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圆桌 | BIM5D十三疑

你好,这里是BIMBOX,上周我们给你讲了国内的BIM软件,广联达BIM5D,讲了它的简史、功能,还有广联达这家公司对BIM的看法。BIM软件江湖 | 轩辕弓广联达BIM5D

这部分内容,就是对BIM5D这个软件的功能和业务逻辑的一些疑问,甚至是一些抱怨。有我们自己的思考,也有上一期推送中的用户留言。

本着「有态度,有深度」的死磕精神,BIMBOX带着这些问题去了一趟广联达公司,和他们的商务、技术人员进行了一天的沟通。

今天,我们做一下汇总,把我们双方探讨的结果写在每一个问题下面。

需要在前面说的是以下几点:

BIM在中国,离全面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意味着暂时没有一个100%正确的可复制的做法;而另一方面又有太多的声音在说,「BIM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把理论上可能实现的东西吹成已经实现的事情。比如「全生命周期BIM落地」。

整个「BIM软件江湖」系列的文章,目标是帮助那些面对数十款软件无从下手的人,让他们了解知道自己可以用哪些软件,去做哪些事。更进一步的想法,就是通过软件,来聊这个行业背后的逻辑。单纯的夸奖或者批判,我们认为价值不大,也不喜欢这样做。

「软件商」这三个字,「商」字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没有人会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开发一款不盈利的软件,开发软件本质是商业行为。有些功能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商业需求,反过来说同样的功能需求讲的人多了,慢慢也会形成商业需求。想通了这一点大家能少一些道德评价,多一些理性的反馈。

好了,下面我们开始说问题。

BIM5D运行大型项目,会不会经常崩溃?

对于构件和信息比较多的项目,需要在导入5D之前进行分区,比如两栋楼可以分开导入。稳定性也和配置有关系,BIM5D在16G内存,2G独立显卡和I7处理器的电脑配置下,处理一般的民建项目是足够的。

Revit模型导入BIM5D,不自带成本和进度信息,还会出现构件无法识别?

首先,如果你使用的是设计院给的模型,确实没有这些信息。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对模型的精度和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设计师没有义务在模型中提供进度、成本等信息。

理论上,软件可以实现「一模多用」,但国内的现实是,设计和施工作为项目中独立的主体,「谁建模哪些,谁放哪些信息」还是一个没打通的事情。

在建模规则方面也有这个问题,广联达官方有一套建模规则,可以保证模型100%被BIM5D识别,但设计师并没有义务按照这个规则去建模,比如一个异形的梁,用「常规模型」族来建模,可以满足设计表达的需求,但到了BIM5D里没办法把它识别成成梁。

只要这个问题在行业里存在,所以施工单位还是会长期有BIM深化这个岗位需求存在,这也是一个人才缺口。

实现「一模多用」不可能依靠人们的自觉,而需要业主从一开始就对各方实施BIM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国标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BIM5D有没有协同作业?一个人完成要同时做成本、进度、施工模拟这么多工作,数据量大的信息录入都忙不过来。

BIM5D2.0版本以后就增设了协同功能。

一般用广联达的项目建议是三个人分别负责成本、进度、技术模块的工作,通过BIM5D的协同版来共同管理模型。

不过这比起设计院动辄几十个人的协同设计,单人工作量大,也是目前确实存在的一个问题。

此外,信息录入比较麻烦的一个原因是,有的企业还停留在「为了做BIM而做BIM」的阶段,信息录入工作单独做一遍,日常的管理还要再做一遍。

而如果录入信息是现场本来就必须要做工作,那么就存在只做一遍工作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需要施工企业管理模式、作业模式的变化,当然,软件工具的不断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次原始模型发生变更,是不是都得重新导入和关联信息?

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导入整个模型。模型可以分区域、分专业导入,也有模型版本管理功能,可以更新到任一版本,并且保留旧版本,也只会更新发生变更的部分。

BIM5D中每一个构件都有ID信息,成本和进度是关联在ID上的。在重新导入的时候,没有变化的部分不需要重新关联这些信息,只关联修改的部分就可以了。

吐槽一下这软件的界面,设计的不好,是不是考虑组建一个视觉设计组,好好改善一下公司BIM5D的操作界面?

这一点BIMBOX表示同意,和国外的软件比,国产软件在UI设计上一直是弱势。广联达的工程师也表示:槽点满满,完全正确!

其实,广联达公司的产品基本上都不太花哨,这也是B端产品的一个共性:重点放在解决业务问题,在视觉表达方面的投入会少一些。在传统的To B软件业务里,这样的表现无可厚非(参考各种ERP或财务软件)。

不过,随着年轻群体的逐步介入,整个大环境对应用体验的需求提升,颜值也越来越重要,这方面广联达确实还得有所提升。

吐槽:BIM5D没有植入知识逻辑体系。

知识逻辑的演化,会导致理论、方法、工具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所以,在软件中植入知识体系逻辑首先需要面向行业发问:匹配的理论、方法、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吗?然后才是工具的配套。

比如工艺库这个功能,如果没有基于云端的大量数据积累和应用,发挥的价值就会比较小。工序和工艺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植入一套不难,难的是适应性。

打个比方,一个作家需要积累很多的故事、段子和写作方法,才能写出好书。以往,作家是用手抄本来积累这些东西,或者干脆记在脑子里。新的工具——比如云笔记,能够帮助作家更高效的积累知识,检索知识,但工具并没有直接植入这些知识,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商业问题。

BIM5D模型数据不能导出,做不到全生命周期应用? (来自用户的吐槽:监理怎么参与,业主怎么参与,政府监管怎么参与,设计院怎么参与?BIM是协同,就协同自己内部的几个部门叫什么协同?)

BIM5D是服务于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BIM应用软件,目标用户是总包单位。这是它给自己的明确定位。

数据存在软件里,只要有市场需求,导出并不是一个技术难题。之所以数据没有做跨平台导出,是因为这个产出后的应用场景现在没有需求。

目前大多业主方的BIM应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要求,要求什么格式的编码?怎样的数据类型?怎样与业主的管理软件进行对接?

业主方的BIM应用还在探索阶段,全生命周期就更是在探索阶段了。BIMBOX这一期讲广联达BIM5D,也是要把这事说清楚:它不是一款面向设计师、施工、业主和监理的「全专业协同」软件,也没有说自己是,事实上,「全专业协同」和「全生命周期」一样,是这些年被吹炸了的大概念,目前不存在这样的软件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BIMBOX窃以为,即便广联达把设计和监理协同的功能做进来,也不会有设计和监理为此买单。

4D进度和5D成本,有很多信息在模型中没有对应的构件,只能粗放的进行关联?

进度方面,有一些原因是模型精度问题,比如机械设备的进出场,设计模型不会包含这些机械。这部分原因,参考问题2。

也有一些其他的进度和成本信息,确实是没办法关联到具体的BIM模型构建里的,比如临水临电,比如间接费用。

BIM5D的做法是,一部分这种信息不与模型关联,比如把一部分成本信息和时间轴单独关联,单独管理;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全费用模式均摊到全部的模型构件上去。后者会导致这部分信息的管理难度变大,不符合现场业务的处理方式。这一点需要广联达公司改进软件功能。

引申一步来说,「数字化管理项目中的全部信息」确实是一个行业难题,BIM能帮很大的忙,但绝不是彻底解决。设计阶段还好,但到了施工这个深水区,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太复杂,无论是软件还是标准,都还没有完美解决。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老赵和老李昨晚绑完钢筋喝多了,拿棍子打架去了医院」这条信息,该怎么利用BIM数字化?关联到钢筋模型上,还是关联到棍子的模型上呢?

这是一个需要软件商和施工企业共同研究的长期课题。

即便使用了BIM5D,一些项目管理流程,比如盖章确认,还是很麻烦?

BIM5D不是OA软件,它为施工管理提供更直观的信息,加快不同人员之间信息的传递速度。至于管理流程是不是能够跟上信息的速度,甚至有的业务流程是不是要走两遍,则需要施工单位去进行管理上的优化。每家企业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软件商会提供工具,给出建议,但不会过多的介入。

BIM5D必须要用广联达自家的软件对接数据,然而国内很多地方都有地方性的计价软件,数据交接的问题怎么解决?

目前BIM5D可以导入广联达GBQ计价、上海兴安得力计价、浙江擎州计价等计价文件,国内其他很多地方性的计价软件,广联达是愿意进行对接的,但是对接工作涉及到两方面的协调,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计价文件大多可以导出为EXCEL的格式,BIM5D可以通过导入EXCEL来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

软件使用的是静态数据,而项目中很多数据都是动态的,比如材料价格、施工进度变化,甲方调控等等,用软件预先模拟太过理想化。

首先,有变化不代表预先的模拟计划没有用,正相反,模拟不是做完就完事了,计划恰恰是分析变化的基准线。

出现了变化,可以和模拟进行对比,比如这个项目进度延误了多少,是管理原因还是甲方的原因?资金超出了预算多少,是材料费的原因还是运输费的原因?后边怎么把这些亏损找补回来,下个项目有哪些能改进的地方?没有模拟,这些都是不可积累的糊涂账。

软件功能上, BIM5D在进度方面,提供了基于PROJECT和斑马进度的修改功能,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成本方面,目前重点在解决合同的问题,下一步会逐步的完善目标成本编制方面的功能。

不过总体来说,实时更新数据确实还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怎样提高录入和修改的效率,也是作为软件商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工程上最需要的是管理沟通能力,其次是技术。工地上不需要专门养一个纸上谈兵的软件操作者。软件很高端,但建筑本质就是低端行业。

建筑业有万科,正如本来低端的汉堡薯条也能诞生麦当劳这样的公司。在好像更「高端」的制造业,中国有太多十几个人的生产作坊,也有几万人的跨国公司。若说低端,只能说是企业,而不是行业。

但不得不说的是,在数字化方面,建筑业是比工业落后的。对于工地上的管理者来说,「能喝酒能要钱」或许确实非常重要,但技术进步是公司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项目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管理者,要管理还是要技术,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

「纸上谈兵」也是BIMBOX非常不看好的做法,无论是学习BIM,还是其他的技术,不深入到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只会摆弄一下软件,在任何地方都是很难生存的。

你们可以了解一下德国RIB集团的ITWO软件,了解完之后,你也会觉得这篇文章确实像广告了。

确实,软件方面,ITWO作为RIB在施工管理阶段的核心产品,也一款非常优秀的产品。目前在国内有中建四局、广东浩和等企业正在应用ITWO,国际上大型承包商也有很多在应用。

不过以BIMBOX的习惯,在没有把一款软件完全搞清楚之前,不会随便放出几百字的文章来笼统的说一下好坏。

值得一提的是,ITWO是基于国外规范、承包体系和施工管理体系设计的,国内的建筑业环境、承包体制、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国外有所差距——这并不代表国外的软件不能用,而是会有一些麻烦。

具体的优劣势对比就不展开了,我们会在搞清楚之后负责任的慢慢给大家说。

至于广告嘛,在Revit已经占据了国内绝大多数市场的前提下,BIMBOX还站出来讲Bentley系列和ArchiCAD,如果这样软件商就能给广告费,那自然是极好的!然而——并没有……

如果哪天我们真的承接了广告,也会做得赤裸裸的,告诉大家我们找到活路了,快来帮忙捧场!在那之前,BIMBOX还是安安静静的当一名称职的BIM知识搬运工吧~

以上就是我们对《BIM软件江湖 | 轩辕弓广联达BIM5D》这篇文章的补充,感谢后台小伙伴们认真的思考和留言,希望能给你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有态度,有深度,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江湖圆桌 | BIM5D十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