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被民间炒到天价的《追梦》,现在人人都可以读到了。

你好,这里是BIMBOX,今天的全部内容,只为诚意向你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电建华东院的老前辈陈健,他所在的企业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一位「怪咖」,一直走在行业数字化的前列,拥有全国设计院中最庞大的研发团队,光是数字化方面的业务营收就超过了国内很多设计院的全部营收。

作者陈健先生参加工作40多年,几乎全部精力都投身在华东院工程数字化工作岗位,拥有多项信息化和工程数字化软件专利及著作权,相关研究应用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对勘察设计咨询企业的工程数字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市政、轨道交通、工民建、机场和城市建设等行业应用有独到的见解,担任多个大型数字化项目的技术顾问。

快退休的时候,陈健先生想把他在华东院信息中心工作四十多年的历程记录下来,写成心得体会。本来想写一份几万字的报告,没想到一提笔就停不下来,居然洋洋洒洒写成了一部80万字的书,后来因为多方考虑、优中选优,精简到76万字。

76万字是什么概念呢?一般的小说是20万字左右,一本厚厚的《人类简史》有37万字,一部《三国演义》是73万字。

这本书就是今天BOX给你诚意推荐的《追梦》,它的副标题是「工程数字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在华东院问陈健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他说,这些年数字化三维协同设计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单位重视,这方面华东院出发得比较早,慕名来交流的单位和客户越来越多,有一些单位已经做得很出色,而更多的单位还在努力,还有一些单位仍处于起步阶段。

他觉得国内还是有一些企业,对数字化三维协同设计的真正意义认识不足、理念有问题,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困惑和阻力。推广应用受挫后,高层领导感到没有信心,执行层压力很大,但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

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提问重复性也很高,再加上口头讲述很难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陈健先生就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到那些希望做出改变的人和企业。

所以,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利用所有节假日甚至是春节的时间,把华东院这些年工程数字化所有的经验倾囊相授,同时也是退休前献给服务了30多年企业的一份礼物。

可以说,这本承载了一家企业对数字化全部探索、承载了一个人毕生思考的厚书,你别抱希望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而应该把它放到书房显眼的位置,遇到问题就拿出来找到对应的章节读一读。

我们认为,无论你在设计院、施工方、业主方还是第三方企业,无论你是一线的工程人员、中层管理者还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只要你在工程行业,关心数字化和信息化这件事,都能在书中找到启发。

熟悉我们的人应该知道,从开办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我们推荐的行业书籍非常少,更是从来没有单独写一篇文章来推荐一本书,所以今天推荐这本书给你,还是有几个理由值得说说的。

1
作者真诚朴实
我们走访华东院的时候,有幸与陈健先生见了面,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真诚,而这种真诚也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里有所体现。
作为一个取得极高成就、在行业里备受尊敬的老先生,为工程信息化行业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每场会议的演讲都是最受欢迎的演讲人,却在前言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由于书读得比较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原因,这辈子一直都比较自卑,从来没有、也不敢想要写点什么。从小就对那些写书的人崇拜至极,想不通这些人几十万字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眼看就快到退休的年龄了,最近突然有种想要写点东西的强烈冲动和欲望。

这本不是自己职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一旦真的开始,要把书真正写好,让书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内容,有人愿意看。真正达到撰写此书的初衷,必定要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必定将在自己已经非常大的工作压力上增加更多的压力,某种意义上说,完全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甚至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再比如,谈到这本书的内容时,陈健先生这样说:
虽然常自嘲自己是个“技术控”,但本书不想写成完全技术性的专著,一是因为笔者确实没有那个技术水平,写不好;二是因为过细的谈技术或只谈技术可能会使本书过于专业、冗长和无味,不接地气,也偏离了本书为了普及工程数字化知识和与大家坦诚沟通的初衷。

这些谦逊的话,让我们在一开始阅读就喜欢上了这位老先生,我们也知道,只有得到了真正尊重和肯定的人,才不需要任何光环来装扮自己。

陈健先生作为一场革命的亲历者,去写他的思考、探索和观察,不求华丽的辞藻,通篇是交流探讨的语气,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非常难得地讲大实话。
在谈到自身探索的时候,哪些坑需要避开,绕了哪些弯路,吃过什么亏,甚至哪些事目前还做不到,作者都坦诚相告;当描述外部企业的时候,他发现的认知问题、理念问题和技术问题也都直言不讳,实话实说。
陈健先生也特别和我们强调,整本书的成果是华东院和华东院数字公司的共同成果,若能给读者启发,这份荣誉属于集体;若是因为说话太直而得罪了读者,甚至行业里今天还有人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欢迎大家对他本人拍砖。
2
内容干货满满
关于工程行业数字化这个很大的话题,这本书里全是秘密,却又讲得没有秘密。
陈健先生分二十六个章节,既讲了先进理念,也讲了避坑指南,既谈了探索的过程,也分享了探索的成果。下面简单给你拆解一下全书的章节,有个直观的感受。

第一篇「发展篇」

这一篇一共三章,讲述了华东院「数字化追梦之路」的启航第一步,以及接下来漫漫十年的探索过程,分别讲了平台选型阶段、科研促生产阶段、生产促科研应用阶段、全面推广应用阶段。

第二篇「成就篇」

这一篇一共九章,讲述了华东院数字化探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三维协同设计、地质三维设计、三维参数化配筋、工厂三维设计、枢纽三维设计、参数化元器件、电气数字化、勘察三维一体化、移民规划、风电新能源三维设计、市政工程三维设计等等解决方案。
这部分并不像市面上一些书,简单说说「你看我们有多牛」,而是用最平实的口吻,去记录整个研究的成果。作者不仅写了研究成果本身,在每一个章节也会谈到为什么要发起这些研究,研究之前的已有解决方案有什么,弊端有什么,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第三篇「探讨篇」

这一篇一共十章,虽然排在第三篇,却是我们强烈建议你先读的十个章节,也是无论任何层级的人读了都会有收获的章节。
这部分读起来,就像是参加一个小型沙龙,作者就坐在你的对面,以平等的关系和你探讨他思考的那些问题。
你们会探讨数字化三维协同设计在不同成熟度的表现,以及为什么建议企业尽快采用这项技术;还会探讨国内三维协同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比如高层领导认知错位问题、技术路线方法问题、「两张皮」问题、管理体系问题等等。
你们会探讨三维协同设计的几大误区,比如过分强调细节、对二维图样式不切实际的期望;还会探讨新技术推进的阻力和难点,比如环境不配套、设计人员的现实利益、部分老同志的忧虑、最后一公里难题。
你们会探讨华东院「一个平台、一个模型、一个数据架构」的理念,探讨三维设计解决方案的选型原则,还会聊到三维设计效益和投入的辩证关系。
你们会探讨三维设计的效率、校审会签、标准工作空间推送、合规性审查、设计施工一体化、封闭式集中设计、数字工程中心的建立、数字化人才困境、如何得到领导支持等等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每一项背后都是实实在在趟过的坑、吃过的亏。
你还会听陈健先生为你娓娓道来华东院的成功之道,能听到他对梦想实现之路的坚定信心。
不夸张的说,这第三篇单独成一本书,都能自成体系,值得细品。

第四篇「共赢篇」

这一篇一共四章,这一篇本着开放的心态,讲述了华东院一直在分享什么,在帮助别人做什么,以及未来各行业的人怎样和华东院达成共赢。
最近的一次数字高峰论坛中,华东院数字公司的经理陈沉在他的演讲中幽默地说:
有时候来我们这儿考察的企业提出的要求,就像是想到朋友的卧室,看着他打开保险箱。但没关系,你想看,我们就让你看。

这样的共享精神,在这本几年前写下的书里就已经有所体现。在最后的四个章节里,陈健先生详细讲述了华东院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哪些经验不容易复制,复制代价太大的部分如何实现共赢,华东院能给其他企业提供哪些帮助。

陈健先生在全书的后记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本书不是把华东院的整套思路都暴露了吗?难道你们不怕被复制和赶超吗?

对于这样的疑问,华东院高层领导和我本人均充满信心,按常理,就像绝大多数企业的惯性思维那样,工程数字化技术是华东院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是用了10年时间才形成的核心能力,“国之重器、岂能示人”。

华东院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华东院高层领导有更大的格局,用更高的战略眼光、宽广的胸怀、开放的心态,从更高的层面布局我们的数字化战略。同时,还因为华东院有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院上下能够形成合力,更因为华东院数字工程中心有一群聪明、充满激情又乐于奉献的“追梦”人。

华东院的宽广胸怀体现在不但要把自己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搞好,还要联合一切与我们有着相同理念和追求的单位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段话真的是霸气外露,帅我一脸。

3
拿来就能用的「套路」
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的,按说到今天已经过去五年了。我们为什么还是觉得,你需要读五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呢?
因为我们觉得,华东院所做的事,作者陈健先生所思考的问题,跨越五年,正值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所处的阶段。
为了这本书,我们专门走访了华东院。如果2020年他们出一本书,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你可能会看到他们已经研发了13款产品,甚至有几款已经持续研发了8年之久,已经投放到市场与软件公司竞争多年;
➤ 你会看到一家设计院有500人的研发团队,BIM三维设计已经全员普及,而且在项目上使用的基本都是自主研发的软件;
➤ 你会看到他们和华为、阿里合作,看到他们在深圳、雄安拿下千万级数字化交付的项目,数字化营收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内设计院总营收;
➤ 你会看到一家起家于最传统专业的设计院, 把IT服务定位到互联网公司一样的高度,但凡一位员工谈数字化有困难、不好推进、再缓缓,就是政治不正确。
但是,你只能看到这些结果,却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们看多了高大上的宣传,只是把炫酷的结果丢到你的脸上,只是说「我牛」,但不告诉你「你怎么能变牛」。而这本书里讲到的那些挣扎、探索,那种在黑夜里寻找光亮的努力,我们在走访了全国这么多家企业之后,有信心打包票:五年之后读《追梦》,有些思想我们还需要追。
你可能不服气,我只说两个事实:华东院全院网络通讯在1995年建成,比腾讯QQ领先四年;2000年实现全院网上订餐,那时候美团、微信都还没有诞生。这一群追梦人在2015年形成的思想,直到今天也在这家企业一以贯之,书中提到的很多预言如今也在精准地实现。
所以说,华东院的工程数字化,是信息化思想孵化出来的蛋。我们要研读的,恰恰是在2004年到2015年那一个十年,他们的追寻与挣扎。也正是这段探索的岁月里所有经历过的事儿,才是现在很多公司需要取的经。
我们在之前的一次活动中,联系了出版方,能不能送几本给BIMBOX的粉丝,对方爽快的答应了,大家的热烈反应也真的是超出我们的预料。很多小伙伴都非常想要这本书,读过的人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甚至没能中奖的小伙伴也来问我们,有没有渠道能买到正常价格的正版书。
小送个十几本还是送得起,但要让更多人读到这本难得一见的好书,还是得走一条正规的路线。
可惜这几年,《追梦》这本书在圈子里一直是绝版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华东院只送不卖。淘宝上《追梦》二手书的价格都是好几百,最高被炒到800多。
于是,BIMBOX和出版方沟通了一个多月,双方也希望让这些好的思想传播出去,于是破格把这本书在BIMBOX正式出售,我们也拿到了这本书正版的全网最低价:156元。
如果你想得到这本书,可以点下面的链接把它拿下。
https://k.koudai.com/1Qw5Ryux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那本被民间炒到天价的《追梦》,现在人人都可以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