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5月份,Bentley在北京、上海、深圳接连举办了三场Going Digital 用户大会,我们受邀参加了北京场的活动。
之前我们在文章《2019年春季BIM大事报告》(点击可阅),给你总结了2019年数字建造行业的两个关键词:大基建、平台年。
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在会议的内容中再次看到。
Bentley的东西一直很深,很难懂,有些你甚至都没听过,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来,一定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有更深刻的洞见。
Bentley全球高级副总裁、北亚区总裁刘德盛在欢迎致辞中,介绍了Bentley公司支持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数字化的价值主张,以及在开放数据环境(CDE)和数字孪生模型(Digital Twins)方面的探索。
上午是全体会议,内容包括Bentley行业主张演讲、产品服务发布、西门子公司的数字化企业经验分享、Bentley北京数字化高级进修学院的内容。
下午则是进行不同行业的专项研讨会,包括公路与市政、轨道交通、数字工厂、电力行业和绿色能源五个分会场。
一天下来信息量很大,今天我们先选出这些演讲中最值得思考的两部分给你分享。
Bentley软件公司首席通讯官Chris Barron讲到,2018年Bentley年收入超过7亿美元,完成了7次收购,包括:
➀ 岩土有限元计算软件PLAXIS
➁ 行人仿真软件LEGION
➂ 施工模拟软件SYNCHRO
➃ 城市数字模型软件Agency9
➄ 机器学习和物联网技术服务商AIworx
➅ 交通标志解决方案SignCAD
➆ 资产管理和GIS系统ACE enterprise Slovakia
自2014年以来,Bentley在研发和收购方面的投入已达到了10亿美元。这些动作让Bentley的数字化边疆拓展到城市规划、机器学习、物联网、GIS、企业资源规划等领域。
此外,2018年,Bentley旗下的资产管理软件AssetWise、实景建模软件ContextCapture和路桥BIM设计软件OpenRoads等也实现了超过 20%的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Bentley非常重视的市场区域。2018年大中华区收入增长超过20%,去年的全球基础设施年度光辉大奖赛获奖机构,中国最多,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次大赛的决赛入围项目包括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公路、江西省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江苏海上风电场、华能宁夏大坝电厂等。
主要使用Bentley的Open Buildings Designer、Substation、ContextCapture、LumenRT、Navigator、OpenPlant、OpenRoads、ProjectWise、ProStructures等软件,进行项目的三维建模、视觉表达、协同数据管理等工作。
Bentley一直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软件帝国,它唯一的方向是:坚信基础设施行业的数字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并致力推动它尽早实现。
所谓顶层讲愿景,中层讲方案,底层讲技术。当人们面临局部困难的时候,喜欢诉诸于技术解决方案,而当你把目光聚焦在整个行业和时代的时候,愿景和战略才是核武器。
Bentley在这几层做得很立体。
为实现行业数字化的愿景,Bentley用一系列的技术软件,撑起了两个核心技术策略:通用数据环境CDE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
➤ 通用数字环境CDE解决的是数据从哪里来,放到什么地方。
基建行业的数据,有些来自于概念设计和深化设计(比如OpenRoads、ProStructures);
有些来自于测绘信息和实景建模(比如OpenCities Planner、ContextCapture);
有些来自于地质资料和建模(比如PLAXIS、gINT)。
人们通过这些工具,实现了用三维和数字解决功能层面的技术问题。
但这些数据如果只用来解决一线问题,然后白白流失,就太可惜了。这些藏在广大工程人员的电脑里、来自不同软件、没能被有效使用的数据,被Bentley称为「暗数据」。
Bentley通过ProjectWise和AssetWise把工程信息和资产信息汇集到一起,统一格式、统一管理。
但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们做成一道好菜。
➤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解决的是数据到哪里去,发挥什么作用。
项目的三维模型、实景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数据、地理信息,汇总到一起,不应该仅仅交付给极少数的管理者进行决策辅助,而应该形成一个开放、安全、可查询的数字世界。
数字孪生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我们要在计算机里创建一个建筑物的动态副本。人们可以通过持续勘测实现多源同步,也可以实现项目的预测和性能优化。而它的难点也正在于此:
· 我们要复制建筑的哪些细节?
· 怎样把整个流程中所有人的「局部复制」工作整合到一起?
· 怎样让庞大的「暗数据」保持更新和统一?
· 我们要把这些细节用在什么地方?
如果建筑物的数字孪生只是在形体层面非常精细,但又不能承担真实建筑物本来的职能,那这样的数字建筑必然是没有价值的。
Bentley在数字孪生领域的探索,拿出了一些基础建设行业的数字化工作目标建议:
· 通过数字孪生的「陪伴成长」实现精确施工、变更同步
· 提供建筑物可预测的性能
· 在大型基建项目实现概念创新
· 项目检修数字监控
· 灾后重建分析
· 洪灾风险评估和漏损分析
· 结合物联网和IT的大型项目运营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Bentley提供的是下一个时代的工具:iTwin Services。关于它的介绍我们放到第二部分来说。
回归我们对这几年发展的两个猜测,「大基建」要解决的是庞大的基建数据去哪里,「平台年」则是让这些数据发挥真实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基层的应用难题,甚至是人员关系、利益分配的难题;而第二个问题则需要靠顶层设计,配合基层执行,因为它是更高层面的愿景。
Bentley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模型商务拓展总监韩路,在他关于「数字孪生模型」的演讲中讲到,时代在进步,我们的行业虽然脚步有点慢,却也在很多层面实现了跨越。
硬件层面,我们从桌面端到服务器,再到云服务;软件层面,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再到数据驱动;工程信息层面,则是由CAD到BIM到数字孪生理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体会到了云服务的便捷——手机联系人很久没丢失了、照片可以存在云盘、多人一起写作可以使用云文档。
工程项目的云服务,技术细节听起来要复杂一些,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云端有一个底层数据平台,提供数据存储、计算等资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云服务应用。
这些应用在用户手中收集数据,根据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将结果返回到不同的应用端。
Bentley的数字孪生云服务应用叫 iTwin Services,它的底层数库平台 iModel。
进一步理解,最早的时候,Bentley是以Microstation为基础平台,开发出一系列的BIM软件,再通过ProjectWise把这些软件创建的数据整合到一起集中管理;
而在下一个时代,数据会继续从ProjectWise流入云端的 iTwin Services,数据在这里得到统一的管理、转换、显示和分析,再分发到不同本地软件里,给不同的人实现不同的功能。
比如工厂运营产品PlantSight、三维协同软件Navigator、增强现实设备HoloLens、数据分析工具Power BI、甚至是普通办公软件,在以前的工作流程中都是向本地用户或局域网用户拿数据,而现在则是直接从云端的 iTwin Services拿数据。
这大大提高了数据流转和更新的效率,减少了数据在本地的流失与浪费。
在第一个演讲的最后讲到的数字孪生技术策略中,iTwin Services扮演的就是一位数字世界「云端总工」的职能。
目前,使用最新ProjectWise CONNECT 版本的用户,可以为任何项目配置基于云的 iTwin Services,而不需要中断其现有工作流。
Bentley为行业数字化建造所做的努力不仅限于发布一款新产品。在发布了 iTwin Services之后不久,Bentley宣布,将 iTwin的基础开发包 iModel.js向所有人开源,源代码托管在 GitHub 上,并在 MIT 许可证下分发。
任何人都可以基于自己对项目数字化的理解,使用它开发适用于自己的云平台,用于模型和数据的管理。
该怎么理解这件事呢?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BIM软件江湖 | 八宝玲珑枪Bentley》中,对它的产品和市场策略打了一个比方:
Bentley更像是苹果公司,为一小部分高要求的人提供MAC系统;而Autodesk,更像是微软公司,为大多数人提供易用便宜的Windows系统。
而这一次宣布 iModel.js开源,就相当于一贯封闭的苹果系统,突然宣布开源——任何人都可以基于它开发适合自己的程序。
简单一句话就是:我的成果你拿去用,我们一起让行业往前走。
企业可以选择成熟的ProjectWise——iTwin服务,也可以基于iModel.js自行开发数字平台,这无论对于Bentley,还是整个行业,都是艰难又让人欣喜的跨越。
韩路在演讲中说:过去30年,MicroStation是我们的核心平台,未来30年,iModel.js是我们的核心平台。
今天我们对iTwin和iModel.js浅谈辄止,后面我们再专门拿出一期内容来给你详细说。
BIMBOX认为,基础设施行业数据该去哪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是今后几年最前沿的课题。
这里面不仅仅是软件和工具的问题,更多的还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责权问题、以及行业既有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中国基础设施行业的数字化有一个内在矛盾:
数据的实际流向是自下而上的,需要依靠一线技术人员的付出;而「数据该怎么用」是自上而下的,需要靠顶层设计,一线人员不可能去设计它,甚至不会特别关心它。
在时间轴上看,「数据该怎么用」应该是在数据收集之前就设计好的,这样才能对数据收集的标准提出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项目是先把数据收集到管理层,该怎么用,到时候再说。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我们的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走。
基层增加的数据工作量如何量化,怎样的标准能让数据收集「够用就好」,顶层是接受数字化的愿景、还是坚信现有的方式就已经很好,我们在全国看到了无数极端的现状。
有人富贵有人穷,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拿出青春赌未来,有人老婆孩子热炕头。谁对谁错?没有定论,只有待时间过去,活下来的才有话语权。
这也是这个观点纷杂的时代,最有趣的地方。
公正的说,Bentley的探索还远远没有达到终点,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它跳出了应用层的范畴,向一个更远的愿景起航。
作为观察者,我们并不去捍卫它的信念,但我们敬佩它坚持信念的行动。
除了在工具层面进行技术输出,Bentley也在数字化理念传播和职业发展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
Bentley首席通讯官Chris Barron在他的演讲里提到了Bentley学院学生大使计划,和国内多家企业合作的Bentley中国开发者网络,对河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的支持性研究等工作。
Bentley数字化高级进修学院经理祖华钧也在大会上介绍了进修学院的创办理念:面向政府、监管机构、协会、学术机构和BIM使用者,建立一个处于业界前沿、开放无界、非盈利的知识分享平台。
在这一点上,Bentley瞄准的是希望进入或引领下一个时代的人。方向对不对,有人信有人不信,只有做了才知道。
今天之所以选出这两个演讲来解读,因为我们看到的两个行业未来正在被Bentley践行,它对于数字化未来的愿景、对工程云技术的深耕细作、以及开放共享的态度,是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
会议听下来,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在BIM和数字化在很多地方饱受争议的今天,有人依旧怀着「数字化是行业必然未来」的愿景在认真做事,深耕在基础设施领域,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重要的是,他们只是一步一步向前走,不高歌,也不悲壮,该挣钱挣钱,该贡献贡献,该研发研发,该收购收购,十年过去一眼回望,已然是了不起的巨人。
我们觉得,这种发生在很多人不熟知的世界角落里,另一群人的相聚和分享,也许会随时间流失而被遗忘,但这种正向生长的感受,是我们最想记录下来,讲述给你的。
今天的内容谈到的理念和名词比较多,有点烧脑,我们就把篇幅放短一些。
关于公路与市政、轨道交通、数字工厂、电力行业和绿色能源五个分会场的其他演讲,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欢迎留言写下你的想法和困惑,你也可以对你认可的留言点赞,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里挑大家最关注的来解读。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