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设潘江委:我在施工单位做BIM中心负责人

你好,这里是 BIMBOX。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 BOX 一位粉丝的投稿,他叫潘江委,是我们有劳小程序里一名来自施工企业的用户。

或许看他的文章内容,你无法获得「哇塞,这个应用好亮眼!」的感觉,相反,我们觉得他的分享更偏于来自一线的、务实的思考。
甚至我们在审稿的时候认为,站在易读性和故事性方面,这都不是一篇很「自媒体」的内容,但通篇读下来,我们却发现了他的文字有一个很特别的价值:这是一篇优秀的 BIMer 总结范文。
BOX 的很多粉丝会把我们的文章或者演讲内容直接引用到工作汇报中去,对于这一点我们深感荣幸,但也确实有不少小伙伴反映,有时候在那种需要兼顾灵活性和严肃性的汇报内容中,直接照搬我们的内容往往并不讨好。这是当然,站在自媒体的角度,我们需要把文章写得更好读、更有趣、更有故事感,出去演讲的 PPT 也会做得尽量有科技感,这种风格在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看来,还是有点不够严肃。
而今天投稿的这篇内容,我们觉得可以给你的工作汇报带来一些很积极的参考,无论他分享的内容中有多少和你直接相关,他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语言用词,都还是比较考究的,从讲故事开始,到有主见的抛出问题,再到实际案例分享和问题总结,最后是对未来不浮夸的展望,都可以当做你下次写工作总结和汇报很好的参考。
所以这次的投稿不同以往,我们反倒没有在语言风格上做太多修改,文章也完全保留了投稿小伙伴的第一人称视角,希望尽量把他的原文保留下来,你在读的时候也可以换个与以往看我们文章不同的视角来和他一起思考。
下面就是经 BOX 稍加修改的投稿原文。

你好,我是中铁建设集团华中区域分公司技术中心的 BIM 负责人,我叫潘江委。
2014年大学毕业,我就入职到中铁建设集团,从事项目水电管理工作。当时很幸运地被分配到分公司的首个超高层项目,这个项目也被定位为集团公司的重点工程。当时分公司 BIM 技术应用还没有启动,作为分公司重点推广 BIM 应用的试点项目之一,公司领导很重视。
当时项目领导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讲了公司对 BIM 应用的要求,希望我能结合自己的工作把这一块业务做起来。从那时候我就开始投入到 BIM 技术的学习中,很快对这个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把个人对 BIM 的理解与项目施工生产结合起来,帮助项目解决了不少生产的实际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个人的履历,让公司领导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并了解到我,为我后续能调到公司总部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们公司是从 2017年开始着手准备成立专职 BIM 团队,当时分公司还没有明确的规划,BIM 团队还是依附于技术质量部。
当时只有三个人,要负责分公司的技术投标配合、项目 BIM 技术应用管理、BIM 技术应用拓展、项目人员的培训,还负责公司科研总结工作。受制于 BIM 应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BIM 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得到认可,团队的其他两人也陆续离开了 BIM 团队,只剩我一人在坚持在做,最终公司 BIM 应用发展没达到预期目标,关于这条路失败的原因下文里也会总结。
到了2019年,分公司对 BIM 应用体系有了重大改革,决定要在公司战略层面成立更加专业的体系,在这个背景下成立了分公司专职 BIM 中心,领导安排由我负责分公司 BIM 技术应用推广与实施,对我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
有公司提供的平台,接下来就是人员的组建了,我通过各种途径筛选了成立之初的4个核心骨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8名专职 BIM 人员,近期还要继续扩大规模,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专业团队,为项目的施工生产提供更务实的技术支持。
我个人认为,施工企业的 BIM 应用和推广理念,总结起来就是「强中心、夯基础、重推广」,强中心,就是要做强 BIM 中心的各项软硬件实力,尤其是人才软实力的强化,更加侧重中心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夯基础,就是把项目人员梯队建设和项目 BIM 技术应用做实。强中心是夯基础的前提,夯基础是重推广的保障,强化中心的建设,夯实了公司 BIM 技术应用的基础,BIM 技术应用的推广才能发挥价值。
接下来我会从 BIM 中心发展的各个层面谈谈个人的思考。

BIM 中心的定位

这里的「BIM 中心」,在不同企业也可能叫做技术中心、BIM 工作站、BIM 研究所等,具体指代表公司 BIM 技术应用发展层面的统一管理组织,具体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预期目标,这个话题之前 BIMBOX 有一篇文章《我在三局搞 BIM:来自一线施工者的深度思考》,也有一位三局的同仁讲过,我很认同文章的观点。
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BIM 中心人员一定要起到尖兵作用,创新学习意识要够强,业务能力要过硬,软件应用水平要高,我了解到有一些 BIM 中心人员虽然是从施工一线选拔筛选,调到中心之后主要职能转变为审核项目成果、管理 BIM 应用、负责人员培训等职能,也在强调中心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但是这些人员长时间脱离「战场」,或者并没有参与过几场「硬仗」,是很难提升业务能力的。
中心人员一定要有能力解决麻烦问题,中心的领导人员也要不断给业务人员提供练尖兵的战场,让中心业务人员的能力真正提升,不断总结成熟的项目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达到人员培养和 BIM 应用推广的目的。
现在回头,再反思公司 2017年成立 BIM 团队最终没有发展壮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在公司总部脱离了核心战场,投标、应用管理等相关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同时人员规模也不足以支撑 BIM 技术在公司层面的应用,所以最终没能将 BIM 价值最大化,应用成果总结经验总结也不够,没能有效建立 BIM 应用推广体系。

BIM 中心的运营

我认为 BIM 中心还是要独立运营,这也是我了解到的很多企业在沿用的模式。
独立运营能够更清晰地评判中心的工作绩效,也能帮团队筛选项目。因为要独立运营,就要考虑各项工作的性价比,同时也能解放来自公司层面很多条款的束缚。
这有点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是以产品质量说话,不能得到市场认可,注定是发展不起来的,这也能激发中心人员的危机意识,增强团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另一方面,独立运营能够为项目解决很多施工生产的问题,同时又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在很多战略决策上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像是人员待遇、软硬件采购升级等方面的规划,也会更容易得到公司的支持。
但与此同时,我不建议公司 BIM 中心承接外部 BIM 咨询服务,尽管独立运营类似转向市场经济,但是 BIM 中心也具备市场经济下很多 BIM 咨询单位不具备的优势:一定的话语权,这一点很重要。
BIM 中心毕竟属于公司总部成立的组织,有更多对接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途径,同时对应的标准也是相关管理部门要求的体现,前期的推广也需要经历转型的阵痛,需要公司的支持,如果 BIM 中心承接外部工程,这样的优势就会丧失,同时每个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标准也不完全一致,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中心人员的工作量,使流程化的 BIM 应用机制效果大打折扣。
BIM 技术的落地应用要耗费大量精力,中心是要起到尖兵带头作用,人员的规模不会很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服务外部单位,势必影响公司内部 BIM 应用的力度。当然,不在乎 BIM 中心人员规模的企业不需要考虑这一点。

BIM 中心的队伍建设

谈了这么多,最关键的还是人才队伍的建设,离开人的支撑,所有想法都是空谈。
为什么 BIM 不容易被广泛认可,也跟 BIM 深化成果的落地性有关,而落地性的应用又要求 BIM 工程师是要懂设计、懂施工、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BIM 深化成果是 BIMer 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难的不是 BIM 软件工具,而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建立了「学习、服务、务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也特别注重组内成员间的思想碰撞与技术交流,每周会组织《每周一学》交流活动,成员在不同项目 BIM 应用过程中关于软件技巧、专业知识、服务流程、BIM 技术发展、团队发展等方面展开总结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强中心很大意义上是强人才,有了人才支撑,公司才能进行更好的技术交流与经验传承,节省新人培养的周期,降低项目人员的学习成本。

BIM 技术施工过程应用思路总结

施工过程中的 BIM 技术应用,一切都应该以「落地性」为目标,而落地性的应用需要考虑诸多细节,我们近期总结了一些 BIM 软件与施工生产融合的经验,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工作不是靠一个单位去完成的,大家需要一个平台让落地的经验能够分享与交流,希望这个行业能建立一个施工生产与 BIM 软件应用结合的大网络体系,共同推动 BIM 技术在项目的落地应用。
➤ 临设策划应用:快速响应与深度思考
施工现场的临设策划三维展现,这个是很多单位都在用的 BIM 技术应用点,是把 BIM 可视化与施工生产相结合的应用,如何把它的价值深挖出来,是施工行业需要共同探索的点。
首先是技术应用效率和成果质量方面,我们总结出了「BIM 策划双节点」的工作流程。
以服务公司的一个重点项目为例,甲方从临建阶段开始,就在考核各总包单位的管理水平,要求高标准并且快速完成项目临建,BIM 中心人员通过模型导出施工图纸交付项目,一比一还原 BIM 效果。
参与策划的过程中,我们在具体细节上也主动思考,以科技城项目类型为基础,提取了代表科技特色的芯片纹路为原型,进行抽象重组,加入企业代表性配色,深化完成地面喷绘图案,出图指导施工。
虽然应用很简单,但是看到我们的成果在项目落地实施,作为参与者也很有成就感。这里的两点总结,一是 BIM 应用点的落地性需要具备基础知识的积累,二是 BIM 深化成果的参与者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深化成果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本项目设计图案的构思、施工现场的指导,离不开创作者的灵感与软件经验。最终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并取得不错反响,也获得了甲方的好评。
➤ 工程创优应用:专业知识深度融合
BIM 深化应用成果首先要考虑满足施工规范要求、不能违反规范性强条。其次还要满足施工要求,例如机电深化的管道间距要考虑管道保温、工具操作空间等细节。
对于重点项目,成果还要满足相关创优要求,牵涉到屋面创优、车库创优、功能机房创优、精装修创优,创优的应用不是过度包装 BIM 应用效果,而是真正把虚拟样板效果做到极致,否则效果再好,也是空有其表。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差最后那一点,也不叫落地。
以功能用房创优 BIM 应用举例,整个深化流程涵盖:
①现场勘查管道预留洞定位-②设备基础优化定位出图-③机电管综深化-④出具节点详图-⑤三维效果图展示-⑥现场落地实施。
每个环节都以服务现场落地施工为准绳,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水泵设备尺寸核查、各类阀门尺寸、配电柜上方禁止布置水管、各专业管道之间的施工、后期维护空间等因素,细节决定成败,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影响因素,做好施工次序规划,把握创优各环要点,才能做出高质量 BIM 功能用房。

再以车库创优为例。车库是管线综合复杂且重要的一环,BIM 深化设计应该充分结合车库施工和后期运行维护。例如:高压强电电缆较大,一般布置管综最上层,减少翻弯且方便后期布线和检修、同专业管道同一标高,采用共用支吊架,省材实用美观、采暖管道充分考虑保温厚度和施工空间等。

秉承「图为干,不为看」的工作态度,将每一项施工工序考虑到位,做出精品工程。
➤ 二次结构排砖:宣传强、落地难
很多二次结构排砖插件,宣称可以实现二次结构砌体排布,且材料精准统计。在这里我想类比电影《霸王别姬》张国荣的一句台词来表达对排砖落地的认识:说好的排砖落地,差一公分半块砖都不算排砖落地。
在项目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软件很难适应真实项目各类复杂条件,例如多道墙交叉位置,自动排出的砖不满足规范要求,修改砖又很麻烦,部分砖还不能修改。比如修改砖的时候,切砖命令不能任意切砖,有的砖是灰色显示,这些问题也反映出软件应用上落地性有待优化。
施工现场还要考虑结构偏差、抹灰厚度、砖块影响等各种因素,导致落地性更差。这么多厂商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不能否认软件的开发理念,但还是要真正落到最后一公里,才经得起市场考验。
其实现在想来,多少 BIM 应用都是类似这样宣传出去的,宣讲一个理论上讲得通的理念,比如工程算量、仿真模拟、进度纠偏等等,可实际应用的结果又让多少人对 BIM 应用的真实价值失去信心,感觉 BIM 技术应用不落地。
产品在进步,在此我无意打击行业内每个环节从业者的积极性,我们还是要怀揣理想与信念前行,但每个参与者都要秉承「不疯魔不成活」的工匠精神,真正站在项目落地实施的角度考虑产品实用性,认真踏实地让每个应用都能发挥价值,软件厂商也应该不断优化用户反馈的意见,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到实处。

浅谈施工企业 BIM 发展之路

在这里,我把 BIM 技术应用点类比作商品,施工单位的 BIM 从业者类比作商品生产者,甲方类比作逛超市的购物者,软件开发商类比作商品设备制造厂商,BIM 自媒体、协会等角色类似商场经营者。BIM 技术应用好不好用,商品生产者能否更好的发展生存,可以类比超市行业能否健康长远有序发展。
超市经营要想发展好,商品质量过硬是关键,同时商品要琳琅满目,激发群众的购物需求与购物欲望,这就意味着施工单位的 BIM 从业者一定是要秉承质量第一、客户第一的精神,认真关注 BIM 应用质量,并不断拓展 BIM 技术应用点。现在的 BIM 应用发展不到位,或许是很多商品太注重包装,不注重商品质量和需求,或者是商品数量单一,要去超市买水解渴,结果只有面包充饥,甲方都没有去「购物」的欲望。
所以商品的生产者在这里起着几点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把它总结成下面的三个「圈」。
➤ 第一,搭建协调发展的平衡圈
公司的 BIM 技术发展应该是稳定平衡的,回望我们 2019年前的 BIM 发展之路,无论是单独想靠项目部的兼职 BIM 人员去推动 BIM 应用,还是公司总部一两个人的 BIM 中心,靠管理和培训去推动整个分公司的 BIM 技术应用,都会存在各种制约,而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整个公司层面去搭建协调发展的平衡圈,就是要让 BIM 应用商品有价值,有销路,并能够辐射带动各项应用的推广。
➤ 第二,跳出施工行业 BIM 技术应用内卷圈
为什么施工行业内卷会这么严重,我认为施工领域 BIM 应用处于底层的群体太多,底层圈内的大部分 BIM 技术应用点价值偏低,能进入这个圈内的门槛不高,有些领导认为让员工经过培训,达到会建模、会调管综、会出图、会做效果,就可以去做项目的 BIM 应用,这就导致内卷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行业内「非良性竞争」状态的体现。
此外,BIM 咨询成果收效参差不齐,模型质量的优劣更是难以评定,多数的单位按照甲方的想法做 BIM 咨询,拼到最后往往是拼服务、拼价格,而不是拼安身立命的咨询管理能力。低价中标,随之而来的就是服务表象化,让甲方认为 BIM 成果华而不实,造成整个行业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如何改善行业内卷?
我认为,首先应该从 BIM 技术人员出发,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做出精益服务的样板,让甲方直观感受到 BIM 带来的价值。
其次是从 BIM 领导层出发,提高对 BIM 的重视程度,多承接高等级且有一定 BIM 投入计划的施工项目。
第三是从参建方出发,甲方、设计、总包、各专业分包等参建方均应指派 BIM 对接人,为各方沟通带来充分的条件。
最后是从行业内部出发,各区域、各单位之间紧密沟通、优势互补,疏通行业规范的通道,统一收费和服务标准,形成良性的行业竞争。
➤ 第三,建立施工企业 BIM 应用良好生态发展圈
当前形式下,由于行业内卷、BIM 从业者深化成果质量的参差不齐,BIM 技术应用的成效还没有得到广泛共识与充分认可,部分企业还是以 BIM 技术应用作为宣传企业软实力的卖点,还有些企业利用 BIM 成果监管不严、标准未统一、信息不对称,作为商务成本平衡利益的突破点。
只有这个生态圈好了,才能为每位从业者带来更加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施工行业的 BIM 技术从业者需要秉承务实的作风,去总结施工过程的落地应用点,软件公司也需要根据施工行业提供的迫切需求,优化更有针对性的软件产品。大家需要共同打造这个行业良好发展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内应该包含设计单位、开发商、政府、监理、软件公司、分包单位等相关参与方。
2021年7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要「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这份文件从设计、施工阶段,装配式形式、政策及费用等维度推荐和肯定多个省市的优秀政策和做法,给其他省市指出了发展方向,确定了 BIM 技术推进的核心定位。这些政策也再次给所有 BIM 从业者打了一剂强心剂。
我认为,处于施工企业 BIM 应用大环境的每位从业者,都应该为建立行业健康生态发展圈而努力奋斗。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也有值得分享的故事和思考,欢迎联系我们,把你的思路分享给广大的BIMer。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中铁建设潘江委:我在施工单位做BIM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