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成都「BIM老友汇」线下活动纪实的下半期内容,这次活动由四川柏慕联创组织,主要参与聊天的是Autodesk工程建设行业技术经理宋姗、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BIM中心负责人任睿、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数字化战略推进办主办王初翀、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信息化负责人李晓松,BIMBOX的老孙,以及来自业主、设计、施工、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50多位朋友。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企业和行业两个大的方向,对建筑行业信息化推进的难点、推进方法、BIM中心的出路、行业有哪些新的方向,以及建筑业的信息能不能透明化这么几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如果你还没看过,可以到上一期的内容看看。
这一期咱们继续聊大家谈到的另外几个关于个人发展的话题。
活动中,老孙抛了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见到什么人,做BIM混得还不错的?
以前他们公司做BIM一直有一个要求,必须要对施工有实际的作用,如果纯做花架子吗,就不如别做。从公司出来的人也都有这个习惯。
这位同事离职后去了上海一家公司,中了一个成都项目的咨询标,他们在这个项目上没有做多高大上的东西,就是老老实实把模型建出来,把所有专业的图纸都看一遍,相互关系都搞明白,有问题就帮助现场解决。
当时的业主跟咨询单位定了一个原则,通过BIM发现碰撞点,只要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证明它确实是实在的,能省下来钱,就给实实在在的奖励。那个朋友在这个项目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当多的收益。
后来那位前同事因为一些原因决定在咨询方离职,甲方的人就找到他说,你别走,想要多少待遇,你还接着做这件事,来我们这儿接着做。后来他就通过这件事进了甲方做BIM,这个项目执行完就留下来了。他这个职业发展的路线也正是对个人价值的体现,因为走施工这条路能进业主方的比较少见。
任睿甚至发现,这种职业发展成了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通道。
一个新人进来,手把手带他们做项目,做到后来他一个人就能代替三个专业工长去对接所有的工人。正高兴下个项目不用重新带人了,结果有人来挖人,下个项目这样的人才就走了。做BIM成为了个人展示自己才能的一个舞台。
这里说展示才能,要看你是对谁展示。有时候对于工长来说,做BIM的人就很麻烦,动不动就图纸又改了,模型又慢了。
但对于业主和设计院,做BIM要面对全专业,还得把每一个细节都扣得比别人细,这就能展示一个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和责任心。
BIM能体现个人价值,是因为它还没有像传统专业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想多干也没机会。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用BIM,你没有价值也能体现出价值了。如果一个人就属于那种不太愿意深入到企业工作里、不太愿意快速发展的人,BIM是挺给他找麻烦的。
而对于那些本来就想「超纲」的人,想去做一些别的事来展现自己,BIM是给他们超纲的赛道而已。
王初翀说,有段时间她疯狂的去了解IFC,去学习编码的知识,这种成长其实在那几年里都是没有用的,甚至没有人能告诉她做这些事是为什么,只能自己给自己画饼。
直到后来因为一次意外的PPT演讲被上层领导发现,让她去承担更大的事情,回过头再看前几年做过的那些超纲的事才觉得是有价值的。
她说,BIMBOX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泡沫碎成土壤,人才遍地开花》,这几年她在观察身边的人,确实验证了这种「遍地开花」的看法,有很多人仅仅是通过BIM这件事入局,而后在设计方向、产品方向、研发方向、甚至是市场经营方向,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赛道。
年轻人是行业的未来,一个人在施工和设计这种条目细分的晋升通道里,究竟有没有一种可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第一件要了解的事并不是「我能具体做什么」,而是知道这个行业里有多少还没人看到的东西,甚至行业和企业会因为他的工作细分出一个新的岗位,这件事才是我们这个已经很森严的工程大厦里,年轻人能找到的通路。
宋姗是从设计院进入欧特克的,作为结构工程师参与过机场、体育馆、学校等项目。那时候她发现,由于项目时间很紧,年轻的结构工程师通常会迅速掌握画模版、配筋等施工图的能力,但构造节点大样之类的就常套用以前项目的通用图,甚至有时可能从来都没有仔细看过这些图的细节。去施工交底的时候,很容易被经验丰富的施工员问倒。
但做BIM的话,会逼着自己把专业的上下游和细节了解得非常清楚,提升她个人对项目通盘的考虑,而且会和更多的专业有密切的协作。
做到后来,机电专业怎么布线,建筑专业对结构是怎么考虑,心里会有一个数,在设计自己专业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去考虑别人的需求。
当时整个成都做BIM的人一共也就几十个,很稀缺,压力也很大,要兼顾生产出图的任务,又要兼顾BIM部门的策划、投标,确实是挺累,但她的成长也很快,这些经历对她后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李晓松觉得,房建单位想培养BIM人才,最好是挑选在项目上呆了两年到三年时间的技术员。
干了五年的老人,在传统领域做得比较稳定了,会不太愿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两三年的人,上升通道还没有完全打开,呆过一两个项目的人对生产工艺也比较了解,这时候转型做BIM能很快的成长。
但如果一上来就纯做BIM,没在项目上呆过,一些常识可能都不懂,跟项目上交流说不出专业术语,人家不信服,工作效果就不好。
任睿也同意BIM人才要下现场,但他们公司培养的方式是新人要带着BIM去现场。
很多做BIM的人比较大的困惑是没法成长为单专业的优秀工程师,不过他觉得人才分两种,有一种是老师傅,专业性特别强,但基本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专业舒适区;另一种是跨专业的人才,做BIM你就必须在全专业视角的来工作,甚至还要去做动画、做PPT,有的施工BIM人员还要嵌入设计院的流程去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施工方,如果一个人毕业就去当工长,下班组,每天面对的是工人,是材料商,这些对象属于施工行业标准的下限,想的是怎么最轻松的把活干完;而做BIM面对的是业主、监理、设计院,这些人做事先讲标准和规范,讲整个项目的流程。
和这些人接触,一个人对自己的约束力会非常强,对于全专业的大局观会非常强。现在他们分公司的BIM工长,单专业能力比不上传统工程师,但对于全专业的把控、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会发现一些跟自己的施工标段都没有关系的问题,去告知业主。这个人的素质放在那,以后他就可能是一个经理的料。
一个项目本身就是由很多专业一起去完成,他们公司就有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无论内部沟通还是和设计院、甲方沟通,都可以成为桥梁。
和我们远程连线的刘思海说,大家做传统专业的时候特别不愿意承认一个观点,就是最新的技术已经很大程度脱离了建筑业本身的逻辑,上升到了与IT技术交叉融合的层面了。
他谈到一个师兄,原来在一个国内大院做BIM总监,现在在做机场的运维,这种项目难度很高,尤其是自动化要求特别高,收入已经是八九十万的年薪。现在包括广联达自己招人,懂建筑又懂IT的人是非常抢手的。
思海也说,好多人觉得BIM赚不到钱了,他觉得赚不到钱的人才有闲心去网上吐槽,去争什么理论和未来,你不要净看那些人,要真实地去线下认识人,看那些优秀的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会把这种事在网上分享的。
现场一位小伙伴谈到,机电和精装专业做BIM能体现价值,自己是土建专业,很难做出价值来。
任睿说,首先和施工一样,其他专业都要依附在土建的结构和建筑构件上生根,现场才能施工。土建模型是现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越是复杂的项目,这个基础就越重要。
土建的实际应用也是有的,比如复杂节点交底,还有图纸和现场比对,暂时技术没有完全打通还有钢筋,模版和脚手架等,这些是类似BIM管综之于机电施工的点。也是他很希望能深入尝试的方向。
但他更想说,土建单位一般还有个身份就是总承包单位。很多总包的职责是文明施工、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具体的技术工作都是分包单位来承担,甚至有时候这些事甲方还要自己去管。
而且,作为专业分包,其实有获得一个与现场一致的土建模型的强烈需求,但在项目里,土建单位一般会认为这是为他人做嫁衣,很多时候各分包只能自己去复测。
但他也看到一些总包单位优秀的人,基于BIM把成本、合同管理得更细,会自己去做深化设计,发现土建和分包的问题,甚至帮设计院完成一些现场方面的工作。这其实才是真正帮助业主去行使一个总承包的工作。
所以有时候BIM给土建总包的价值,不一定是模型本身带来直接的效益,而是提升自己在业主那里的口碑。前提还是你希望「超纲」,希望别人发现你的能力。
宋姗说,在一线画图的设计师,成长路径是有一套固定模式的。在工作的前几年很少有机会去全局的了解一个项目,BIM其实提供了一条捷径,让设计师有机会去参与管理的工作,有机会从大局上去看一个项目,这也反过来让他更知道自己的设计工作重点在哪里。
她以前的一位同事是做结构的,心心念念想转建筑专业,一直没有机会,后来他是走先做BIM的这条路,成为项目经理,现在已经在地产设计部负责很多地标项目,深度参与到设计的决策和实施。
所以,设计师的职业道路其实有很多方向和未知性,不要把自己禁锢住,还是看个人想法和行动力。
王初翀说,你既然踏进了BIM这条河,你就不能想自己只是做一个技术,如果你定义自己是个技术,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格子里面,那你就必须接受技术的天花板。
而我们这个行业很多的问题,其实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比如怎样争取领导的支持,怎样在给同事「添麻烦」的时候获得他们的配合,怎样筹备一个计划,怎样搞到项目资金,怎样做工程和IT的翻译,怎样交付出一个符合用户场景的产品,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工民建出身的人来说,都是没有人教授过的新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隐藏着个人发展的新机会。
来到现场的小伙伴牛智祥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自己是学采矿专业的,本来跟这个行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认为人不应该给自己设定限制,学什么专业只代表人生的前三分之一。
他做BIM,什么图纸都看,幕墙、智能化的东西都看,做BIM得看得懂系统图,知道管道排布的规则,什么梁能穿什么梁不能穿,屋面是什么样子的,不仅要了解图纸,还必须要去现场测量。每个人都是呆在自己的专业里,但如果你不了解其他专业,BIM是没法做的。
牛智祥说,不要自己想象我是做钢筋的,我是做暖通的,如果一定要定义,你做BIM就是做连接的。
BIM人的未来,是在一个信息网络里做一个信息节点,项目有变化,别人会找你,人家遇到问题会来找你解决,施工的人会找你帮他对接设计院,对接甲方,如果你能成为这样的节点,你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BIMBOX认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只要…就」这样的保证。没有人来保证,只要你学会厨艺就能当米其林主厨,只要你开咖啡馆就一定能赚钱;也没有人给企业保证,只要你做短视频就能成为抖音,只要你做电商就能成为淘宝。
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平凡的,大多数企业在新技术探索上也是失败的,我们更不能奢望一个技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们在线下见到了很多优秀的人,甚至已经有所成就的人,但并不想给你一个误解,只要做BIM就能怎么样,那些优秀的人都是不给自己设限的,BIM只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给不甘于传统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它不是什么屠龙宝刀,能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是看自己。
以上就是这次线下活动的精华内容,最后给读完的你发个福利。
这次的「BIM老友汇」,除了老朋友闲谈交流,也是柏慕联创两本新书的发布会,上一期我们给留言点赞数最高的15位小伙伴送出了第一本书。
今天的内容,我们继续送福利,给需要的人送出第二本《Revit技巧精选应用教程》。欢迎留下你的想法,截止到11月2日上午10点,我们会选出留言点赞的前15名,包邮送出这本书。
最后还是特别说明一下,最近在咱们BOX抢福利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不过公众号的留言只允许精选出100个,所以还请希望得到书的小伙伴尽量留一些有思考的想法,我们的精选留言的时候也会优先把比较认真的留言放出来参与活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