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界出了个「有劳」:你的每个洞见,居然都可以变现!

你好,这里是 BIMBOX。

上周我们开了场直播,发布了一款产品,希望解决一些我们发现的行业问题。今天给没赶上看直播的小伙伴做个回顾

01

缘起

我们看到的问题和思考

首先第一个问题:BIMBOX 为啥要做产品?

这几年,我们作为个位数编制的小团队,做出了一点小成绩,录制了4000多分钟的免费视频,写下了264万字的行业内容,有了35万+的精准用户,制作了70多个学习课程,也建立了50多个交流社群。

这很值得开心,但我们也并不满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光靠内容输出很难解决。

比如我们会收到很多这样的建议:

这篇文章对我没啥直接帮助

某个领域的内容太少了

能不能讲一讲我的观点

BOX 没干过我的项目

别老讲理念,多讲讲赚钱的干货
这些意见我们是真的都听进去了,但同时也思考,每周一到两篇的深度长文内容,很难满足大家海量的特定需求。

你可能看过有各种小伙伴在 BOX 发布的投稿,但你不知道其实我们拒绝过更多的投稿,有的因为文字表达不太好,有的因为不太适合粉丝阅读,虽然觉得很可惜,但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确实有很多小伙伴的稿子没能从我们这儿发出去。

很多小伙伴会自己注册公众号或者知乎,我们看到写得好的文章也会留言打赏,不过时间一长,我们也看到不少小伙伴阅读量上不去、很难坚持下去。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只是被大量无关的信息淹没了。

这也是我们建立 50 多个交流社群的原因,我们希望那些实时的信息能通过群聊传递,不过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群聊的一些问题。

比如有时候一位小伙伴遇到特别紧急又难缠的问题,着急地在群里发出问题,而其他人正在聊别的话题,没人能及时回应他;
再比如有的老法师经常在群里回复问题,但因为群聊的知识没办法保留下来,同样的问题一次次被人问起,又一次次被人遗忘,老法师也渐渐没了交流的兴趣。
大家平时都会加很多群,一开始都聊得挺开心,感觉找到了组织,有问题肯定能得到解答了。

但时间长了,那些问题就像在拥挤的马路上不停有人加塞,每个人又在一次次刹车和等待汇总逐渐失望。于是时间一长,说话的人慢慢变少了,大家也不退群,就是设置一个免打扰,想起来的时候再从 999+未读消息里挖一挖。

这一系列的问题总结下来,我们最终抽象出来几个关于行业的难题。

一是搞 BIM、搞数字化的人在建筑业里还是很孤独,身边缺少能交流的人,没有同路人互相帮助鼓励;

二是信息依旧不对等,人们在一次次重新造轮子,别人三两句话就能顶上你苦苦琢磨几个月,但人们很少有机会能听到这样的话;

三是关于行业的知识碎了遍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都有碎片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但都被各种营销内容和行业外的内容稀释了,挖掘起来特别费劲。

四是很多有价值的思考遇不到对的人,搞技术的遇不到知音,创业的找不到伙伴。

你看,万事皆有因,我们遇到了这么多问题,思考了这么多现状,这才生心要做个产品。那还是在两年前,我们思考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能解决这么多问题呢?

我们设想了一个未来的场景:

一位孤独的设计师在苦恼一个问题,互联网上一定有个能帮助他的人,只不过对方在忙自己的事情,提不起兴趣帮助他。这个设计师也许能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自己给问题定一个价格,这个问题可以在某个地方被人「刷」到,也可以像红包一样发到群里,吸引别人的注意。那些乐于回答问题的人,可以赚得一点小收益。

再进一步想,一个好问题和一个好答案,应该能留存下来,后来的人可以搜索到它,也可以为这些答案付一点点小费用来「围观」,从而让一开始提问的人能收回成本,让回答的人获得持续的「躺赚收益」,那些后来的人还可以贡献答案,让一个好问题逐渐「生长」起来。

同时,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并不想提问,而是想分享,那他们不必到公众号、知乎从零开始拉粉丝,有这么个地方,他们可以提笔就写,里面有几万、几十万的同行能轻易看到他的内容。他也一样可以自己决定内容是收费还是免费。

在人与人的相遇中产生的问题、解答和分享,都可以被留存下来,让后来的每个人得到知识,让分享的每个人都获得收益。

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能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收益——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投资人、更好的项目。

一个人的观点、文章,能有一个地方被留存下来,形成一个持续生长的「个人主页」,这个主页能生成一张专属于他的数字名片,变成一张二维码分享给别人,对方能很快知道他是怎样的人、擅长哪些领域、有怎样的口碑。

最终,这张数字名片可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帮助那些靠谱的人成就自己。

通过成就一个个具体的人,我们最终希望行业整体会发生一点转变。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个产品的全部构想,为了实现这个构想,我们已经折腾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今天终于能开心地把它介绍给你了。

02

功能

让一个小理想落地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做一个功能更好、人数更多的群聊,也不能简简单单 copy 一个知乎。

在目力所及的地方,我们希望这个产品最终是一个行业说明书,希望把海量的信息和知识积累下来,不断更新,让人们可以方便地检索。

起了上百个名字,我们最终选定了「有劳」,它就是这个产品的名字,我们希望大家在彼此的接触中,能带点江湖气地说一句:「有劳了!」

目前它是一个和微信深度绑定的小程序,下面咱们聊聊它都能做什么。

卡区:知识盲盒

打开有劳,在「探索」区你看到的画面是一个卡池,不同类型的卡会显示不同的颜色,稍后咱们逐一聊聊不同卡的区别。

不同的卡左滑和右滑对应不同的操作,比如下面图里,左边是一张问答卡,左右滑动的操作分别是「不感兴趣」和「稍后回答」。

点击中间的按钮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点击卡片右侧的五角星可以收藏它。

右边的图是分享卡,中间的按钮代表进去看别人写的分享,右滑代表关注作者。

注意,目前的功能中,卡区是一个供你探索的地方,有点像开盲盒,一旦左滑不感兴趣,你在卡区就不能再看到这张卡了,所以你需要慎重对待每一张卡,是稍后回答、现在回答、收藏稍后看、关注作者、还是不感兴趣?

不过,如果你想更多的浏览内容,优质的分享卡、故事卡,以及已经完结的问答卡,也会进入到「发现页」供你浏览。

发现知识:从逛到搜索

来到发现页,有劳中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里面分为很多板块。

你可以在任何页面关注你感兴趣的人,他们的提问、回答、分享都会出现在「关注」板块,万一在卡区里错过了好问题,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

有劳官方会把优质的内容定期推送到「推荐」板块供你查看;那些被很多人关注的内容会出现在「热榜」板块。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添加不同的分类板块,比如工程数字化、硬件配置,方便你快速过滤内容,后续我们也会根据大家的内容添加更多的分类。

发现页你能找到一个搜索栏,所有知识、话题和用户名字,都可以在这里搜索到,在提问之前,可以先搜搜看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已经存在了。

另外,在卡片区上滑可以进入有劳知识库,这里和发现页里的内容不同,都是官方精选出来的精华知识库,同样你可以在这里浏览、搜索所有的知识。

问答:好问题有生产力

如果通过逛和搜索没有找到想要的知识,你可以点击中间的+号,自己提一个问题。

提问分为两种方式:多人跟帖回答,一对一聊天回答。无论是哪种卡,你都可以自定义问题的金额,吸引别人来帮助你回答问题,当然金额也可以为零。

如果你有一个比较急迫、或者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一个人和你像微信聊天一样细聊,可以选择一对一聊天回答,发出的问题会成为红色的「抢答卡」进入卡区,当有人觉得可以回答的时候,可以抢答这道题,接下来就会触发聊天对话的界面,你们可以一直聊到问题被解决。

如果你的问题不着急,想收到多个人的回答,可以选择多人跟帖回答,发出的问题会成为蓝色的「众答卡」进入卡区,别人可以随时提交答案。

当你的问题发出、等待回答的时候,你可以把问题分享出去,支持直接分享小程序链接,也可以生成一张海报,显示问题、赏金和提问人,想象一下,当你把这样的问题卡片发到群里、朋友圈的时候,是不是比以前的提问方式更有吸引力呢?

当你在卡区或者发现页看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去回答了,目前支持文字+图片的回答形式,如果你暂时没时间回答,也可以把它放到「待回答」区域里。

考虑到一些长答案在手机上码字不方便,我们也开发了网页版编辑器,你可以在里面发问题、写分享,所有加入到待回答的问题也可以在 PC 端码字回答。PC 端访问地址是 h5.bimyoulao.com

目前每张卡在卡区存在的时间都是 24 小时,卡片上会显示倒计时。在倒计时结束前,题主需要选择一个最有帮助的答案,超时没有选择的情况,系统会替你做出选择,但这样的话提问者就收不到经验值奖励了,所以大家还是尽量自己去选择心仪的答案。

为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不白参加,赏金的分配规则是:被题主选择为最优答案的人获得 50%的赏金,其余所有参与者评分剩余 50%的赏金。当然,所有灌水、跑题的答案,会被官方删除,不会分得奖金,并且会被扣积分、扣经验,严重的情况会被禁言甚至封号。

为了让题主公平地选择答案,在采纳答案之前,所有回答者的个人信息都是匿名状态,抛开所有外在因素,只看答案的好坏。

而一旦采纳了回答,所有答题者的信息就会呈现出来,你可以点击每个人的头像,进入到他的主页,看他的提问、回答和分享,也可以关注那些高质量内容的提供者。

我们希望问答不仅仅是「带着红包的群聊」,而真正成为能积累下来的知识,所以还设置了一个重要的围观环节。

举个例子说明:老孙花 100 块钱问了一个问题,当他采纳答案之后,可以选择收取围观费,金额是提问付费的 20%。后面的小伙伴通过逛、搜索看到这个问题,希望看下面的回答,每次围观费都会有一半(也就是 10 块钱)进入到老孙的账户,有 10 个人围观老孙的成本就收回来了,更多人围观老孙还能赚钱。

而围观费的另外一半,则由围观的人自己选择一个好回答,不一定和题主选择的一样,被选择的人则会收到奖励,这样能让好答案持续获得躺赚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否付费围观,都可以留下答案,如果回答得好,后面围观的人也可以把你的答案选择为喜欢的答案,从而让你获得收益。所以当你看到一个题目已经完结,而自己能答这道题,也还是可以进去回答。

当然,最初的提问者也可以设置为免费开放所有答案,这样其他人就可以不用付费看到答案,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留下回答。

通过这样的机制,我们让提出好问题的人、给出好答案的人,都可以持续获得收益,最终让一个好问题获得不断更新的生命力。

分享卡&故事卡:每个人的公众号

除了问答的交互模式,有劳中间的「+」号还有两个功能,专栏分享和写故事

专栏分享的内容会以橙色的「分享卡」出现在卡池里,作者可以设置免费阅读或者付费阅读,付费的情况下,读者可以免费看前 50%,所有收益由作者独享。

写下的故事则会以绿色的「故事卡」出现在卡池里,故事卡的内容和分享卡不同,主要用来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和见闻,让别人更了解你。如果分享卡是对某个技术的娓娓道来,故事卡就可以讲述这背后无数深夜的抓耳挠腮。

我们希望有分享精神的小伙伴,不需要再注册公众号、去知乎上和大 V 抢流量,关于这个行业,每一个认真分享的人都值得被广大同行看到。

动态圈:行业专属朋友圈

经常有小伙伴在朋友圈发了个东西,没几个同行看到,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寥寥几个赞,所谓「最能理解 BIMer 的人,是同样在职的 BIMer」,所以在分享卡、故事卡之外,我们还单独做了一个动态圈的功能。

动态圈的内容不会进入到卡区,是你的专属朋友圈,所有关注你的同行都可以看到你的状态。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会进入到知识库,所以我们在运营上也会放宽限制,发个自拍、发点牢骚,随心所欲。

个人页&段位&排行:你的行业名片

有劳里所有用户行为都会带着自己的头像,其他人可以点击头像进入你的个人页面。你在分享的知识、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以及你的个人故事,都会出现在这里,未来你潜在的老板、合作伙伴,可以通过页面里的足迹完整地了解你。

你还可以在「我的」页面找到「我的名片」,程序会帮你生成一张个人专属海报,方便你分享给别人,让他们快速找到你。

每个人的头像都有不同颜色的背景,代表了他在有劳里的段位,从青铜、白银,一直到王者。通过一系列分享、涨粉等行为,用户可以慢慢积累经验值,提升自己的段位。因为段位不能氪金,只能靠行动来积累经验值,一些负面行为还会被扣除经验值,所以段位在很大程度代表了一个人的信誉。

我们还会陆续给不同段位的小伙伴开放不同的特权,比如开设知识店铺、回答更多的付费问题等等,让付出比较多的小伙伴玩儿的更爽。

有劳里设置了两个实时变化的用户排名系统,帮助优秀的人更多展示自己。一种是总榜,把平台的深度用户和老法师排在最前,让他们得到更多曝光;另一种是周榜,帮助新加入有劳的活跃用户快速被人找到,比如写了一篇很受欢迎的文章,一个刚注册的用户也可能会登上周榜。

此外,我们在运营上也会关注那些值得推荐的用户,即便算法没有识别他们,我们也会把优秀的小伙伴推选出来,放到首页的用户推荐里。所以只要认真分享,就不怕没人看到你。

03

联结

未来有劳的样子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想,BOX 是不是想做一个 BIM 圈子里的知乎?其实还真不是,尽管目前「问答」在有劳里是很重要的功能,但问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联结」,建立行业里人与知识、人与人、人与企业的关系。

后续正在开发的功能会陆续和大家见面,在这儿先透露几个正在开发的功能。

邀请问答

这个邀请和知乎的「谢邀,刚下飞机」不太一样,不是广撒网@用户,而是精准的找到一个人,向他发出邀请。

你可以找到擅长某个特定领域的用户定向提问,比如你想了解去施工单位驻场的注意事项,可以问一个老施工;你想问问某个公司的福利待遇,也可以找到这个公司的人。而这个功能的实现,就需要大家建立自己的「行业名片」。

求职招聘

这几年找 BOX 推荐人才的公司,没上千也上百了,因为我们推荐的都是很了解的用户,成功率还挺高的。我们希望通过有劳,让更多的人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行业里的企业更方便地找到人才。

目前我们看到有小伙伴利用众答卡来招人才,但这种方式不太正规、也不太方便,我们正在开发正规的求职和招聘功能,让企业和人才真正连接到一起。

有劳实验室

这个功能计划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促成好点子的实践,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或早期的产品,但缺少资源和项目,那么有劳会成为发起人,帮你链接资源和项目;其次是促成好产品的检验,有劳实验室希望从社区成员出发,让好产品参与实际验证,跟用户一起成长;最后,有劳实验室会提供实际落地应用和项目的展示,促进更多有价值的合作。

有劳加速器

对于社群中的优秀内容和优秀的小伙伴,我们会不定期与 BIMBOX 文章内容联动,让更多的人在行业里发出声音,同样也会在各种活动中为这些小伙伴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甚至会给急需人才的企业做人才内推。

未来想做的事儿很多,来日方长,我们也衷心希望能收到来自每一位用户的建议,在「我的」页面,你可以找到改进建议按钮,写下你的建议,帮助我们做得更好,每一条我们都会认真阅读,那些被采纳的建议我们也会想尽办法表达自己的谢意。

04

运营

一个社区健康成长的基石

这几年我们看到,身为建筑业数字化的排头兵,很多搞 BIM、搞数字化的人却过的不太好,有的不断被质疑,有的勉强糊口,有的开始转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不少机构过度包装 BIM 和建筑数字化,让梦想成了空中楼阁。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看到一些有才华的人离开了行业,也看到很多人逐渐放弃职业荣誉感,去做些倒卖模型、资料、视频的事儿,也看到很多的社群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广告,逐渐变成死群。

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有劳里,我们希望大家在这里能保持自信、保持思考,希望技术和原创内容在这里得到尊重,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找到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最终,我们希望这个行业变得更好、变得更有未来。

所以,「有劳」不是一个开发出来就扔给大家随便玩儿的工具,我们的运营团队会花很大的心思去关照它。

目前,有劳社区 1.0 的运营理念是:正能量、公平公正、建筑行业前沿科技探讨、有趣好玩、优秀人才的聚集、靠谱的人得到尊重和财富、真实接地气。

要做到这些,第一步就是严格把控内容。我们成立了有劳督察队,「宁缺毋滥」是有劳督察队的第一条准则。一切不文明行为、低质量回答、未申明出处的付费搬运分享、盗用他人资料内容售卖都将是有劳督察队重点打击的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大浪淘沙出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让有劳中每一张「行业数字名片」背后都是有含金量的小伙伴。未来的求职招聘、分包、创业项目扶持都会向优秀的人倾斜资源,也希望每一个在有劳安家的小伙伴能珍惜自己的数字名片。

你也可以在「我的」按钮里查看有劳的社区规则,我们制定的规则也会随着大家的建议不断补充完善。

05

答谢&福利

致每一个帮助我们的人

有劳正式发布之前,我们喊来了 500 位 BOX 的老铁,帮助我们测试这个各方面还不完善的产品,我们成立了一个内测用户群,大家平时都很忙,但每天还是有几百条反馈和沟通,我们内部把他们叫做「500 内测勇士」。

最近两个月时间,我们收到并改进了 400 多条建议,在此对这 500 勇士表达真诚的感谢!

做产品真的是一件很花钱的事儿,目前花掉的钱已经是最初计划的 40 倍,而它距离我们真正想实现的目标,还差着不小的距离。

在这儿要特别感谢的,还有默默支持我们的赞助人,他们没有得到任何额外的好处,但还是慷慨地资助我们把这件事儿做下去。

除了内部铭记每个热心的小伙伴,我们也在产品里把他们的名字记录下来,在「我的」页面,找到「赞助人」按钮,你会看到一小段开开录制的视频和老孙写下的文章,文章底部就是所有赞助人的名单。

如果你看到某个人的主页有一个「赞助人」的徽章,那是我们给他们特别设计的,如果说有一天有劳真能做好了,我们希望圈子里的人都能和我们一起记住他们无私的帮助。

看到这儿,如果你已经跃跃欲试,可以在微信首页从上往下滑。点击搜索,输入「有劳」,找到「有劳 | BIMBOX」,进去绑定微信,就注册完成了。以后每次找小程序,都只需要在微信首页下拉,就能快速找到它。

最后,给你发一个小福利。

从发布会到今天,我们已经连续发布了几张 200 元的「金蛋卡」,它也是一张众答卡,我们设置的都是很简单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回答。

问题会持续 24 小时,悬赏过程中所有小伙伴都是匿名状态,我们会在 24 小时之后随机选择一名小伙伴中奖,其他所有参与的小伙伴会平分剩余一半的奖金。

扫下面的二维码就可以参与这次答题抽奖啦。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我们坚信终将看到数字化到来的那一天,希望来有劳安家的你,能获得更多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人生财富,有劳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BIM界出了个「有劳」:你的每个洞见,居然都可以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