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企员工到BIM咨询合伙人,一位BIMer的成长手记

你好,这里是 BIMBOX。

如果你看一个人,只看几个月内的状态,就像看一只股票的短期波动,很容易对他的选择和境遇有很片面的判断。而我们又很难真的长期去关注一个人,除非他是身边的一位经常来往的朋友。

不过,采访和文章,让我们有这么一个快进的视角,把一个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旅程,浓缩到短短几千个文字、十几分钟的视频里,人的长期变化和走势就能看出来了。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 BOX 的一位朋友@徐敬宇的投稿,以及我们的追问和修改。这张图就充分体现了一个长期主义者的变化。

下面,我们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你讲述他从央企基层员工一路走到咨询公司合伙人的成长手记。

你好,我是徐敬宇,现在我担任福建汇信格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BIM 总监,和福州左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是 BIM 改变建筑发展的坚实拥趸,也是从央企到 BIM 咨询公司的一个「异类」

我自己在2020年同时通过一建市政、一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这些证书对于工作繁忙的施工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算是成长路上的一道道门槛。

所以,自从有了证书以后,有需要沟通的项目时,只要摆出屌丝三证和一些 BIM 的荣誉,能让委托方更加信任我们团队有能力从施工的角度进行 BIM 服务。我们的团队中也还有其他成员拥有市政、机电建造师,这在咨询公司中是不多见的,也算是我们的优势。

01

从央企到 BIM 咨询公司,一条不被人理解的路

进入 BIM 咨询公司之前,我曾经在两家央企、一家十强建筑民企中从事过 BIM 工作。央企是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毕业三年的我去青年政治学院进修、发布全国一等奖的项目管理成果和 QC 成果、拿到青年文明号

所以当我决定出来做 BIM 咨询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很不理解我的选择。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时候总承包单位的 BIM 工作太过安逸了。无论 BIM 能不能做出什么成果,自己的薪资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企业层面也是如此,2015年左右,前东家风风火火试点推广 BIM 应用,投入150万购买平台、部署服务器,但短期内没见到太大成效,就偃旗息鼓了,所谓生的伟大,死得惨淡。

但咨询公司就不一样,BIM 就是立命之本,一旦出现业务荒,或者做不好 BIM,公司就有破产风险,所以需要随时保持战斗状态,一刻不歇。

而且在咨询公司,一年可能接触十几个项目,能充分了解各种项目业态的不同需求,相对于在施工单位工作,BIM 咨询会成长的更快。我近些年的咨询公司经历也印证了这点。

02

初入 BIM 咨询的痛

安逸的国企到咨询公司,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不适应。

刚进公司没多久,就去驻场负责一个将近30万平项目的 BIM 实施。项目受社会关注度高,隔三差五就有各级领导来检查,各方对 BIM 的关注点又不一样。

总包单位要求 BIM 能落地实施,指导施工,代建方要求在此基础上能有示传效果,业主对 BIM 技术有理解差异,又会提出其他要求。

BIM 招标时已经开始基坑施工,因为项目时间很紧迫,能满足一项要求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前期项目人员配备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有万般本事,全都像打在了棉花上,一点正反馈都没有。

那时候每天晚上都不敢闭眼,一闭眼就能听到总包项目经理催进度「小徐,明天县长要来项目检查,你们的展示视频赶紧做好」、「徐工,你们的预留预埋图还没出,地下室现在合不了模」、「徐工,场布方案堆场调整了,你要修改下」

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工作,尽管已经拿出所有的时间加班加点,但是项目各项工作还是没办法齐头并进,顾此失彼。

总是疲惫得睁不开眼

每周监理例会都会被批评,导致我是茶不思饭不想,最怕听到电话铃响,到项目两个月体重骤降10多斤,还被诊断成轻度抑郁症。

那段时间尝试了很多种自我调剂的方法。看励志电影,觉得索然无味;和朋友打电话倾诉,只能维持2个多小时;最终去读了一些名人事迹,例如稻盛和夫的《干法》,学习他那种努力到神明都来帮你的工作精神。

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甚至会去想长征,红军在各方围堵拦截的情况下都能胜利会师,自己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结合自己以前工作中解决的难题来给自己打气。

03

能当面沟通,就别线上聊

自我调节是情绪管理的一个方面,但不管情绪怎么样,工作的问题还是要解决。

我在工作的磨合中逐渐发现,有效的沟通往往能解决一大半的问题。而且尽量是当面沟通,避免微信沟通。

在微信沟通时是看不到表达语气的,可能你心平气和的一句话,别人解读出来可能是言辞犀利。我谢谢你语调变化一下,都能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意思,尤其是工作内容有矛盾的时候,双方有不同的意见,本来想友好解决的,微信沟通就容易擦枪走火。

哪怕是电话沟通也不如当面沟通来得顺畅,可能电话里分歧很大,但是同一件事当面再聊的时候,就发不起来火了。

在那个项目实施的时候,我曾因为精装房间建模数量不同,和代建单位在电话中争执。

我的意见是标准房间只建模一个就可以了,太多了会导致模型卡顿,而代建方的意见是建完一个房间,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区域,也不会增加工作量。

当时在电话里,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已经晚上十点半了,代建说到你在哪里?半个小时之内到项目来解决问题」。我很无奈地打车赶到项目,见我到了,代建的火气也消了一大半。

我说我知道你们也有压力,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要把这个项目配合好,能做的事情我们肯定不推辞,只是标准间全部精装建模确实没啥必要。边说边复制出来展示,并达成一致第二天一起向业主汇报。

自此以后,我自己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意见不一致时,能打电话就不发微信,能当面沟通就不打电话。

其实大多数项目的实施都是从0到1比较难,后面的路就比较好走些。因为对项目服务尽心尽力,应用点能切实落地,慢慢赢得了各方的认可,事情再沟通起来就顺畅多了。

代建单位集团各项目大检查时,领导听取了我们的 BIM 汇报,觉得做的还不错,后来还让旗下的施工单位 BIM 团队一起来交流。项目也斩获了「龙图杯」中建协」等各个奖项,成为了公司的典型业绩。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通过企业公众号、官网的宣传,其实好事也可以传千里的。到今天我们公司也在策划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的运营,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一个成功的项目,对后面的工作影响还是挺大的。后来去洽谈其他项目时,说到我们做过这个项目,对方负责人直接拍板就定你们了,价格稍微贵点没关系。

那一刻,自己被这种莫名的信任感动的热泪盈眶,回想起自己在项目上的所有磨难都认为值得。雷军的创业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包含了「口碑」不是没有道理的。

04

痛并快乐着

做 BIM 时间长了,也会发现有很多的难处。

一方面确实可以接触不同业态的项目,但同时也要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去承接新的项目。

尤其近些年,除了专门的咨询公司之外,还冒出了大大小小的工作室、转型的造价咨询公司、设计院成立的 BIM 部门,都会到市场里承接一些项目。工作室成本低,造价咨询和设计院财大气粗不怕亏钱,都有各自的办法占领市场。

这种背景下,咨询公司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公司只能靠着前期做一个项目,留一个客户」的积累维持关系。新客户开发很困难,老客户也只是在同等的条件下优先选你,不能保证一定能拿到项目。再加上疫情影响和房地产的不景气,现在多数 BIM 咨询公司举步维艰。

反过来说,业务开展也能想一些办法。

拿我们公司自己来说,近几年很多总承包项目投标都需要做 BIM 动画视频。这项业务周期短、风险低、回款快。一般市场里的 BIM 咨询公司也较少配备 3D Max人员,工作室就更没有专门人员了,虽然也能做动画视频,但是效果和质量还是差很多的。

通过动画类的项目,我们在行业内也慢慢有了多了些资源。通过投标动画在承接业务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客户。

去年春节过完开工,有个项目找到我们时,距离开标只有8天时间了。平时做一版投标动画的周期在12-15天,还需要几天和委托方沟通修改,一般要在18天左右时间会比较充裕,这项目给留的时间直接减半。

项目实施时,委托方也是持续高标准要求,团队连轴转加班依然满足不了进度要求,压力大到崩溃,不止一次想着项目不做了,自己把钱贴进去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提交的成果也是满足了委托方的各项要求,一条修改意见都没有。最终项目中标,初次合作就取得了完美的成绩,也就赢得了甲方的信任,并在一年内和我们签了多个项目,合同额近200万。

投标项目的实施比较简单,已经基本成了流水线的工作,除了个别复杂的工艺表现需要费点力外,其他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但真正的 BIM 咨询,尤其是全过程 BIM 咨询的落地就会带来考验了。

如果做个「BIM 不能在项目落地」的排名,「传统施工员对 BIM 的不认可、不执行」肯定会排在前几名。

这些项目大多数没有 BIM 专职人员驻场,有的项目管综图已经交到了现场管理人员手里,但是管理人员没有对班组进行发送、交底。管道安装比管综标高低了很多,导致空间压抑,拆了重做。

但是有 BIM 驻场人员的话,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管理人员不会让 BIM 人员闲下来,会给他找点事做,像一些图纸不易表达的复杂节点,通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沟通后,BIM 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来二去,管理人员会对 BIM 人员产生依赖——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对 BIM 产生依赖,而是慢慢的接受了 BIM 在项目的实施。从管综到砌体排布,再到面砖创优策划、精装展示。把每一个点做到让传统岗位的管理者满意,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下面才能是其他 BIM 应用点在项目上一个个落地生根。

各专业分包甚至劳务分包的项目经理,至少都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交流中也非常强势,而除了超大型项目外,BIM 驻场项目经理超过5年经验的就不多,而且多数也不善言谈。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没办法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当承担责任时,很容易就 battle 不过对方,成为背锅侠。

后来这个问题,我是在管综这件小事中想明白的。

大多数 BIMer 调管综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先让业主确定房间净高要求或者提供天花板高度。但是房间净高不能随意确定,精装图纸也是设计师凭规范及经验确定,而且会比较晚才出图。我也曾以这个理由将多个项目的管综推迟开始时间。

但在一个医院 EPC 项目上,总包单位要求 BIM 去排一版管综,并根据净高分析提资设计参考,以最大程度确定天花板高度。刚开始我是不同意的,因为确定天花高度后,还要对部分管综进行优化,这无疑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不过反过来一想,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们苦于没法真正实施的 BIM 正向设计的一个应用吗?

或许 BIM 正向设计就像 BIM 施工应用一样,就是将一个个应用点串联起来而成熟的,我们这群自认为能接受新鲜事物的 BIMer,如果连这点工作量都嫌多、连这点责任都不愿意承担的话,又怎么能在项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又和当初不愿意一边看施工蓝图、一边审核 BIM 管综图的传统施工员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我也就将这件事应了下来。同时考虑到目前大部分做医疗暖通、净化部分的专业分包,会多设计一些设备以增加合同额,比如在走廊放置多个没必要的风机盘管,这样总包施工费用增加、利润减少。

咨询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与总包在工程施工上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客观的去评价哪些设备不需要设计,哪些可以去优化设计,减少工程量,进而增加总包的合同利润,也进一步提高了净高。

方案调整过程中,项目经理专门反馈说我们暖通设计师的业务能力很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还要亲自来拜访设计师以示感谢。

我觉得,工作和锻炼身体很像,每次感觉到力不从心,都是一种进步的开始。

BIM 咨询经历一路走过来,我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各种业态项目的各种要求与配合,不仅让自己技术层面快速成长,还锻炼了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干这行也有些遗憾。和央企相比,BIM 咨询公司只有比较少的机会接触到超大型项目,能力提升也容易触及天花板。各大赛事奖项名单公布时,清一色央企获奖单位和令人垂涎欲滴的地标性项目,而很多咨询公司在里面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可能连一个署名权都没有。

也许没有完美的工作,只有自己选择,然后实现好自己的选择吧。

05

过去与未来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我,特别庆幸2013年毕业设计时选择了刘平教授作为导师,并且学习了 Revit,当年整个院系只有我们小组6个人学习;2014年刘润成总工得知测量员的我会 Revit,便在2015年初成立信息化中心,让我专职做 BIM,一路走到今天,特别感谢我的这两位 BIM 引路人。

2015年我在公司内部宣讲 BIM 时,PPT 里出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在火箭上有一个位置,别计较坐在哪儿,先上去再说六年后再回首,BIM 的这趟火箭,我们坐对了。我们不用再被指责是「BIM 骗子」,不用被说成「花拳绣腿」,不用150万买了 BIM 平台短期看不到收益就解散 BIM 团队。

学无止境是每个立志于在 BIM 行业深耕的的 BIMer 最大的感触。市场越分越细,仅房建这个领域就有机电、装配式、精装、幕墙、钢构等专业,此外还要会影像处理、信息编码、施工技术等专业知识辅助。想要安身立命,至少要把其中的一两点做精,其余的也要尽量都照顾到。

几年的 BIM 走下来,我也能看到一个更好的未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颁布、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BIM 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各省市也相继颁布了收费标准,并作为单列费用,单独发包,给予了 BIM 一个正规的名分。

BIMBOX 的「施工企业 BIM 推广破局群」在今年2月底讨论了一个问题:每个产品都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BIM 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每个人所处的经历和立场不同,大家的意见也不一致。有的认为还在导入期甚至导入失败,理由是产品不稳定、成本高,有的认为已经到了衰退期,因为专家都已经不鼓吹 BIM 了」。

在我的咨询公司经历来说,BIM 已经处在成长期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使用,企业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利润增加。2020年7月23日,人社部发布《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缺口近130万」,以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 BIM 课程,甚至开设「BIM」、「智能建造」专业,这些似乎佐证着 BIM 的风口还没过去。

也正是出于对 BIM 前景的乐观态度,以及建筑业精细管控的趋势。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以造价起家的福建汇信格和深耕钢构深化十五年的左岸设计,在 BIM 和造价咨询融合的方向上一路披荆斩棘,参与了很多地标性项目,目前已经研发了造价大数据指标库。造价和 BIM 的融合不是一条很容易走的路,其中的艰辛在 BIMBOX 的文章这篇 BIM 与造价的万字好文,为什么3年后还强烈推荐?中也有很深的探讨。

如今,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解决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问题,我们正在筹划将 BIM 部门拆分开来,成立一个独立子公司,自己也将会有幸成为新公司的合伙人。

对自己来说,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需要跳出原来的思维方式,学习从更高的角度考虑公司的发展。我觉得从零学习一个专业领域,最快的方式就是参加考试,通过系统性地学习咨询工程师的考试科目,也了解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宏观上解决问题的视角。
我已经享受到了建造师和造价师证书给自己带来的外界认可,我们公司暖通工程师的出色表现也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下一步我计划考取注册给排水工程师,以更专业的知识储备,从设计和施工的两个维度,为委托方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准备集齐咨询工程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一级造价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掌握复合性的知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
都说劝人学土木,媳妇保不住,我却劝工程造价毕业的媳妇一毕业就做 BIM 留在了这个行业。这也许是出于对 BIM 的看好,也是对土木就是未来这句话的一种朴素的信任吧。

好了,以上就是徐敬宇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听了他平凡又特殊的故事,我们感觉,时间真的是人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主要看你怎样和它相处。
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会随着他境遇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徐敬宇在最困难、最不被人看好的时候,也曾经陷入迷茫,甚至有过轻度抑郁的经历,那个时候他对 BIM 的看法,一定和现在即将成为公司合伙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经常和圈子里的朋友交流,他们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一般会觉得行业没未来,等事情捋顺了、问题解决了,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希望通过讲述今天的故事,给那些还在迷茫中的小伙伴打打气,也想说有困难的时候,在群里互相吐吐槽、纾解一下情绪,这没毛病。但这个世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看个完整,每个人只能看到它投射到自己内心的影子最终我们要追寻的,不是他人口中的世界,而是自己内心的那个世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欢迎你联系我们,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希望你的故事会出现在我们的下一本书里。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央企员工到BIM咨询合伙人,一位BIMer的成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