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局搞BIM:来自一线工作者的深度思考

你好,这里是 BIMBOX。
这次的内容来自一位老朋友:中建三局的小李。
小李是一个喜欢在互联网上写心得的人,他自己的工作日常和思考会记录在知乎上。前段时间我们找到他,能不能把自己零散的想法集中起来,写一篇相对完整的观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内容,他主要是站在施工一线 BIMer 的层面,来分享自己对于施工 BIM 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工作的心得。
老规矩,我们先看 BOX 和他一起修改打磨的原文,最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好,我是来自 BIMBOX 清流群的努力挣钱的李二狗,你可以叫我小李,目前在中建三局某区域经理部负责 BIM 体系建设与培训工作,同时担任一个特大型公建项目的 BIM 负责人,负责项目的 BIM 技术与智慧工地管理的工作。
和许多在施工单位一线奋斗的小伙伴一样,我也经常感受到在公司推行 BIM 技术的阻碍,这里我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做一个总结与分享,也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出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
看 BIMBOX 之前发布的草根报告,里面统计了2000多份问卷,从这份报告的部分数据显示,40.3%使用 BIM 的人员在施工单位,72%的企业有 BIM 中心,50.4%的企业使用 BIM 标准。
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施工单位在使用 BIM,且这些施工单位可能拥有 BIM 中心。但是,有很多的企业并没有相关的 BIM 标准,或者说这些企业的 BIM 中心并没有起到确立 BIM 标准的作用。
由此引入我们今天说的第一个问题。
1
BIM 标准化
我认为,衡量一个施工单位的 BIM 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推动下去的可能性,不在于他们有没有 BIM 中心,在于他们是否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体系,这里我分为三个部分来说。

建立企业级 BIM 标准

BIM 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建模标准、实施标准、交付标准等等,这是一个体现企业 BIM 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很多大型施工单位都会有企业管理标准、项目管理标准等,标准是一种约束条件、一种参考依据,有了标准,员工和工作才会有条不紊地运行,BIM 也是一样。
有了企业级 BIM 标准,可以在以后的项目实施应用中,让懂行的人有参考的依据,让不懂行的人有学习的模板。

建立企业级族库

现在国内普及度比较高的建模软件是 Revit,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族。很多项目都有一些共通点,这些共通的族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族库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长期的收集和积累,以及对族库进行详细的分类与汇总整理。
企业级族库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实现减少现场一线人员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降低使用软件的门槛。
我目前在收集的族库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积累一些独特的族,复杂的族;
二是积累局标准化文件的族库。局 CI(企业识别系统)、局安全文明布置实现的都是标准化。有了相应的族库,三维 CI 和安全设施的布置就很省事;
三是积累企业级的虚拟样板库。现在几乎每个项目都需要样板引路,或制作实体样板,或直接采用虚拟样板。这里就需要我们使用 BIM 技术去做三维样板模型,通过 VR、AR 等方式进行展示。虚拟样板的好处是无需规划实体样板的空间以及更加省时省力省钱,但是如果你每做一个项目就做一批新的样板,同样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
项目上每个人对于 BIM 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必所有人都准确的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技巧,有时候 BIM 的「高大上」正是导致不接地气的症结,所以 BIM 应用需要做减法,减少现场 BIM 工程师的工作量、降低 BIM 的门槛,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那么是否有了 BIM 标准和企业族库,就可以在施工单位把 BIM 推下去了呢?当然不是。

企业制度的完善

在此之前首先请思考两个问题:没有 BIM 可不可以干工程?你的单位为什么要用 BIM?
第一个问题,没有 BIM 可不可以干工程?当然可以。
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一样可以交流,没有 BIM 的时候工程一样可以干。最起码 BIM 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达到工程缺它不行的程度。
咱们别老看那些所谓的「大趋势」、「行业颠覆」、「建筑革命」,BIM 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真正做 BIM 的人都知道 BIM 是什么样的现状,目光需要长远这不假,但是梦想并不能当饭吃,大家都是出来打工的,别饿着肚子谈梦想。
既然 BIM 并不是不可或缺,来到第二个问题,施工单位为什么还要用?
在我的观察中,现在业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甲方要求。
作为乙方的我们,当甲方招标文件中做出相关 BIM 要求的时候,为了中标和履约,不管本身有没有 BIM 人员,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得硬着头皮搞 BIM。
既然不得不用,我觉得那我们就应该去把它做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只是单纯地做表面文章,就太得不偿失了,对自己的发展也没有任何好处。
这里就谈到我们说的企业制度。正是由于这种迫于形势、不得不用的情况,所以很多施工单位的内部企业制度在 BIM 方面是不完备的。
制度分为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和岗位管理三个层次。
➤ 企业管理
企业的组织架构图中是否有 BIM 中心或者 BIM 工作站,这类机构是挂载在其他的职能部门下面管理的,还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重要的是在一个企业中,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或者组织,来牵头来带领企业完成 BIM 标准化体系建设。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制定方向的人,来做决策和管理,以及对内对外的协调,各自为政的结果必然是崩盘。
➤ 项目管理
说个例子,现在每个项目的 BIM 应用点里都有施工模拟,但是有多少项目是真正的前瞻性 BIM,又有多少项目是事后 BIM。
我认为,真正的施工模拟,是做方案的时候就参与讨论,甚至方案与模拟就应该是同一批人来做,用模拟来进行方案的比选,最终形成一个定稿。
而实际上,大多数的项目都是在方案定稿之后,做了一个动画,美其名曰「施工模拟」,这就是典型的事后 BIM。
并不是每个项目都需要使用 BIM,目前我们采取的折中方式是,对于将要使用 BIM 的项目,前期根据不同的投入情况,例如业主的要求、项目将配置多少技术人员、是否 BIM 外包出去等,做出合理的应用点策划,用最少的投资来完成履约。如果在业主满意的情况下,项目还能挖掘出创新点,那当然更好。
在公司人员缺少的情况下,许多项目没有 BIM 外包的资金投入,但是又需要建模,那必然要调动经理部乃至公司的资源来集中建模。
建模是一个强度很高的工作,尤其是短期内的快速集中建模工作,强度不亚于封闭式做标。因此我们这边由受益项目支付建模补贴,类似于集中做标补贴,毕竟相对于外包建模市场价,节省了几十万的项目成本之后,由项目支付相应的建模补贴,并不是一件过分的要求。
➤ 岗位管理
不排除有地位较高的 BIM 工程师,我这里只针对较普遍的情况,在大多数的项目中,做 BIM 的就是一个远离项目决策圈子的工具人。翻模、配图、画节点、做动画等等,这些就是项目 BIM 工程师的日常。
BIM 的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不是说只有做 BIM 的人劳累辛苦,在项目一线的每个人都辛苦,但是企业内对于 BIM 工程师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岗位职责的模糊,导致在同样薪资的情况下,项目上的技术人员如果兼职做 BIM,要多做很多事情。
因此很多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且很多曾经兼职做 BIM 的人在高压工作下选择了放弃。
企业需要定义清楚,BIM 工程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它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样的,企业的岗位制度里是否有相应的内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企业内有没有一个合理的 BIM 工程师晋升渠道。
现在很多施工单位都是岗薪制,同岗同薪,结果 BIM 工程师向上的路断了,这还怎么搞得下去。
梦想并不能填饱肚子,年轻的 BIMer 可能会安于现状,但是如果同届同龄的员工,在同一家单位把自己远远地甩在身后,BIM 还有人愿意去做吗?有时候不是 BIMer 不够努力,是岗位制度里没有走下去的路了。
而目前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经理部以及公司提出相应的建议,真正的体系和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谈完了标准化的问题,下面我再谈谈施工单位推行 BIM 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2
观念问题
知乎上对于 BIM 的观点基本是属于两极分化:各类机构的鼓吹党和 BIM 骗子的鄙视党。
这里咱先不论对错,BIM 有没有用咱说了也不算。企业的领导说了算,重点是他们对于 BIM 是怎么看的,他们觉得有需要、有用,咱们就去搞,他觉得没有需求、没用,那咱们就不去搞。
我在跟身边的一些朋友交流,以及在各个 BIM 群里看到群友们的吐槽发现,一些施工单位的领导是觉得 BIM 有需求、但是没有用。
关于需求的事情我在前面提过,哪怕很多人觉得 BIM 没用,但也得搞,因为大家都在搞。社会舆论的风向对各个企业的高层产生了影响,使得他们认为 BIM 是需要的。
于是我大胆猜测,这些单位的各个阶层对于 BIM 的观点可能就产生了如下的看法:
➤ 高层
觉得 BIM 是一个没有用的东西,只要满足甲方的需求即可,对于工程没有实质性帮助。对于 BIM 不需要大规模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只需要小量的投入,顺利完成履约即可,没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推广。
➤ BIM 中心主任
既然高层只是做做样子,那我就做做样子吧,高层满意就行。
➤ 中层
完美 get 高层的观念,既然高层想应付应付那么就应付应付,自己也不需要花时间去学 BIM 知识,安排几个底层员工管管,外包出去把模型建完、搞几个效果图就 OK。
➤ 底层
一线 BIM 工作者为了满足中层和业主的要求,学这个软件学那个软件,翻模做效果做动画,搞完一个项目搞下一个,拿着固定的工资做着机械的工作。
➤ 新员工
搞 BIM 这么累,又没有前途,公司又不重视,我还是不掺和了吧。
建筑业的路上出现了 BIM,有的人觉得这是个坑,跳进去了至今暗无天日,有的人觉得是个坑,绕过去了继续前行,还有的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坑,这只是还没有填平的路。
谁对谁错?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结果。
上面我们提到的 BIM 标准化迟滞与高层观念不重视,这是自上而下推动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身为其中的一个参与者、实施者、推动者,可以做些什么,让 BIM 在施工单位内持续地存在,让自己这样一个 BIM 工程师在施工单位内活得好一点呢?
我的方法是,在能力所及范围内,采取自下而上的措施,通过项目的推广应用带动公司的推广,通过对青年员工的培养,等候他们的成长。
3
把 BIM 交出去
我认为,在施工单位推行 BIM,应该通过我们,把 BIM 交出去。
之前我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Revit 软件是否阻碍了中国 BIM 的发展?」,当时我的回答是「中国 BIM 很多时候是被软件厂商绑架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在我们做 BIM,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软件,如果我们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市面上暂时没有这样的软件,那么我们对于 BIM 的应用其实是受到限制的,这就是所谓的「被绑架」。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效果可以达到了,但这不是现阶段的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不是研发人员,更不是行业发展的推动者,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在施工单位,我们只是一个工具的使用者,既然这个工具不好用,那么我们换一个工具,或者换一种用法,而不是想着怎么自己去做一个工具,这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
项目上,一个问题可以口头说两句解决,可以用 CAD 画个图解决,可以建个模型解决,我们不应该强行去把 BIM 用起来,而是怎么方便怎么来。BIM 的最终目的是服务项目,简化流程,产生效益。
BIM 现在发展的问题,或许有软件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在于人,BIM 想要在施工单位推行下去,就应该做减法。
现在很多 BIM 专家喜欢说思维,喜欢说「你们应该这样,你们应该那样」,诚然,专家既然能够成为专家肯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这样的论调听多了总有点毒鸡汤的感觉。
我们身为一线的 BIM 工程师,可以仰望星空,但更应该脚踏实地,考虑的重心还是得放在如何为项目服务,以及如何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有了足够多的项目经验,BIM 的标准化内容自然可以从多个项目中凝练汇总起来。
去年一件业内比较火的事情就是国外很多设计师给 Revit 打了差评,然后国内就有很多人说 Revit 是毒瘤,要抛弃 Revit,选择新的软件。我觉得这有点像股市里的追涨杀跌,真正的问题不在软件,而在人。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内大多数项目都是 RVT 文件交付,很多在建的项目都已经有了现成的 RVT 模型,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之下,去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挖掘出新的应用点,怎么提高工作效率,怎么给项目创造效益。
至于以后换成什么软件了,换成什么格式交付了,跟现在的我们没有太大关系。到那个时候我们换个工具就行了,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应用点才是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在我们项目,施工员可以自己用模型提取混凝土量、报浇筑计划,安全员可以自己布置安全设施,政工员可以自己放置 CI 模型,质量员会自己排样板模型的位置,方案组会自己布置模架,你说这些是 BIM 吗?当然是。
你说这个跟 Revit 有关系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虽然我们现在是用的 RVT 模型作为底层基础,但我们不是只用 Revit 软件。BIM 当然不是等于 Revit。以后换了其他工具,这些事情依然可以做,以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
在施工单位,我们要做的是把 BIM 交出去,让项目的每个人在自己可能的情况下使用 BIM,如果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他们自然会去学、去用。不需要知道复杂的建模技巧,也不需要懂什么编码知识,他们只需要知道适用自己的一些简单操作,就足够了。而这些事情,需要我们来教他们。
这样做了,用 BIM 的人多了,我的工作自然也就轻松了。
4
企业人才培养
今天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青年员工的培养。
人才培养重点要解决的就是供求问题,公司需要用到 BIM 的项目越来越多,BIM 人才是有了比较大的缺口,这里指的是能够独立做完整项目的 BIM 人才。
去年11月开始,我就一直在忙着给新入职的学生做培训,从开始的备课到后面的培训,也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其实,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是不建议刚入职的学生去搞 BIM 的,我更倾向于让工作了1-3年的员工去学习 BIM。不过,这次培训的学生起码已经工作半年了,也不算是专职的 BIM 人员。
简单说说我个人对新员工的培养思路。
首先是给他们介绍 BIM 的基础概念,包括宏观的 BIM 以及狭义的 BIM。接着分析目前行业的 BIM 发展情况,和我们公司的 BIM 发展情况。目的就是告诉学生不要把 BIM 想的很简单,也不要把 BIM 想得很万能,先告诉他们规范是怎么讲的,再告诉他们我的理解,让他们自己去消化和吸收。
后面给他们详细讲解在施工单位,从进场的那一刻开始,作为一个 BIM 负责人应该做什么,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和达到的效果。
这些知识,不需要他们立刻全部接受和理解,但是要让他们有一个印象。等他们自己做项目的时候,我不可能一个一个手把手的去教,所以他们得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如果是有想法的学生,独立工作的时候肯定会提出我做的不够合理的地方,如果是没什么想法的学生,那照着我说的做就可以了。
概念和流程全部讲解完之后,我才正式开始进行软件的教学。相对于概念和流程来说,软件操作反而是最次要的,我要培养的不是一个软件的操作员。
软件操作不好可以练,实在学不好可以外包,但是 BIM 更重要的改变应该是在于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改变。
为什么施工单位这么多年 BIM 的推行举步维艰,根本原因还是思想和制度的僵化,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有对新鲜事物的憧憬,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可能一两年内看不出什么效果,种子种下去,总会发芽的。
到了软件的讲解其实反而会轻松一点,新入职的学生,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像浙大、上交、同济等学校都已经有了 BIM 相关软件的选修课,他们也基本都有一些建模软件的基础,学起来很快。
建模软件讲完之后讲了一些插件和辅助软件的使用,主要讲的就是翻模插件和场布软件的使用。
除此之外,也讲了 Fuzor 的简单动画和 Lumion 简单的效果图和漫游,由于时间原因,更复杂的如3dmax 或者 C4D,剪辑类的 PR 和 AE 就都不在这次培训的范围内了。
最后的最后,让他们关注了 BIMBOX。
总体的培训流程就是这样的,前阵子看了中国建筑业 BIM 应用分析报告(2020),关于企业人才培养,我最近有这么几个结论:
第一,BIM 人才缺乏。
以我们公司为例,BIM 人才出现断层,最年轻的专职 BIM 人员已经工作2年多,而再向下,甚至连兼职的 BIM 人员都没有。BIM 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这些人员却迟迟没有能够得到补充,而且综合性的人才越来越少。
第二,BIM 人员需求和待遇不匹配。
我们需要的是技术型的 BIM 人才吗?当然需要。
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管理型的 BIM 人才,技术工作可以找咨询单位,但是项目 BIM 总承包管理,需要懂现场、懂业务、懂需求的人来承担,而这些工作,仅仅是受过基础培训的员工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
其次,有工程项目经验的人才,很多都已经身居要职,不愿意突破舒适区,也不愿意承担 BIM 工作。而可以承担 BIM 工作的新员工,经验和工作精力却远远达不到,他们要学习和了解的太多了。
这本质上还是 BIM 人员的待遇问题,钱不到位,说梦想都是耍流氓。
第三,BIM 人才发展制度不健全。
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 BIM 证书,都不是职业资格证,你掏出 BIM 证书和掏出一建证书去找工作完全是两回事。各个企业内部的 BIM 人才发展通道不健全,发展潜力的差距让很多人离开了 BIM,这就会导致 BIM 人员越来越边缘化。没有晋升渠道,没有统一的量化评价标准,让 BIM 人才的培养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连画饼都画不好。
第四,BIM 人才培养方式的匮乏。
市面上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我就不作评价了,就说说我们自己的培养,主要是填鸭式的集中培训,一股脑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塞给新员工,经验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没有办法像武功秘籍一样直接灌顶。公司对于老员工乃至高层的 BIM 理论培训依然是几乎没有,而等这些学生成长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总结来说,BIM 的发展不能与市场脱钩,也离不开企业人才发展机制和行业对于职业发展的认同,健全知识结构体系,合理规划人才发展的职业通道,培养人才同时留住人才,才能让更多复合型 BIM 人才与专业型 BIM 人才成长和涌现。
也只有这样,企业的 BIM 才能尽可能的推动下去,毕竟真正做事的还是人啊。
BIMBOX 观点
这次的文章,我们觉得一个比较强烈的对比,是2020年我们发布的一些川安集团任睿的观点。我们在《进击的BIM主任:一个学渣的逆袭之路》中,谈到了任睿作为一名施工企业 BIM 负责人的各种「折腾」,他搞出新的培训方式、为了 BIM 人员的待遇去和公司上上下下交涉、去和传统的权威抵抗。
而与任睿相对,小李的观点更多来自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强调对趋势的顺应,在现有条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独立思考,但也不要太「折腾」。
在任睿那篇文章的最后,我们说自己并不是在歌颂任睿,甚至他的一些观点我们也不能完全同意。今天小李的内容,我们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我们觉得,无论是任睿的「BIM 中心要干掉自己」的观点,还是小李「BIMer 要优先好好活下去」的观点,行业里有不同角色、不同性格、不同行事方法的人,我们坚持君子和而不同,只要是认真思考、认真分享、不是几句单纯吐槽的声音,我们都坚定地站在分享者的一方,希望能把他们的思考讲出来,引发更多人的讨论。
对于今天小李的分享,你有哪些自己的思考?欢迎你留言给我们。如果你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故事希望分享,也欢迎联系我们。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我在三局搞BIM:来自一线工作者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