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我们之前开了一个「BIM软件江湖」系列文章,立下了一个Flag,要帮你把市面上常见的开发商和软件都给介绍一遍。
现在回头想想,这个Flag立得有点太大了,到现在已经写了几十篇软件相关的文章,距离全讲完还遥遥无期。软件商们还在不停开发新的软件,光是我们开的BENTLEY这一个系列就有几百个软件。
不过没关系,宇宙还没爆炸,BOX还在更新,我们慢慢聊。
8月6号到7号,我们在线上看完了BENTLEY公司组织的在线技术峰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各个分支行业应用都了解到不少新东西,今天咱们挑其中几款有关联性的软件一并聊一聊。
这次研讨会上,BENTLEY公司CEO Greg Bentley针对疫情下的行业未来谈了谈他的展望。
Greg Bentley谈到了数字孪生的两个方向。
总之,面对基础设施行业,人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具有单一用途的BIM模型,而是提高一个数字资产在整个项目运维周期中的价值。
这几年我们观察下来,图软、CATIA、欧特克、BENTLEY都已经从一开始的BIM建模软件,向着各自选择的方向发展开去,而且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市场路线,差异都越来越大。
谈到BENTLEY公司的产品,几乎就必须要谈到它的用户,因为他们和一般建筑行业的BIM用户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区别。去年,我们在新加坡参加了几天YII大会,回来之后给你写了一篇文章,谈了谈我们对BENTLEY和它在基础设施行业用户的看法。
「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这个词已经被很多人说烂了,但我们在这次会议上看到,基础设施领域和民用商用建筑领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基础设施造出来,不只是为了盈利,还要满足特定的功能。
那么它的信息管理就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而是要帮助人们去解决问题。
基础设施有一个特点,就是 Bigger Than Anyone 。
一栋居民楼设计出来,哪怕是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对它评论几句,而一个水电站设计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对它的全部功能了然于胸。
个人和大型设施之间的巨大差异,让基础设施行业的人们产生了天然的敬畏之心。哪里会出问题?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优化?都需要一套更完善的数字系统来帮人们掌控。
在YII大会上,我们采访了一些基础设施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谈到的更多是大型项目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怎样用数字化去解决。
大会上,成都市政工程设计院的杨志勇对我们说:
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当我们谈模型的时候,说得更多的是虚拟空间里的三维模型,实际上「模型」这个词出现得比三维要早很多很多。当我们分析和解决大问题的时候,无论是人群模型、经济模型、管理模型,都需要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做一个数学建模,才能把它抽象到我们能掌控和理解的范围里来。
模型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主观抽象描写,代表正规化的思考,允许我们做精致的推演,从而获得精确交流、解释、判断、设计、预测、探索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我们之前的文章《BIM越搞越吃力,可能你得问自己两个问题》里,给你讲述了利用LEGION对车站、商场、体育场等设施内人群疏散和舒适度进行模拟。
今天,我们再给你举两个「大事儿」,来谈谈模型这个东西在 Bigger Than BIM 级别的应用。
第一个项目是背负「一带一路」重大意义的巴基斯坦SAPT集装箱堆场与房建工程。
这个项目占地面积30公顷,建设范围基本涵盖港口工程所有项次,包括自动化集装箱堆场,道路,给排水,电气,综合管网,辅助建筑物,铁路等等。项目工程分区块交工,现场施工繁杂,交界面多,时间节点要求紧;项目还涉及多种语言的交流。
在去年的YII大会上,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的王博士和杨博士就和我们谈到:
今年,这个工程已经到了二期,是巴基斯坦第一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地处「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沿线,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项目主要的挑战是涉及到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他们要借助可视化技术的全景展示和二次开发,解决海外EPC项目多语言交流障碍问题;还需要解决构件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大、BIM建模耗费时间长的问题;最终要解决港口项目因综合性强,碰撞问题突出、频繁设计变更问题。
项目团队在不同的需求点使用不同的软件,最终整合形成数字化资产,为自动化堆场建设和后期管理运营提供了基础条件。比如:
➤ 利用 MicroStation 和 OpenRoads Designer 完成堆场和道路工程模型的创建;利用 ProStructures 实现了水工结构和土建结构的配筋建模
➤ 利用OpenBuildings Designer实现了辅助建筑物模型的搭建
➤ 利用 OpenRail ConceptStation 实现了铁路的方案设计
➤ 通过 ProjectWise 协同设计平台和 LumenRT 可视化,提高跨洋沟通效率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这样复杂的项目里,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数据整合」,这么多不同专业的模型和数据,通过统一的格式放到一个平台去。最终这些数据不仅要为建设服务,还要为运维服务。
第二个项目是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九江智慧水务平台项目。
九江地区是中国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改善水环境、减少水灾害等。同时,它还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水系复杂,经常发生大暴雨洪水等灾害。
这个项目总投资为77亿元,建设期3年,工程涉及污水厂、配套管网、水生态修复、河道整治、枢纽工程、泵闸海绵大道生态化改造等。项目面临建设范围广、专业多、工作量大、参与方复杂、协调管理难度大等等挑战。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咱们单拿出一个问题:城市级别的洪水治理,该怎么分析?
这个问题需要拆成三步来一一解决。
➤ 首先是解决地形数据来源问题。
洪水治理这件事,光靠几栋房子的模型肯定是不行,整个地区的地理信息数据才是关键。
在传统的大型项目里,要对大片地区进行数字化建模,就需要地形测绘数据。但设计方要拿到这些数据,需要协调各个政府部门,甚至需要付费,而且拿到的数据还不是最新的。这就给模型建立的源头造成了困难。
这时候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他们使用商用无人机,对整片区域采集图像,再使用三维实景建模软件 ContextCapture 把照片数据处理成可以缩放的实景数据。
光是一个可以转转看的三维实景模型还不够,还需要基于这个三维实景的底图,在最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提取出最新的地形数据。
➤ 第二步是解决过程分析问题
这一步他们使用的是 OpenFlows FLOOD,一款专门的洪水建模软件。
因为用的是同一家软件,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可以把 ContextCapture 计算出的实景数据无缝导入到 OpenFlows FLOOD 里,然后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建立起水力模型,模拟河流流动、地表径流、城市洪涝。
利用建立好的城市洪水淹没模型,他们可以分析不同暴雨工况下,城市淹水情况,也可以分析导致淹水的瓶颈点,提出解决方案,快速对比多种不同方案的效果。甚至进一步模拟不同的事件,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 第三步是解决模拟结果的交付和积累
传统的洪水分析方法,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来做洪水分析,不过呈现的结果是二维的,哪里是易淹区、发生灾害的结果等数据都是专业的图表,这在给城市级别的管理者呈现结果的时候就很不直观,只有专业人士能看得懂。
他们把 OpenFlows FLOOD 模拟数据和 ContextCapture 实景数据整合到一起,导入到三维可视化软件 LumenRT 里,以3D的形式将城市积水情况呈现出来,可以实时显示降雨深度的变化,也能看到不同防洪方案下建筑淹没到什么高度。
这样,规划设计人员就能很直观地分析淹水区域的重要性和可能的灾害损失,快速对比不同方案的效果。
最终,防洪数据会和整个项目的其他数据一起,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管理平台。项目的三维模型、实景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数据、地理信息,汇总到一起,不应该仅仅交付给极少数的管理者进行决策辅助,而应该形成一个开放、安全、可查询的数字世界。
在很多项目里,BENTLEY通过ProjectWise和AssetWise把工程信息和资产信息汇集到一起,达到统一格式、统一管理的目的;而最新的数据管理方式是放到它们的云服务应用iTwin Services里,用云计算来统一管理和分发所有的项目数据,大家不是在本地要数据,而是到唯一的云端数据源拿数据,减少本地数据资源的流失浪费。
而这一点,正是前面成都市政工程设计院的杨志勇分享的观点,未来的工程人员,既是数据的贡献者,也是数据的使用者。
聊完这两个案例,BOX有两个思考和你分享。
➤ 第一,软件商的差异化竞争已经愈演愈烈。
前几年我们想到 Autodesk、Graphisoft、BENTLEY,探讨的都是它们的建模软件好不好用、价格差多少,而BIM发展了十几年下来,你会看到每一家公司在不同行业的差异越来越大,尽管在局部战场上还存在着同类软件的竞争,但「在不同领域做最好的软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竞争常态。
在BENTLEY的几百款软件里,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特定行业开发的专业性软件,它们根植于MicroStation的三维图形,发展于BENTLEY持续的研发和收购,像 OpenFlows FLOOD 这样隔行都不知道怎么用的软件已经越来越多。
不夸张说,BENTLEY在基础设施这个领域的地位已经越站越稳,而相对于民建领域看来比较高的售价,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投资面前,也确实是九牛一毛。
在Revit用户争论比较多的数据传递和格式交换的问题,在BENTLEY用户这边也从来不是问题,一套格式随便用,确实是省心。
➤ 第二,BIM行业在向「去BIM化」发展。
这一点越是大型的项目越明显。你看到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概念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BIM正在往后退,在后台做一个基础数据的贡献者。
从软件商的视角来看,BIM三个字母已经越来越难以撑起大型项目的数字化需求,像我们今天谈到的一带一路项目数字管控、洪水数字治理等等,你会明显感觉到,传统的「工具级BIM」在这些需求面前已经显露出疲态。
前些天公众号「JOYBIM」发布了一篇文章,讲述了18年BIM发展史,里面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BIM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背负这么沉重的东西,只是我们这个行业数字化的手段太少,BIM作为行业里几乎唯一能对外产生接口的技术,承载了一个时代变革的诉求。
在这个崇尚数字的时代里,人们希望把所有复杂的、大型的事物都数字化,变成20英寸的显示器能装得下的东西,这本质上来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掌控欲。
每一个软件商、每一位工程师都在这场数字化的洪流中,被裹挟着进入下一个时代。所有人都在这变化莫测的时代寻找一个抓手,或是固守传统,或是拥抱未来,而观察这个时代的商业和人,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这次的会议上,我们也找到了 BENTLEY 在几个领域的用户和软件实施专家,两天的会议很难缩写到一篇文章里,他们的软件在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大,我们和他们商量,能不能成立一个专家反馈小组,给那些对基建领域的小伙伴答答疑问,这事儿就这么促成了,你可以扫描二维码填写信息和诉求,获取学习资料、软件试用或专家答疑。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