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软件江湖 | 鲁班之斧

今天我们继续BIM软件江湖系列,这一次谈到的是一家国产BIM软件公司,鲁班。

很多人提起鲁班BIM,都有这么一个感觉:看不懂。

进入了BIM时代,传统软件商纷纷向BIM这块更大的市场转型,每家厂商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便像Autodesk这样的巨头公司,已经有几十款成熟的软件,也还是主推那么一两款,抢占用户的心理认知。

与之相对,打开鲁班的网站或者产品介绍,你会看到与BIM相关的软件有多达30余款,每一款都有一个中文名和一个英文名,光是记住这60多个名字就要费不少的力气。

到了具体的应用层面,鲁班给出的是「8大阶段,38大项,106个应用」以及它们对应的软件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这些应用点通读一遍都是很累的。

为什么鲁班不把这些软件集成到一起,起个更好记的名字来打市场呢?

还有再进一步的问题,对于国产BIM软件,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企业买了软件,还是没创造什么价值,甚至有不少人骂国内的BIM软件公司都是骗子。而反对的声音则是说,软件只是工具,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提高才能产生价值。

这两种声音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点简单苍白,至少我们得知道哪些事是软件能做的,哪些事又是软件做不到的,把这个大前提搞清楚,才能给出一个理性的判断。

今天,BIMBOX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些疑问,一层一层剥开鲁班软件的神秘外衣,为你解答这么几个问题:

➤ 怎样快速了解鲁班那么多款软件?

➤ 为什么鲁班要把软件种类细分成这么多?

➤ 通过这些软件,鲁班想要做什么?它提出的「7DBIM」又是什么?

➤ 国产BIM软件商在抢占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 从购买软件到实施成功,中间具体的障碍在哪里?

1.巨头阴影下的转型

中国的BIM并不是从顶层设计而来,而是在一次次生死线中挣扎出来的,国内大多数BIM软件商也并非「原生BIM」,而是从其他领域转型过来的。鲁班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鲁班的三维算量起步很早。2001年,广运科技把高新技术成果注入它的子公司鲁班,进行三维算量软件的开发。

2006年,鲁班软件的董事长杨宝明博士开始发表BIM技术的文章,传播BIM理念。到2009年,鲁班MC软件1.0版本问世,鲁班从三维算量软件向BIM技术平台转型。

2001年到2009年,对于国内建筑业很多软件厂商,都是生死攸关的九年。鲁班的转型某种程度上来自于创始人的前瞻,另一方面也是「被逼的」。

这9年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国内软件商或是被革命、或是自我革命的秘密,都藏在一个巨头的身影下——它就是Autodesk。

从1990年到2000年,Autodesk公司在「甩图板」运动里取得了完美的战绩,几乎占领了计算机绘图领域的全部市场,那个时代,国内软件商有两种发展路线:一是开发自主CAD软件与Autodesk直接竞争,二是在AutoCAD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结果大家都知道,在走第二种路线的软件商的「帮助」下,AutoCAD克服了不适应国情的缺点,国产CAD软件基本上全军覆没,同时,一大批软件厂商借助AutoCAD这个底层平台生存了下来,基于AutoCAD开发的鲁班算量软件就在其中。

当然,生存者中也有不依赖于Autodesk公司的,比如独立开发图形界面的广联达,那是另外一个故事,我们之前给你讲过,今天就不展开了。

AutoCAD带来的繁荣好景不长,Autodesk很清楚,AutoCAD的底层架构圈定了它在建筑业信息化领域的天花板,想要抢占下一个时代,只能壮士断臂。

2002年,风云突变,Autodesk收购了Revit,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山雨欲来风满楼,每一个基于AutoCAD平台开发的国产软件商都面对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抱住AutoCAD的大腿,还是转投Revit的怀抱?要知道,建筑业对于Autodesk来说只是众多业务中的一个分支,而对于国内公司来说,这可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

很多软件商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我们可以看到继续深挖CAD制图功能的天正,还有像理正、鸿业这样果断转阵的企业。

而此时的鲁班,撕掉了桌子上二选一的命题,举手回答:我要选第三条路。

至于鲁班选择的第三条路是什么,我们放到最后来说。

现在你可以回到那个生死攸关的风雨之夜,站在鲁班的角度看看自己手里握着的两张牌:

一是基于AutoCAD开发的三维建模和算量软件。虽然针对国内的算量规则做了深度优化,但底层毕竟是基于AutoCAD开发的,如果在BIM这个领域走参数化设计路线,几乎不可能与Revit正面硬刚;

二是独立开发的造价软件,这一系列并不涉及到三维建模,但能够提供施工中关键的造价数据。这张牌相对比较稳,Autodesk几乎不会来碰,但如果死守造价这一张王牌,则会注定错失开往BIM时代的船票。

能不能把这两张牌揉在一起,开辟出一片新战场呢?这时候,一个词出现在鲁班的视野里:

云。

让我们看看,从2009年到2018年,鲁班软件发展出的核心构架:

左边两个模块是传统的建模软件和造价软件,右边的模块是新开发的BIM应用,中间是起到核心作用的云数据后台,它把鲁班软件的三个体系串联到一起形成闭环,同时让鲁班彻底告别与国外BIM软件的正面战场,形成差异竞争。鲁班的价值秘密,就藏在这个数据后台里。

2.拆解鲁班软件

数据后台我们放到后面来说,先来看看这三个系列的软件,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就只留中文名称,不写软件的英文名了。

首先是建模算量软件系列。

这一系列的软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于AutoCAD开发的建模算量工具。其中土建、钢筋、安装、钢构、总体五个专业的建模算量软件在2013年宣布免费。这说明鲁班的明确定位:放弃设计端与国外建模软件的直接竞争,把建模软件作为数据入口。

当然,这几款工具在针对国内工程项目的深度开发上,还是有很多地方优于国外软件的,比如CAD识图、批量布置、输出报表等功能。

不过,在参数化设计和构件定制方面,强大的Revit对于AutoCAD来说都属于降维打击,鲁班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这几款软件的数据可以直接互通,比如用鲁班安装创建的管线模型可以直接导入到鲁班土建工程中。

此外,这个类别有四款付费软件,对应四个更加细分的专业,分别是场地布置、钢筋下料、钢筋节点设计和砌体排布。

第二类是建模软件的增值服务。分别对应土建、安装和钢筋三个专业,每个专业有云功能和BIM功能两项,一共六项,可以根据需求购买。

云功能主要提供这么几项服务:云端进行模型合理性检查,针对不同专业的在线构件库,与类似工程的算量指标做对比判断合理性,自动清单定额套取。

这里的BIM功能并不在鲁班核心的BIM体系中,它们是鲁班建模软件的插件,目的是让这些软件更好用。主要有支架、阻火圈、防护栏等模型生成,模型分区,施工段设置,生成详图,快速标注,梁柱节点,净高检查等等。

第三类是导出插件,统称鲁班万通。针对国外主流的几款建模软件,Revit、Tekla、Civil3D、Bentley和犀牛,安装这些插件之后可以直接把模型数据导出到鲁班系统里。如果项目不使用鲁班软件建模,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导入模型。

下面是工程数据类软件。

这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是四款软件。

鲁班造价是一款可视化造价软件,可以把前面说的鲁班土建、安装、钢筋软件创建的模型和清单定额直接导入,框选区域出预算书,快速出各类报表。软件本身免费,各地区定额库收费。

鲁班通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材料价格管理系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给工程采购定制开发的专用QQ,方便采购人员货比三家,并且能积累企业的采购数据。注意别把鲁班通和前面说到的鲁班万通给搞混了。

鲁班笔记你可以理解为专门为工程采购开发的云笔记,可以记录不同材料商、不同项目的采购价格,可以按需查询,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云端好友。

钢筋对量这个软件用于快速查看不同工程、不同软件之间计算出的钢筋对比差量,可以按小类、按构件名称进行对比,查到的误差可以点击反插,快速找出算量的错误在哪里。

到此,传统两个大类鲁班软件就说完了。一句话概括这两个大系列的作用,就是创建或导入模型,在创建的过程中实现算量,通过模型和定额实现造价计算和采购管理,并最终把模型、算量、造价数据导入到云数据后台里。

下面是重头戏,该BIM应用系列登场了。

从基础软件到BIM应用软件,是一个从数据入口到场景落地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数据的菜洗好了,佐料备好了,要放到数据后台这口大锅里炒菜了。

我们来看看鲁班怎么炒这锅菜

BIM系列的软件都需要联网使用,它们操作的是上传到云端的模型,而不是本地的单机模型。按照工程中不同的人员分工,鲁班BIM软件分成了四个类别:施工应用、移动应用、项目协同、企业管理。

咱们从下往上看。

施工应用类别,是三款PC端软件,专门给具体的施工技术人员使用。

鲁班进度计划用来编制和管理数据后台中所有的进度计划,用横道图和网络图展示进度,支持导入project、excel等格式,它的作用是把时间维度加入到BIM模型里,所有进度任务都可以根据施工段和构件关联到BIM模型上。

鲁班质检计量是专门为市政项目开发的资料管理和审批的软件,管理的资料包括项目合同、工程段划分、工程清单、工程变更、质检资料、计量支付等等。

鲁班集成应用可以理解为国产的Navisworks,主要作用就是把不同专业的模型通过工作集合并到一起,实现碰撞检查和虚拟漫游。

移动应用类别,是两款手机端软件和一款平板电脑软件。它们同样是给现场的一线人员使用的。

拿古代朝廷大臣来打比方,鲁班移动监控是「上奏折」,主要作用是发现现场问题,拍照片写说明,并把这些信息关联到BIM模型对应的位置上,上传到服务器;

鲁班移动应用是「领圣旨」,主要作用是查看和管理任务。现场的施工质量安全问题、流程任务都可以在这里发起,指定给相关人员并追踪进度,也可以查看工程相关资料。这些任务和资料都是关联到模型上的,可以直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通过模型查看。

项目协同类别有三款软件,是专门给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用的。

鲁班协同是一个事件管理软件,类似于企业OA系统。主要管理项目中的工作流程,管理者可以对问题整改、阶段报告、方案会签、图纸变更等事件发起协作,其他人员可以进行评论、审批和跟踪。

鲁班浏览器分为房建和基础建设两款,它是鲁班BIM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任何鲁班BIM软件创建的模型,都可以在里面上传,分类查看。

可以按区域或者类别筛选模型,查看任意构件的信息,包括模型本身的属性信息,以及用其他鲁班软件关联过来的信息,比如工程量、造价、工序、质量报告、构件二维码、现场问题照片、会议记录等等。

可以作为手机端任务的发起者,给相关人员创建任务,也可以跟踪任务进展。

可以点击模型上的提示点,查看由鲁班钢筋和节点软件创建的节点模型。

可以框选部分模型,查看相关的清单报表。

可以在沙盘功能中给任意区域的构件设置施工状态,查看整体的施工进展情况,类似实时跟踪更新的4D施工模拟。

企业管理类别是专门给集团企业管理层开发的,这个类别有三款软件。

鲁班驾驶舱用于集团多个项目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查看和分析。可以查看不同项目的进度和BIM模型,对项目合同、变更、报表进行管理,还可以查看企业的项目分布和总体资金走向。

鲁班地理信息是专门为市政基础项目开发的3D信息查看软件,主打大场景渲染,把地形信息、监控信息、人员信息整合到一个虚拟3D场景中。你可以理解为信息版的Lumion。

鲁班企业看板英文名叫Luban Boss, 顾名思义是给企业老板用的。它是一款移动客户端,通过数据后台的实时推送,在手机上查看企业产值、项目进度、质量问题等,相当于把上述所有数据集中到一起推送到老板的手机上。

最后,整个鲁班BIM软件系统有一个叫鲁班大全的客户端,它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功能,主要就是在电脑上作为一个「开始菜单」,批量管理全部的鲁班BIM应用程序。

3.野心与现实

到此,我们把整个鲁班系列软件的功能和关系给你理出来了,再来回顾一下鲁班BIM的数据走向。

首先,是通过传统建模算量软件和造价软件,创建模型和信息,上传到数据后台,再通过BIM系列软件实现应用落地。

具体到BIM系列的应用软件上,数据的走向则是从底层的一线员工,流向项目管理层,最终汇集到集团企业层。

在整个流程中,云数据后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模型数据、构件库数据、定额数据、价格数据、进度数据都汇总到这里,在这里实现结构化,让整个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可计算,可查找」,还要在这里实现不同账号操作权限的管理,和数据流的分发。

聊完整个系统的分析,我们再回看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鲁班要做这么多的软件?

江湖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广联达更重营销,鲁班更重产品。这有点像互联网界的一句名言:阿里重营销,腾讯重产品。所以腾讯有那么多产品线,而阿里则主打一款淘宝。有趣的是,广联达与鲁班的创始人,也很像阿里与腾讯,一个销售出身,一个技术出身。

这么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不能用这么简单的一个概念来总结一家大型公司的战略思路。企业发展到这样的量级,是一定会通过引进人才来补足自己的创始人基因的。

在BIMBOX的分析和思考中,我们看到鲁班的野心是:做建筑业信息化的操作系统。

苹果IOS是操作系统,小米之家也是操作系统,如今的微信也成为了操作系统。它们的共性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和插件,但不需要跳出系统的圈子,你要做的所有事,不需要在系统外找资源。

这也是鲁班软件「多而杂」的根本原因,鲁班希望,除了专门的咨询公司和鲁班的技术销售人员,对于工程项目来说,任何人都不需要掌握全部的鲁班软件。

做算量的只需要掌握建模软件,做造价的只需要掌握造价软件,一线人员会用手机端拍照看任务即可,管理者不需要参与建模,只要掌握管理数据的方法就够了。

具体一个专业人员使用的软件,功能越精简越好,不需要像Revit那样在成百个功能中选出自己需要的那几个,鲁班已经帮你选好了。

鲁班的「7DBIM」也好,广联达的「5DBIM」也罢,外人看到的只是理念和文字层面之争,真正的战场在于操作系统之争。

这也是鲁班面临生死攸关的转型时,选择的第三条路。

分析完鲁班的整体思路,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浮出水面:企业买了软件,就能成功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

首先,数据本身不能做出决策,也不能实现管理,只能作为决策和管理的参考。就像支付宝的年度账单只能告诉你自己有多败家,不能帮你剁掉手一样。

其次,数据从设计阶端流向企业管理,有一个完备性的要求,这个流程中间涉及到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人。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栋楼都等着用水泥,一车水泥拉到现场,现场工人哪管你什么信息化,谁手快谁就拉走用了。现场人员想把这条信息记录到数据后台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车水泥到底去哪了。

等到项目需要进行整体进度和成本分析的时候,这车水泥就成了一个「数据漏洞」,可能需要用其他数据补上,或者干脆编一个数据。项目中这样的底层漏洞越多,顶层的数据就越不可靠。

所谓「少了一颗铁钉,掉了一块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看了前面所有的东西,你就能明白,有的企业花钱买软件没有获得预期收益这个现实,并非一句简单的「软件公司是骗子」或者「企业管理水平不行」就能说清楚的。

任何用宏观的简单概念来全盘肯定或否定技术的论断都是不靠谱的。靠谱的态度是从解决数据的完备性着手,一个一个去面对非常具体的问题,一点点的改善企业的信息化问题。

比如在软件层面,让数据输入更方便,更自动,并且让「输入数据」这个行为越来越能给操作者本人带来效率,而不仅仅是为他人做贡献。

比如在管理层面,指定更清晰的流程和奖惩制度,对于漏掉的数据有更明确的补足机制,结合企业的管理流程向软件商提出更具体的开发需求。

BIM,或者说建筑业信息化的路还很长,无论对于建筑企业,还是软件公司。最终能把这条路走通的人,一定是能够仰望星空,也能够低头看路的人。

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再见。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BIM软件江湖 | 鲁班之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