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和晨曦科技董事长曾开发做了一次访谈对话,他是一个老建筑人,也是一个老程序员,做施工入行,自己写程序起家,一路创办了一家200多人的软件公司。
让我们感受比较深的是他对于BIM行业的视角,比如对于Revit这个生态圈、对于造价人员和BIM的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个小时聊下来,尽管大多数谈到的都是关于创业和产品,但也许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上的拓展。
BIMBOX提出了六个问题,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访谈主要内容。
曾开发在福建工程学院毕业,那时候建筑人才很缺乏,毕业半年就做到了项目经理。
90年代的项目经理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包括预算和决算,做的时候就发现纯手工来完成这个工作太慢了,就自学了编程。项目经理一直做到了1996年,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计价软件。
福州审计局认为他做的东西很实用,1997年就卖出了第一单。他也很快被公司调到了福建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经营部做副科长,专管工程预决算的事情。
大家在外面越来越认可曾开发做的东西,他就在1998年决定下海,先是成立了工作室,隔年成立了晨曦科技,这家公司一直做到了现在。
早期的程序都是他自己写的,也培养了不少年轻人上来。晨曦从一开始做,就比较注重人才,一开始公司没钱的时候,很多企业不愿意在人上面花钱,中间有一段时间他需要自己去想办法赚钱,反过来养程序员。
一直到2005年,自己一路带出来的年轻人能接手工作,曾开发就把公司交给他们,放手去房地产行业谋了一份职位。一方面是完成自己一个做甲方的梦想,一方面也想去行业的上游看看。
早期晨曦一直主要做计价软件,整个福建省的体量还撑不起来算量的业务。2007年左右,他们代理了斯维尔软件,一直到2011年,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合作。
原来福建一共有九家在做预算软件,大部分都是个人开发者,晨曦则是从公司成立一开始就不断招人,赚来的钱主要是培养队伍搞开发,后来同行慢慢的都不做了,他们后来就把自己的计价软件做到整个福建的土建、市政、园林等专业去。
直到现在为止,到福建省,大家用的软件界面都还是当初曾开发设计的,大家已经习惯了。
到2009年的时候,曾开发基本上已经完全放手晨曦这边的事,管理和开发都交给年轻人。
2014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曾开发看到了BIM这个方向。
那时候他认为,无论是传统CAD的方式,还是算量建模的方式,在方向上都会落伍。在民建领域,90%的BIM人用的是Revit,在这个平台上做算量应该是将来的方向。他们希望将来设计院模型建好了,有一个插件放进去直接出量,不用再建一次模型,就会很省事,于是在2014年就把研发的重点压在了这个平台的二次开发上。
2016年,曾开发从房地产公司回到了晨曦科技。转了一圈,他从施工单位,到软件开发,到几年做业主的经验,对建筑业的需求有了很深的了解,软件该怎么做,心里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2016年底,基于Revit的算量产品开发出来了,刚发布的时候还比较粗糙,后来一步一步慢慢成熟起来。同时公司进行了股改,曾开发释放了20%多的股份给员工。
一路走到现在,他从施工走到业主,对建筑信息化有了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程序员写的东西他偶尔还是会看一看。
曾开发是一个技术型的人,公司也一直比较注重产品,他们对自己的开发水平一直很有信心。现在晨曦科技200多号人,140多人是开发人员,对技术的投入一直比较大。
在技术领域,他们比较专注的是信息化和成本这两个方面,整个晨曦的队伍里面,最注重培养的是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双专业人才,这一点对建筑行业的软件研发很有好处。
公司的老员工很多,很多人都是20多年一直跟着曾开发走。
不过晨曦也有自己的短板,就是营销比较差。这几年也一直在补自己的这个缺点。
建筑工程算量计价方面的公司,全国比较有名的有五家,广联达是老大,还有鲁班和斯维尔,后来的就是晨曦和品茗。
晨曦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在行业里和广联达对标,希望做市场的第二家。也确实在很多地方和项目里和广联达竞争,当然市场也希望有第二家选择。
因为算量的软件投入人力物力非常大,有一个老大在那儿,所以很少有人敢碰这个业务。他们投入了巨资,曾开发甚至给公司下命令:无论如何要把算量这个堡垒攻下来。
技术角度来看,各家软件商对于算量的精准度都差不多,大家都是一直在提高算量工作的效率。
采访时曾开发对我们说,现在他们能比较有信心地说,基于Revit这么庞大的一个平台,晨曦能做到和广联达的速度差不多。现在大的环境来看,整个社会对BIM的认识由浅到深,从原来的碰撞检查走向工程管理、算量计价等领域。
最近他们在云南建投做了一次面对面的对比,因为对标的是广联达,所以就在这个项目做了一次技术比对。
在模型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他们和广联达基本是一样的。刚开始发现有些问题,后来发现是一些模型没有建准。
实际上这样的对比已经做过很多了,龙头的几家算量企业走到现在,在准确率上来讲已经是相差无几,否则也早就做不下去了。大家主要是选择的方向不同,广联达选择的是建立算量模型,他们是选择用Revit建立的BIM模型。
比如说钢筋,他们希望这个模型建出来是实体模型,除了算量还可以干别的事,可以指导施工,实现自动下料。基于Revit的算量,最难搞的就是钢筋,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多的技术突破,做到了行业领先。
晨曦也有自己的自主算量图形平台,功能相对来说是弱一些的,推广起来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并不作为主推的产品,放在那里做一个技术备份。
现在民建BIM基于Revit 的主要市场已经形成,不过严格来说,他们的软件并不是基于Revit的,因为在数据方面开发了自己的中台,从Revit模型中读取尺寸和交叉的数据,再把数据拿到中台里来处理,Revit是他们拿来做图形显示和数据收集的前台。
举个例子,比如两个构件要互相切,那谁去切谁,这个就影响最终的量归到哪一边去,这一点靠Revit本身的运算是做不到的。他们的做法是:只要你的模型建的准,软件只读数据,放到中台去算规则,谁该切谁不是Revit说了算,是算法说了算。
以前有行业里的前辈,制定了很多建模规则,有些规则写得特别细。但曾开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方向,Revit有强大的功能,比如梁和柱子自动会连接,而很多建模规则为了算量,要求建模人员不能让它们相连。
再比如,做预算的时候规定,0.3平米以下的洞口不扣减。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是原来图纸精度达不到那么高时候的一种妥协,是为了省事去掉的,现在你为了算量,再特地把0.3平米以下的洞口删除,这就违背了BIM精细化建模的初衷了,等于是开历史的倒车。
曾开发一直觉得,这些都不应该是建模人员去解决的事,应该拿算法来解决。BIM技术的发展是走在算量规范的前面的,我们不应该让BIM为了算量去做建模方面的牺牲。
晨曦目前做到的是,只要模型建的是对的,不要把1米的柱子画成2米,其他的扣减规则由软件来做,工程师按实体去建模就好了。
市面上也有产品做Revit算量,不过用的是Revit本身的功能,晨曦的选择是做自己的算法。将来如果有了其他的建模软件,大家离开了Revit,也可以随时跟进。
不过短期内,曾开发觉得这个现象还不太可能发生,几家国外的建模软件在各自的领域都站稳脚跟,再有一家新的企业来融合所有的领域,把建筑、结构、市政、钢结构都做好,还要在商务上取而代之,这很难。
他对我们讲:你看文字处理领域,国内有WPS,它是一个文字处理软件,功能比较单一,做了这么多年也没能完全取代Word。而一个三维的BIM软件,要处理空间结构和复杂的信息,这个要一家做出来取代,确实很困难。
Revit并不是一个完备的软件,很多功能不够用,不过它的好处是开放API,大家在上面做各种程序。这就有些像安卓系统,它胜在开放。
所以在他来看,Revit并不是一个软件,更像一个生态系统,在它上面生长出很多的企业,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
比如晨曦在土建算量钢筋算量方面做得好,那这一个方向他做领军;而其他领域有其他的领军来做,大家不断完善这个平台,这个是市场的力量。
当然,曾开发也表示,相信我们国家的图形软件一定有崛起的那天,但还不是现在。他的计划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把晨曦做大做好,让大家有一个选择。
采访中我们问曾开发:造价人员不愿意建BIM模型,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曾开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BIM人员本来就要建BIM模型,这一点是没问题的。算量人员确实是这样,他们习惯了建算量模型。大家用软件的目的是降本增效,短期内他们是不能去影响大家的工作方式的。
你要让原来所有做算量的人都来学BIM,这不现实。大家习惯建算量模型,符合他的习惯,另外就是学习Revit有成本。
对于咨询公司来说,他们比较愿意去尝试新工具,因为BIM的未来比单纯的算量咨询更广阔,所以他们现在和咨询公司合作会比较多。
对于设计院,曾开发在很多场合与设计院的同仁聊天,他们提到一个概念叫存量设计师和增量设计师。现在从二维走到三维,需要年轻人出来用新工具。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BIM相关的课程,很多年轻人走进设计院是预装了BIM能力的。曾开发在福建和西安聊过几个设计院,他们很多35岁以上的设计师是存量设计师,用他们的经验来为项目服务;而设计院要往前发展,就不能只有存量设计师,为了工作进度和学习成本,他们会启用35岁以下的增量设计师去做三维建模设计。
那么未来随着增量设计师越来越多,用BIM去做设计的人群形成了,BIM模型已经有了,那大家直接在上面算量就好了。
另外是施工单位这个领域,这次他们在云南建投也遇到这个情况了。施工领域做BIM,第一波是为了建模好看,做管综,有很多咨询公司帮忙去做;到了第二波BIM发展,你会看到很多建筑公司主动去做BIM模型。他们也看到一些比较大的造价咨询公司,也开始配备一些BIM人才做技术储备。
曾开发也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了算量买了你的产品,不是还要再买一个Revit吗?
他的回答是:如果你就单独是为了造价,那真没必要这么做。而是说你本来就要用BIM的时候,我给你一个能做算量的选择。
曾开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时间过程,一个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过程。现在确实是有这样的冲突,可说到底,他们是赌一个BIM的未来,BIM的未来不是替代算量,而是在更高的维度进入市场。而BIM在中国的未来,比国外的场景还要多,他是看好的。
他觉得,包括晨曦在内,很多BIM圈子的企业是在互相帮助,每家都在努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最终让整个生态圈产生更高的价值,大家再从中获益。如果靠一家去推BIM,这太难,而是大家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满足整个社会前进的需求。
目前晨曦的产品,在算量方面主要是土建算量、钢筋算量、还有设备安装算量。土建和钢筋是最成熟的,设备安装专业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建模。
安装专业的末端模型很多人都不会去建的,太繁琐,比如开关、插座、灯泡、小管线、电线等等,算量可以算的很快,但把要算的东西都建出来太慢。
所以他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具,尽量去提升大家建模的效率,行业里像鸿业这样的公司也在做类似的工具,不过现在的安装专业还没有到很高效的程度。
基于BIM的算量,很大程度是基于建模效率的。工作就是一个降本增效,如果翻模的效率高了,那大家才会选择你。
于是他们也做了很多建模工具和翻模工具,比如钢筋辅助建模的工具,因为确实Revit原生功能建钢筋体验太差了。
实际上,钢筋建模产品反倒在外面特别受欢迎,这个方向很难,也基本没什么人做。
后来他们觉得,光是辅助大家建模还是不够,就又做了智能翻模的产品。图纸进来,帮助大家自动识图,把模型建起来,包括钢筋的数据读进来辅助翻模。
在技术上,他们给自己的智能翻模定位是作为一个独立产品,但是在商务上,所有买算量产品的他们就赠送。
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这个工具,但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户效率。但也不是说,做这个产品就完全是为了算量服务的,它也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翻模软件他们到现在做了三四年了,曾开发觉得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也至少还要有10到20年的生命周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还有大量的旧建筑,中国要搞智慧城市,城市的信息化需要一个三维的底图,而旧建筑不会有人去做正向设计,还是得翻模。
所以总体来说,用算量产品的,他们赠送,帮助提高建模效率,让他们更愿意用Revit模型去算量,而单独来看他们也愿意去推翻模的产品,现在也在和不少咨询公司合作,他们也在用。
2019年,晨曦也做了施工全过程管控平台,因为原来他们做计价,其实就是为了成本管控。随着开发的深入和客户的接触,晨曦也发现成本管控它是一整个链条,这个链条就是投资管控,它需要一个平台。
他们从计价起家,发展到现在希望能为这个链条服务。整个公司的目标是为了投资管控做一个系列的产品,平台产品咨询公司用得还是挺多的,主要偏向施工管理,也有施工单位找他们来做。
平台方面,他们的选择是不做封闭的开发,从生态圈的考虑开放计量平台,甚至和一些其他平台的开发厂商合作,只要找他们的,都愿意把算量的数据接口放开,把算量结果开放到其他平台。
甲方也好,施工也好,他的需求是整条链,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有人做得更好,只要数据能接上也行,所以这方面晨曦还是希望活在生态圈里。
从现在国内的市场格局来看,龙头老大是广联达,全线产品几乎都有,对于其他公司来说确实不太好过。曾开发说,晨曦自己还好,因为投入最大的开发阶段挺过去了,如果现在才开始投入开发,那没有大几千万是不行的,做出来万一社会不接受就打水漂了。
目前全链条的产品,算量和翻模比较成熟了,全资的管理平台因为个性化不强,所以大家都能用,咨询公司用的管理平台还需要在个性化方面继续开发迭代。
另外全资的管理平台,他们做到了好用,但还需要做到好看,在视觉UI的方面还要继续下功夫,因为市场上毕竟对好看还是有需求。现在和光辉城市合作做渲染,用谷歌地图做GIS,也欢迎业内的企业和他们合作。
➤ 第一,BIM是行业未来的方向,中间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技术方面也好,人的方面也好,但这个大的趋势他是坚信的;
➤ 第二,他坚信开放的生态,每一家企业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那些困扰技术推进的问题一点点解决,最终大家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次访谈结束,我们和晨曦公司聊到,有没有方式能让感兴趣的小伙伴试用他们聊到的产品,对方也给我们提供了试用链接,可以免费全功能试用一个月,感兴趣的话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最近,关于BIM的未来,Revit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平台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我们也看到各种冲突的观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Revit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确实有很多地方不满足大家的要求,甚至会降低工作效率。我们作为软件使用者,也不应该两手一摊,来一句「我也没办法」。
从另一个方面,Revit本身的问题,以及它进入中国的水土不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三个市场:培训、咨询和二次开发。
如果你问我们,关于BIM与Revit的未来,应该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未来从来不是一群不相关的人「预测」出来的,而是一群深度相关的人创造出来的。
这就好比谁也没办法预测明年中国会诞生几个长跑冠军,只有那些备战的运动员和教练们才可能把金牌给抢下来。
有句话说,你永远不要听一个企业家在公开场合说什么,而是要看他们把钱花到哪里去。晨曦把未来几年的赌注押在Revit上,用200人的研发和销售力量去维护Revit的生态圈,同时也通过数据中台的开发来做风险备份,这就是他真金白银的选择。
而真正的未来,也永远没法被普通人预测,而是被无数人真实投入的选择造就出来的。
上一篇
视频 | 二开实战,Revit实现自动布置电缆
下一篇
视频 | 专访晨曦科技董事长曾开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