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拯救了奥运会的男人,留给了我们什么思考?

你好,这里是 BIMBOX。

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这届奥运会以魔幻为名,爆出了不少梗,不过今天想和你聊的不是吃瓜看戏,而是聊聊奥运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以及拯救了这次危机的两个人。

当然,最终我们还是会回到行业里来,探讨一个关于技术和梦想的问题。

提到奥运会,每个人都自然想到,它是全球最重要的综合体育赛事,每隔四年就会有一个国家,举国同庆去当东道主,其他国家也会选出最优秀的运动员欢聚一堂,给全世界献出最好的竞技。

仿佛这一切都是天然存在、理所应当的,对吧?

不过,很多结论可是经不起追问的。

➤ 为什么所有赛事里,奥运会最重要?

你可能会说,因为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呀,可「奥林匹克」这个四个字只不过来自于古希腊奥林匹亚,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

为什么奥运会能让所有国家不分种族和肤色,在比赛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你可能会说,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这么说的呀,可纵观人类历史,有那么多主义、那么多精神,而几乎从来没有一条是真的被全人类认可的。在每个国家的利益面前,也有很多跨国组织逐渐式微、走向瓦解,更何况国际奥委会还是一个非政府民间组织。

今天的我们,因为生活在奥运会的全盛期,才觉得它的兴盛理所应当,而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往回追溯,其实用不了几十年,就能看到奥运会曾经的大危机,而历史上拯救了奥运会的有两个人,曾经提出几个办法,正是今天想聊的一个话题:

当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的时候,该怎么用现实去拯救理想?

1.

张玮先生在《历史的温度》一书中,讲述了这段奥运会起死回生的故事。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奠基人顾拜旦,在 1912 年为奥运会写了一首散文诗《体育颂》,诗的最后一段写到:「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顾拜旦毕生的追求,就是让奥运会远离政治,成为一场纯粹的体育赛事。

可就在《体育颂》发表之后不到 60 年,这个梦想就被蒙上了一层政治的阴影。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绑架,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 234 名巴勒斯坦人,绑架时恐怖分子当场杀死了两名以色列运动员。

最终在一场激烈的营救战中,4 名人质被枪杀,5 名人质在直升机里被炸死。

那一年奥运会,排名第一的苏联带回了 50 枚金牌,美国带回了 33 枚金牌,而以色列带回了 11 具同胞的遗体。

奥运会第二天,所有参赛国运动员和观众一起为逝去的生命哀悼,许多运动员失声痛哭,以色列代表团团长拉尔金在讲话中说:

「现在,我要带着我同胞的遗体回国了。但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不会变。四年后的奥运会,我们还会回来。」

然而,下面的几届奥运会,形势都急转直下。

1976 年奥运会,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主办城市。为了办好这届奥运会,加拿大奥委会建设了大量的体育馆和奥运村,尤其是奥运会主场馆采用了当时难度超高的伸缩屋顶技术,使原本 1 亿美元的预算猛增到 15 亿美元。

奥运会只办了十几天,而蒙特利尔的所有纳税人却背上了巨额的债务,直到十几年后才还清,这一届奥运会还有了一个专属称号:「蒙特利尔陷阱」。

那时候世界上普遍认为,办奥运肯定是赔钱的事,至于赔掉的钱能不能在国际政治地位上赚回票价,这个账得好好算算了。

这一届奥运会,一些非洲国家因为种族歧视问题已经开始抵制参加奥运,如果说加拿大办奥运是鸡飞蛋打,那下一届主办方苏联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苏联政府为了举办奥运会大兴土木,建造了各种场馆和基础设施,砸进去 90 亿美元,是蒙特利尔的 6 倍,而这么大手笔的花销,换来的却是远超加拿大的耻辱。

1980 年 7 月 19 日,莫斯科列宁中央体育馆上空,六架飞机正在喷洒驱散乌云的药剂,而就在飞机的正下方,一朵更尴尬的乌云笼罩着所有人。

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入场仪式上,有 10 个参赛国代表团没有派运动员参加,只派一名旗手入场,有 14 个国家没有打出本国的国旗,新西兰代表团还打出了一面黑色的奥运五环旗。

这一年,全世界 147 个奥委会成员国,有 63 个国家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接近了总数的一半,开幕式体育场中央空出了一大块。

这些国家拒绝参赛的理由是,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苏联对一直「不听话」的阿富汗出兵,10 个师的苏联军队公然入侵一个主权国家。这个举动让全世界谴责的声音四起,随之波及到奥运会。

在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成员国里,也包括中国,给出的官方理由是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而当时国内所有人都清楚,真正拒绝参赛的原因是谴责苏联的入侵行径。

比赛就在这样的压抑和尴尬中继续进行,瑞士、法国、丹麦等国家的获奖运动员上台领奖时,拒绝使用本国国旗和演奏国歌,美国在闭幕仪式上也没有升起本国的国旗。

奥运会不该是政治的舞台,这是每个人的希望,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尤其是对那些运动员来说,人生中没有几个四年可以等。

当澳大利亚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时候,澳大利亚运动员丽莎·福雷斯特就说道:

我知道,阿富汗战争是不对的。任何国家都不该入侵他国。但是,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我的理解是,苏联发动入侵后,7个月过去了,整个世界都不理不睬。为什么奥运会突然成了发表意见的舞台?

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尊重理想,不是么?

这一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微笑的「米莎熊」,闭幕仪式上,米莎熊照例出现在看台背景墙上,在悲伤的音乐声中,由几千块拼版拼接而成的米莎熊,左眼落下了一滴大大的眼泪。

落泪的米莎熊,成为 1980 年奥运会定格在人们心中的一幕镜头。

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也在现场,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是他任期内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他将带着无尽的遗憾,把重任交给下一任奥委会主席。

那个人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他的名字叫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他将担负起拯救奥运会的使命。

2.

「奥运会将在 21 世纪彻底消失。」

这是 1980 年前后,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共识。连续几年的奥运会,经济上要赔钱,政治上又要承担巨大风险,这奥运会还有谁愿意办呢?

事实上,1984 年的奥运会,全世界的申办城市,就只有美国的洛杉矶一家,如果它也不申请,奥运会就真的完了。

崇高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有时候真是挺脆弱的。

萨马兰奇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临危受命。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也许会痛斥世界让理想败给了政治和金钱,登高呼吁人们重新燃起奥林匹克的精神圣火,但萨马兰奇不是普通人,他上任后立刻开始行动,从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入手去拯救奥运会。

 首先要解决眼球的问题,就是让奥运会变成全世界最好看的赛事。

为什么以前的奥运会不够好看呢?你可能会觉得意外:因为以前的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

「业余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早期坚持的理念之一,一直被人们视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基础。国际奥委会宪章里白纸黑字写着:「参加运动的人是单纯为了使身体、精神受益,全年的集训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星期。」

之所以这样坚持,是人们认为奥运会创立的初衷是鼓励最纯粹的运动,而通过运动获取收入会玷污这种纯洁性。

1912 年,美国田径运动员吉姆·索普在奥运会上获得了男子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两个冠军,第二年因为他为一所大学打比赛收取了 15 美金的报酬,生生被取消了奥运冠军。

这样的「业余主义」尽管符合奥林匹克的纯洁精神,但那些全年训练的顶尖选手无法参赛,却让奥运会比赛的观赏性大打折扣,根本比不上很多的单项职业联赛。

萨马兰奇上任后不久,就顶着很大的压力,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允许以运动为生的选手参加比赛。此后,篮球、网球等项目很快有一批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参赛,大大提高了奥运会的专业性和观赏性,也让很多项世界纪录在奥运会上被一再打破。

萨马兰奇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政治干涉的问题。

当时正值美苏两国冷战,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影响,奥运会已经成为政治角逐的舞台。刚刚过去的莫斯科奥运会惨淡收场,就是最鲜活的证明。

而在美国洛杉矶成为下一届举办方的同时,人们也马上意识到,刚刚在莫斯科丢尽颜面的苏联,必然会在下一届奥运会发起反扑,鼓动同一阵营的国家抵制美国的奥运会。

外交官出身的萨马兰奇,一上任就开始了各国的走访之行,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跑遍了几乎所有成员国,也借助国际奥委会的影响力,与联合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和平协议。

经过萨马兰奇的努力,中国在 1984 年顶住了来自苏联的压力,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也正是在那一年,许海峰为中国射落第一块金牌,给他颁奖的人正是萨马兰奇。

随后的几年,在萨马兰奇坚持不懈的努力游说下,奥运会受到的政治影响越来越小,自 1988 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因为政治原因抵制奥运会的现象。

萨马兰奇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

在他之前,奥运会为了保证纯洁性,是不允许接受商业赞助的,费用完全由主办方自己承担,也不允许以营利为目的。

然而连续几届失败的奥运会证明了,亏本的买卖,再高尚也做不下去。

于是萨马兰奇开始了对奥运会的商业化改革,他在国际奥委会设立了金融和市场部,向各国电视台出售奥运会的独家转播权,为奥运会四处寻找赞助商。

到 2001 年萨马兰奇卸任的时候,原本贫穷的国际奥委会,年收入超过了 9 亿美元。

当然,只让奥委会赚到钱还不够,主办城市也不能亏钱。

也许是萨马兰奇的幸运,在他推行商业化改革的同时,遇到了一位商业天才,他叫彼得·尤伯罗斯,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让启动资金只有 100 美元的洛杉矶奥运会,平地抓饼盈利了 2.5 亿美元。

3.

在洛杉矶毫无竞争地获得 1984 年奥运会主办权之后,大批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诉求只有一个:在「蒙特利尔陷阱」带来的恐慌之后,人们要求政府不许动纳税人的钱来办奥运会。

在萨马兰奇的奥运会商业化改革背景下,美国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一位奥委会主席,只要在 40 岁到 50 岁之间,爱好体育,有经济管理和国际事务经验,就可以应聘。

最终,商人出身的彼得·尤伯罗斯应聘成功,当选了这一届洛杉矶奥委会主席。他应聘时提出的观点很鲜明:除了政治利益之外,举办奥运会必须获得经济利益。

尤伯罗斯上任的时候,洛杉矶奥委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自掏腰包,花了 100 美元开了个银行户头,这就是本届奥运会的全部启动资金。

要盈利,首先是向赞助商伸手。

以往的奥运会也有赞助商,但给的钱都很少,上一届莫斯科奥运会赞助商很多,但给个几万美元就能成为赞助商。

而尤伯罗斯使用的是饥饿营销战术:本届奥运会只允许 30 家赞助商提供赞助,且起步价就是 400 万美元,价高者得,人满为止。

他找到了当时很多行业巨头,比如跟可口可乐谈判的时候,就说百事可乐也在和他们谈判。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开出了 1260 万美元的高价,额外再加上 4000 万美元的广告费。

这个钱可真不白花,可口可乐从奥运会赚回的利润远远超过了投入,从此也成为了奥运会赞助商的常客。

同样的谈判手段也用到了胶卷行业,柯达公司当时不肯出高额的赞助费,尤伯罗斯就找到了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对方出到了 700 万美元,一战成名,从此和柯达在胶卷市场分庭抗礼,这也让柯达公司懊悔不已。

尤伯罗斯不仅出售赞助位和广告位,还允许且只允许赞助商在奥运会场中销售带有奥运五环标志的产品,当然奥委会也要从中分成,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接着,尤伯罗斯又打出了「独家转播权」这张牌,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CBS、NBC、ABC 为了竞争不断抬高价格,最后 ABC 公司以 2.25 亿美元的天价中标。连同海外转播权,洛杉矶奥运会卖了 2.8 亿美元。

尤伯罗斯甚至把商业化做到了奥运圣火接力上,他要求火炬传递的路线大大加长,然后向社会开放报名——当然,想接力奥运火炬要花钱,每英里 3000 美元。

当时这个决定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他跑去专门游说萨马兰奇,所有传递火炬的收入,全部用来投资奥运场馆的建设,萨马兰奇同意了这个做法,这又帮奥委会筹到了 3000 万美金。

洛杉矶奥运会确实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那个 100 美元注册的银行账户,扣除所有的开支之后,余额变成了 2.15 亿美元。

不仅如此,洛杉矶还因为奥运会获得了 96 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而一战成名的尤伯罗斯,也成为了《时代周刊》1984 年的封面人物。

经过尤伯罗斯和萨马兰奇的努力,奥运会的观赏性得到大幅提高,政治影响因素大为减少,又成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好生意,于是各个国家又开始竞相争夺奥运会举办权,奥运会被救活了。

洛杉矶奥运会后,国际奥组委向尤伯罗斯个人颁发了金质勋章,萨马兰奇则是荣获了第一届杰西·欧文斯国际奖。

4.

今天我们讲的,是不是两个英雄的伟大故事呢?

不全是。

在 1984 年之后,奥运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好自然也有坏。

那一年之后,各大赞助商的 LOGO 开始出现在奥运会所有的地方,而以前那些地方只能出现奥运五环的标志。

人们在奥运会场里只能买到赞助商提供的商品,而且价格都很贵。连奥运会附近的商铺,都因为不是赞助商,而不能挂上任何与奥运会、五环等相关的旗帜,否则会被重罚。

因为专业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在金钱和荣誉的驱动下,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越来越「不择手段」,兴奋剂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过度残酷的训练也让运动员与「健康」这件事基本无缘。

商业化的引入带来巨额的资本,当然也就会带来严重的腐败,2002 年的盐湖城冬奥会腐败案,多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收受贿赂,成为了萨马兰奇任内最大的污点。

有人说,现在的国际奥委会已经成为了各大赞助商的「执行人」,也有人评价说,奥运会是被救活了,但奥林匹克精神死了。

如今的奥运会,肯定不是刚出发时候那副纯粹的样子了,如果萨马兰奇和尤伯罗斯当年能预知奥运会后来受到的指责,他们会不会出手为它续命呢?

我想是会的。毕竟在他们眼里,死去的奥运会,承载不了任何奥运精神。

但,成年人的世界里,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一代经典《白色巨塔》也探讨了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充满官僚和腐败的医学世界里,是坚持初心、绝不同流合污,还是努力向上爬、争取到话语权去改变一切?

两位主人公分别做了这两个选择。

里见修二选择崇高的医德,不向任何官僚妥协,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离开了设备先进的顶级医院,在一所县医院里大材小用;财前五郎则是选择投身医院的政治斗争,在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后爬上了一把手的宝座,却在长期斗争中逐渐失去了医者本心。

财前临终之前对里见说:你凭什么说我失败?我从业一生,拯救了 3 万多个垂死的病人,我不争这个位置,不拿这些资源,怎么去救那些人?

《白色巨塔》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用两个极端的故事,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一个拷问灵魂的问题:在「不忘初心」和「同流合污」之间,我们有多少的灰度可以选择?

5.

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尤其是搞技术的人,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但我至少觉得,如果把人生的刻度调成 100% 的「不忘初心」,很多时候路是走不通的。

一位在省级设计院负责数字化的老朋友问我,当她不断向上爬,看到越来越多的「脏事儿」,有时候会很困惑,不确定自己最初的那个梦想,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把初心坚持下去。

那天我把曾国藩的十二字箴言送给了她: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初心这东西,可以把它当做迈出第一步的动力,但不能当做维持一路的口粮,只要别忘了它就好;而那些还没到来的,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们当前的格局尚不能掌控的东西,既不用逢迎,也不必恐惧。

最重要的是这句「当下不杂」,它是说,我们此时只能解决一件事,那就把它解决好,别乱了心智。

尤伯罗斯和萨马兰奇,就是典型的「当下不杂」。奥林匹克精神会不会受到玷污,这个问题要等到把奥运会救活了之后再说,奥运精神是奥运会的基座,上面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还需要很多别的燃料,火都要灭了,此刻唯一的任务是拯救它,那就全力去拯救。

而他们为拯救奥运,集中办的三件事:去政治化、商业化、专业化,也很值得我们这个行业的数字化工作思考学习。

我想起曾经采访过一位做设计院数字化转型很成功的老领导,他给我讲了一个不能往外说的往事。

当年拿到院里给的启动资金去搞 BIM,他仔细一想,这个事儿光靠几个信息中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搞成,必须把搞专业的设计师拉进来,结果他没用这笔钱去招人、买软件,而是请了一群年轻的设计师出国「考察」,其实就是好好玩儿了一趟。

回来之后,趁着大家对他的感恩之情,他拉着这几位专业设计师在一个真实的项目里用 BIM 做设计,吃人嘴短,大家也只好硬着头皮搞起来,结果那个项目因为有专业设计师的加成,搞得还很不错。他又把项目包装好出去宣传,功劳全都给了支持他的领导。

就这样,他拿到了第二笔资金,事情就这么一点点搞起来了。

当时我问他这些人生智慧是从哪学来的?这位老领导豪爽地大笑,给了我两个字:《毛选》。

我曾经听一位做商务和市场工作的人抱怨他搞技术的同事,只要他们认为自己的技术是对的,就根本不去理解客户的需求,拒绝沟通,甚至认为很多商业化的行为都很傻 X。

确实,在很多人心里,技术是纯粹的,梦想是正义的,可有的时候,成年人的世界不为纯粹的正义买单。

我们发布了「有劳」小程序之后,熊仔提了一个福利付费问题,请大家说说从业以来成就感最大的一件事情。一位叫 Bruce 的小伙伴讲述了自己说服领导支持他搞 BIM 的故事。

故事中他说:

自己两次牵头做 BIM 都失败了,很迷茫,那段时间看网上的信息也都是负面的,自己陷入了死循环,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敌人。后来换到了甲方工作,也尝试在公司的会议上提过几次 BIM 和数字化,领导没表态,我又开始失望了。

后来公司出去团建,爬山爬到最后就剩下我跟我领导两个人,到山顶的时候都已经喘到头晕了,我俩就在山上坐着,半天没说话,领导突然问我,你将来有啥梦想?

要是平时喝酒我可能一套一套的表忠心,可能那会儿真是缺氧了,我没犹豫就说,我想用数字化改变行业。

他说,你没说实话,我也有梦想,我想改变公司的管理模式,让我们成为一家更有生命力的公司。但咱俩都没说到根儿上,人都是想过完了职业生涯,留下点什么。

然后他问了我很多关于BIM的想法,我说了很多,也很认真。他说,你要做一件事,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别人想要什么,你要什么资源,你能用什么东西换资源,人和人之间不只有金钱关系,还有一个互相成就的关系,很多人办不成事,是因为不懂得怎么成就别人。你再好好想想,你有啥梦想?你的梦想跟别人有啥关系?

那天我没再多说啥话,而是反思了好几天,这些年我干的事,目标都是出什么成果,做几个项目,别人不给支持心里就怪别人,从来没考虑自己能帮助别人成就什么事

后来我敲了领导的门,带着一份详细的计划书,除了技术路径,还详细讲了自己有哪些能力和外部资源,需要领导给什么支持,计划的最后,我没写两年出什么技术成果,而是说我怎么能帮助他实现管理改革的想法,哪一步用数字化能做到,哪一步太虚了只能用于宣传,怎么跟设计和施工交换资源,怎么帮他们把事儿办了。

领导很快就给批了,无非就是钱、人和制度支持,现在我才体会到,有领导的直接支持,很多事真的很顺。但我同时也体会到,我们做技术出身的,人生要跨过的一道大关,就是从技术的笼子里走出来,真的去跟别人沟通,知道别人到底想解决什么事,这个心门突破了之后,我突然就发现以前那些敌人都不是敌人了,我以前只是给他们添麻烦了而已。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难就难在刻度的把握,而梦想与现实之间妙到毫巅的把握,也许是少数人成为高手的必修课。

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你又是怎样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做出选择的?去政治化、商业化、专业化这三板斧,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欢迎留言给我们。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期内容来源于出处:

《历史的温度》

《一举成名:尤伯罗斯与洛杉矶奥运会》

《白色巨塔》

《萨马兰奇传》

「有劳」小程序 Bruce 的问题回答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两个拯救了奥运会的男人,留给了我们什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