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更新13集:不写代码不要梯子,请一位AI私人知识管理秘书

最近我的《10天后成为知识管理高手》专栏,给大家免费更新了13期视频。这些新视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生成式AI技术加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来大幅度提升你的知识管理的效率。既能通过国内可用的免费大语言模型,也可以通过完全脱离网络本地运行的大语言模型来搞定。
针对外部信息输入管理这个方向,国内出现了几个可选的新软件,有些新功能很不错,也有原本收费软件的免费平替。
针对个人知识库管理,我找来了几款新的插件,有的能提高记录和知识链接的效率,有的能帮你更好地管理所有的知识点,它们都是免费的。
如果你是专栏的老用户,可以跳过下面的介绍,直接去看内容更新。
这套内容上线已经超过一年,跟大家交流多次,我也对它的价值有了重新的思考,先跟你分享一下,最后再说说我们免费更新了什么内容。

为啥要知识管理?

从一年多之前发布这个专栏到今天,就经常有小伙伴来问我:什么是知识管理?为啥要做知识管理?我不是知识工作者,做知识管理有啥用?
我的回答是:任何人都需要知识管理,这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功。你可别被「知识管理」这种高大上的名字吓唬住,它不是所谓「知识工作者」的高级技能,也不是只有需要准备考试才需要的方法,它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克服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两个问题:
第一,外界海量的信息每天在身边流过,我怎么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留住,让它变成知识?
第二,人获取一条信息和使用一个知识,往往不发生在同一时刻,中间可能相隔1个月甚至1年,那该怎么应对跨越时间的遗忘问题?
每天我们平均会接受34GB的信息,有统计表明一个普通人每天会基于外部信息产生600个灵感想法,其中99%是没用或者重复的,但还会有6个是对你未来人生有价值的信息,它们可能来自读书、网页、和别人的聊天或是浴室灵感,每次我们都会想「这个信息这么重要,我肯定不会忘记的」,但一年下来这样的事情会发生2190次,五年积累下来就会超过一万次,人们会确实地忘掉这些知识中的绝大多数,就像它们从没发生过。
这么一想,岂不是白活了?
上面的描述中,我用了「信息」和「知识」两个不同的说法。信息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事实,而知识是对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总结的结果。一句话敲黑板,只有当信息能够留存到改变我们的行为那一天,才算是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不是读得少,而是忘得太多了。
给你举个例子,说明知识管理它一点也不高端,而是一个关于行动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是做企业市场的,他经常需要在一个饭局里,迅速拉近和一桌子人的关系,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讲笑话。可总不能每次都说:「大家静一静,听我讲个笑话」吧,那样的话万一讲出来大家没有笑,就更尴尬了。
后来他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基于大家正在聊的话题,抛出一个段子,最好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事儿,效果又好又自然。
那么问题来了,哪有那么巧,最近他刚好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刚好在他把这件事忘了之前遇到一个饭局,恰好这个饭局上大家又聊到了相关的话题?这个几率太低了,更大的概率就是在饭局上想到好像有个段子,但细节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机会就过去了。
为了提高成功率,他就搭建了一套「个人笑话管理系统」,把自己经历的好笑的事情、别人讲给他的事情、听来的段子笑话等等,按照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不同类型,分门别类,打好标签,做成了卡片笔记,还做好了双向链接,平时日积月累,等到饭局发现大家在聊某个话题的时候,他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利用分类标签和链接,迅速找到几个笑话备选,再找个机会自然地抛出来,总能惹得哄堂大笑,让别人印象深刻。
你看,饭局上讲笑话,这件事可一点都不高大上,甚至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完全无用的技能,但对我这位朋友来说,就是突破职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当然了,除了讲笑话,他还经常花时间去阅读和人打交道的书籍、积累各种破冰和沟通的知识,都用我和他讲的这套方法,不断把信息变成知识,再用知识改变行为,学以致用,在他那个小圈子里,就没有他控不住的饭局,也没有他打不通的关系,妥妥成为了市场部的核心人才。
人家以为他才华横溢,其实是他自己偷偷努力。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为啥要做知识管理?我都会建议他先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改变?改变的背后需要什么行为?然后我们再谈,支撑这套行为需要哪些知识,以及你该怎么掌控和管理这些知识。
每个人的目标和行动方向都完全不同,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建筑科技领域的各种新技术、各种人和企业的故事,不仅要把这些内容写成那么多文章,还要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迅速调用,最好再结合一些大家都能听懂的小故事讲出来。
讲真话,我的脑子可一点都不好使,我依靠的,是一套日积月累的系统。而要给你揭开老底的,就是我这套优化了多年的系统。
所以你不用担心,这恐怕是进步学是门槛最低、上限最高的一个专栏,学习基础没有任何的要求,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到什么水平,以前对自己有多么不满意,都可以随时开启人生的改变之路。过去几年帮到我自己的方法,也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帮助你成为信息泛滥时代,不断自我成长的一棵大树。

 

普通人的秘密系统

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能你会说,懂了老孙,不就是记笔记吗?要说成知识管理系统那么复杂吗?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发现还真不是。
我在课程里讲了这么一张图:小白用记事本,普通人折腾一大堆软件,高手还是用个记事本,所谓大道至简,对不对?
最近这个观点又被大家结合奥运热点,做成了下面这张图,说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玩笑归玩笑,其实你想,这两张图恰恰说明,大多数人都不是绝世高手,我们很难做到,不借助任何外部系统的力量,只靠自律就把知识管理起来。
我们无知,经常不知道去哪里主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懒惰,做不到把每条有价值的信息都抄写在备忘录;我们贪多,总会把新信息一股脑扔进笔记软件然后再也不看;我们健忘,没有软件提醒就不会去回顾以往的知识;我们短视,看不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潜在的关联;我们自大,以为有了互联网随时可以搜,但真到用的时候却连搜什么都不知道。
关键是,你不需要克服这些弱点,成为高手,才有资格去管理知识,有大量工具可以帮你。以前羡慕高手用剑气削铁如泥,而今天你可以买一把AK47。
我和你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贪嗔痴一样不少,我自己花了很多钱去学了很多所谓高级知识管理课程,突然有一天发现它们都适合那些聪明、自律、延迟满足的精英人士,学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够厉害。我觉得这不对,于是开始研究适合普通人的方法。
就这么一边迭代学习、一边实践,我在BIMBOX输出了600多期的原创内容,包括你现在读的这一篇,还编写了4本出版物,借此认识了许多值得尊敬的朋友。我想把适合我这样普通人的方法掰开揉碎讲给你,每一步都说清楚,用什么、怎么用、怎么省钱、怎么省精力。
所以,对于那些来问我你怎么管理知识的朋友们,我真正的回答绝不是「我是高手」,而是:信息和知识管理,你需要的是掌握一套方法论和配套的软件工具,打造一个可以持续运转的系统。就好像我们每天刷牙,不是什么「为了口腔健康努力坚持」,只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习惯,习惯慢慢就成了我们保持口腔健康的自动化系统。
我把过去这些年所有走过的弯路、趟过的坑,都帮你避开,最大限度的节省你建立新方法的时间,尽快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最后就有了这个长专栏,我把整套体系拆成了六个章节:
1.理论基础:什么是知识管理,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
2.信息输入:甄选外部信息源,打造高效精准的信息输入流程
3.信息归类:用PARIS方法,将外部信息分类处理,形成可随时调用的信息库
4.凝固思考:快速捕捉和记录内心的想法,形成闪念笔记库
5.笔记系统:将吸收的内容融合、内化,形成不断生长的知识网络
6.行动方法:以输出拉动输入,高效有技巧地把知识输出给别人
现在已经有超过700位小伙伴一起学习,每天大家在群里交流自己的进步,我也在持续维护更新,有新的工具和方法都会在群里跟大家聊,也会优中选优录成视频,免费更新到专栏里。目前课程已经有61集正片,加上近期更新的13集加餐,一共74集。

74集课程目录

 

更新:输入、梳理、当然还有AI

最近大家能看到的,就是我刚刚更新到专栏的13期视频。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在第二个章节《打造高效精准的信息输入流程》中,增加了两集,分享在稍后阅读、网页阅读这两个场景中,市面上新出现的工具,还有更省钱的方案。
其次,在课程最重要的第五章《将吸收的内容融合、内化,形成不断生长的知识网络》,基于群友们高频需求的内容,我找来了一些笔记插件,解决梯子问题、PDF标注记录问题、笔记自动整理问题、知识之间高效链接的问题等等,更新了5集视频,需要你对前五章知识有学习基础之后再学习。
最后,现在生成式AI越来越成熟,可大多数人还是很难真正用起来,这里面包括国外工具注册难、找不到跟个人知识结合点等问题,这么棒的技术沦为玩具就太可惜了,我结合近期最新的探索,给大家更新了6期视频,专门成为一个「AI服务知识管理」的系列加餐,让AI不再是网页上的一个对话框,而是融入你的知识管理系统。
经过学习,AI可以是常驻在你笔记中的一个AI助手,随时和你互动,带来新的灵感:
AI还可以跳出「一问一答」的范式,直接在你的笔记系统里,帮你改写扩写、发散思维、翻译外文、生产内容,而这一切都可以被编辑成快捷方式,一键调用,让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都迎来新的爆发点。
老孙可不会教了一堆海外的工具最后说「如果你不会注册,那我也没办法」。咱们用到的AI模型,有国内免费可用的在线模型,也有可以免费下载后彻底断网使用的本地大语言模型,两种方法都会讲,踏踏实实地学,肯定能用起来。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套《10天后成为知识管理高手》的新理解,以及更新给大家的内容,还没入手的小伙伴欢迎扫码入手,别忘了加入微信群,和近千位位关注知识管理和个人成长的小伙伴共同进步,我也会在群里等你,经常分享我的心得。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建筑科技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免费更新13集:不写代码不要梯子,请一位AI私人知识管理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