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就忘,记了就丢,怎样的知识管理能让你持续成长?| 压箱底秘技

你好,这里是BIMBOX,我是老孙。
总有人问我:你怎么做到同时做那么多事,还能保持高密度的内容输出呢?又是写文章、又是录音频专栏、又是录课程的。
我的回答是:这事儿靠勤奋刻苦可真是不够,信息和知识的管理,是有方法论的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推荐算法横行的时代,大多数人陷入信息洪流难以自拔,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套自己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积累方法。
想象一下:你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上的各种推送,上班路上要么就刷短视频,要不就用微博、知乎看热点。工作的时候,你会打开常去的网站看内容、阅读朋友发来的链接。还有大多数时间,你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看什么,算法推给你什么就看什么,朋友圈刷到什么就收藏什么。
更要命的是,你从来不对这些信息做处理,最多就是把它们添加到书签或稍后读软件里。然后呢?然后「稍后阅读」就变成了「永远不读」。
你每天都在被大量信息裹挟,可是几个月、一年过去,你看到别人的知识和眼界有了质的飞跃,有人积累了大量的内容输出、成为行走的名片,可自己除了在短视频上浪费了无数时间,收藏了几百篇再也不读的文章,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也有些小伙伴说,自己装了不少的软件,也像模像样地做了很多笔记,可笔记越记越乱,成了「伪知识」的垃圾场,很少回去翻看,过段时间偶尔看看,都不记得自己曾经记过这条笔记。
实际上,信息和知识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回想上学的时候,你要经过预习、学习、复习、作业、考试等等环节,才能掌握一门知识,现在怎么能指望撇上一眼、拷贝一份,就能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呢?
但同时我也想说:别太焦虑,比起从前,如今的我们有了更系统的方法、更便捷的数字工具,多亏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探路人和开发者,即便你不能把知识掌握到能通过考试的程度,但想要做到脑子里有一张知识地图、该用到的时候能高效地查找到它、还能有效的输出成内容,这件事已经有比较轻松的方法可以完成。
这套方法,是我自己亲身学习了卢曼笔记法、费曼学习法和Tiago Forte的渐进笔记之后,经过几年的折腾、积累、踩坑和实践之后总结出来,拿起来就能用的知识管理系统,我自己就是这套系统最大的受益人。
前阵子,这门老孙的《个人信息与知识管理课》在进步学社的众筹中心悄悄上架,已经有100多位小伙伴买了早鸟票,进了微信群给我提出了不少疑惑和建议,比如:
怎样在碎片化学习中积累有效的知识,形成知识图谱?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体系?
知识领域那么多,怎样融合成一个整体?
随着个人成长,笔记体系越来越乱该怎么办?
基于我自己的方法,再结合大家的建议,目前课程的筹备大纲已经迭代到2.0,你也可以现在就加入众筹群,在正式录制课程之前,提出你的想法。
下面就和你说说目前的课程准备讲哪些内容。
 

第一篇: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法论

目前市面上有几百款知识管理软件,优质的信息源更是数不胜数,如果直接开讲软件、推荐信息来源,只会让你举步维艰。
这部分我会详细讲解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以及不同的方法适合哪些人、哪些目标,在没有明确目标之前就谈工具,那就正如塞内卡所言:一个人若是不知道将要航向哪个港口,那么任何风向都是逆风。
这个篇章的主要内容会涉及到:
 费曼学习法和卢曼笔记法适合什么样的人?
 知识管理中的建筑师、园丁、图书管理员和学生
 现代的知识管理:数字花园与第二大脑
从信息到知识的七条建议
不要All in One:怎样搭建自己的软件体系
 

第二篇:外来信息的输入管理

这一篇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你选择、查找、收集信息的技巧,也就是提高你的信息素养。我会帮助你建立适合自己的阅读和订阅的工作流,用主动阅读对抗算法推荐,用数字健康对抗屏幕成瘾。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
基础:稳定的信息-知识处理流程,比用什么工具重要
主动:提升信息敏感度,根据领域收集信息,拒绝算法推荐
扩展:不要把知乎和公众号作为唯一信息源
实践:优质信息源的订阅和集中阅读
领域:互联网信息录入和读书笔记
效率:PC、Web和手机端同步管理信息流
相关软件使用方法和建议
 

第三篇:外来信息的加工处理

这一篇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你处理、筛选、分类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很多外界信息只有一部分与你相关,你需要在里面提取出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把信息打散成最小的颗粒度,利用分类和标签把它们存放好,并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建立联系,方便日后搜索和筛选。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
稍后阅读≠内容剪藏:把信息提取的实践方法
信息最小颗粒度拆解:用原子化打败信息过载焦虑
收集与灵感:区别处理外部信息和个人思考
标注和标记:像划线一样收集信息卡
回顾和提醒:让你的信息节点不被遗忘
分类、标签和检索:利用PARA方法高效给信息分类
现代化笔记:怎样利用多维表搭建数据库型知识库
相关软件使用方法和建议
 

第四篇:内在灵感的收集

值得积累的信息,不仅来自阅读,还往往来自和别人的一次聊天、阅读后的独立思考、外部知识串联后带来的新发现,甚至是浴室里的灵光一现。每天我们的大脑会蹦出上百个想法,但能够被短期记忆的只有不到10个,能长期记住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这部分主要讲解的是一套快速收集个人想法和灵感,让它们彼此发生关联和融合,最终形成你的思想库的方法,包括下面的几个方面:
无压记录:为什么要区分阅读信息和灵感?
双向链接:让想法碰撞出火花的秘密武器
网状记录:让笔记像人类大脑一样工作
上帝视角:跳出局部,纵览所有想法并建立关联
相关软件使用方法和建议
 

第五篇:把信息内化成知识

无论收集了多少内容,人家写的文章对你来说只是信息,不是知识,你自己的临时灵感也永远不会变成知识。这一步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对外界信息和内部灵感的加工、组合、链接和引用,构件出一套网状的知识体系,让你的大脑中长出一张知识地图,你不需要记住每个知识点,但你永远知道,需要的时候在哪里能找到它。
这一篇的内容包括:
起源:卢曼卡片笔记的方法论
链接与引用:怎样融合外部信息和内部想法
渐进学习:闪念笔记、资料笔记和永久笔记
对抗熵增:怎样维护你的知识地图
数字知识类型:再谈数字花园与第二大脑
相关软件使用方法和建议
 

第六篇:用写作输出知识

很多人觉得写作与自己无关,这是天大的误解,大到写年终总结、写汇报方案,小到和人家微信聊天、发一个朋友圈,都是写作。
直到今天,你问我任何一个问题,只要我曾经写过,我都可以讲出个七八分,然后在2秒钟内想起,我曾经在过去6年的几百期文章的什么位置写过它,再把它拿出来给你。可见,写作本身就是知识内化最好的方法。
同时,写作会让你的知识真正变成资产,成为你行走的名片,也会帮助你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我自己就是一个靠写作改变命运的人,也有很多心得在这部分讲给你。
关于写作的另一个误解是,每次写作的开始都是对着一张白纸,实际上前五步你已经完成了写作的70%,剩下的30%,就是在你构建好的知识体系里,把需要用到的卡片取出来,再做融合和润色。这一步就是帮你提高这30%能力的。
减负:通过链式输出,减少写作痛苦
规范:极简卡片写作法工作流程
串联:怎样把单个信息点串联成可输出的知识
心得:老孙改了无数次稿的写作窍门
资产:怎样通过不断输出,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和人脉
总结:从信息到知识,从积累到输出,成为知识斜杠青年
番外:对本课程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推荐
 

课程特色:不只讲软件,也要讲透软件

聊起知识管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哪些软件好用,有什么推荐。
经过我几年的实践,上述所有工作,想通过一款软件实现,是不可能的,我前后测试了大概六七十个国内外软件,也在众筹群里收集了大家的诉求。
前面说到的每个章节,我都会先讲方法,再讲软件,还会结合不同人的实际情况(比如设备、使用习惯、目标和付费习惯等),在众多不同功能、不同特色、不同收费模式的软件中,选择对你最合适的、性价比最高的组合,帮你省钱、省时间。
这些软件包括:RSS工具、Newsletter订阅工具、稍后阅读工具、高亮标注工具闪念记录工具信息整理工具、写作和知识沉淀工具、协作和发布工具。
另外,现在的AI特别火热,但我不想蹭热点,把与课程无关的AI软件串讲一遍凑数,我想单独讲一讲,那些在知识管理领域中,拿起来就能用、能实打实提升效率的AI工具,以及我是怎样把它们嵌入工作流的。
目前的课程计划大致是这样,欢迎你来群里共享想法、小皮鞭催更。
众筹玩法

众筹早鸟价:199元。
筹达到200人,确定最终大纲。
群内正式发布最终大纲,筹备录制课程。
大纲确定后预计1个月后陆续上线,并根据群友反馈持续迭代。
课程上线后恢复原价,预计原价299元(根据内容丰富度,可能会上调,但不会下调)。
截止到2023年4月26日,众筹未达到200人,取消录制课程,微信群不解散,作为日常相关领域讨论群。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想,这门课程一定能给你的人生带来最长久的收益,过去几年帮到我自己的方法,也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帮助你成为信息泛滥时代,不断自我成长的一棵大树。
众筹结束前,赶紧拿下它吧,购买之后就能看到群二维码,别忘了扫码进群哦(满200人之后不能扫码进群,请联系小编拉你)。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BIM清流BIMBOX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学了就忘,记了就丢,怎样的知识管理能让你持续成长?| 压箱底秘技