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软件数维建筑设计发布:广联达想解决什么问题?

你好,这里是BIMBOX。

前不久我们和你聊过广联达面向施工领域的软件BIMMAKE,最近广联达又开了一场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面向设计企业的数维设计产品,我们把发布会全程看下来,也第一时间下载试用了软件,今天就来和你聊聊我们对这款软件的感受,也谈谈关于工程设计与BIM这件事儿的一点思考。

01

什么是数维设计?

广联达是做造价软件起家的公司,不过这几年在数字建筑这个领域一直在布局产品。从传统造价领域到施工领域的BIM软件,再到设计领域的软件,广联达能在短短几年内接连推出一系列产品,最底层的图形平台开发功不可没。
这个图形平台从 2010 年开始打磨,时间远远早于人们开始讨论关于自主图形引擎话题之前。2015年开始,在图形平台的基础上做BIM建模应用层的研发,后来成立了名叫有巢的数字设计研发部门,十年间建筑、结构和机电三个专业的研发工作相继启动,直到今年发布数字设计产品,已经过去了 11 年。
之前和你聊过面向施工的BIMMAKE软件,其实也只在这期间基于同一套图形引擎研发出来的工具。
在了解软件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思考:一个产品,就是用功能与用户对话,用软件设计来表达自己对于行业的解题思路。广联达的设计软件和施工深化软件,虽然图形引擎和数据格式是相通的,但因为面对的用户不同,软件的设计语言也不相同。
BIMMAKE的设计语言是:BIM模型在施工过程中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一系列施工落地场景的。怎样让那些本来不用BIM的人轻松上手,让一家企业更多人能围绕着价值点把BIM用起来,是这个产品的解题思路。
那么这次发布的数维设计,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用户群体,他们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呢?
咱们先来聊聊软件本身,再来谈谈我们的观点。
刚刚发布的建筑设计软件,以及后面会发布的结构和机电设计软件,都是基于云平台来开展工作的,底层的云平台叫做广联达数维设计协同平台,同时构件坞产品作为三个专业的构件库支撑。
发布会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使用这样一套基于云的数维设计软件来完成一个建筑方案设计的流程。
在完成建筑草图的初步绘制之后,进入数维设计软件,根据需求激活自己专业所在的面板,建筑师可以直接在软件里启动Rhino的 Grasshopper 完成参数化形体设计,模型的几何数据和 Grasshopper 参数可以无缝打通。
在平台里把生成的模型链接进来,建筑和结构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基于云,在一个平台里同步深化方案模型。
对于建筑师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利用可视化渲染,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同样是基于云,建筑师可以把模型一键同步到 FalconV 进行实时渲染,模型中对构件的修改、剖切等动作,都会实时同步到渲染器里,实现思路的快速表达。
这样一套基于云的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开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也在不少企业进行了内测,不过这次首先和所有人见面的,是第一款数维建筑专业设计软件公测版,以下咱们就简称数维建筑
数维建筑软件有云协同和单机两个版本,这次发布的是单机版,包括标高轴网、墙柱梁板、门窗楼梯等常规建筑构件和图元的建模,以及构件编辑、防火分区与房间设计、门窗大样、明细表统计、二维出图等能力。
从发布会和我们的主观体验来看,数维建筑的对设计师的关怀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维与三维融合设计
最小程度改变设计师的工作习惯
在细节处提高工作效率
咱们从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里,来看看它是怎么在细节功能中体现对设计师的关怀的。

02

全流程体验报告

软件安装包不大,只有600多兆,运行也很流畅,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修改黑色或白色显示风格。
和市面上常见的建模软件类似,模型和视图互相联动、支持局部三维剖切都属于常规操作,多个视图可以在顶部的面板切换,也可以拖拽一个视图出来分屏显示。
软件在很多地方考虑,尽量让设计师少改变自己的操作习惯,比如一些常用编辑命令操作沿用了天正快捷键,一些构建类操作快捷键则是采用汉语拼音首字母,也支持快捷键自定义和搜索功能。
建筑专业添加标高轴网的时候,只需要在对话框输入轴号、间距等数值,就能批量生成,而不需要一根根手动绘制,轴网的标注也是一键自动生成的。
你可以导入外部DWG图纸进来做参照,导入后可以对CAD文件的每个图层进行颜色和显隐的控制。
基于轴网和底图绘制墙体,可以手动选择墙体之间的连接方式,比如方接、平接、斜接等,还贴心地给出了空格键切换连接顺序的操作,方便后期的出图表达。
绘制墙梁柱板等构件的同时,可以同时选择标高、材质等参数,选中楼板框定一个区域,可以实现楼板的分割,来做局部降板或者开洞。
土建构件考虑了本土化的构件分类,比如符合国标的女儿墙、反檐、散水、集水坑等等,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建筑师自建构件的麻烦,另一方面也为实现从设计到算量的数据对接提供了基础,这些构件的绘制支持部分立面线脚的自由创建,操作与二维设计没什么不同,绘制完成后就生成三维模型。
对于门窗、卫浴、家具等设备,软件自带的族库可能不满足设计功能,可以在软件中直接打开构件库,批量选择需要的构件载入到项目中。目前来看,构件库中的构件有600多个,数量还不算很多,后续要需要继续更新。
绘制门窗的时候,根据选择的门窗类型生成编号,这样在绘制的同时就完成编号标注的工作,还可以框选多个门窗批量添加编号,后期出图少了一项操作。
针对设计师比较头疼的楼梯设计,可以快速参数化创建楼梯,也继承了很多二维操作习惯,可以自动布置栏杆和切换上下楼方向。楼梯构件内置了双跑和剪刀楼梯,也可以自由组合梯段和平台,生成自定义楼梯。
这里有个很贴心的功能,在平面上绘制楼梯的同时,会在屏幕一侧生成楼梯的剖面出图预览,当你调整踏步、栏杆、平台等参数的时候,出图预览也会实时发生改变,同时楼梯的建筑面层、梯梁的图面表达和国内的出图习惯保持一致,不需要单独再处理图面,很贴心。
在标准层绘制完成的构件,可以批量复制到其他楼层,你可以按类别选择复制哪些构件,也可以逐个勾选需要粘贴的楼层,对于一些比较标准的建筑来说很方便。
软件提供了房间、面积和防火分区功能,可以查找闭合空间生成房间,也可以手动绘制分隔区域,房间、面积和防火分区可以按不同类型生成统计表,比较帅的功能是可以批量创建注释,实现全图一键标注,分区的图案填充也同样符合国标出图规则。
软件单独给车位设计了功能按钮,选择预设好的车位尺寸,就可以画一条线批量布置车位,支持单排和双排车位的批量创建。
当你需要调整多种对象样式的时候,软件的操作方式比较符合传统CAD的设计习惯,用一个类似图层控制器的界面,来调整不同对象的线型和颜色。
数维建筑一个很有特色的功能是模块化设计,你可以选中一批构件和注释,创建成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标准户型,创建好的模块有自己独立的内外标高体系。
接下来可以把这个模块复制到其他位置,编辑其中一个模块,那其他关联的模块也会跟着进行修改,这样在调整一些设计方案——比如修改房间尺寸、变更大小阳台、改变平窗飘窗的时候,都不需要一点一点去调整,编辑一个标准户型,整栋楼的调整都完成了。
你可以让某个模块的局部不同步,其他模块保持同步,方便对特殊模块做一些微调。
在出图这件事儿上,软件还真是在细节处下了不少功夫。
除了前面说到的轴网自动标注,软件内置了很多符合国内出图标准的标注、文字和注释符号,平面图和大样图的比例和填充样式会有所差异,索引视图、引出标注和剖切符号也贴合国内的表达习惯。
比如自动生成的临时尺寸标注,国内习惯门的定位以门垛为参照,而窗的定位以轴线为参照,软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立面图中,由于多数标准层都是复制粘贴的操作,楼层之间的墙体连接处会有层间线,你可以利用连接线消隐功能一键隐藏所有的层间线。
平面图里的墙体自动扣减,对建筑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方便的功能,传统的常规设计中,户型公共墙往往需要在块里剔除才能解决重叠线问题,而在数维建筑里,你可以设置不同材料的材料扣减指标值,通过这个功能就能直接实现重叠墙的消融,满足出图要求。
对于楼梯大样这样的视图创建,在平面图框选出一个索引区域,软件会自动生成一个大样视图,大样视图中的轴网会自动集中到视图范围内。
明细表的创建也是读取项目中的参数和数量信息,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是明细表操作与Excel更类似,你可以在里面直接手动填写内容。
和Revit等软件的出图方式类似,数维设计也是先建立一个图框,然后插入一个或者多个视口,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在于,当表格比较长的时候,可以分多次下拉来放置表格,表格会分开排版,自动建立新的表头。
还有个很高效的功能,在过滤器里选择需要出大样图的门窗,直接拖拽大样图排版区域,所有大样图会自动排版,连尺寸标注、门窗编号和名称也是自动生成的,这出图的效率可就高了。
导出图纸的阶段,你可以选择多个图纸批量导出,比较赞的功能是支持合并导出,让多个视口的图纸合并成一个CAD文件,比较符合国内的出图习惯。

不同类别的构件会映射到对应的图层,颜色、填充图案、文字样式也都会按照国内标准来进行设置,保证最终的CAD图纸显示正确,导出图纸后每个构件成为 CAD 中的一个块,方便后续编辑。
软件目前发出的是公测版,目前的版本是0.18版本,甚至还不是1.0正式版,所以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行业定位在比较标准的房屋建筑设计,幕墙和斜屋顶等比较复杂的形体构件还没有支持,用户目前还只能使用系统自带的构件,或者下载构件坞中的构件,还不支持用户自己创建参数化构件。
另外,目前软件只支持创建门窗表,对于更自由的创建不同类型的明细表还需要继续迭代。
软件在进行绝大多数操作的时候都很流畅,在平面视图中的流畅度甚至不亚于用AutoCAD,不过在执行少数命令的时候,还是会偶尔程序性的卡顿一下。
发布会上也讲到,广联达数维设计团队欢迎大家多提改进建议,也欢迎行业里有意从事开发的团队一起合作,共同打造一个设计软件生态。
目前软件还属于长期免费的阶段,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去官网下载试试看:
design.glodon.com

03

BOX思考:数维想解决什么问题?

看完前面这些软件介绍,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它似乎并不怎么强调自己的BIM软件属性,而是更强调设计软件属性?
从整体的发布会介绍来看,我们也有明显的感觉。
整体试用下来,它给我们的印象是,当你初次接触数维建筑设计的时候,首先把它看成一款设计软件,再把它看成 BIM 软件。
为什么产品会这样设计?它背后有什么思路?
我们猜测,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内外设计环境不一样,导致的用户习惯不一样这个问题。
国外建筑师有时候被叫做「设计顾问」,他的工作其实管得很宽的,从前期设计一直到施工交付都要管,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方案到设计阶段,都必须考虑很多的施工细节,相对较长的建设周期也给了设计师发挥这种能力的空间,而一系列国外的BIM软件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精细化设计的需求。
而国内的施工图尽管叫做「施工图」,但离真正施工要考虑的细节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国内建筑师在高周转、快周期的设计环境下,往往没办法考虑那么多的施工细节,所以产生了设计和施工分工清晰的工作模式。
二维的设计效率,在AutoCAD和天正这么多年的探索之后,已经到了天花板,再想进一步往前走,三维、协同和数字化这三件事是绕不过去的。
但在国内设计院,这三件事前进的困难都很大。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设计企业做BIM没动力,就算拼了老命建出来的模型,施工单位也还要自己重新建。
其实更多设计师并不关心「BIM」,而只是关心设计和出图。一个产品是应该高喊口号,让他们放下出图生产的重担去搞数字化,还是迎合他们的需求呢?
数维设计产品,显然走了后一条路。
撇开它是个BIM软件这一点,其实数维设计可以单纯地当做一个很方便的建筑设计软件,当一个从来不接触BIM的设计师,拿它和传统天正绘制、修改、出图的流程做对比,就会发现它轻量、好用、效率够高、上手也很快。
比如,在原本设计师的工作流程里,需要校对门窗编号是否正确,用天正逐层统计门窗个数,填入Excel,最后再把表格重新导入CAD里,门窗详图也需要额外花很多时间来画,一旦项目修改,这个流程就要重新来一遍。
而利用门窗表自动生成这个功能,这个工作流程就能被大大简化,原本单人两天的工作量可以减少到半天时间。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产品在很多外人看起来不太起眼的交互细节中做了这样的设计。
拿最小的快捷键来说,为什么要沿用CAD和天正的快捷键?因为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大量的工作是靠肌肉记忆的,这一点如果你在设计院见过赶图的设计师就会发现,他们的左手在键盘上飞舞的速度,甚至比打游戏还要快。这么小小的一个点,可能就会让一名设计师在尝试新工具后,因为那么一点点不爽而放弃使用。
比如前面说过相同材质墙、柱等构件的扣减工作,对于BIM工作流程来说,两个不同的构件,当然是要做扣减和分割的,这本来就是要精细化考虑的事儿;但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考虑到底哪个构件扣减哪个构件很麻烦,甚至在大多数项目里是不需要设计阶段考虑的问题,那软件就允许设计师不考虑这个问题,出图的时候消隐和扣减会按照指标自动完成。
再比如防火分区这个设计师都要做、BIM建模却不太关心的地方,无论是创建边界、编辑边界,还是按出图要求自动填充图案,都比CAD的工作流程节省了一大半时间。
通过这些细节的优化你会发现,它面向设计师,更多的不是对标其他的「BIM」工作流程,而是对标传统的CAD设计流程。把BIM能带来的效率提升留给设计师,单纯地让他们在不改变工作习惯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效率,不必琢磨太多的BIM建模问题,不必去操心施工阶段的细节,那些暂时做不好的事情就不勉强。
它要解决的不仅仅是BIMer的问题,而是解决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使用BIM的设计师们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在市场布局上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做BIM,用Revit」这句无形的口号,在欧特克迭代了这么多版本、积累了海量的技术专利,并且花费十几年时间打造的市场生态下,绝不是喊几句「卡脖子」之类的口号就能扭转的,而绕过设计端的BIM之争,回归到设计工作本身,去争取一个更广阔的用户群体,或许是一个明智的突破口。
至于BIM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则是作为一个「顺便产生」的副产品,再继续流转到后面其他人的工作流程里去使用,比如造价算量、净高分析、节能分析、碰撞检查、模型审查,和一系列的施工应用中。
软件目前叫做建筑单机公测版,相应的云功能还没有放出公测,而结构设计产品、机电设计产品的内部版本也已经在进行点对点用户内测。
而广联达在后面的流程,也布局了相应的数据承接方案,比如造价软件、BIMMAKE、BIMFACE、FalconV,这一系列的方案都通过云平台来连接到一起,当然它们的数据标准也都是统一的。
在写软件评测的时候,我们本来写下了这样一条有待提高的点:
「站在BIM这个视角来看,对于一些建筑构件,软件目前能提供的BIM属性信息还比较少,主要服务于设计过程,对于后续更丰富的属性信息支持力度还不够。」
而当我们再站在这款软件的定位重新来回看这一条,会不禁猜测: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暂时的开发缺陷,也许是软件开发者有意做了这样的减法。当我们说「构件信息不够丰富」的时候,最直接的出发点也是站在Revit软件的结构来思考,而BIM需要提供的一系列属性信息,或许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压根不愿意去碰的东西。
我们在数维设计中嗅到了一种温和的产品态度:你不关心的东西,不强加给你,没关系,你安心做好设计,数据与模型分离再整合这件事,交给我去实现。
从这次发布会的一款工具,我们能窥探到广联达在项目全链条数据整合的布局和尝试,也看到国产建模软件切入市场的独特角度,将来回看2021年,或许是一个新的市场竞争开启的元年。
BIMBOX对未来几年的BIM软件江湖,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下一个十年,或许烽烟四起,也或许百花争艳,总之,它不会一潭死水。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 相关文章 –

一款免费BIM软件,怎样解决施工BIM落地的N个问题?

 

 

一次对谈,收获机电BIM的6条好建议,还有个免费效率大杀器

 

 

被广联达收购后,MagiCAD在国内有哪些进化?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国产软件数维建筑设计发布:广联达想解决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