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verse/Revit/CityEngine/Rhino/3DMAX/Blender,这群老铁替你吃螃蟹啦!

你好,这里是 BIMBOX,前段时间我们和联想、英伟达共同邀请圈子里的小伙伴一起尝试新的软件,大家也拉了个群好好交流了一波。

这一下子还真炸出来不少的高手,我们看了大家的成果也感叹,现在圈子都已经这么卷了吗?

这不,吓得我们赶紧联系了其中几位小伙伴,跟他们聊聊感受和想法,也跟你汇报汇报大家伙的探索成果,无论将来是否用得上,都值得开开眼界,看看大神们都在研究啥。

这次办的不是比赛,也没有所谓名次胜负,报名参加活动的 150 多位小伙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尝试一下新的方向,其中一些小伙伴把探索和测试的成果做成视频,给大家作为参考。

中建五局的刘宇博是这次活动的首席体验官之一,他在五局设计技术科研院工作,从 2017 年就开始玩 UE 引擎,这方面经验比较老道,这次是和团队几位小伙伴共同参与了活动。

刘宇博了解到 Omniverse 之后,最感兴趣的是各软件的协同,主要测试的也是这个方向。

一方面是在本地服务器上测试,很详细地测试了 SU、Rhino、UE4 三款软件与 Omniverse 在本构件、材质等方面的同步情况。

另一方面是异地多主机的协同,让一台配置较低、没有安装 Create 的笔记本和本地高配置的服务器建立远程连接,在 Omniverse 里实时显示 Grasshopper 的电池变化。

他们把 Omniverse 和 UE 4 画质放在一起,在同一个场景下做了材质、光效和阴影的对比。

不过宇博也强调,尽管很多人拿这两个软件做对比,但 UE 和 Omniverse 这两个软件的本质和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UE 是以做游戏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医疗、汽车和建筑领域,比较注重后期的交互和视觉表达。

Omniverse 里也有游戏这个方向,但只是它很小的一个板块,目前 Omniverse 刚进入市场不久,他们感觉这个工具主要面向设计过程中的模型生产者,很多应用也还在继续开发,未来还有数字孪生和 AI 的功能逐步扩展进来,潜力还是挺大的。

对于工作来说主要测试目的是达到了,他们还想玩点更有趣的东西,就利用PhysX做了一个跷跷板的重力物理模拟,每次根据初始重物摆放的不同,小球被弹起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宇博感觉这个物理仿真的方向还挺值得探索的。

他们还做了一个简单的烟雾物理模拟,还利用CityEngine把城市模型导入到Omniverse,再利用Rhino建立模拟对象的模型,利用烟雾模拟火灾效果,希望能用到建筑火灾分析中。

刘宇博认为,目前 Omniverse 对初接触的小伙伴来说,还是有一些使用门槛的,里面的功能和应用比较多,英文界面也对使用者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一点点摸索。

他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基于 USD 的协同功能,他也很期待未来建筑行业的所有软件都能实现双向的协同和数据互通。

另一位首席体验官许少杰,目前在中交简石有限公司,做智慧城市方向的 UE 工程师,从数据大屏到用户交互方向都有涉及。

他先是测试了 Revit 和 Omniverse 的协同,可以通过 USD 格式把 Revit 模型导出到 Omniverse,Revit 族中设置的自定义属性都可以传递过去,USD 文件也可以进一步传递到UE引擎中。

少杰在 Youtube 上看到有 UP 主测试了3Ds MAX和 MAYA 通过 USD 的信息传递,不过各软件写属性的方式不一样,Revit 是根据族设置的属性,导出为 USD 属性格式比较规整,3Ds MAX 模型则是手动附加属性,成果可能会不太规整。

少杰认为,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三维建模软件多种多样,不同软件之间多源异构的属性怎样整合在一起很难解决,也只有把这些属性整合到一起,才可能联合各方的力量去做一件更大的事情,不然永远是各家守在自己的模型和数据中。

另外,少杰还测试了CityEngine与Omniverse的协同。

现在很多项目,尤其是涉及到智慧城市的项目,业主需要核心地块展示高精度的 BIM 模型,同时周边地块也能有大范围的城市模型场景,这项工作如果是手工进行就太费时间了。

CityEngine 可以拉取谷歌地图,通过 SHP 格式内储存的高度信息,快速的大范围生成真实城市中的建筑群三维模型,单个人一个下午就能搞定周边模型的生成。

接下来,就是要把 Revit 里高精度的 BIM 模型和 CityEngine 里的城市模型,合并到一个第三方平台上,许少杰想要测试的就是 Omniverse 能否完成这个工作。

通过测试发现,可以对同一个项目设计多个方案,再和 CityEngine 的大场景合并,在 Omniverse 里可以快速替换不同设计方案。

另外传统的方案表达都是 PS 的图片,光照都是最好的打光,很可能不符合真实场景,而在 Omniverse 里可以输入精确地点,结合周边场景模拟出不同季节的真实光照效果。

不过 CityEngine 对国内支持比较好的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地区的数据,其他地区做智慧城市建模的精度还是比较难保证的。

他自己用的是最新版 CityEngine,使用 Omniverse 官方提供的连接器就能简单实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Omniverse 并不支持CityEngine 老版本,比如2019版,所以他推荐可以使用CityEngine最新的正版试用,或者换个软件尝试用 Houdini,一个游戏行业常用的批量生成建筑群模型的软件。

许少杰也谈到了Omniverse与UnrealEngine的区别,一开始他以为二者都是类似的引擎类工具,试用下来发现二者的产品定位区别还是挺大的。

UE 更偏向于做出一个可以运行和交互的成果,交付给用户去使用;而 Omniverse 更偏向于设计师的协同工作平台,同一个项目中不同人使用 Revit、3DsMAX、Blender 等等建模软件,大家可以通过连接到一个中心 Omniverse文件来整合工作,不需要中间格式导来导去,提高规划、设计、美术、表达等环节的合作效率。

值得开发人员关注的是 Omniverse 的 KIT 工具,它类似于 Revit 的二次开发,可以在 Omniverse 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做出更符合设计师需求、让他们用着更舒服的功能,不过这也需要 Omniverse 官方尽快丰富一些相关培训资源。

他认为,智慧城市不应该只面向开发人员,而应该更多地面向设计人员,怎样能把不同人员手中的数据整合到一起,这些数据纯靠开发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也比较看好Omniverse在设计协同定位上的潜力。

同时少杰也建议,未来软件的官方文档和官方社区需要进一步优化,汉化和教程资源还需要再丰富一些,逐步降低使用门槛。

这次活动还有一位让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小伙伴,他叫毕金龙,在弗思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接触比较多的是幕墙项目。

Omniverse 软件刚出来的时候,毕金龙就想试一试,不过当时自己手头的电脑配置不够,赶上活动还有联想提供的工作站支持,提交申请之后排了十几天的队,总算是收到了机器。

他周末收到了ThinkStation P620,也只能利用周末和下班之后的时间,连硬件带软件体验了一周,不过在这短短一周里,他边学习边测试了很多功能。

他们做幕墙项目有个比较特殊的需求,就是在做出二维设计方案之后,给业主做汇报的现场,能有一个三维渲染之后的展现,便于甲方对方案有更直观的理解。

之前尝试过使用渲染软件,主要缺点是一旦甲方现场提需求要改方案,模型好改,但重新渲染就会比较慢,甲方不会在现场等,就只能回去改好了方案再做汇报,万一是异地的项目,跑来跑去就更麻烦了。

虽然 Omniverse 对硬件要求比较高,但可以实现模型和渲染的实时协同,这边同事改好了方案,那边同事就可以直接呈现照片级的展示效果,这一点对他来说还是挺满足预期的。

他还拿了一个Prada的异形幕墙外立面,在Rhino中利用参数化生成模型,测试调整电池中的形态和材质,在Omniverse中实现同步动态渲染,基本可以满足给甲方汇报实时调整参数化设计的需求。

前段时间他们做了个项目,希望能模拟双曲屋面天沟的排水情况,测试了犀牛插件 Kangaroo 的物理模拟功能来实现这个事,不过当时手头电脑配置不太够,加到 50 个球左右就已经比较卡了。

这次在新硬件的高性能和 Omniverse 物理仿真功能的帮助下,他尝试把小球增加到 500 个,也能顺利地完成模拟。

他还专门尝试了一个Rhino 官方的「反重力物体」案例,在GH插件Kangaroo和Omniverse之间,实现物理模拟的同步显示效果。

毕金龙在测试的过程中也提到,非常希望未来能尽快有汉化版,另外上手一个新工具,目前来看还是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的。

朱显林在一家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和技术支持工作,也是在电脑配置不太够的情况下,提交了硬件设备支持的申请。

收到我们寄过去的电脑(ThinkStation P620)时间已经比较晚了,他利用不多的时间,主要把Omniverse当做一个外部渲染器,把Revit项目导出到Create里,添加材质和灯光出渲染动画。

他觉得Omniverse动画的质感还是不错的,如果花精力深入学习钻研,还是应该在协同工作方面去探索更多的价值。

另外一位小伙伴,中建八局二公司装饰与环境设计院的陈鑫,则是在动画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

他平时主要的工作方向是BIM建模和建筑方案可视化,3Ds MAX玩儿得很溜,他尝试的方向不是导出模型,在Omniverse里做动画,而是直接把带有动画脚本的FBX文件从3Ds MAX导出到Omniverse看看效果。

测试发现动画脚本可以通过USD格式一起导出,Omniverse的分图层渲染还是很好用的,USD文件可以通过子图层插入到场景里,可以分层查看动画效果。

3Ds MAX中想要预览动画效果还是比较卡的,这一点在Omniverse中有很大改善,拖动进度条或者直接播放,都可以很流畅地预览动画。

和毕金龙的工作视角类似,陈鑫也和我们提到,渲染只是Omniverse其中的一个模块,如果单纯看这一个功能,资源库目前有待完善,小伙伴们可以尝试使用和挖掘更多的功能。

还有不少小伙伴,在不同方向探索了有意思的玩法,比如李玉洁专门探索了Create的材质库去丰富模型场景。

彭少棠尝试在Create里完成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的新流程。

泽泽作为Z世代大学生,探索用 Blender 与 Omniverse结合制作了酷炫的赛博朋克场景。

同样测试Blender与Omniverse结合,叶清则是做出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卡通动画。

唐林使用Omniverse Machinima在项目里实现了个小梦想:去海边下象棋。

常晓颖尝试玩起了Omniverse Machinima真人动作捕捉,制作机器人动画。

手头有设备的思玥干脆在Create里面跑起了XR应用。

看到大家伙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玩一个新工具,尝试在不同的方向琢磨怎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探索那些有意思的玩法,还做成了视频来分享,我们真挺感动的,这可能就是工程师们乐此不疲的探索精神吧。

尽管不是个比赛,但为了答谢大家的分享,我们还是精选出 16 个作品,请广大粉丝和特邀评委选出首席体验官、人气体验官和卓越体验官,给这些小伙伴送出了京东 e 卡,联想创作者鼠标、ThinkStation Wifi 上网伴侣,还有两块 NVIDIA RTX A4000 显卡,目前礼物都已经收到啦,在此特别感谢一下这季的体验官们。

活动中也收到了很多需求,大家希望能多一些Omniverse中文培训资源,有个好消息,下个周末,关于 Omniverse 二次开发的首期集训营就要开班了,免费、线上、封闭的纯中文培训,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动起来了。

大家的成果在这儿就不一一展开演示了,我们把精选出来的16个作品,发布到了进步学社,免费开放给所有小伙伴观看,扫下面的二维码就可以啦。

PC端访问查看:www.bimbox.club/page/3308804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Omniverse/Revit/CityEngine/Rhino/3DMAX/Blender,这群老铁替你吃螃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