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还是偏执? 把BIM纹在背上的创业者

上周五我们给大家推送了一篇关于BIM与职业规划的文章:谁的青春不迷茫? | 聊聊BIM与职业规划,有小伙伴问我们,如果想通过BIM走向创业这条路,有没有一些建议?

今天我们请来了BIMBOX的伙伴,公众号「从零跟我学BIM」的创建者王起航,来跟大家聊一聊他的BIM创业之路,还有他对BIM行业以及创业方面的思考。

▢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BIM的?

我是在大学的时候接触的BIM,大概也是在四五年前吧。我大学的论文写的就是《BIM在中国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去钻研特别深的技术,我比较喜欢就是做一些推广。

其实并BIM领域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行业,它一定是多元化的,而我呢特别喜欢互联网,所以在毕业之后呢我先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后来有一个机会到了一个BIM公司,开始我的BIM的工作。

▢ 当时你进入这个公司的时候,你感觉在国内的BIM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BIM在国内虽然推动了十几年,但是一直没有起势,很多公司他们知道我有这个技术,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找谁做。而网上也没有太多的案例,而这些其实有人在做,但是没有得到很多的曝光。

我当时的想法呢,就希望把这些有特长的人才和好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其实当时做这些事的时候就这些初衷。

▢ 聊一聊你怎么开始做公众号的?

 说实话,当时我不太了解设计师怎么想的,也不太了解施工单位怎么想的,但是从一个BIM初学者角度,我是怎么一点一点进入BIM行业的,我也希望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别人,还是有点个人情怀在里面的。

一开始呢很多东西做得也不好,也没什么人看,做到第六个月第七个月的时候也只有几百个用户关注。但是后来随着用户逐渐多了,当破到一万两万人的时候就开始不一样了,因为你发的每一句话都有很多人在看,所以你就要对你所说的话负责。因为有一个媒体属性在里边 你就不能随便乱说话。

而在做从零跟我学BIM过程中,我逐渐收集一些问卷,大家很多的需求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把这些需求落地。

▢ 那当时你是兼职来做这个事的? 

 对,平时有很多BIM的技术人员找我,想做公众号。但他们又特别担心领导说他们不务正业。我就安慰他们,我说你们不要这么想。你可能是BIM的建模人员,工作人员,做这种分享的事情可能跟你的本职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你用业余精力干的话,其实也不算不务正业。当时我做公众号的时候,公司就给了我很多帮助,这其实是大家认可的一个事情。

▢ 而且现在很多公司,不仅是支持,还专门设置专员来做公众号。

 对,因为很多公司都开始注重互联网营销,比如说小米,它一开始就没有线下渠道,纯从互联网营销开始做。

▢ 从一开始业余的做一个公众号,到后来专门的为这群人服务,注册公司,正式成为一名创业者,用你的未来来赌这件事情,你在想法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创业就是从以前的等工资变到了挣工资,你要为你的合伙人负责,为你的股东负责,甚至还为自己负责。想法会改变很多,压力也大很多。

▢ 为什么当时你不选择去做翻模,或者BIM咨询,而是选择走互联网这条路呢?

 我觉得现在主流工程人员出来创业就这么几种:

一是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变现,就是做培训;第二呢就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做项目;第三就是做平台,做开发。

无论做什么,你只有做到行业里NO.1或者NO.2,才可能有发展。而做翻模这件事,你很难做到NO.1,你不可能在全国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让你来做。一个人他能做的项目就那么几个,要有更多的项目来就需要加人手,所以这种人均产值很难提高。

做培训也是,比如说我们在某一个地方要开一个培训班,要选址,要装修还要雇一些老师,而这样在全国布点,投入非常大。

但是互联网里边,世界是平的,我们通过线上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成本还很低。

▢ 有很多人也留言给我们,说我想带一个团队出去做事,但是现在比较迷茫,该怎么去思考和计划。谈谈你自己的对创业的思考?

 我觉得创业是一种状态,从你的舒适区跳到了学习区,不断的去折腾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是马上离职不那么重要。思考方面有这么几个点:

第一点,你参与的跑道要足够的大,就是市场规模得足够大,起码是增量市场;

第二点,你的商业模式得是可以复制的;

第三点,你的盈利方式比较清晰;

第四点,你要有足够的壁垒和竞争力;

第五点,是你一定要发展的比别人快,尽快形成垄断。

▢ 正式创业,组建团队,注册公司,那就肯定要有清晰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清晰的产品,「从零」出来之后做哪方面的产品,服务什么样的人呢?

 我现在服务的主要是学生群体。BIM的风从设计院刮到了施工单位,现在学校都开始逐渐开BIM课程,而大量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如何入门。

我们公司的使命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初学者优雅的、低成本地学习BIM。为此我们做了几个基于微信的小程序。

第一个我们做了BIM找资料。这个主要是为了帮助这些初学者更方便地找到BIM行业里边他需要的资料。

第二个是BIM找机构,这块我希望它能成为BIM圈的大众点评。能把行业里边所有靠谱的BIM培训机构拉到这个平台上,让大家来筛选一下,哪些好哪些不好。

第三个是BIM找师傅,我希望给BIM从业者和BIM初学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认识一些行业前辈,专家。再比如上了班之后比如我开始做技术,做建模,我要不停的问我身边的同事,如果有这么一个平台,我在这里边能找一个外援,我就花点小钱,就能把这个问题办了。

学生和师傅建立一个联系,甚至很多年之后你们还是朋友。学习后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你学一个知识、学一个软件怎么用的意义。

▢ 一个公众号,几个小程序,有串联起来成为体系的想法么?

 我们就希望能为初学者打造全过程长链的一条龙服务。比如一个初学者他想了解BIM,他有几种方式来学习:

第一种就是自学你可以下载BIM的资料,可以看看视频,可以看看文章。

第二种方式呢,就可以找一个师傅来一对一辅导。

第三,如果这些还解决不了问题,你需要找个线下机构,你可以在BIM找机构上领到我们跟机构合作的渠道价。

第四,培训机构不可能一直教你好几年,你学完之后还有问题,你可以再找一个师傅去帮你解决你BIM培训之后的问题。

再往后的发展,我们也在跟一些企业谈一些合作,就是希望搭建学生跟企业之间的关系,帮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帮企业解决找人问题。

另外就是我们觉得当一个用户学会一个技能之后,他们能拿这个技能赚钱,这方面也在计划,以后会做一个类似于BIM的分包平台,比如说一个师傅带领几个学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用互联网完成一个去中心化的众创方式。

▢ 这些功能比较零散,也比较容易被抄袭,有没有计划打造一个品牌来容纳这些功能?

 有,我们目前主推的一个品牌叫AIB平台,就是All In BIM的缩写。我是希望把所有的行业的各个角色,各个身份,大家都在一个平台里边聚集。

▢ 软件也好,平台也好,无论连接的个体是什么,但最终回到本质还是连接人和人。下一步有没有什么连接人与人之间具体的计划?

 有,我们希望先从线上这种点对点的联系,给大家提供一些交流方式之后,慢慢从线上转到线下。

以前传统行业的沙龙,主要就是茶话会得我形式,一些专家咱们叫到一起。我是希望大家能用更轻松的方式来彼此了解,比如上午半天时间聊聊BIM,下午玩玩桌牌游戏啊,台球什么的,或者唱唱KTV,这样搭建这种强关系,以后可能未来三年五年我们都是朋友。

▢ 年轻人更喜欢不只为工作而活着。

 你说的太对了,其实我感觉,60后到80后这部分群体,他们的消费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90后甚至00后,消费观念在转变,他们更愿意去为追求美好而付费。

▢ 其实这也是时代在往前发展,这方面也是整个行业都需要共同提高的。聊起BIM,都是感觉比较死板啊,比较单一,BIMBOX也是向这个方向努力,无论技术本身多死板,但只要有人在玩它,它就可以很有意思。

 对,体验很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 江湖传闻你还把BIM纹在身上了?

 这你都知道?是,就纹在后背上了。我纹的不是缩略的BIM,是纹的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你猜纹哪个单词最疼?

▢ 我没纹过身我还真是不知道哪个地方最疼。

 Information啊,它字母最多啊。

▢ 哈哈,其实information对于行业来说也是目前最痛的地方。B代表的建筑或者工程不用说了,M代表的模型也已经是一片红海,从几年前就开始有很多公司在做了,现在普及度也越来越高。

反倒是Information,真正去琢磨和去做的人还是不太多。我们也是建议未来的从业者也好,甚至是创业者也好,多在BIM的「I」上面花一些功夫去琢磨它,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对,现在做的人很少,所以才是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 回到纹身这话题上,你怎么会去想把它纹在身上呢?以后不干了岂不是很尴尬?

 其实做事就像追求一个女人一样,当你真正爱一个女人的时候,你不会在意她的长相,学历,身高,体重,别人怎么说她。

我现在我觉得我做的事让我很热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真爱。BIM还是挺改变一个人的,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我倒没把它当成一种工具。在这段时间我干的就是这个事儿,就认真把它做好,哪怕以后不干这个事了,起码它对我人生的轨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也不会后悔。

▢ 其实任何一个工种、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很多的评论家,或者说是批评家。他们会说,别傻了,你干的事太老,太土,太没前途。

你做的事情还是能给很多人一些思考的,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只要我认准了,那我就把这个事情做到底,起码我给自己一个交代。

今天非常感谢王起航能过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

BIMBOX的观点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想和你分享的不是怎么去做公众号,怎么去做应用和服务,甚至不是怎么去做互联网,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正如上一期文章里所说,一门技术掌握在你手里,也掌握在别人手里,你手里有的资源,也许别人手里的更多。怎样才能和别人走不一样的路?只有靠跨界思维,把你的技术和其他的技术、其他的人结合到一起,才有可能走出一片天地来。

最重要的是认真思考,然后相信自己。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听从大多数人的建议,你最好的结果就是和大多数人差不多。

如果你自己、或者你身边也有和BIM相关的故事,无论是创业,创新,迷茫,还是坚持,希望你能在BIMBOX后台联系我们,把你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一期咱们就聊到这儿,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们下次再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任性还是偏执? 把BIM纹在背上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