛中取得冠军,效率和完成度都得到完美的展示。 03 新物种 从图纸车间到数据平台 过去两年,房地产低谷期加上疫情的影响,整个行业的业务量都在缩水,富凝在这段业务蛰伏期,研发工作却没有停下。 也就是在这期间,量变带来了质变。 有了高效创建的全 BIM 模型,以及大量研发工具和项目数据积累,富凝从原先以二三维图形为核心的设计模式,进入了以数据为核心的设计模式,这让一家传统的设计公司,从一家高效的加工图生产车间,进化成了一个新的物种。 他们建立了精准数据平台,项目所有的 BOM 清单信息,还有钢筋折弯、含钢量、土方量等预制构件的加工信息,都统一上传到平台。 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变更后的实时交付。 以前所有基于图纸交付的项目,经常出现工厂加工错了,沟通后发现图纸发了两版,或者业主漏发图纸的情况,但工人是按照第一版加工的,变更没有实时更新到工厂端。 利用数据平台交付,就不存在第几版图纸的问题了,后台发生变更,模型和表单的更改会实时传送到工厂,还能根据需求筛选出发生变更的问题,查阅变更记录。 当交付成果是基于数据,而不是基于图形,可走的路一下子就变宽了。 比如,工厂希望根据生产日期,了解最近需要安排的钢筋加工单,就可以在后台直接查询,批量打印发下去,保证钢筋及时进场配合生产。 再比如,以前经常发生构件到了现场,塔吊吊不起来,而每个构件的位置和重量信息是存储在模型里的,他们就开发了一个工具,根据塔吊的型号、位置,自动分析整个区域所有构件能不能顺利吊装,让所有出错构件高亮显示。 装配式构件都是在工厂浇筑,原本构件的模具都要等方案设计确定好,由构件厂再找人设计的,这中间耽误更多时间不说,出现变更还会导致不同单位重新设计一遍。 富凝基于精准数据平台,开发了模具和预制构件一体化设计平台。混凝土的构件设计完成,就可以自动布置好浇筑模具,因为底层数据是打通的,变更也可以同步进行,大大压缩了预制构件的生产周期。 构件和模具都有了,能不能让工人的加工更方便,从而降低工厂的人工成本呢? 有数据,当然能。 他们更近一步,开发了工序动画交付功能。富凝交付给工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播放动画,而是交互式的三维安装指导,先安装哪个模具,点击下一步,再放置哪根钢筋,一直到整个构件浇筑完毕、完成拆模。 以前的图纸都是构件成品图,怎么把它造出来,设计公司是不管的,工厂的技术工人要先解析平立剖图纸里的标注,还要绞尽脑汁去设计加工工序,非常耗时间,也很依赖技术工人;而现在只需要把平板电脑放在一边,照着流程一步步操作,就能完成构件生产过程,这又大大降低了工厂的错误率和人工成本。 富凝的每张图纸上都带着一个二维码,熟悉工序的工人如果只想查看构件的详细信息,也可以扫描任意图纸上的二维码,查看成品模型,还可以按需要隐藏部分构件,专门查看内部的钢筋等模型。 对于一家第三方深化设计公司来说,这些已经是为总包单位和工厂提供的「超纲服务」了,富凝能通过这些超额的交付提高服务质量和口碑,却不增加服务的周期,背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后台数据,由程序自动完成的。 到现在这个平台已经对接了 20 多个项目,解决了工厂端、使用端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受到了业主方和总包方的欢迎。 比如甲方非常想知道,一个项目完成之后的含钢量是多少,不同构件的含钢量相比类似项目是偏高还是偏低,都能直接汇总查询。 再比如,总包单位发现施工现场有的预制构件损坏了,重新加工需要再等十几天,在他们的平台上就能精确查找,有没有其他楼栋已经运到现场的构件,和损坏的构件完全相同,就能调配过来先顶上,不耽误工期。 到今天,富凝已经是一家有 60 多名员工的公司,建立了装配式设计中心和装配式数字科技中心,完成了 3500 万平米的装配式建筑设计。 老宋和我说,这是一次技术的胜利。 聊到这儿,并不想用一个简单的 Happy Ending 作为结尾,我们的故事要回到 2022 年那个夏天的晚上,我和老宋的酒桌上,说说他的烦恼。 04 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装配式到智能建造 酒过三巡,老宋给我倒了一杯他珍藏的好酒,轻声叹了口气说:「不是吹牛啊,有时候吧,技术搞的太超前了,也有糟心事儿。」 富凝在上海的项目,主要客户是设计院和开发商,工厂和第三方设计都由甲方选择,他们和加工厂之间,没有互相选择的权利。 上海的装配式工厂还是以老一辈的技术人员为主,他们已经基于传统的读图加工的模式,建立了一套熟悉的工作方法,还不太接受富凝的数据理念。 因为工厂没有决定深化设计公司的权利,所以要在不同项目里配合不同的设计公司,富凝提供的服务有数据支持,可以大幅度减少工人读图和设计工序的时间,甚至能替代很大一部分人工,但其他深化设计公司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于是工厂不可能因为和富凝的配合就减少工人数量。 曾经有一位工厂老板对老宋说:「你们这服务是真好,又不收我的钱,按说我们应该欢迎,可用了你的技术,我的技术工人数量就得往下减,下面的人都被你给养懒了,下个项目怎么配合别人呀?」 这样的问题富凝也解决不了,也不可能为了配合工厂而去开历史的倒车,降低自己的效率。 这是在技术储备期,直面成熟市场的时候,一个很大的困境。 那天我喝下老宋倒的酒,说到:「要不,我讲讲你的故事,看圈子里有没有其他城市的新型工厂,愿意和你们一起搞点事情?」 几个月过去,我这个故事筹备的差不多了,打电话给老宋,第一句话问的就是:去年你说的那个烦恼,有啥新的进展不? 老宋在电话里开心地说,你还真别说,我们把业务扩展到其他地区,还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像是济南、泰安这样的城市,模式和上海不太一样,有很多新成立的工厂,还没有养很多的老技术员,接触到的第一批项目就是和富凝合作,并且很多工厂都有自己的装配式深化设计权限,在对接了富凝的数据平台之后,他们节省了大量人工,也让深化设计和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泰安跟他们合作的工厂,同样的项目规模,可以比其他工厂少三分之二的技术人员,有一家工厂过年的时候,还给老宋寄来了两箱特产酒作为答谢。 反过来对于富凝来说,这又是一次生存空间的跃迁。 以前的客户群体都是设计院和开发商,现在的业务扩展到了直接对接生产,新型工厂付费使用他们的平台和数据服务,硬生生多了一个客户群,这又是一次技术的胜利。 下一个等待富凝的,是一个更大的机会:从装配式设计向智能建造迈进。 前些天老宋和一家南京的工厂谈合作,合作方对于数据平台带来的高效生产非常感兴趣。 聊起他们最近在做的技术探索,对方很兴奋地说,以前很多技术都在解决工人的体力劳动问题,而你们在做的很多事,解决了大量脑力劳动的自动化问题,这不就是智能建造的方向吗? 在很多一线城市,装配式野蛮生长的窗口期已经过去,同时国家和各地方都在推行智能建造,装配式作为一个板块,被纳入到这个更大的主体中被重视起来。 其中被政策明文提到的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工厂预制加工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对于富凝来说,都已经是驾熟就轻的成果了。 而这家公司在十几年前埋下的技术至上的种子,也让他们有资本在这片更广阔的天地纵马驰骋。 如果看到这儿的你希望在这片未来中,和富凝这家公司一起做点事情,欢迎找到我们,帮你牵个线。 05 技术预埋 一切都关于生存 一开始我就说,今天讲的不是一个励志的鸡汤故事,我想要讲的无外乎两个字:生存。 何帆在新书《变量 5》中,讲了 3.65 亿年前,第一批鱼上岸的故事。这些鱼既不会预测未来海平面要下降,也不知道陆地上有好吃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它们爬上岸边,是为了晒一会太阳。 晒太阳会让他们的体温上升,回到水中的几分钟内,更快的新陈代谢速度能让它们更容易捕捉猎物。就是这几分钟时间,让它们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生存优势。 等到大的环境发生变化,这预留出来的一点点优势,就让它们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物种。 富凝的故事,让我想起苹果这家公司喜欢做的事:技术预埋。 iPhone12pro 上放了一颗不常用的激光雷达,2020 版 MacBook 里放了一颗 ARM 架构的 M1 处理器,很多人都说这些技术很鸡肋,能用到的软件很少。 不到两年时间,iPhone 上就出现了大量基于激光雷达的 AR 应用,Macbook 则是能运行 iPhone 和 ipad 上的所有程序,帮助苹果彻底摆脱了 Intel 公司的制约。 正如当年推出 APPStore,看起来只是为了帮助手机卖得更好,后来却让这家公司成为最赚钱的软件平台公司。 所谓技术预埋,就是在大众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危机感的时候,把未来的技术悄悄地布设到自己的产品里,然后默默等待机会来临。 老宋说,他们开发基于 BIM 的装配式设计,一开始很慢、很笨重,完全比不上 CAD 路线的效率,两年后迎来了一波 BIM+装配式的政策红利;随后这些技术又进化成数据平台,一开始在上海很难推进,却在之后和其他城市的合作中发挥价值。 今年他们又在上海推进智能建造的数据理念,本来为了满足装配式设计研发的软件和积累的数据,又独立出来,涌现出全新的板块,变成智能建造的敲门砖。 在富凝发展的过程中,每次都是先储备技术两年,到了第三年,这些储备的技术就会迎来价值转化,从而给公司带来一轮新的竞争优势。两年的储备期,对于注重短期利润的同行来说,是很难追上的。 这是富凝走到今天,有底气说自己「牛」的资本。 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技术在短期内看不到效益,该由谁去推动? 我在其中一条留言下这样回答:「没有人有义务推动,同样,也没有法律规定所有人都能共享果实。」 短期能看到效益的技术,自然不用推动;短期看不到效益的技术,要不要预埋到自己的生长结构里,是每个人、每家公司要做出的独立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没人能准确预知未来,如果能,世界也就不分失业者、打工人和老板,所有公司也都长成一个样了。 就像没有一条鱼知道未来环境改变的时候,自己是会爬上岸,还是会回到深海。 至少在我的眼中,老宋和他的富凝设计,做了这三次选择之后,正朝着一片广袤的大陆,毫不动摇地前进。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标签:见闻眼界 收藏0 分享
见闻眼界 2024-10-10 现在都这么难,BIM和数字化还有啥新出路?这有两个人真实的故事 最近大家都在逆境中找出路,我聊了圈子里的不少朋友,有这么个观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的价值,第一层是降本增效, …
见闻眼界 2024-09-13 中建二局的「深圳振哥」:BIM如何帮我深入业务、突破圈层? 今天要和你分享一个故事,来自深圳的老朋友。 他叫杨振,目前是中建二局华南分公司BIM中心主任。这是官方职位,而圈子 …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