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对BIM下手了?情况就这么个情况

你好,这里是BIMBOX。
3月25日,腾讯云大学在线学习中心上线了一个小型「发布会」,向行业正式发布了腾讯云微瓴BIM协同平台
BIMBOX全程观看了这场直播,今天来给你聊聊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我们自己对「腾讯入局BIM」的看法。对于看了这场直播的小伙伴,我们也尽量聊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东西。
也许你看到这消息的第一感觉是:腾讯怎么对BIM下手了?腾讯微瓴又是啥?
如果你读过我们之前的文章《阿里巴巴的雄安棋局:既非跨界,也没打劫》,应该对互联网公司在建筑行业的动向有所了解,也应该知道,腾讯不可能眼看着阿里在建筑行业插小旗而不为所动,布局与竞争从几年前就开始了。
所以,咱们还得往前倒几句来说这件事。
在讲阿里的时候,我们谈到它在2016年4月开创「城市大脑」概念,以杭州为试点开始实践。实际上就在2016年,阿里和腾讯的智慧城市之争已经正式拉开了帷幕,腾讯已经和16个城市签下智慧城市合作协议,阿里的「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也已经在12个城市上线。
为了和阿里云的「城市大脑」对标,腾讯提出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叫「WeCity 未来城市」。2019年7月,腾讯云以5.2亿元中标长沙城市超级大脑项目,紧跟着,WeCity 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到今天,成立不到一年的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已经投资了奥格智能、翌擎科技、天阙科技、聚铭网络、飞渡科技等公司,几乎清一色都是智慧城市相关项目。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IDC指出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经突破250亿美金,预测2020年会达到266亿美元。
图片来源:IDC中国 2020
在我们工程人纷纷吐槽智慧城市「圈钱骗人」的时候,一个市场已经形成,无论人们觉得好或者不好。这样的规模和增长率,是任何一个大公司都绝不会错过的机会。
今天咱们要说的腾讯微瓴在2013年就已酝酿起步,起初是作为自家的物联网类操作系统,安装在腾讯总部大厦里,在这样的火热行业背景下,它就从幕后走到前台,进入了众人的视野。
2018年 11 月 ,中国建筑物联网高峰论坛上 , 腾讯云副总裁王涛介绍了这套适配智慧建筑场景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他提到,微瓴是腾讯的技术出口,在智慧建筑里担当信息枢纽,提供存储、计算、分析、微信开放接口等基础能力 。
2019年3月,深圳腾讯云地产生态大会,腾讯云微瓴作为核心物联网操作系统首次正式亮相,主要应用集中在停车、安防、办公、物管、人脸识别等场景。
2020年3月,重庆住建委发布《2020年建设科技与对外合作工作要点》通知,其中指名道姓提到了推广腾讯微瓴智能建造平台。
简而言之,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就是:微瓴是腾讯云在智慧城市的竞争版图上,以物联网操作系统为核心,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背靠腾讯,来头不小。
下面咱们就可以聊聊它发布的BIM协同平台了。
在直播介绍一开始,腾讯微瓴高级产品经理罗晓晓就开宗明义的表示:微瓴平台的定位不同于BIM行业里专业复杂的管理平台,腾讯要做的是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轻协作产品。「腾讯不是来颠覆,而是来合作」,这个产品定位在整场直播中被再三提及。
从平台的登录界面,我们能读到两个重点信息。
➤ 第一个信息是登录画面左下角的「Power By 大象云」。
这个技术平台背后的公司叫大象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在BIM轻量化平台这个领域耕作多年,2016年在线云平台产品上线,2017年拿到亚商资本的千万级投资。
2019年大象云就已经官方宣布和腾讯微瓴合作,并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亮相。关于商业合作咱们不多说,重点来说说它的技术特点。
国内大多数BIM轻量化平台使用的是WebGL技术,它的特点是把模型渲染工作放到客户端浏览器上,对网速和服务器性能要求相对低一些,但是对本地算力的要求比较高。
而大象云用的技术叫SME,不同于WebGL,它的做法是把渲染的工作放到服务器,再把渲染结果连同数据传输到客户端,与WebGL正相反,它对客户端性能要求比较低,不过对服务器和网速的要求比较高。
在模型体量不大、使用配置比较好的PC端、网速也不错的情况下,一般的使用者不会感到什么差异。但是在模型体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使用WebGL或者使用SME就是一个二选一的过程:大量数据的运算负担是放在服务器和网络传输中,还是放在本地浏览器中。
所以你看,并没有一项完美的技术,人们在选择技术的同时也是在做一种取舍。
对于使用WebGL的厂商会认为,更多用户选择在电脑上使用,性能问题不大,所以更多照顾了服务器负担和网络传输的稳定;而大象云的选择,则是希望用户在网络稳定的情况下,用更好的服务器性能来照顾那些拿手机看大模型的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大象云选择和腾讯合作是非常明智的。首先和大企业合作,服务器负担不会成问题;其次,腾讯这样的企业比传统企业更重视移动端开发,用网速换性能的云渲染本身就符合「云」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差异只在模型体量很大、或者手机性能一般的情况下才会体现出来,BOX实测下来,对于Revit自带案例这样体量的项目,云渲染和WebGL渲染无论在PC端还是移动端的体验上完全没有区别。
➤ 登录界面看到的第二个信息,就是QQ和微信直接登录。
这背后的技术没啥难度,但你能看到腾讯入场任何一个领域,都攥着一个杀器:自然流量。因为QQ和微信的用户基数太大了,拥有这两个账户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而自然的行为。
我们在以往的竞争里,会看到拼多多、京东、美团拿到微信支付流量入口后获得了多大的流量红利,也会看到腾讯对于淘宝、抖音等平台的页面「封杀」而不能直接分享链接。
尽管在BIM这样一个小领域,还远不至于让腾讯把这么大力度的流量支持和圈子保护留给微瓴,但对于协同这项工作来说,微信QQ直接查看和回复消息,小程序直接打开模型,不需要安装app,可能会成为很强的竞争力。
实际上,直播中罗晓晓就强调,微瓴平台会接入企业微信沟通和腾讯会议沟通,把文字和视频这两种远程协作方式正式接入到腾讯自家的体系中去。
对于平台本身的详细功能,咱们今天不展开细说,从界面上快速浏览一下。如果你很熟悉轻量化协同平台,就会发现从功能角度看,并没有什么失望,也没有特别大的惊喜。
平台通过插件导入Revit、Bentley等模型,目前Revit版本最高支持2019。平台内分为个人空间和工作空间,在不同空间里可以创建项目,被空间和项目隔开的人员,无法看到其他文件。空间中也会看到视点管理、任务管理,已经存放文档和模型的文件夹。
针对不同项目角色,可以给各种人员编辑不同权限,只能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
载入模型后,可以在主界面看到一排按钮,分别是隐藏构件、模型树、剖切、绘制标记、属性、定位、测量、旋转、图像设置、框选和全屏,这些属于轻量化平台的常规操作,咱们不多说。
通过视点功能,可以创建一个视角,加上标注,也可以把视点分享给别人。
右侧有任务和评论功能,可以发布任务,指定人员,限定截止时间,也可以添加相关附件。
可以给视角或者构件添加关联文档,比如图纸、模型、标准、照片等等。
模型分享的时候,可以选择链接分享或者短信分享,后者对于那些对互联网无感的老同志比较适合。也可以设置提取码和有效期,有点像百度网盘的分享设置。
平台提供的付费服务有20G存储空间、去除水印,以及微瓴协同任务追踪,目前官方公布的消息是所有付费功能免费开放至2020年6月。
这张图可以简要概括使用微瓴平台的流程:设计师使用专业软件建模,通过插件导入到云端,其他成员在云端共享和查阅文件,通过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进行沟通讨论,再通过任务分配和追踪完成远程设计协同。
还有一些小功能咱们就不在这列举了,你可以到bim.weiling.qq.com免费注册账号。
另外,对于轻量化协同平台,我们详细列了40多项指标和功能的评测项,并且找来了8家国内比较主流的平台做了一个拆解对比,评测链接我放到文末,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参照这些细分项目来评测一下微瓴的平台。
如果你之前用过协同平台,看了这些功能,可能会觉得没有太大惊喜。事实上,和其他协同平台比起来,微瓴在技术上并没有拿出爆炸性的颠覆创新,甚至在功能上做了一些减法,比如碰撞检查、模型版本对比这些功能都没有做进去。
直播的时候,对用户提出的一些功能上的问题,微瓴从技术和商业两个定位来回应。
技术定位上,他们没有做一些没必要的功能,因为开发的时候做了考察,比如在线碰撞检查,他们认为这属于伪需求,真的做出来放到那,也不会有用户在轻量化平台上做碰撞检查这么个应用场景。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因为是大象云提供的技术支持,大象云没做出来的功能,当然也就事后诸葛亮的解释成没用了。不过我们倒是觉得,对于腾讯来说,在SaaS层开发几个功能出来,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就引出第二个商业定位层面了。
商业层面,微瓴的定位有两个重点:第一,不碰企业的管理业务;第二,专业模块和行业内合作。
直播中再三强调,腾讯入场不打算颠覆、也无法颠覆传统行业,尤其是涉及到建筑企业复杂多变的管理流程,比如各种报批和采购业务,而是单纯的专注在协同这一点上。
协同这个词又被咱们这个行业说飘了,咱们换个说法就是沟通。直播里说,这次疫情让很多企业开始注重远程沟通的重要性,他们也是在这个时间点把远程沟通的理念划个重点,少开会,少扯皮,少出差,提高沟通效率,就是微瓴想着重做的事。
而在功能上,微瓴也是专心做好内容管理、可视化、协同这么三件事,牢牢把控自己作为数据中心的位置,至于更多的专业模块,则是希望呼吁行业内更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加入到腾讯生态系统里,由专业的人去做更专业的开发。
关于这场直播,我们今天就聊这么多,最后咱们闲聊几句,说点和BIM无关的想法。
巨头入场,这件事在圈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不过对于腾讯,人们看待的视角可能会多一层别样的味道。
有个段子说,几乎每个天使投资人都会问创业者:如果你的创意被腾讯复制了,你怎么办?
不过这个段子真正流行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2010年12月,马化腾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马八条」演讲,向全社会提出了「诊断腾讯」的计划。那一年,互联网界正上演着一场全民关注的「3Q大战」,360红衣教主周鸿祎向「垄断者」发难,紧接着腾讯回应「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逼迫用户在QQ和360之间二选一。
法院一纸判决下来,看似双输,却是意外的双赢。周鸿祎跻身互联网一线牌桌,走向纽交所;而马化腾则是痛定思痛,开启了一条叫做「生态」的转型之路。
2011年后,针对「诊断腾讯」这个主题,全国开了10场神仙会,现场对腾讯长期的「流量打击,后发跟进」行为万炮齐轰,大家过足嘴瘾,马化腾则花了6个月把原罪当做苦药一口吃下,最终在北京举办了千人级的首届合作伙伴大会,芒果、虾米、联通、金蝶、58同城等合作公司一起站台,见证一次从流量到生态的转型。
如今,你能看到腾讯原本封闭的内部资源向外部合作者的开放,目前已有几万个合作伙伴排队接入腾讯平台。
我们这么讲可不是给腾讯洗白,腾讯也不是马化腾一个人的腾讯,几万人的公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碗饭,永远不可能存在无缘无故的开放。
我们想说的是:市场的玩法变了,时代不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生态也不止一个生态。
2018年腾讯文档上线,主打企业协同工作。业内有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深耕多年的石墨文档好像吃了一个大大的哑巴亏,有人站出来嘲讽,这不是又上演了一次「创意复制」的帝国制裁吗?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腾讯文档上线后不久,今日头条领投,光谷人才基金跟投,石墨文档完成了近亿元的B轮融资。
只要产品做得好,就不是只有加入腾讯或被干掉两个选项。故事换成任何一个巨头,都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最有意思的地方。
反观我们的行业,腾讯这次依然选择合作,我们自己也远远谈不上什么「被颠覆」的悲壮,专业领域的空白还有很多,未来的生态会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好。
同样这么一件事,在不同人眼里是完全不同的消息,你可能觉得这又是跨界打劫,可能觉得对行业发展是件好事,可能觉得技术角度没啥新意,也可能觉得协同平台就是个伪需求——这没有什么对错,完全取决于你的屁股坐在哪里,眼睛看向哪里。
拿句黄渤的台词作为今天的结尾: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1 条评论

  1. 小小

    我在微瓴试用版上没看到和物联、数据什么的相关的功能啊,难道是打开方式不对?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腾讯对BIM下手了?情况就这么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