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奇葩说」现场精华观点笔记(下)

 

11月26号,我们在北京组织了一场线下活动「BIM奇葩说」。

这场持续了四个半小时的对话中,BOX为你做了一个精华整理,小小弥补一下你没能到场的遗憾。

在上一部分,我们聊到了两个话题:

➤ 国外的BIM值得参考吗?

➤ 正向设计到底靠不靠谱?

今天继续给你做第二部分的精华笔记,接着从第三个话题说起。

话题三

你是怎么看待平台的?

行业的数字化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具应用。现在我们说的很多应用点,做一个模型,出一个方案,这个层面单独的软件可以解决,但你要它们串起来成为一个软件是不可能的 。

第二个阶段是管理。无论是设计管理、成本管理、施工管理、开发管理,归根结底管理的都是信息。信息如果分散在每个人的U盘里、电脑里,是不可能管起来的。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的就是平台。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平台,这是好事。但是需要思考,这么多的平台,是不是适合企业的管理流程呢?它们所管理的信息,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呢?

如果你把平台用来做轻量化、做展示,这个很容易做到。但最终,平台是用来管信息的,而不是用来管模型的。

如果我们能把信息管好,在家里打开手机就能做决策,那就可以进入新的阶段,整个行业的玩法可能就都变了。

这第三个阶段我把它叫「新工程」,这个才是我们这个行业真正互联网化的阶段。

但不是一两个企业把平台玩好就可以的,如果淘宝只有两个买家,那肯定玩不转的。数据在单个人手里没有价值,人多了才有价值。

平台已经是刚需了。企业想用信息化的方式来管理,肯定需要一个媒介,把各方的东西串在一起。

在国外,平台叫Common data environment(共通数据环境),每个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软件,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沟通成果。

国内的平台很多,国外也是一样。每年的AU大会参展商都有三四百家,一大半都在做平台。

不过国外经过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有一些平台被筛选出来了,比如360、ProjectWise等等。

企业在选用平台的时候还是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能随便挑一个便宜的用,经过市场淘汰,现在平台大战的情况也会很快结束。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平台的作用:

我们做了一个功能,让各个总包企业通过平台来分派任务。过去两个月,平台的任务分派数量是3.6万个,而任务的完成率只有51%。这个数据让我们很吃惊。

平台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没有平台,我们连哪一半任务没有完成都不了解,就更难谈进步了。

我们以前采购了广联达和鲁班,现在有新的智慧工地平台,我们该考虑替换吗?

智慧工地是把很多东西集成在一起,除了BIM信息,还有监控信息、劳务实名制等等。

以前的项目也会监测一些数据,比如门禁、劳务,现在智慧工地平台是把这些数据集成到一个看板,并且积累下来。

我觉得用不用智慧工地,不是从软件功能的层面,而是你要考虑清楚你把这些数据集成到一起来做什么?是不是真的用来加快决策、改进管理?没有必要为了智慧工地而智慧工地。

另外,各个公司的平台都对自己的其他产品向下兼容,如果你的项目已经有了某个公司的数据管理工具,最好采购同一个品牌,会省去很多麻烦。

现场粉丝投票:75%会购买平台,10%不会,15%不了解

话题四

施工模拟是鸡肋吗?

 

 

 

我认为施工模拟不是鸡肋。基于模型和时间维度的结合,也是模型价值的延伸。

英国有一个软件叫Synchro,它只有施工模拟这一个功能,没有成本的选项,也卖的很好。

比如海口有个双子塔项目,空间非常紧张,项目上只能同时放三台混凝土泵车,每次浇筑就要上万方。

这个项目用施工模拟来预演每台泵车在几分几秒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退出,这对于项目来说价值是非常大的。

在建筑业很火很赚钱的时候,现场的一点浪费无足轻重,人们会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价值。

但现在环境变化了,我们没有那么多劳动力,项目不那么赚钱,这种预演和成本节约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点。

我在施工单位工作的时候,觉得施工模拟是没有价值的。领导要求做才会去做。

对于一般的项目,进度和施工方案是我们自己编的,自己非常了解,给分包商交底也有很多方式,做一个可视化的东西可能只是为了给领导看。

那时候我觉得单纯的4D作用有限,一定要和成本、资源结合到一起才有用。

后来到了咨询单位,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再来看模拟,我觉得它非常有用,它是施工单位和业主的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工具。

没有哪个业主可以看上百页的施工方案,模拟可以把这种大段文字描述的方式变成可视化的方式,让业主几分钟就能看到你的施工方法、组织安排。

施工单位也要考虑,你服务的对象是业主单位,为他们带来便利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识别,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贴标签,告诉电脑这里是鼻子那里是耳朵,这个过程人工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据说现在河南有些地方,整个县的人专门在互联网公司接这种贴标签的工作。

从数据到智能,这个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你不能说希望自动化然后自动化就直接实现了。

在这个角度看,模拟就是一个理解数据、连接数据的过程。我们把模型背后的基础信息反映出来,去挂接人机料信息,最终得到一个模拟。这个过程也是贴标签的过程。

未来我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项目模型完成后,可以算出来不同阶段的资源投入。

这也是前面我说到从解决标签来源的「端」,到连接这些标签的「网」,再到负责计算的「云」。

任何的数据放在单个节点上都没有价值,比如我今年32岁,这个数据没有用,但如果这个数据放到成千上万人里面,就是有价值的大数据。

现场粉丝投票:23%认为施工模拟是鸡肋,77%认为不是。

话题五

怎么看待从模型到信息?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管线综合很low

在比赛或者报奖的时候,可能会觉得low,不够黑科技,但我觉得它一点都不low。

这有点像现在很多手机厂商都宣传全面屏,宣传多了大家都不觉得新鲜了但你用过全面屏手机,肯定不会回去再去用普通屏的手机了。

管线综合大家不愿意拿出来讲,但你让项目回到没有管线综合设计的时代,肯定他不愿意回去。

如果说不是黑科技就Low,那很多基础工作都是Low的,但没有这些工作不行的。

我觉得管线综合才是真能体现价值的,相反,更多人倒真的觉得建筑结构建模倒真没什么用。

如果就是从错漏碰缺的层面看,建筑建模确实没有管线建模有用。

但今天我们聊这么多数据和管理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模型都是有用的。

建筑建模的价值是随着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入而越来越大的,如果你能从规范、变更和做法上发现模型的问题,比如防水做的对不对,浇筑吊装是不是符合要求,那它的价值会更大。

在单纯的模型价值来讲,管综的直接价值肯定更明显。建筑你可能把墙梁板画出来就完了。

但机电和建筑的模型是要结合起来的,就像我们说到数据要集合到一起才有价值一样。比如预留孔洞,还有装配式设计,这些就都需要建筑与机电深入结合才有价值。

即便就是管线BIM,也不仅仅是碰撞检查这一点点价值。

比如我了解到,一个印度大使馆的项目,所有的材料都必须从国内运过去,管线都要预制好,现场没有条件加工。

那这些管线在哪里断,断开后怎么运才能节约海运空间,建筑该怎么预留孔洞,这都是价值点。如果这个项目没有管线净高需求是不是就不用模型了?不是的。

模型的价值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首先你需要去发现问题,然后看模型能不能帮忙,而不是反过来问模型应该有什么应用点。

我们的项目应用最多的还是模型的几何信息,那BIM中其他的信息怎么用?该怎么录入到模型里?

有些人觉得房建BIM价值高,路桥用BIM价值低,主要就是因为后者对形体的检查没什么需求。

但其实基础设施项目BIM有很多价值,大体量的项目甚至价值比房建更高。

这类项目对周转下料的安排,人力的安排,要求非常高,很多项目是大面铺开的,很多施工段同时进行。

设计的时候以前需要现场勘测,现在可以利用GIS和BIM来计算,施工阶段我需要知道在什么时间节点投入过少人员和机械,运维的阶段需要知道养护信息、变形信息、检测信息,和IOT结合也有很多的应用,这种项目对信息的需求已经超越了模型本身。

再比如,模型按区段划分,你可以知道成本的投入时间,提取表面积你可以知道模板量,如果你能快速把支撑架体系建起来,你就可以精确计算成本,而不是把一大块直接分包出去。这些计算都是可以省钱的。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录入信息而录入,你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结果,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要做什么计算。

话题六

BIM的价值能体现在真金白银上吗?

为什么有人不挣钱?

 

BIM的价值已经体现在真金白银上了,只不过有价值的点很多人看不上,因为不够「黑科技」。

比如翻模,管线碰撞检测、土建排砖,好多人看不上,但这些工作是能真正产生价值的。

现在我们的行业对BIM的期待有些高,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

为什么很多人做BIM会焦虑呢?企业希望人的能力越全面越好,最好是既懂技术、也懂市场、还懂商务。全能型的人才有机会做项目经理,才能到食物链顶端。

如果人们希望做BIM来提高自己向上爬的机会,就会感觉到落差。

但我认为未来人才的发展应该向专业细分改变。一个项目只有一个经理,更多的人是在其他岗位发挥价值的。

这个行业的数字化很难,也正因为这样,才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来做。未来很多人可以在一个非常专精的岗位上不断积累经验,也会有越来越体面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做BIM的公司,怎么考核员工的KPI呢?

我应该按照建模的数量给员工考核吗?如果他建出了很多不好用的模型,我也要给他多开工资吗?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如果一个员工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把建模速度翻一倍,我肯定会多给他钱,因为他为我省了钱嘛。

如果一个员工为我谈来了生意,我要不要把挣来的钱给他分享?肯定要的啊,否则这样的员工会走的。

很多人做BIM,干的是普通建模的事,却想拿到很高的待遇。这不现实。因为你付出的就是学会一个软件,并没有为老板创造额外的价值。

我也建过模,也拿过那样的工资,我知道老板是怎么想的。这不丢人,但你得去想往前走,利用模型和数据做更多的事。

所有老板都欢迎你做额外的事情,你做得好老板会回报你,如果他不回报你,你的价值自然可以把你带到更好的地方去。

注意,真金白银永远来自额外的价值,而不是已有的价值。

BIM很年轻,这是个很好的时代,还有很多真金白银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刚才几位说到的是员工层面,我想从经济层面来说说。BIM给我的感觉是,无论设计、施工还是运维,只要引进BIM就一定会增加成本。

软件方面,现在的Revit其实是比以前的AutoCAD便宜的,只不过以前很多企业没有为CAD付费而已。这不是BIM带来的成本,是使用软件本来就该付出的成本。

我们都在说美国把软件市场把持了,但大家很少聊美国的创业环境,他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到位,所以才能有软件商成长的空间。

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没有在软件上投入过,所以BIM来了会觉得成本一下子增加很多,但国外在CAD时代就已经有付费的习惯了。

硬件方面,现在的游戏本,七八千块钱也可以运行BIM软件。

人的方面,以前没有BIM也需要派人来叠图,协调分包。现在这部分人只是换了工具。

培训成本确实是有的。如果挖人的话,这个成本也会降低。

如果你把BIM工作外包,也可以节省三四个人的成本。

这些的前提是你用BIM去做实实在在的事,提高效率的事。

比如我在施工单位的时候,就不让项目建造虚拟现实体验馆,那个成本的增加确实是带不来什么价值的。

我在写JOYBIM的时候,写了很多关于Vico Office的东西,我在Balfour Beatty用这套系统很多,把设计的过程变成显性知识保存下来。

回国的时候也想在项目上来推,但发现人群不一样、管理理念也不一样,很难推动。

加入优比咨询后,从面对一个单位,变成了面对更多的公司。就能发现有少数的公司会看到这个显性知识保存的价值,认为它是值钱的。

也许你所在的公司只看到成本没看到收益,其实你要知道还是有优秀的企业正在挖掘数据价值的道路上前进。

BIM带来的价值毋庸置疑,我认为现在文化的问题大于业务的问题。我们的行业有桌面上的一套规则,也有桌面下的一套规则。

我们往往会重视应用的价值,而忽略管理的价值。

我们愿意把模型建得很详细,却不愿意利用它来把人和现场管理起来。

我们喜欢求新,却不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应用点是有限的,求新更是有限的,在这种有限的框架下期待真金白银的高增长,是会失望的。

但我们都看到建筑行业在下滑,其实是桌面下的利益变少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向基础研究要利润,向管理要利润。在行业下滑的时候,反倒是数字化工作的好机会。

我们总是希望行业更好一些,应用点更多更深一些,这些是梦想。

但我们不应该总指望别人来替我们实现梦想,总是会有一些点值得我们深挖,可能在挖的过程中会少赚一些钱,但挖出来了,就把行业稍稍往前推动了那么一点点。

在我们评价别人做的事是空中楼阁的时候,也应该问问自己可以在哪个点真正落下去。

现场粉丝投票:94%认为BIM有真金白银的价值,6%认为没有。

如果你还没看过前面的话题,可以翻翻上一期内容👉「BIM奇葩说」现场精华观点笔记(上)

BIM奇葩说的活动精华就到这里,现场四个多小时的交流,我们从白天聊到天黑,小伙伴们还是不舍散去,篇幅原因核心观点就只为大家整理这么多,更多的思想碰撞,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活动见面吧!

再次感谢感谢香港互联立方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来参与的小伙伴!

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或者认同吗?留言给我们吧。

有态度,有深度,咱们下期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BIM奇葩说」现场精华观点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