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通过一家公司的软件产品,和你聊聊工程行业传统公司,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字孪生、数字运维等项目需求,有怎样的方法来找到市场化的破局点。
内容的最后,还有关于这家公司最近618的活动消息,福利不少,包括注册领红包、史上最低价、视频会员、小米手环8、京东购物卡、专业版赠送笔记本电脑、上海迪士尼1日票等等。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找客服聊一聊。
你有没有感觉,这两年涉及到BIM和数字化的工程项目,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这背后的推力缓慢而坚定,从2021年的「十四五纲要」开始,「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其中的独立篇章,就给未来五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路线定下了明确的调子。2023年初,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也意味着数字经济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这样的政策一层层渗透到各省市和众多行业,衍生出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和行动,从最早的电商、互联网、金融业,到随后跟进的物流、医疗、保险行业,甚至是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都纷纷探索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
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孪生尽管在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却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得十分缓慢,尤其是电力、水利、城市等大型工程项目。
如果从表面的项目情况来看,似乎很多软件开发者和数字化探索者,都在努力把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塑造成一个全新的事物。但深入到行业内部,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蜕变的过程有太重的历史包袱。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虽然在其他行业的公司已经被提到非常高的优先级,但在工程行业却经常是锦上添花的附属品,「设计就是出个图、施工就是盖个楼」,这样的传统思维在持续禁锢着人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数字」天然要建立在软件和开发的基础上,工程行业除了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大量传统企业既不具备培养开发人员的土壤,也没有留住开发人员的阶梯。
没有开发能力的公司,只能眼看着有能力的公司把数字化项目接走,进入「项目-收益-实践-迭代」的螺旋上升。
前些年很多公司,接到和BIM相关的项目,主要都是咨询和建模,业务门槛比较低,价值体现不出来,价格也就做不上去,自然很难最大化老客户的价值,也没办法在新项目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对手拉不开差距,几年时间就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红海中。
这还只是传统项目拿标和交付的劣势,还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比如大型基础设施、市政、工业区、园区等等,往往面向后期运维的数字孪生成果,都会成为独立于设计咨询和BIM服务的收费项。
另外在商业层面来看,比起开拓一个新的项目客户,在已有的项目里增加独立的数字孪生成果交付、后期运维管理服务,是相对比较容易拓展的版块,也能很显著的增加单客户的营收。
这些层面上,「能搞开发」的工程公司,与欠缺开发能力的公司,正在逐渐拉开差距。
微软公司的柯睿杰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每一家公司都将成为一家软件公司。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数据完备的数字孪生成果,并不是传统设计成果的附属品,完全就是一款针对客户需求定制开发的软件。
而工程行业的数字成果交付,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高度定制化,极低的复用性,高机密性,市场化难。
不少公司和团队,一听说数字孪生项目,第一个反应可能就是「没做过」、「没有程序员」这样的困难。这事儿倒退几年,可能确实是个挺大的问题:是先养程序员团队搞开发,还是先去接项目?研发的支出支撑不到项目有收益怎么办?项目少了养人成本太高又怎么办?
也正因为数字孪生服务并不是通用的、可复制的「软件」,即便是那些已经有这方面成熟业务的企业,也一样长期面对着不少问题,比如项目集中时外包不可控,比如高度定制的开发很难通过规模化来收回开发成本。
此外,我们的行业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多,数字化工作的交付往往和设计工作本身同时进行,招投标、汇报、演示等突发性临时工作非常多,大家完成设计变更本身就已经要通宵加班了,怎么能及时响应数字成果的变更要求,也是一个大难题。
值得思考的是,柯睿杰说的那句话一定正确吗?所有传统的工程企业——设计院、施工方和咨询公司,真的有能力、有必要成为软件开发公司吗?
从人才架构上来看,他们的人员待遇和团队属性很难留住一流的软件工程师;从属性上来看,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对建筑工程业务逻辑和甲方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敲代码。这两点和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相比,是正好相反、互相补充的。
我们和很多这类企业的管理层有过深入的探讨,普遍的回答是:传统企业去拼开发,是放下西瓜捡芝麻的选择。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在这条路径上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是:用较低的开发量把数字孪生和运维平台的交付成本降下来,把自己最擅长的行业Knowhow转变为有差异化的服务,让这门生意先有正向现金流,生存下来再谈优化迭代。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聊过,传统设计公司转型数字化,不应该放弃核心竞争力去和软件公司PK造轮子的能力,而应该发挥自己工程服务的长处,开发比较重的部分选择成熟软件公司的服务。
这些软件每个功能背后都可能是无数「先烈用户」提过的需求,迭代了几十次才是今天这样,很多国内软件还接受定制开发,能省去大量「做不擅长的事」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做好服务这件事上。
比如数字孪生、数据大屏和运维平台领域,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可以选择的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帮助传统企业迈出数字化成果交付的第一步。
漂视的全称是上海漂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开发人员有110名,核心研发团队主要来自于欧特克、达索等公司,属于大神云集的硬核团队。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漂视十年前就开发了一款PiCIMOS图形引擎,攻克了超大场景模型流畅加载的问题,后来又深入到工程行业里积累业务需求,给上海杨浦、国家电网、上海全域底座等300多个项目提供了数字孪生服务,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比如上海核心区域的杨浦滨江项目,是杨浦滨江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之一,也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CIM平台,包含综合安防、能耗管理、智能设施维护、智能预警、智能招商等功能,背后就是漂视提供的技术支持。
从项目服务到产品化的过程中,漂视给自己定下的战略是「一个引擎、两个平台、三个场景」。
➤ 一个引擎是支持大规模场景的PiCIMOS底层图形引擎;
➤ 两个平台是主打零代码的CIMPro数字孪生开发平台,和主打AI生成大规模场景的PDG时空AI孪生底座平台;
➤ 三个场景则分别是城市CIM、电力和水利三个主要服务行业。
这个简单的「123战略」,就可以解读出漂视对于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视角、以及产品开发的方向。
任何一款产品切入市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漂视首先给自己的行业定位是「不做项目集成商,也不做全行业通用平台」,而是把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CIM、水利和电力三个垂直行业,帮助这些领域的公司以极低的成本完成数字孪生平台的开发。
其次,使用自研图形引擎,也明确区别于国内很多项目使用的游戏引擎解决方案、WebGL的在线解决方案,在大体量模型支持、稳定性和易用性方面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最后,开发两款产品的方向和愿景,是打造一个数字孪生生产力工具平台,让行业里每个人、每家公司都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数字孪生应用。
在开发数字孪生平台的商业逻辑上,漂视的思路是帮助使用者以极低的开发量和极少的重复劳动量,快速构建产品,让没有程序员的公司,以比较低的成本开辟一块新的业务市场,让成熟的团队把这块的业务利润率做高。
对于有代码人员的公司来说,也可以绕过基础代码,集中精力在高级功能,更轻松地完成复杂项目的开发。
同时因为这几个行业对于国产化和信创的需求都很高,漂视坚持底层技术创新,提供自主可控的国产引擎,用户甚至可以把产品集成到自己的编辑器和数据后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完全不懂开发的设计师视角,分别看看CIMPro和PDG两款工具的使用。
CIMPro的核心价值,是在一行代码都不用写的前提下,打造模型和数据打通的真数字孪生,并且基于这个孪生模型,通过接入设备和资产数据,帮助实现数字孪生和真实项目同生共长。
零代码就意味着,CIMPro的使用非常简单,对于普通的设计师来说,可以站在项目交付的视角,通过点选拖拽,做出渲染效果很棒、还带有图表和交互按钮的数字孪生应用,并且在后期还可以接入外部录入数据和物联网数据,生成可以用于运维的动态数字大屏。
拿WebGL技术来对比这个产品,WebGL的好处是开发环境要求比较低,只需要浏览器就能访问,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比如数据传输速度受限于带宽、数据体量大时会影响整体稳定性和体验,轻量化处理则会带来模型细节的损失,同时在网页中调用API的开发方式,也对代码开发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与之相比,CIMPro的技术路线,不需要对模型做减面处理,就可以承载大体量的模型,支持UE原生文件Umap,同时零代码数据接入和交互设置、支持C/S与B/S终端发布,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我们通过一个投标Demo来看看,使用CIMPro怎样在一小时内,不用代码搭建一个数字孪生项目。
➤ 创建和导入
CIMPro支持球面坐标系和平面坐标系,你可以在局部或GIS坐标系下创建项目。
CIMPro支持的数据格式很多,像是ESRI、Supermap、Google DocsMap、天地图等GIS数据都可以支持,还有Revit、3Ds MAX、Rhino、SU、Navisworks、OpenRoads、Tekla、Fuzor、Catia等三维数据格式。
此外,CIMPro还支持UE原生文件Umap的导入,特别适合那些有UE美术制作能力,但没有UE C++开发能力的个人和团队。
另外城市级别的航拍倾斜摄影OSGB数据,也可以流畅地加载到项目里。
三维模型导入到平台,可以直接拖拽到GIS底图里,BIM模型与GIS模型尺寸比例自动绑定,可以查看模型的层级结构和BIM数据,快速搭建起带有真实数据的1:1模型场景。
使用数据驱动的BIM模型,可以基于实时物联传感数据,根据需求自定义模型的行为属性,在数字空间里对物理实体的变化进行可视化表达,与物理世界的设备进行毫秒级的双向实时数据交互。本体的运行状态和外部环境数据,都可以可实时映射到孪生体当中,从而构建起一个多维、动态的虚拟模型,实现真正的数字孪生。
软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在不对模型做减面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超大体量模型流畅的运行,这对于很多精细化设计的项目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 场景编辑
CIMPro针对建筑行业的材质做了分类优化,常见的玻璃、金属、大理石、混凝土等都能直接在平台里给构件赋予材质。
除了导入模型,CIMPro也自带了很多常用的模型库,比如基础模型、常用建筑、电力模型、岩石植被、车辆人物、路灯标识等等,直接拖拽放到场景里就可以快速搭建起丰富的周边环境。
对于需要布置植物的场景,可以直接利用软件里的植物库和笔刷,迅速布置周边植被。
CIMPro提供了便捷的拖拉拽操作,通过阵列、散布、画刷等快捷操作实现周边场景模型的批量布置。
软件中的轮廓和流线功能,可以快速创建区域轮廓和动态流线特效,在场景中快速搭建巡查轨迹、漫游路径、区域警告等可视化表现。
CIMPro内置了很丰富的氛围渲染选项,比如不同日期时间的光照变化、各种环境声音、风雨雪天气环境、后期图像效果处理等等,帮你快速美化整体场景。
➤ 零代码UI设计
要交付数字孪生项目,或者做后期运维服务,光是画面好还不够,还需要很好的数据功能做支撑。
这部分CIMPro还是延续着「代码能不写就不写」的思路,提供了很丰富的图表组件,比如柱状图、折线图、环形图、热力图、雷达图等等,都可以直接拖拽调用。
你可以选择放置需要的美化组件,比如标题、边框等等,还能把常用的图表做成模板,方便在下个项目一键调用。对于不熟悉大屏设计的设计师,软件本身也提供了很多行业模板,一键调用就可以很快完成版面设计。
➤ 动态数据接入
图表组件首先是可以接入静态数据,支持直接访问数据库和本地文件,包括HTTP/HTTPS协议,以及按照JSON规范开发的数据格式。通过内置的组件,可以对特定Json数据格式进行解析,并直接和图表界面对接。
当然,与真实世界同生共长的数字孪生,光有静态数据还不够,必须接入那些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数据,尤其是实时监测的物联网数据。
CIMPro支持接入HTTP、MQTT、COAP等外部数据,设置好数据库IP、端口、用户名密码等等,就可以完成数据的接入。
接入后的数据直接调用图表组件,点选输入参数,就完成了物理设备、虚拟设备,以及数据管理后台的联动,数据的变化会实时驱动前端图表的变化。
CIMPro提供了兴趣点(POI)功能和弹窗设计器,你可以把一些数据表挂接到这个兴趣点上,设置好尺寸参数,点击的时候就会弹出对应的图表。
与之类似的,也可以接入摄像头数据,支持海康威视、支持hls、rtsp、rtmp的视频流,让视频监控画面直接对接到数据后台。接着调用平台里的视频组件,接入视频数据,完成监控视频在平台内的实时显示。
➤ 零代码交互开发
CIMPro提供了丰富的图表组件,可以轻松搭建业务图表,简单理解就是把成百上千行代码封装成多个功能按钮,在二维图表上绑定可视化API,实现二维元素对三维孪生体的交互操控。
整个过程还是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下拉菜单选择或者输入数字。
比如,想实现一键漫游,你可以先给场景里很方便地添加相机动画,快速生成相机漫游。
接着通过下拉菜单,把这个动画事件绑定到特定的按钮上,设置触发条件、动画路径和总时长。发布后点击漫游按钮,事先准备好的漫游路径动画就开始自动播放了。
前面说到的兴趣点(POI),也可以在交互设计环节,把触发事件绑定到特定的按钮上,点击按钮切换到对应视角,点击兴趣点弹出对应的窗口。
像是天气变化这类的环境设置,也可以通过零代码交互设计,定义好设置窗口里每个按钮的触发事件。这样就很简单地定义了一组环境设置交互,用户点击对应的按钮就会改变天气和时间。
你可以通过上面的内容,看到一个完整项目的制作过程。
➤ 团队协作管理
针对多人协作的情况,CIMPro提供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管理模式。
通过「团队管理」这个功能,可以分配多个账号席位,给不同角色赋予不同权限,让所有工作都可以同步推进。
此外,通过配置团队素材库,个人的素材、参数预设等可以分享给团队,成员也可以复用团队积累下来的数字资产,减少重复劳动的敏捷开发让团队随着项目迭代越来越高效。
➤ 发布和部署
最终,经过简单的场景搭建、材质调整、环境布置,以及后期表单与交互按钮的添加,一个设计师就完成了0代码数字孪生场景的搭建,并且可以一键发布为多端同步支持的成果,效率是非常高的。
和传统的开发方式相比,这种新的模式可以实现「编辑」和「发布」一体化,现场交付的实施人员收到甲方的需求,不需要等程序员重写代码,现场就可以通过拖拽设置快速修改响应、一键发布更新,也可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实现版本的快速迭代。
对于普通设计师来说,这样一套系统差不多只要一天的培训,就可以上手做项目,对学习成本、交付成本、开发成本的节约是立竿见影的。
对于有更深层开发要求的团队,漂视也提供了用于二次开发的API文档,开发者可以基于它完成更加复杂逻辑的交互事件,满足不同行业对业务逻辑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CIMPro的可解耦性,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开发工具的企业来说,会让转换工具的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场景编辑器、界面编辑器还是后端数据后台,都可以解耦后单独拿出来,和企业已有的UI低代码编辑器、数据后台、物联中台集成绑定。
➤ CIMPro小结
说到这儿,给你总结一下CIMPro比较突出的亮点。
➤ 支持丰富的BIM和GIS数据格式,快速1:1创建有真实数据的数字孪生场景;
➤ 对超大场景和城市级倾斜摄影的支持很好,在不减面的情况下保持流畅运行;
➤ 材质的质感和渲染效果继承了研发团队的图形引擎经验,显示效果优秀;
➤ 丰富的图表模板和交互事件控制;零代码实现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接入与展示;
➤ 大幅度节省设计师的学习成本,提高企业数字孪生的开发效率。
当然,前面所说开发成本的节约,前提是使用软件的成本不能太高,这方面CIMPro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从目前官网放出的价格来看,对于想体验功能的小伙伴,可以直接0元注册使用全部功能一个月。
之后对于希望快速搭建数字孪生原型Demo、帮助方案拿下投标的团队,提供了基础模型库、材质库,以及UI设计器的基础版,每个月的价格只要不到200块钱。
对于正式做数字孪生项目比较多的团队,可以尝试支持倾斜摄影、水力电力、全球坐标和自定义Web界面的高级版。
2023年最被关注的技术,莫过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了,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几个月内就掀起了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很多软件公司也纷纷在自己专属的领域拿出了特定的解决方案。
漂视找到的独特领域,就是城市级别大地形的AI自动生成。
➤ 传统工作流程的难处
工程行业的数字孪生平台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一般是到楼宇、工程项目、园区这个级别,宏观层面则是像电力、水利这样的大型工程,或者是城市级别的数字孪生。
CIMPro和类似软件,主要是在微观层面、支持BIM模型和数据,解决「用模」的问题,而到了宏观层面,高效生成大量的周边模型,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一般这种大体量的周边环境模型,很难拿到原始的三维数据资源,实际项目要么是手工建模,要么使用倾斜摄影来解决。
手工建模的问题当然是效率太低,倾斜摄影也有它的缺点,比如数据冗余量高,大面积拍摄成本高,后续编辑更新的难度也比较高。
针对这样的问题,漂视团队还开发了一款产品:城市场景自动生成引擎PDG,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正是目前大火的AIGC。
➤ PDG的工作原理
众所周知,目前AI生成高精度的微观模型,可行性还不算高,但对于大量的、精度要求不高的模型,人工智能正好擅长。
它是基于AI深度学习技术,对拍摄的二维遥感影像进行语义化解析,把地面、水面、道路、建筑等元素进行矢量化提取,再通过后台生成的匹配规则,自动生成城市级别的三维模型场景。
50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形和建筑群,生成周期可以从几个月缩短到2天之内,生成的模型会根据规则自动赋予材质贴图,还可以适配PiCIMOS、UE等引擎,实现进一步的场景编辑。
目前这款引擎已经在实际项目中使用,比如数字孪生城市标杆案例杨浦滨江项目、上海全域CIM7孪⽣底座等等,都借助AI技术降低了大规模三维模型生成的成本。
低代码是不是工程行业传统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器呢?从今天的内容来看,漂视在更激进的「零代码」理念和AI技术这两个角度,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对于希望在搭建运维平台、投标汇报演示、快速制作DEMO、交付数字孪生成果等新业务线有所尝试、又担心成本太高吃不下项目的企业,漂视的两款产品值得尝试,或许能成为你的企业打开一扇新大门的钥匙。
这次了解CIMpro和PDG,我们也联系到了漂视公司,问了问他们下一步的开发计划,也给BOX的粉丝带来了特别的福利。
漂视计划在6月18日晚8点召开一场CIMPro 5.0版本的发布会预告直播,有几项比较重要的功能升级值得关注,比如全新升级的渲染内核、项目模板、团队管理、UI模板、Umap格式支持,提供了上海全域的周边地形底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B站或者视频号「漂视数字孪生世界」关注一下。
针对单体建筑项目,下个版本还会加入用于施工进度模拟的时间线和动画功能,对主流VR设备提供支持,还包括用户自定义孪生体编辑器、支持导出视频和全景图、支持自定义数字沙盘编辑器,帮助你做出功能更丰富的场景,值得期待一波。
另外,针对很多研发团队使用的都是台式机,去给客户演示不太方便,购买CIMpro高级版本,会赠送一台用于演示的笔记本电脑。
最后,漂视也在全国各城市招募软件销售代理合作伙伴,对软件使用感兴趣,或者希望建立合作的朋友,可以扫码联系他们,或者直接致电400-900-3990。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